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2025/10/14教案

此篇文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与态度: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xx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掌握“违、妄、执”三个字的读音

2、重点字的书写提示

让学生仔细观察课后生字表的汉字,找出容易写错的地方,并让学生在本子上写一写自己容易写错的字。

3、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4、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

三、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1、结合课文内容填空,并说明理由。伽利略是一个( )的科学家。

2、指名朗读能体现伽利略善于思考的品质的语句。并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句子理解

“信奉”一词的意思。

3、齐读第三自然段,把有关伽利略思考过程的句子划出来。

4、四人小组讨论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并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

5、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

四、升华情感,小结课堂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思考:伽利略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是怎样进行试验的`?别人有哪些反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教学过程]:

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伽利略对这话是怎么看的?

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的?

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两种假设,推出两个结论。这两个结果一样吗?是什么样的结果?

4、他打算怎么做?

(二)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读后思考: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

2 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

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词语,说说它的意思。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

4、齐读这段话。

(三)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齐读后思考: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

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

3、当看到试验结果时,人们的态度有什么改变?

4、这说明什么?

小结:

5,读了这篇课文,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6、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总结

(四)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思考

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

(五)课堂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二类字,学会8个一类字,结合课文内容,领悟“胆大妄为”“固执”“惊讶”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 通过理解课文,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使学生弄清伽利略产生疑问的根据,即由一个事实推导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进而渗透“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两个同样重量的小铁球。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提出疑问: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家,伽利略是晚他两千多年,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却敢对亚里士多德的真理提出疑问,这是怎么回事呢?谁说得对呢?学习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三、学习生字。

腊:l 扩词:希腊、腊梅、腊月

哲:zh 有智慧扩词:哲学、哲人、哲理

违:wi 不遵照、不依从。

近义词:违反(符合、遵守)

扩词:违背、违反、久违

释:sh “采”部,说明,解说。

扩词:释放、解释、如释重负、爱不释手

宣:xuān 公开说出来,传播,散布出去

扩词:宣布、宣传、宣告

成语:照本宣科、秘而不宣、心照不宣

斜:xi “斗”部,歪,不正,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扩词:倾斜、斜线、斜视

胆:dǎn 胆量

扩词:胆大妄为、胆小如鼠、胆战心惊

脱:tuō (皮肤、毛发等)脱落

扩词:脱掉、脱发、脱离、脱落、脱帽

成语:脱口而出、脱胎换骨、临阵脱逃

四、交流不懂的字词。

胆大妄为:胆量大,胡作非为。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一次?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段落还可以多读几次。

理解课文内容。

1、我们先来弄清两个问题

⑴伽利略是谁?(学习第一自然段)

⑵亚里士多德是谁?(第二自然段)

读读他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磅重……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是说物体落下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有,没有)关系,物体越_____,落下的速度越_____ 。

他的话在人们的心中就是真理,真理不必多想,一定是正确的,有谁会对、敢对真理产生疑问,证明“真理”是错误的呢?你们敢吗?

2、伽利略就有这个勇气。这勇气从何而来呢?(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能看出什么?

3、你们相信伽利略的话吗?他的话可信吗?从哪个词哪句话能看出来?(第四段:反复、许多次、都、的确、总是、同时)再读课文“伽利略带着……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重量没有关系。

4、可是在当时,人们听到这个消息,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是怎样的一种思想让人们有如此的'态度?(填表)

态度胆大妄为,固执,会让他丢尽了脸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思想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5、同学们,我们现在也有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我们班有没有勇敢的伽利略敢到前面来做试验。

一场精彩的试验结束了,这场试验是成功的,在座的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一位记者,当你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一幕,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伽利略吗?

6、试验成功后人们的态度?为什么欢呼?(填上表)

7、组织学生讨论:“原来像亚里士多德……也不是全都对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写一写

指名领读,每个词语写2遍。

二、找一找,连一连

可结合此题做一下拓展,结合预习讲讲科学家的故事。

三、讨论交流

成功以后,人们又会说什么?伽利略为什么要做实验?伽利略是怎样一个人?你还能想到什么?

四、默读的方法

这部分内容要在本学期第一次默读前进行学习,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方法,在本课进行小结:你认为默读有什么好处?在实践中有什么困难?有没有好的建议提给大家等?

五、作业:

1、书写一类生字。

2、让学生写则日记,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出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谁能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板书:伽利略)

二、自读自悟

1、结合上节课的自读,老师想请大家仔细地再读一读课文,思考:(大屏幕出示)

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从课文中找出依据,说明理由,再联系自己的生活、阅读进一步谈谈想法。

因此,我们必须与课文进行充分的交流,想好后先向同桌征求一下意见,或在小组里交流想法,再汇报。

同学开始读书

三、个性飞扬

1、老师看到有些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谁来谈一谈?

(一)如果谈到,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板书:善于思考

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称为“辩论家”,25岁就对亚里士多德提出质疑。

他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产生疑问,

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是怎样思考,如何产生这个疑问的?

