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如梦令》教学设计

2025/10/15教案

此篇文章《如梦令》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1

(一)导入

1、背诵古代诗词,温故知新。

2、比较词与诗,略说不同。

3、交流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上课伊始,谈话交流: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们积累了许多古代诗词,现在,你还记得哪些?学生回忆曾学过的诗词之后引出诗与词的比较。接着告诉学生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这时课件显示课题和作者。学生齐声朗读之后出示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回忆古代诗词是为了温故而知新。课件显示课题和作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营造与本文相融合的美好意境。出示李清照的相关资料则是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二)初读

1、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师生活动:重点抓住“常记”“沉醉”“兴尽”“争渡”等词语理解词义。最后归纳课文叙述的主要内容。

2、听读课文,体悟情感。

听课文录音,说说你能感受到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设计意图:自由读词的目的是让学生直接接触并熟悉文本,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文本是学习的根本。在学生朗读之后点评“兴”字的读音则是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听课文录音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古词的魅力,体会古词朗读时舒缓的语速和连贯的气息。质疑交流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思考。读懂“常记”“兴尽”等词语的意思,为读懂整首词的大意、把握情感、感知意境作铺垫。

(三)细读

1、细读课文,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2、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课件出示课文动画)

学生相互比较动画与课文并思考:动画中哪些景物课文中写到了,哪些没有直接写出来。在共同探讨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1)引导学生想象“溪亭日暮”的画面,抓住一“醉”字,用自己的话说说是怎样的情景。

(2)引导学生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抓住一个“误”字,体会作者无比激动和陶醉的心情。

(3)引导学生想象“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抓住一个“争”字,一个“惊”字,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幅画面描写出来。

3、小结:体会本文词眼——“醉”。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全文,想一想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

设计意图:从动画入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说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看词想象画面,是为了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深刻体会作者美好生活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四)演读

溪亭日暮的宁静恬淡,藕花深处的神秘幽香,一滩鸥鹭的壮观惊喜。这一切,留在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的记忆深处,久久不能忘记,常常不自觉的轻轻吟唱起这首词。回味那次难忘的郊游。你听——

(课件播放歌曲《如梦令》)

学生边听,边跟唱。再次基础上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读词:注意“沉醉”、“误入”、“争渡,争渡”、“惊起”等词语包含的情味和意味。

设计意图:出示歌曲《如梦令》是使学生受到古文化的熏陶,再一次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比读

(课件出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写得清新明丽,生动活泼。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一首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边读边想象,词人又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从中读出了词人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作者笔下的景物也不一样了。读词,我们要能透过景物,读出作者的心情。两首词,让我们读到了不一样的李清照,读到了不一样的李清照的词。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首词进一步巩固词的学习,了解词人李清照。

(六)总结

今天我们领略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感受了作者快乐和幸福的美好时光。让我们齐声诵背全文,在诵背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2

一、导入

1、人称“千古第一才女”,创“易安体”的李清照

记忆课下文学常识

2、介绍李清照的生平

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

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

二、理解意涵

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场景、对白?

人物:主仆两人

场景:春雨后的屋中

对白:“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结合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联系下文,说说李清照昨夜纵酒的缘由可能是什么?

不忍见花被吹落

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

了解经历风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情况如何

4、既然如此关切,念念不忘,李清照为什么不自己去看海棠究竟如何了?“试”体现出她怎样的'心理?

很关切,又不敢于、忍心面对

5、从“却道”的“却”字,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绪?

她心中早已知晓海棠花的境况

对侍女粗心的不悦

6、“知否,知否?”怎样朗读才符合诗人当时真实的情感?

对侍女的粗心的嗔怪

自己的心境无人理解的无奈

7、“绿肥红瘦”写出了什么?诗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处?

写出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可能的景象。仅仅四字就形象可感。

用拟人的手法,更凸显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

8、作为一名女子,诗人的惜春其实还有怎样的一层含义?

惜青春时光的短暂易逝

三、朗读与总结

1、理解女诗人惜春之后更为细腻的心绪后,带着这一份理解,再回过头来看前文,你对李清照之前的回避、躲闪、不忍有了怎样的认识?

