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花的勇气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
教学难点:
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1、(板书:花)一看到花,你脑子里马上会蹦出哪些描绘花的词语?(颜色、形态)
2、过渡:花带给人的感觉总是美好的。这节课,我们就跟着作家、画家冯骥才一起走进素有“音乐之都”美誉的维也纳去感受那——《花的勇气》。
3、补完课题:花的勇气。(齐读)
二、 介绍作者。
冯骥才1942年出生于天津,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著名民间文艺家,其作品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回味。 代表作品其中《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珍珠鸟》等均获全国文学奖思小说”,并对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认识本课生字:吕 滥 厘 刷
3、师生轮读,互相评价。
4、读阅读提示,理清问题。
5、交流: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梳理归纳:刚见草地,( ),感到失望。
拨开草看,( ),感到( )。
离开之前,( ),感到( )。
雨中去看,( ),感到( )。
1、师:作者经历了这么复杂的心理变化之后,他有什么样的感受?在课文的哪里?
出示:最后一段。
生齐声朗读。(相机理解“怦然一震”)
师:这就是作者最终的感悟与体会,从小小的花儿的开放体会到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四、 品味语言,感受“勇气”。
1、课文中,哪些语句在赞美花的勇气?请划出相关语句。(读后并交流。)
出示: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
师: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师:改天换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在你的眼前出现什么情景?
1、改天换地以前是怎样的?
出示:大片大片的草地……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
师:为什么是寂寞的?
师:还有哪些句子赞美花的勇气?
出示:我用手拨开草一看……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
师:你想赞美花的什么?(颜色、数量多,形状各异,淘气可爱)
出示:我惊奇地想……居然有如此的气魄。
师:居然是什么意思?
师:如此的气魄就是什么?
3、出示:我为花的如此的气魄所( )。
4、继续找相关语句。
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神气十足。
理解傲然挺立 、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5、出示:在我眼里,这花的勇气就是( ) 。
6、师:这些小花让冯骥才先生想到了生命。生命是是什么?找出一句话来。
出示:我的心头怦然一震……是—————勇气。
五、 拓展谈话,感悟生命。
出示:勇气是( )。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篇2
【教材解读及设计理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是一篇有关生命主题的略读课文。本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针对以上特点,我力争在“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进而增强语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和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勇气”,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勇气。
2、补上“花的”:
(今天,让我们去感受一份特殊的勇气──花的勇气)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⑴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⑵思考: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说,也可以借助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来说一说)
三、品味语言,情感共鸣
过渡: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
1、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2、交流──深入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以及作者用词的精妙、对生命的感悟:
重点抓好最后两段,特别是带点的字词。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花儿(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拓展“白的小花、黄的小花、紫的小花”;“这么多的小花、这么密的小花、这么辽阔的小花!”理解并积累),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居然有如此(怎样的?)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3、作者的“失望、遗憾”只作为铺垫,做“略”处理。而“精”在对花的勇气的震撼和对美好生命的感悟。
4、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有问题的提出来,在小组内交流,并引申至课外。
四、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推荐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和人教版四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
【板书设计】
花的勇气
惊奇 怦然一震
吃惊
失望 遗憾
【课后反思】
略读课文教学的追求──“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
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老师说:“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而学要‘丰’;应当是‘教’略,而‘学’不略。”比较好的做法是:略中有精,整体把握求“略”,重点感悟求“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是一篇有关生命主题的略读课文。本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我力求在“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进而增强语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现在,仔细审视自己教学略读课文《花的勇气》的课堂,觉得有很多地方需要修正。
1、略需更略,精要更精:
在备课时,我的预设是1~6段略教,只作为“我”对花的生命的感悟的铺垫,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放不开,还是牢牢地牵着学生抓住作者的情感线一步一步地学习、朗读、交流、感悟。而在处理第7、8两段时,没有足够的时间精教、精学。致使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还不够略,精也不够精。如果改为:
⑴初读课文后,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说,也可以借助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来说一说。只需了解大意即可。)
⑵再读课文,找出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交流中重点感悟7、8两段,即精读。)
⑶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有问题的提出来,在小组内交流。
⑷积累:
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拓展:
①延伸课外──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②搭起与精读课文的桥梁──阅读人教版四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
相信这样的处理,略会更略,精会更精,这才是真正的略读课文教学。
2、充分利用导语,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在课前,我考虑到现在四年级的学生,对导语还不熟悉,还没接触文本就给予一定的定势,不太可取,于是舍弃了导语的利用。其实,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一般都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的思路,本文也不例外。所以,充分利用导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大意,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抛出矛盾冲突: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从而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师生对话也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和力度。真可谓一举多得。
3、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只有老师大胆放手,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有可能培养好。如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大致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再读课文,找出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这些宽泛的问题就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文本,有更大的空间去思考。这样,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叶老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重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了一半。”可见,略读课文教学是何等的重要。
为了“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吾将上下而求索!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第八册教材的第五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感受生命的美好。全文给人印象最深的画面是无数的小花在冷风冷雨中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的画面,花儿生命的勇气是作者强烈震撼所在。作者的情感主线是:失望——期待——遗憾——惊奇、怦然一震。这篇课文是一片阅读课文,因此在教学时主线引导,促进学生自主研读,感悟。
教学目标:
1、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理解“泛滥、寂寞、厘米、齐刷刷、铺满”。
2、 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体会生命的美好。
教学重点:
课文中描写花的语段,感受花儿的生命力对我的震撼。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思考花儿为什么会给作者强烈的震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读课题问:你看到课题想到什么?
