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2025/10/16教案

此篇文章《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1

创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

草船借箭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

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

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教具准备:

《草船借箭》录像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

内容:二、三、四段。

重难点: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造教育渗透点

一、复习前文

导入新课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

回答:

1、三天造十万支箭。

2、立下军令状。

复习导入,保存持思维的性。

二、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故意延迟,不给齐练)

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

3、读诸葛亮说的话,

4、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三、学习借箭经过

突出神机妙算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近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

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

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 样做的。

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

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

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

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

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

2、小结

五、总结全文分清前因后果

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六、作业

3` 幻灯片,填空(略)

板书设计 创造教育得失

草船借箭

赶造十万支箭→借→十万多枝箭

周瑜:妒忌 故意迟延 不给齐全 长叹一声

自有妙用 管保有箭

诸葛亮:才干 只要三天(大雾漫天)靠近水寨

立军令状 一字摆开 擂鼓呐喊

神机妙算(放箭如雨)掉转船头

本课能过引导学生分析字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人物的内心。弄清前因后果。使学生明白分析问题,要运用多层次多角度思维方式。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

(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

一(1、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1段:

什么叫“妒忌”?

(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⑴指名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学生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⑵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⑴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

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⑵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⑶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⑴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⑵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⑴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里军令状、白酒招待。

⑵讨论、交流:

6、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⑴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⑵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①(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②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

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理解词语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问: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3、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4、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⑴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⑵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⑶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⑷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⑸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⑹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⑵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⑴指名读第三节。

⑵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书:

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⑴比较句子:

①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②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问: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⑵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⑶句。

2、理解这句句子:

⑴“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料想的相符。)

⑵“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

(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合吗?(符合)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⑶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

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⑴⑷句)。

2、指名读6~7自然段,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书:

四更时候,因为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⑴板:大雾弥漫。

⑵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⑴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⑵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⑴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⑵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板书:识天象

⑶齐读小黑板上第⑴、⑷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⑴看示意。(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⑵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第三课时

一、温故

二、继续学习2~4部分

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3、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自然段)

4、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板书:

知曹操性

5、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写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6、看示意: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

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⑴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⑵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⑶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书:

晓地利

4、齐读第9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四、朗读全文(分组朗读)思考概括各段段意

五、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六、完成课后练习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了解周瑜和鲁肃的人物性格。

2、了解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2、齐读课题。

3、质疑:谁借箭?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的?借到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范读,生倾听,完成思考:这一课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2、据此提纲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3、同学们在预习时解决了一些问题,现在大家看看还有什么问题?

三、学习第一段

1、大家的问题提得很好。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暂时先停下来,看看在讲课的过程中能不能解决。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草船借箭的`原因和借箭前的准备,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段哪个词最重要?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3、注意这一段讲谁在“妒忌”?妒忌谁?妒忌什么?

4、齐读第一自然段,注意“挺”字的读法和语气 。

5、这句话我们能不能换个说法?

6、从这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对,周瑜这样做就是心胸狭窄的表现。

7、现在我们来学习下一自然段。默读并思考: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8、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思考一个小问题:周瑜委托了诸葛亮一个什么样的任务?

9、解释词语:赶造、委托。

10、诸葛亮答应了吗?怎么答应的?读课文原话。周瑜说:“十天造的好吗?”诸葛亮又说了什么?周瑜认为诸葛亮三天造出十万支箭是笑话,诸葛亮对周瑜又说了什么?什么是“军令状”?“甘受惩罚”是什么意思?

11、周瑜听后很高兴,他为什么这么高兴?

12、对,因为他“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下面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这一段对话。谁来概括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我们说了周瑜因“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而陷害他,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二大段,看看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2、谁来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周瑜共说了几句话?

3、第一句是什么?实际上他逼没逼?从哪看出来的?

4、齐读第二句话,为什么不给他准备齐全?

5、我们在往下读,鲁肃去了以后,诸葛亮请鲁肃帮助干什么?注意读书回答。

6、诸葛亮要这些东西干什么?什么是自有妙用?

7、鲁肃只知道“自有妙用”,但具体干什么用他知道吗?为什么不让鲁肃知道?