2、在跟深切的理解诗人内心曲折深藏的情感后,再一次朗读诗歌,在朗读过程中重读并重点感受以下字词:“试”“却道”“知否,知否?”“应是”。读出诗人内心复杂幽微的情感波澜。

3、归;纳语言风格——言浅意深,含蓄曲折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生字“藕”,多音字“兴”。品读词句,体会词人用词的精妙。

2、以“醉”入手,想象画面,体悟词境,感受词人的愉悦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补充资料,了解词人,懂得“词为心声”。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难点:

1、“醉”读词文,想象画面,体悟词境。

2、补充资料,了解词人,懂得“词为心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李清照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对联导入,揭示课题

1、在中华数千年词苑中,曾涌现众多名家,其中有一位以其清新明丽、委婉柔美的风格独树一帜,为后人所称颂。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用这样一副对联赞道: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2、我们今天学习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词《如梦令》。

二、初读全词,读准读通

1、出示全词,提出朗读要求:放声朗读,读准读通。

2、相机正音 生 字:藕

多音字:兴

3、划分节奏。指名读,齐读。

三、自读自悟,读懂词意

1、在注释的帮助下,理解词的大概意思。(学生自读自悟)

2、交流,师相机评价补充。(重点点拨“常记”“沉醉”“兴尽”“误入”“争渡”等)

四、精读全词,提炼词眼

1、我们要把词读精,读成一个字。看看它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

(学生自读思考)

2、交流。(学生讲理由,体会用词之精妙)

3、今天我们以“醉”字来品一品这首词。(板书:醉)

4、作者到底被什么沉醉了?(相机板书)

A、美酒。 B、浓情。 C、美景。

五、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1、你从词中读出哪些美丽的画面?(学生品读想象)

2、交流:

“溪亭日暮”“沉醉”“藕花深处”“一滩鸥鹭”

3、指导朗读。

4、从词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快乐、活泼、无忧无虑……)

5、早期的李清照为什么这么快乐,无忧无虑?

(资料补充。早期李清照的幸福生活)

五、对照比读,拓展延伸

1、此时,李清照喝的是什么酒?(甜酒,美酒,乐酒,香酒……)李清照的诗词流传下来的有40多首,有26首写到酒。我们再一起来欣赏她晚年写的'《声声慢》。

2、此时此刻她喝的是什么酒?(闷酒,苦酒,愁酒……)

3、同样的人,同样喝酒,为什么它的味道就变了呢?(资料补充:亲人去世,孤独,国破家亡。)

4、你又读到了怎样的李清照?(孤独、寂寞、凄苦……)

5、忆读《如梦令》

6、总结。

7、布置作业:课外再去找一找她的词,读一读,品一品词的味道,感受我们中华诗文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藕”,有感情读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这首词,能品味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探究阅读,通过一个“醉”体会诗词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品味诗词,感受古诗词的凝练、含蓄。从而热爱中国传统文学。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词意境,感受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溪游醉归的欢乐。

三、教学流程:

一、了解有关词的基本知识

1.你们学过哪些词?

你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么?

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可配乐演唱。

2、出示《如梦令》。

李清照介绍:李清照童年生活在趵突泉边,大明湖畔,官宦之家,一生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那是她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人到中年,宋朝与金兵作战,节节败退,于是李清照搬到江南,丈夫后来也去世了。晚年非常孤独寂寞。今天学的这首词是她年轻时写的。

这首词的题目是?

“如梦令”是词牌名。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了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二、初读课文,领悟大意

1、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2、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读;指导“兴”(评价:读得准、读得通顺,有节奏感。把词牌名放在前面读。节奏感很好,你心里、眼里仿佛浮现出一幅幅画面,用力的想,让我们把画面看清楚。)

读词时要能把词读到脸上,范读。老师要看大家表情,读的时候要仿佛看到词描绘的情景。配乐读(可以用一个词形容:惟妙惟肖。仿佛你的眼中、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生动的画面。)

3、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算,还要读懂它。接下来,请大家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请你轻轻地读,再用自己的话轻轻地说,看看能不能把话说顺了,说通了,说明白了。好不好?开始吧!

4、交流自学

学生开始交流自己的所学,老师相机进行评价补充。

重点指导“一滩”、“兴尽”等词语的理解。

“醉”什么意思?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

三、品读悟情

1、经同学们这么一联想补充,这首由30几个字组成的高度凝练概括的词立刻丰满具体起来了,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那么多美的画面。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字?是的,三十三个字就把这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到底是怎样的美景让诗人陶醉呢?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大家再轻轻地读读词,看看可以从哪些词语当中读懂这个“醉”字呢?

2、组织交流。

(一)画面1:“溪亭日暮”

1、“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来了?说说湖边的景色。---读句

2、图画,师描述: “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扑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把这种美通过朗读传递出来。

3、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和她的朋友们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用“我看到了……听到了……闻到……”的句式说一说。

眼睛里看的是美景,嘴里品的是美酒和佳肴,鼻子里还可能会闻到阵阵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咱们再读这两句,让我们也深深地陶醉一次。

(二)画面2:藕花深处

除了这个溪亭日暮让你想起了这么美丽的画面之外,还有哪个词也让你想起了美丽的画面了?