伽利略不仅明白了亚里的观点,并由此引发了他的思考,我们共同来看一看伽利略是如何思考的。(演示实验过程,动画)

(二)如果谈到,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板书:执著追求真理

(大屏幕出示)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能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句话吗?

人们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而伽利略却大胆质疑,侧面烘托出了伽利略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

(屏幕出示)

“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在当时,科学界对权威极其崇拜与盲从,有的科学家为坚持真理甚至丧失了生命。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伽利略没有屈服与盲从,而是仍然坚持对科学的不懈追求,他用自己的实验,有理有据的证明了自己的大胆猜测。

在科学面前,他容不得半点“直觉”,在权威面前,他决不无理由跟从,正是伽利略的这种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使人们也不禁为他欢呼,让我们看一看当时的情景

出示(小动画)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能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句话吗?

四、总结升华,延伸拓展

了解了伽利略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的品质、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希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能多阅读类似的小故事,在这里老师向大家推荐几本书。(屏幕出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要求:

1.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教学插图、语段卡片

教学过程:

一、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次?哪就请大家读吧。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

2.学生自主读书。

3.进行读书交流,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给大家听。教师针对学生的读书情况,适时激励评价。

二、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1.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试验。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现在你要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那人家是不会相信的'。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再认真读读书,仔细思考一下: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问些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

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4.进入情境,质疑研讨。

①(请—位学生上讲台)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著名的辩论家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

②质疑研讨,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A.伽利略为什么有信心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B.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C.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是否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其表现是否是“胆大妄为”、“固执”?

三、观察体验,交流评价

1.观察体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

2.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项试验说明了什么?通过这项试验,大家明白了什么?怎样理解句子“大家明白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3.评价:你怎样评价伽利略?该怎样认识亚里士多德?

四、延伸拓展,迁移运用

现在,如果老师把课题改成“铁球和木球同时着地”你们认为可以不可以?请大家课后研究研究,或者像伽利略一样做做试验。请把你的发现以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别人,包括老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地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3、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伽利略实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

2、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整体感知。

1、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看老师板书。(板书课题: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咱们一起来读读吧!(齐读课题)正音、标调。

2、理解“着地”。 “着地”就是落地。“着”是个多音字,你会用它另外的读音组词吗?(请2—3位同学说)

3、师:课题都理解了,那赶紧去读读课文吧,在读课文时,如果遇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多读几遍。

4、师:你们有不认识、不会读的生词吗?(生答:没有)你们真棒!

师:我们今天学的就是发生在伽利略身上的一个故事。(板书:伽利略),这个“略”是我们要写的字,写这个左右结构的字时,左右宽窄大致相同,应注意左边的“田”部要占“各”字的中间。

请同学们在书上练写一个。

5、师:课文讲的是在伽利略身上发生的什么事呢?(请2位同学说:伽利略做试验的事)

6、师:(指着课题)课题就是试验的结果。

7、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这个故事的,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生答,板书:疑问、试验、公开试验)

二、学习1、2自然段。

1、师:(学习课文第一段)课前的交流,让大家初步了解了伽利略,那文中又是怎样介绍的呢?(生答,找出第一段)

师:他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答:他是个辩论家。

师:辩论家就是说他的口才、辩论能力很强。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生:提问不寻常,老师很难解答。

师:“寻常”就是(生:“平常”),“不寻常”就是(生:“不一般、很独特”)。

师小结:是啊,伽利略就是一个善于思考、见解独特的人。

2、理解“信奉”。

师:就在伽利略的那个年代,人们都很信奉亚里士多德。你们家里有谁信奉什么吗?【生自由说】

生:我外婆信奉佛,我常常看到我外婆带庙里去烧香拜佛。

师:你知道她去拜佛是为了什么吗?

生:求佛祖保佑子孙健康、幸福。

生:保佑大家平安。

生:我奶奶去拜佛,求佛祖让我姐姐能考上大学。

师:奶奶、外婆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心愿,她们觉得佛祖是能让她们实现这些美好的心愿的,对吗?那你们说说,奶奶外婆对佛祖,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崇敬的。

生:是敬仰。

生:很虔诚的。

师:说的好。怀着崇敬的、敬仰的、甚至是虔诚的,这就是信奉。课文中,人们是怎么信奉亚里士多德的?(找出句子,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师: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就像信奉神佛一样,当别人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会(生答:非常愤怒的)。(带着那份愤怒之情说说那些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人吧!朗读:你是什么意思?难道你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仅仅是愤怒对述说吗?【生答:不是】那是什么?【生答:是责备】带着我们进一步的体会再来读读。朗读:你是什么意思?难道你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3、(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在这段话中,还有一对反义词,看谁找的又快又准。(指名答:信奉——怀疑)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就当人们都信奉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时,年青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却对他说过的一句话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有谁知道是哪句话吗?(多媒体出示句子:“亚里士多德曾经……产生了疑问。”,全班齐读)

2、从伽利略的这一举动看,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生答:伽利略是个不迷信权威的人。)

3、小结:正是其他研究科学的人的迷信与伽利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伽利略那不迷信权威的可贵品质。(板书:对比)

4、师: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地第三自然段,找到有关的句子用笔划下来。(学生自读课文划句子)

3、交流句子。师:徐老师也找到了这句话,但老师将它改变了一下,你们明白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吗?