2、齐读课题。师:作家冯骥才的心中珍藏着三个春天的画面,是他在维也纳三次旅行时的所见。今天我们就去欣赏其中那幅四月的画面——画面的主人公是千万朵小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读后交流
①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泛滥 齐刷刷 铺满 傲然挺立 扒——拨
②学生轮读课文。,
③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怎样的一幅画?
预设:我看到大片大片的草地,绿色连着绿色,感到( )。
我看到藏在青草下面的满满一层小花,感到( )。
我看到一连几天,雨时下时停,感到( )。
我看到千万朵小花从青草下面冒了出来,感到( )。
板书:藏——冒
师小结:作者的情感随着花起伏着,从失望——期待——遗憾——心头一震,藏在青草下边的千万朵花在冷风冷雨中冒出来,这幅画面深深地留在了作者的心中。
三、抓重点语段,体会悟情。
1、请你找到描写花儿藏在青草下面与花儿冒出来的语段,画下来细细地看,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花儿,感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我看到 ,感到 。
①抓“满满”,预设:学生说到“满满”或者“多,密,辽阔”的时候,教师追问,你能想象一下花的数量吗,
②学生说到花的颜色的时候,想象一下这些颜色或连成片,与绿色相互映衬,会有怎么样的效果。
③学生说到“纯洁,娇小,鲜亮”的时候,来说说读这三个词语的时候你的心情不头会不由自主地涌起一种怎样的情怀。(爱怜,欣喜,充满希望)
④感情朗读
2、课件出示语段二:
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地方,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换天改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细细品味,然后填一填
我看到 ,感到 。
a预设:从这个“冒”字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可以回到文本)。
朗读指导第一句
b让我们凑近每一朵小花,感受他们的精神,他们的风姿,自由练读“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男女生比赛读。
c这一次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这一段话
四、总结全文,感悟真意
1、是花的什么让我的心头怦然一震?
2、读“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勇气。”
师小结:花的勇气是这一幅画的魂,这一幅画的神韵所在。你想把这幅画珍藏在你的心中吗让我们再充满感情地读两句话,注意两个感叹号。
3、朗读升华。
板书: 花的勇气
冷风冷雨
藏 冒
生命的意味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切实感受作者的心理历程,明白每一次心理变化的缘由。
2、通过研读,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独特用词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鉴赏能力。
3、通过对“拔地而起”这一个词语的感悟,使学生初步感受花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的勇气,体会作者的震惊和钦佩之情。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
【教学难点】
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课前准备】
制作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回顾学习过的和花有关的词语。
2、结合“拔地而起”质疑。
二、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1、根据提纲,梳理文章脉络
作者在四月来到维也纳,最初看到草地时,感到( ),因为( );扒开草地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 ),因为( );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 ),因为( );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 ),因为( );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 ),因为( )。
2、板书:“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提示学生读懂心情变化,理解“拔地而起”。
【设计意图】
本篇文章有两条很明显的线索:一是作者所描绘的关于花的几个画面,还有一个就是作者的情感变化。通过完成提纲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这一提纲的设计清晰地展现了作者情感“一波三折”的变化,很好地体现了情感变化的原因即情随花变,同时为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铺路搭桥,建构出简约的教学框架。
三、品读欣赏,感悟“拔地而起”。
1、品味“草下藏花”的画面,感受花儿的.力量积蓄之美!
a、一品语言
对比句子: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姹紫嫣红,姿态万千、数不胜数!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
范读,引导比较两个句子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b、二品句式
了解作者运用排比的句式来描写事物的精妙。
c、三品用意
体会草下的小花们在在积蓄力量,等待拔地而起!
2、品味“花的原野”的画面,感受花儿绽放的生命绚丽之美!