那又是怎样的一片荷塘啊?(诗句)

这个时候啊,已经是黄昏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幽静而神秘的世界。我想这个时候他们肯定是更加陶醉了。来,请读读第三句、第四句。

(三)画面3:争渡图

你听到了什么?(听到了鸥鹭的声音、听到了划浆的声音、听到了诗人的笑声、听到了争吵的声音……)

仔细看——看到了什么?(鸥鹭飞起来了。)多不多?声音响不响?(惊、一滩)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蓝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惊、除了写鸥鹭受到惊吓,它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惊喜)师指导朗读。

(四)一幅流动的画

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

词人深深地醉了,她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咱们再从文字背后找一找她深深陶醉的原因吧。(学生读李清照早期生活的资料。)

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这样难忘的郊游经历她能忘得了吗?这样身心释放的快乐能忘得了吗?所以啊,她是牢牢地记得,经常地回忆。所以这首词一开篇就说“常记”。

词人因乐而酒,因酒而醉。那你觉得这个时候她喝的是什么酒啊?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诵、情景再现,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揣摩作者情感。

2、总结鉴赏诗词的方法,掌握自主鉴赏的技巧。

二、教学重点: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

尝试领会词的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四、教法学法:

诵读法、情景绘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五、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课件出示图片。师:咱们先来欣赏张图片,感觉怎么样?她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才女,你知道她是谁吗?她最擅长作词。你们知道词吗?

古诗、词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看!(媒体出示《如梦令》词的内容)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的词,词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一样?

生:古诗每句字数一样,词每行的字都是不一样的。

师: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

师:还有什么不一样吗?

师:词有词牌名,每一个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

同学们有兴趣来读读《如梦令》这首词吗?迫不及待了吧,请大家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这个要求不高吧,那你就放开声音自个儿读。

生:放开声音读

师:声音停下来了,谁能一个人,放开声音读读这首词?谁第一个把手举起来我就叫谁。就请你,勇敢的女孩子。

师:挺不错的,特别是她把里边的多音字读准了。兴:在这读第四声。表示什么意思?(兴致、兴趣。)什么时候读第一声?

生:大兴安岭、兴奋。

师:谁还愿意再来读一读,找个男孩子来读一读。

生(男)读词:

师:我觉得应该给他点掌声,他已经注意了停顿,能读出些词的味道来了。好,看起来把这首词读通顺、读正确没问题吧?

生:没有问题!

师:咱们连起来读一读。

生:好!

生齐读词。

二、“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1、师: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算,还要读懂它。接下来,请大家在下边注释的'帮助下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请你轻轻地读,再用自己的话轻轻地说,看看能不能把话说顺了,说通了,说明白了。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开始吧!

2、师:咱们先来说一说。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你站起来说给大伙听听。

3、师:老师在这儿给你们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

4、师:同学们很能干,不知不觉地把这首词给读胖了。(板书:读胖)同学们,如果我们把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

师:但是你看这首词,才用了多少字就把这一次作者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数一数。

生:33个字。

师:是啊,33个字就把作者那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交代清楚了郊游的时间是(日落)就是我们说的黄昏、傍晚;地点是在(溪水边的亭子里)对,溪水边的亭子里。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咱们读一读整首词,体会、体会。

生:(读全词)

三、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师:光读懂还不够,还要把这一首词读活了。读得很美很美,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咱们自己再来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1、陶醉在美酒、美景中。

师:大家再轻轻地读读词,看看可以从哪些词语当中读懂这个“醉”字呢?

生:“溪亭日暮”。

师:看到“溪亭日暮”这个词,你脑海当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落日的余辉倒映在湖里,使我们想起怎样的诗句来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奖励你读一读吧。把这么美的画面通过朗诵表达出来。生朗读。

师:你们看啊!

(老师边播放日落美景边描述: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小亭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水面上波光粼粼,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词人他们会在干什么?

师: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着喝着,就喝多了,就——醉了。

师:是啊,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读出浓浓的醉意来。

师:这个“藕花深处”,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使你想起哪一句诗来了呢?咱们学过荷花吧,把优美的句子吟诵一句到两句给大伙听听。

师:是啊,多美的荷叶荷花!但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斑斓、幽静而又神秘的世界。来到这样的地方,词人肯定更醉了。读。

2、陶醉在美丽的意外中。

师:等他们惊醒过来的时候,他们是赶紧——读下去

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读这两句啊,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师:从哪个词语中听出来的?