8、我们再仔细读这句话:“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从这里看,诸葛亮知不知道周瑜要干什么?周瑜知不知道诸葛亮要干什么?

9、好,鲁肃回去告诉周瑜了吗?周瑜听后怎么样?“疑惑”是什么意思?疑惑什么?

10、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周瑜不知道诸葛亮如何造箭,但诸葛亮对周瑜是怎么样?

11、从这里我们能看出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的原因”和“借箭前的准备”两部分内容,那诸葛亮到底借到箭了没有?我们下节课继续分析。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人物入手,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借箭的经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课文,理解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简要复述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有条理地复述借箭的经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2.指导学生说出本文叙述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板书:诸葛亮 神机妙算

(二)分组学习第一段

1.组内朗读第一段

提问: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小组汇报]

2.演示对话文字,分角色朗读,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从文字入手,了解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二段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演示语句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

提问: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果然是什么意思?可以看出什么?

(四)紧扣神机妙算指导学生复述借箭经过。

1.默读课文。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再读借箭经过体会神机妙算。

3.观看演示。学生试着复述借箭经过。

4.指名边看演示边复述借箭经过。

(五)指导朗读故事结局。

1.推荐读结局部分。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齐读周瑜自叹不如的`语句。

(六)小结:

诸葛亮能预测第三天的大雾,注意水流和风向的特点,了解鲁肃的为人,这说明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所以诸葛亮神机妙算。

(七)开放性问题引起学生读书兴趣。

提问:你们还知道《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其它故事吗?

(八)作业:

搜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列小标题,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自读,资料拓展,引读和情景语言实践,知道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原因,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平时看过跟《三国演义》有关的电视或者书吗?那你都知道哪些呢?

重点:点一下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周瑜、鲁肃是吴国孙权的大将。

一、导入1,

出示背景图: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率领八十万大军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曹操。刘备派了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协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便发生在这个时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

二、初读10,

请大家把书翻到96页,大声地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想一想,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又是怎样的。

这个故事比较长,有些词语很容易读错,你会读吗?谁当小老师来领读。

1.生字词:妒忌、都督、草把子、调度、大雾漫天、迟延、擂鼓、丞相、神机妙算

领读——指导——齐读。

2.快速简洁地解说人物关系。

鲁肃

周瑜 诸葛亮

曹操

3.请大家再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想一想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让他造10万支箭。(板书:造箭)

结果呢?诸葛亮按期交箭。(板书:交箭)

那经过呢?除了借箭,还写了什么?为借箭做准备。(板书:借箭,准备)

4.谁能连起来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自己说一说。

指名学生说。今后我们学习课文就可以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来概括主要内容。

三、明“造箭目的”5,

1.周瑜要诸葛亮三天之内造好10万支箭,可他暗中却打算想尽办法阻挠诸葛亮造箭,周瑜是怎样打算的呢?

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相关的语句。

谁来读一读,出示:……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①你来读一读,周瑜是怎样打算的阻挠诸葛亮造箭的?

②你能用上“不但……而且……”把这句来说一说吗?先自己试着说一说。

学生交流,点评,不会说教师示范。

③再加上这句话,你能用上“不但……而且……”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吗?

学生说。

④周瑜这样想尽办法,百般阻挠,是为了什么呢,这段话里怎么说?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定的是什么罪,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已经立下了军令状。造不好箭,就得死。

整段连起来读一读。

2.我去查了资料,按照当时的造箭技术,三天时间最多只能造一万支箭,即使周瑜不阻挠,诸葛亮三天也绝对造不好这10万支箭的。

3.周瑜这么做是因为什么呢?——

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想除掉他。让他,到时候造不成,引读——“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这才是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目的。

四、揭“周瑜面目”5,

1.这是周瑜私下里对手下鲁肃说的,可是他在诸葛亮面前,说造箭是因为什么呢?

请你浏览第2自然段,先用横线划出周瑜当时所说的话。

共5处,划对了吗?课件出示:

①“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②“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③“十天造得好吗?”

④“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⑤“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2.周瑜对诸葛亮说,这造箭是因为什么呢?曹军交战。

你还从哪些字词也可以看出来这造箭是因为要跟曹军交战呢?