①利用课件,引导孩子感受花儿绽放之美丽
②体会花儿绽放之勇气
从“一下子、顿时”感受到变化快,从“改天换地”“整个世界”感受到变化大)
a、回扣引读:
联系“草下无花”画面,引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
(板书:冷风冷雨)
b、感悟“拔地而起”
出示句子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
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风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感悟“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无不充满了作者对小花的敬佩。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再品“拔地而起”,理解作者用它来形容花的贴切。
齐读。
【设计意图】本板块教学中,“草下藏花”和“草下无花”两个画面是教师的精教点。在这里设计这个精讲的环节,引导学生去关注、去联系、去比较,在逐层递进式的感受、体会中,理解作者采用短句式行文的精妙,感受两个画面的联系:厚积——勃发,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形式提供保证。而对于课文中的 “草上无花”及其它段落,老师则是采用上挂下联的教学方式,点到即止。充分体现了略读教学追求的“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
四、总结拓展,感悟生命的的意味。
联系本组课文,进一步感受生命的美丽。
出示字幕:
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那是花的勇气!
在 ,那是 的勇气!
学生动笔写后,交流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的延伸,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本组课文的资源,引导学生借助前几篇课文中所形成的对生命的感受,加深对本篇文章中生命的感悟的理解。
五、链接原作,延伸阅读。
出示《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片断,引发阅读期待。
转天醒来时,忽然窗前一束艳丽的玫瑰。谁放在那里的?走过去一看,呀,我怔住了。原来夜间窗外新的一支缀满花朵的红玫瑰,趁我睡熟时,一点点将窗子顶开,伸进屋来!它沾满露水,喷溢浓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竟然悄无声息地又如此辉煌地进来了!你说,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春天的画面能如此震撼人心?
【设计意图】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教材永远只是一个例子。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单靠课堂文本显然是不够的,必须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联,进行恰当地拓展。本文节选自冯冀才先生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在课的末尾,出示文中的其它片断,引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整篇文章的期待,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力求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课外阅读。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篇5
【教材解读及设计理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是一篇有关生命主题的略读课文。本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针对以上特点,我力争在“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进而增强语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和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勇气”,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勇气。
2、补上“花的”:
(今天,让我们去感受一份特殊的勇气──花的勇气)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⑴ 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⑵ 思考: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说,也可以借助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来说一说)
三、品味语言,情感共鸣
过渡: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
1、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2、交流──深入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以及作者用词的精妙、对生命的感悟:
重点抓好最后两段,特别是带点的字词。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花儿(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拓展“白的小花、黄的小花、紫的小花”;“这么多的小花、这么密的小花、这么辽阔的小花!”理解并积累),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居然有如此(怎样的?)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3、作者的“失望、遗憾”只作为铺垫,做“略”处理。而“精”在对花的勇气的震撼和对美好生命的感悟。
4、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有问题的提出来,在小组内交流,并引申至课外。
四、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推荐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和人教版四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
【板书设计】
花的勇气
惊奇 怦然一震
吃惊
失望 遗憾
【课后反思】
略读课文教学的追求──“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
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老师说:“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而学要‘丰’;应当是‘教’略,而‘学’不略。”比较好的做法是:略中有精,整体把握求“略”,重点感悟求“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是一篇有关生命主题的略读课文。本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我力求在“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进而增强语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现在,仔细审视自己教学略读课文《花的勇气》的课堂,觉得有很多地方需要修正。
1、略需更略,精要更精:
在备课时,我的预设是1~6段略教,只作为“我”对花的生命的感悟的铺垫,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放不开,还是牢牢地牵着学生抓住作者的情感线一步一步地学习、朗读、交流、感悟。而在处理第7、8两段时,没有足够的时间精教、精学。致使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还不够略,精也不够精。如果改为:
⑴ 初读课文后,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说,也可以借助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来说一说。只需了解大意即可。)
⑵ 再读课文,找出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交流中重点感悟7、8两段,即精读。)
⑶ 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有问题的提出来,在小组内交流。
⑷ 积累:
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拓展:
① 延伸课外──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② 搭起与精读课文的桥梁──阅读人教版四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
相信这样的处理,略会更略,精会更精,这才是真正的略读课文教学。
2、充分利用导语,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在课前,我考虑到现在四年级的学生,对导语还不熟悉,还没接触文本就给予一定的定势,不太可取,于是舍弃了导语的利用。其实,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一般都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的思路,本文也不例外。所以,充分利用导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大意,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抛出矛盾冲突: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从而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师生对话也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和力度。真可谓一举多得。
3、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只有老师大胆放手,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有可能培养好。如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大致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再读课文,找出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这些宽泛的问题就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文本,有更大的空间去思考。这样,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叶老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重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了一半。” 可见,略读课文教学是何等的重要。
为了“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吾将上下而求索!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篇6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花的勇气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