【课件出示: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

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生答:(先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再根据他的话做出两个假设,最后发现一个事实中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

4、咱们来看看伽利略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话做出的推断吧!(大屏幕演示铁球伽利略的疑问)师:从刚才的大屏幕演示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表达)

5、指导朗读(出示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师:是啊,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伽利略对此充满了(生答:疑惑)。你是伽利略,你会怎么说?(指名读)

四、学习四、五自然段。

1、师:老师想问问你们,在生活、学习中,如果你对某件事情产生了疑问,你会怎么做?(生自由回答)那有疑问时,伽利略是怎么做的呢?自由地朗读课文的有关段落,找出句子划出来,并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受。(学生自学划句子)

2、全班交流句子。(多媒体出示句子:“伽利略带着……没有关系”,感悟“反复”、“多次”、“的确”,体会伽利略严谨的科学态度。)

生:伽利略有了疑惑反复试验。

师:伽利略做了两、三次试验就认定自己想法是正确的?

生:不是,是许多次,而且每次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错的。

3、师:为了证明自己想法是正确的,伽利略还决定在比萨城的斜塔上进行公开试验,听到消息,人们有哪些反映?

4、指答,多媒体出示句子。

(1)人们为什么说他是一个“胆大妄为”并且“固执”的年轻人呢?(相机指导朗读)

理解“胆大妄为”。 “妄”字在字典中的`意思是:①荒谬不合理;②非分地,出了常规地,胡乱。从“妄”字可以看出,这是个贬义词,是人们对伽利略的批评,说他在胡作非为。

理解“固执”。“固执”是说人很顽固,不听别人的建议,不懂变通。在这也是个贬义词。

你认为伽利略是个“胆大妄为”、“固执”的年轻人吗?(生答:不是)那是怎样的人呢?(体会伽利略对科学的执著。) 师:伽利略对科学执著追求,对真理执著追求,他就是一个执著求实的人。(板书:执著求实)

(3)(指导朗读句子。)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人们的伽利略的冷嘲热讽吧!

5、师:读到此处,徐老师有个疑问,本文的主人公是伽利略,作者为什么要在此处插入一段写人们对他的议论呢?你明白作者的用意吗?

6、师小结:在我们的习作中,为了凸出人物的特点,不仅可以描写其本人的动作、神态等,还可以通过对周围人的语言、动作的描写从侧面衬托出主人公的特点。

五、学习第六自然段。

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师:在大家的议论声中,伽利略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比萨斜塔进行公开试验,试验的结果怎样?人们又有什么反映呢?

2、指答,并指导朗读。

3、师:试验成功了,伽利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此时站在铁塔下的人们惊讶地呼喊着,他们可能会说什么?如果你就是铁塔下的群众,你想说些什么?【注意人物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学生自由表达,请2—3位同学说)当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着地的那一刻,有的说……,有的说……,有的说……)

4、(多媒体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师: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话的体会?

六、总结全文。

1、师:学了课文,此时的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

2、师: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对待知识能象伽利略一样有执著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写作上,我们也可以学习作者运用对比和反衬的写作手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的特点。

七、拓展阅读《世界名人传》等。

板书设计:

疑问 不迷信权威 对比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试验 (语言、动作)

(伽利略) 执著求实 衬托

公开试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6

【备课思路】

本文涉及了许多物理知识和试验,学生较难理解,特设计cai课件辅助教学,在教学中采取自主、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创设情境,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目的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3、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难点】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授课方法】

1、采取自主、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

2、运用cai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25课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我们将接着学习。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1、学生自主读书。(读书的`形式不限)

2、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讲授新课

1、同学们,如果条件许可,你们谁有勇气像伽利略那样站在比萨斜塔上为我们做一做这项试验呢?

2、同学们,光有勇气是不够的,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吧!

⑴ 谁愿意读一读。

⑵ 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态度如何?

⑶ 当时意大利的年轻数学家伽利略也信奉亚里士多德的话吗?

3、后来伽利略又是怎样做的呢?请看思考题,讨论。

4、当人们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人们会怎么说?

5、现在让我们去亲身体验一下,当年伽利略做公开试验时的情景吧!谁愿意当伽利略?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呢?

6、出示cai课件,演示公开试验:

⑴ 你们看到了什么?

⑵ 听到了什么?

⑶ 这时人们会怎么说?

7、从这件事中,人们明白了什么?

8、从这句话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四、教师小结

谁能用“先写……接着写……最后写……”说说本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

五、课外延伸

【板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俐略 大胆怀疑 勇于实践

亚里士多德 先后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