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2025/10/16教案

此篇文章《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抓“神奇”研读全文,培养自主探究与交流能力;

2、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老师想出资和大家一块儿开办一家旅行社,大家愿意吗?

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先开辟一条“庐山云雾游”旅游专线。要搞好这条旅游专线,必须了解庐山,课文是一则很好的资料。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已经了解了庐山云雾的哪些信息?

二、整体感知,提炼主线。

1、放映课件,让小“社长”们“实地考察”庐山,欣赏云雾美景。

2、你能用一个字说说庐山云雾留给你的感受吗?两个字呢?

3、师小结:是啊!庐山云雾确实让人感到美丽神奇。

三、提出专题、研读全文

1、引出专题:庐山云雾“神奇”在哪儿?为什么这么“神奇”?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发现一处标上神奇1,又发现一处标上神奇2……

2、学生围绕专题自由研读全文。

四、交流成果,落实有关训练。

1、明确训练要求。

2、生自由交流学习成果,师随机点拨落实训练。

A、多变(变化多、变化快),落实感情朗读训练。

比较:

⑴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⑵雾来时,很大很大;雾去时,很轻很轻;雾浓时,很浓很浓;雾稀时,很淡很淡。

B、多情,落实句式训练:时而时而时而。

C、壮观,落实感情朗读训练。

D、地理位置特殊是庐山云雾形成的客观原因。

3、结合板书,简要小结。

五、回应情境,升华延伸:

根据云雾的特点为云雾风光试写一条广告语。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会10个生字,理解“瞬息万变”、“朝夕相处”、“绚丽动人”、“壮观”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

教学过程:

一、积累古诗,激发兴趣;

1、欣赏庐山风景录象。这就是“庐山”板书“庐山”介绍庐山。

2、庐山是座名山,风光秀丽,不少诗人作家都对其泼墨赞美。说说你学过的描写庐山的古诗;读读老师的古诗;

3、在录象里你看到最多的是庐山的什么?“云雾”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半是仙境、一半是人间的庐山,去领略庐山云雾的美。

二、初读课文,感受美;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把最能写出庐山云雾特点的词圈出来,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圈词语。

3、读后交流,学生可能圈的词语。

瞬息万变 趣味无穷 朝夕相处 有感情 壮观 绚丽动人 斑斓

指导难写的'字“瞬”“斑斓”

三、朗读课文,品悟美;

1、自由读课文,把能体现庐山云雾特点的句子找出来,反复读一读体会体会,并读出庐山云雾的特点。

2、读后交流:

(1)瞬息万变 趣味无穷

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a说说你的体会;抓住“刚刚……转眼间”,说明变化很快;“雾来时……雾去时……雾浓时……雾稀时……”说明趣味无穷。

b比较:说说你觉得好在哪?

⑴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2)雾来时,好壮观;雾去时,好轻悠;雾浓时,遮住万般秀色;雾稀时,给山川披上外衣。

c欣赏图片,朗读。

师:怪不得老舍爷爷在观赏完庐山云雾写下了这样几句话,瞬息万变万万变,忽隐忽显,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让我们溶入这多变的云雾里,一起来享受这份无穷的趣味!

(2)朝夕相处

a庐山雾,对山镇牯岭特别有感情,一年365天,有197天与它朝夕相处。

说说你的理解。(从两个数字上理解“有感情”)

说起牯岭也有个故事:有位英国游客在炎热的夏天来到庐山观赏云雾住在牯岭,清凉的雾气沁入心脾,老外连声说coll,coll,山民虽不知其意,但猜出肯定是赞美,于是就将这coll变为岵岭。这令老外也连声说“凉快”的庐山雾,能引起你哪些联想呢?认真读,你脑中一定会出现别具韵味的岵岭云雾图。(朗读句子)

b庐山雾时而冉冉升起,使人终日不见庐山真面目;时而雾气团团相衔,浮游荡漾。轱岭一半隐进仙境,一半留在人间。

(3)壮观

每当雨过天晴,站在大天池等处俯瞰,只见万顷白云转眼间汇成一片汪洋大海。云海茫茫,波涛起伏,青峰秀岭出没在云海之上,变成了云海上的小岛。

a说说你的理解体会;

特别是太阳照耀下的云海,更是绚丽动人。雨后的夕阳如同一轮火球,燃烧在云絮翻飞的银涛雪浪之上,将云絮染上斑斓的色彩。微风吹拂,云絮好像仙女手中的彩练;又如万朵芙蓉,竞相开放。

a说说你的理解体会;这幅图你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绚丽动人 斑斓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篇3

目标

1、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一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腾云驾雾”、“飘飘欲仙”。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丽。

4、阅读感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一小节,学会课文后的生字词,理解部分的词语。

教学难点

体会遗词造句的优美,体会庐山云雾的奇幻,神秘。教学

资源庐山:地处江西省北部的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内,滨临鄱阳湖畔,雄峙长江南岸。庐山山体呈椭圆形,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庐山尤以盛夏如春的凉爽气候为中外游客所向往,是国内久负盛名的风景名胜区和避暑游览胜地。

关于庐山的诗词: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预习

设计1、给文章标上自然段的序号。用“△”划生字,“——”划新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一想新词的意思。有疑难的地方用“?”划出。

2、大声地将课文读几遍,读通顺。把你觉得最有意思的部分再有感情地读几遍。读完之后,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读了这篇课文,知道庐山的云雾有哪两个特点?

4、看看生字表,哪几个字以前就会了?给这些生字扩词。哪些字还不会?看清它的偏旁部首,想一个聪明的办法记住它们。

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

一、读懂课题

1、学生知道的话简单讲讲庐山最有名的景点或者景致。学生吟诵《望庐山瀑布》。

2、学生读题,思考课文会重点写什么?生:这篇课文会重点写庐山上的云雾。

3、学生读题、质疑。

生:为什么要写庐山的云雾?生: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稀奇的?生:庐山的云雾是什么样的?