军中缺箭、这是公事、军情紧急。

3.这造箭是因为要与曹军交战吗?是为了到时候造不成,引读——

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是因为军中缺箭吗?是为了到时候造不成,引读——

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是因为这是公事吗?是为了,引读——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是因为军情紧急吗?是为了,引读——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这所有的一切,其实周瑜都是为了,一起读,引读——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读到这里,你觉得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谁来说?

阴险,狡诈,公报私仇……(板书:四个有代表性的`四字短语。)

五、品“诸葛亮智慧”20,

1.可是诸葛亮却答应了造箭,而且还提出三天造好十万支箭,甚至立下了军令状,造不好甘受惩罚。他怎么会这样做呢?

请你默读第2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说的话,再快速地浏览几遍全篇课文,静静地想一想你从诸葛亮的话里读出了什么呢?写上批注。

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好,我们一起来重点来交流,你从诸葛亮的这句话里读出了什么?

重点交流:

①“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机动:你还从这个句子里读出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地说?)

“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言外之意就是说:诸葛亮可以用更少的时间造好箭。

他在说这话的时候,早已经算好了什么呢?

第三天有大雾。带着感受读。

还算好了什么呢?

曹操是不会轻易出兵的。带着感受读。

其实诸葛亮此时,心里早已知道了周瑜要害他了!早已想好草船借箭了!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必引:必然误了“大事”,对于诸葛亮来说,什么是他的心头大事呢?

请你读这句话——

对于周瑜来说,什么又是他的大事呢?

请你读这句话——

读到这里,你又读出了其他不一样的感受吗?

诸葛亮造箭是为了顾全大局,周瑜自私自利……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②“只要三天”。

于是,当周瑜问他预计几天可以造好,他说:“只要三天”。那是一种怎样的回答啊?

你来回答一下。

还是一种怎样的回答?

你来回答。

2.那么诸葛亮还会怎么样跟周瑜说这一些话呢?他当时的心理、动作和表情又是怎样的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处,联系上下文来写一写。

①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 )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想:( ),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②周瑜说:“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又想:( ),就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 )说:“只要三天。”

③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 )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 )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先写,指名三个学生说,评价。

哪应该怎么说才像诸葛亮呢?让我和大家合作着来说,再选三个学生连起来,师生合作说。

3.其实,诸葛亮早已巧妙地计划好了借箭,早已知道周瑜要陷害他,可是周瑜却还蒙在鼓里,他还在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4.读到这里,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板书。

5.那诸葛亮又是怎样一步步进行草船借箭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下课!

板书:

草船借箭

造箭 心胸狭隘 顾全大局

准备 对比

借箭 自私自利 神机妙算

交箭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3、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汲取胆量和智慧,挑战自我。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具准备】 幻灯。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复习

1、齐读课题。

2、提问:

⑴ 主要人物是谁?跟诸葛亮有关系的几个人物是谁?

⑵ 这篇文章讲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天气怎样?回来时如何?

⑶ 借箭时,船怎样受箭?

⑷ 课文中用了一个成语非常准确地概括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板书:神机妙算)

二、新授

1、老师就这些内容(幻灯中提示的课文借箭的因素)让同学们会去思考。为什么诸葛亮能够神机妙算?你怎样看诸葛亮这个人,老师让同学们感悟诸葛亮其人,准备了吗?

2、提出要求:

同学们,可以谈上几句,也可以谈上一段,还可以谈上一篇,听到别的.同学的发言也可以随时补充,发表自己个人见解。

3、浏览课文,整理思路、内容,准备汇报:

4、学生汇报,教师适当予以引导,补充,点拨并板书,随即进行朗读训练:

⑴ 诸葛亮和鲁肃笑着说的话。

⑵ 周瑜与诸葛亮,鲁肃与诸葛亮之间的对话。

⑶ 教师引导学生从善知人,知天文,懂地理,巧筹划四方面去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

5、学完课文,你还有哪些发现和见解?

6、小结:

诸葛亮靠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在谈笑风生中,轻松获得十万支箭。又不至于和周瑜发生正面冲突,顾全了孙刘联合的大局。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晓地理 能力+自信=成功

善之人

巧筹划

【课后作业】

1、必作:自述课文或编课本剧。

2、选作:写一写《小议妒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