师:那场面多壮观啊。看媒体:词人她们笑啊叫啊,那声音太响,太热闹了,只听扑啦啦一声,一河滩受惊的鸥鹭,一下子冲破夜幕飞向蓝天!那场面壮观吗?!

师:你觉得这个“惊”,除了指白鹭受惊,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师:是啊,这可是意外的惊喜啊!所以是“鸟惊人也惊啊!”

师:那简直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这发生在一瞬间的大自然的奇观,看得他们心都醉了!他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意外中。

师:再读。

3、陶醉在美好的生活中。

师:词人深深地醉了,她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咱们再从文字背后找一找她深深陶醉的原因吧。

生:(学生读李清照早期生活的资料。)

师:为什么这么开心?

生:因为李清照她年轻时候的生活非常优越,家庭幸福美满。

师:是啊,年轻时的李清照一直陶醉在美好、幸福的生活里。

咱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跟词人一起深深陶醉一次吧。(生齐读,师生合作读,生背诵。)

师:这样难忘的郊游经历她能忘得了吗?

师:这样身心释放的快乐能忘得了吗?

师:所以啊,她是牢牢地记得,经常地回忆啊,所以是“常记溪亭日暮”。

师:词人因乐而酒,因酒而醉。那你觉得这个时候她喝的是什么酒啊?

4、一幅流动的画

师: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

生:(读全诗)。

师:听你们读得有滋有味的,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来读一读,可以吗?(师深情朗读)

师:来咱们再来读一读,老师跟你们一起读。

(师生齐读)

四、“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师:刚才我们在学古诗词时掌握了一种本领,就是把词“读胖”,咱们还得学习另外一种本领,那就是要把诗或词“读瘦”。板:读瘦。

师: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儿?看看整首词是围绕这首词里面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学生说字眼,说理由,并板书。

师:同学们品出了那么多的字,你看,不管“暮”也好,“记”也好,“醉”也好,还有“兴”也好,老师认为都有道理,因为“暮”所以“兴”,因为“兴”所以“醉”,因为陶醉了,所以常常记得不能忘记啊,(师连线)。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

师: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圈“醉”字),她陶醉在美景中,还陶醉在哪呢?

师:是的,词人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再读这首词。这回你能背下来的,咱们就背下来了。

生:(读、背全词。)

五、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首词。

生:《如梦令》[ 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师:老师把两首词放一块儿,你发现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师:同学们发现的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

师:古代的词谱成曲可进行演唱,你们想不想听一听《如梦令》这首词谱成曲子后,唱出来是什么感觉的?(放音乐)

师:有味道吗?它是用昆曲来演唱的。有兴趣可找一找别的谱成曲的词来听一听。

《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

2、品读李清照的诗词。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体验到这首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1、对诗词的理解。

2、把握诗词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教师激情谈话:我们有幸,出生在这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我们有福,沐浴在这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之中。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无一不是老祖先们留给我们的精神食粮、民族荣光。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养育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品读李清照。

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一首李清照的词,是哪一首呢?学生齐说:《如梦令》。出示词文

如梦令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学生齐读,师生诵读。

师问:同学们都知道这首《如梦令》的作者是宋代伟大女词人李清照,对于她,大家还了解些什么呢?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举手回答一下。

(二)介绍李清照生平

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其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老师:其实我们前面学过的这一首只是其中之一,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一起来学习《如梦令》其二。)

(三)词作初印象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出示这首词,让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这首词。再请二位学生诵读,教师指导。

2、强调并出示诵读词的节奏: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理解词中重点词语的意思,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卷帘人: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4、了解词的创作背景及大意

师:写《如梦令》的时候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词人很是思念自己的丈夫。甚至到了借酒消愁的地步。这日她又喝了酒,早早就沉沉睡去。第二日醒来的时候,才发现昨夜下了一场雨,便问卷帘的丫鬟,院外的海棠怎么样了。丫鬟答曰:“海棠依旧”。词人感念自己和丈夫的.情形,感叹道:“应是绿肥红瘦。”意即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

5、多种形式的诵读练习。

同时播放轻音乐。

(四)词赏析

1、(师:大家熟读了这首词之后,也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下面我们就探究一下,作者用词的经典之处。)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2、抒情方式:以景衬情。 写作手法: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3、(师:大家既然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那就请同学们看一段小视频。)播放视频,请同学们跟着读几遍。

4、(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李清照的《如梦令》之后,有什么感想?请同学们跟大家交流一下。)

(五)、延伸词

如梦令

宋李清照

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俩个。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凉的我。

(六)、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懂得诗词的表达情感。

(七)、板书设计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伤春惜春,青春易逝却道海棠依旧。应是绿肥红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