二、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打开书,拿起笔,轻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作个记号,同时想一想刚才提的两个问题。

2、(1)同桌合作读词语,正音。 (2)指名开火车领读,正音。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庐山的云雾有哪两个特点?

三、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个别展示朗读,第一句的前半句读的较舒缓,是一般的语调,后半句则加重语气读出云雾的变幻无常。齐读体会。

3、学生加动作、表情、语气读第二、三句话;指名三人做动作,其余学生齐读。

4、试背。

5、有感情的.朗读或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四、学习生字。

1、用不同的方法记忆生字的形。

2、完成习字册上的生字部分。

一、谈话导入

1、(板书:庐山)认识吗?师述:一提到庐山,我们就会想起学过的《望庐山瀑布》那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

2、师小结:多壮观啊!可是你知道吗?吸引古今中外游客的不仅仅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更有那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云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庐山欣赏那美丽神奇的《庐山的云雾》吧!板书:庐山的云雾

3、读了这个题目,你觉得课文会重点写什么? (师在“云雾”的下面加上点。)

读题目要动脑筋,好多文章的题目会告诉我们写什么。读了这个题目,我们看出作者重点要写(庐山的云雾)。现在你脑袋瓜里面还会有什么问题? (师板书:?)这两个问题,老师都明白。你们是想让我告诉你们,还是自己到书里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

学生拿笔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把不懂的词语作个记号,同时想一想刚才提的两个问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谁能把这些词语读正确了。出示词语:

A庐山瀑布神秘似乎笼罩系带缠绕漂浮天幕

B景色秀丽变幻无常腾云驾雾飘飘欲仙千姿百态

C瞬息万变随风飘荡一泻千里四蹄生风云遮雾罩流连忘返指名领读,正音。

2、指名读课文(分节)咱们同学都很会学习,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庐山的云雾之中去感受一下。

3、读完了课文,你知道庐山的云雾有哪两个特点?

三、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想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这段只有三句,先读读第一句,并思考这句的前半句该怎么读,后半句该怎么读才有味道?

3、有好几个同学划出的不理解的词是“腾云驾雾、飘飘欲仙”请你们读这两句话“在山上游览……”想站的就站,想坐的就坐,可以做一些动作。通过你们读课文的动作、表情、语气,我可以知道是不是理解了这两个词的意思。

请三位做动作的同学到庐山来游览。 (师指着黑板前说)这是庐山的小道,你们到这里来高兴不高兴?那请你们笑一笑。游览就是放松的,散步就要随便走走,不要紧张。注意,山上山下到处是云雾。其他同学读书,请他们三位做动作。有的同学已飘飘欲仙,让人想起(谁腾云驾雾)

4、看了他们表演的动作,加上自己的想像,大家再读第一节,就会读得更漂亮,能试试背的话更好。

5、有感情地齐读或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四、教学生字。

重点指导几个字:“幻”的第四笔,“系”的第一笔,“罩”的上半部写扁一点,“瀑、泻、似”注意左窄右宽

作业

设计必做题:

1熟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完成《习字册》描红及书写。

3完成《补充习题》

1、2、3题4完成《一课一练》

1、2、3题选做题:

1、阅读《新补充读本》P21《泰山云雾》

2、搜集关于庐山的资料。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设计

主备人:施教时期10年3月2日

教学内容

3、庐山的云雾共几课时2课型新授第几课时2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观察体会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感受庐山奇特的环境美和人文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了解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仿照课文第

2、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3、背诵课文,会用“流连忘返”造句。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庐山奇特的环境美,了解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

教学资源

1、下载庐山云雾图片制作成PPT。 2、搜集有关庐山的诗歌。预习设计

1、熟练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

2、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围绕“千姿百态”这一词语重点写了庐山云雾哪四种姿态?作者把这些云雾分别比作什么?

3、第三自然段,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文中写它变了哪些?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

一、谈话导入

1、默写词语。

2、同桌互批,并订正。说说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轻轻地美美地读读这个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总分的构段方式读读第二自然段,将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的句子用“~”画出来。学生自主阅读、圈划,(这些句子都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这样动人的语句,都快把大家的心都带到庐山去了!)学生说话练习。指名读,练习背诵。 1、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朗读学生交流,评价,鼓励。朗读背诵第三自然段。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名造句,集体评议。朗读古诗《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

一、检查复习

1、默写词语。同桌互批,并订正。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你和小伙伴一起轻轻地美美地读读这个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你可以和伙伴交流你的想法。

2、像这种围绕一句话展开具体描述的构段方式我们把它称为什么呢? 3、哪些句子请同学们再读读第二自然段,将这些句子用“~”画出来。

4、这里介绍了哪些位置的云雾,它们各是什么样子的? (逐句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5、再次默读这些语句,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呢?想想,为什么你这样喜欢它?(4-5个同学)

6、可是老师有个地方不明白了,同样是云雾,作者为什么一会儿把它比作帽子,一会儿比作玉带,一会儿是大海,一会儿又成了天幕了呢?(作者根据云雾所处的不同位置展开了想象)

7、出示图片,这调皮的云雾,这里,那里,都有他们的身影,你觉得它们像什么呀?(说话练习)

、8、云雾这么多的样子,难怪作者要用千姿百态来形容它了!你想把这么美妙的语句读好吗?尝试背诵。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庐山的云雾除了千姿百态,还给怎样的感觉呢?(出示第三自然段)

2、这一段写了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你还可以从哪些词语或是语句中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变化之快呢?

(出示:刚刚,转眼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谁能将这些词语读好的?读好了词语,你能试着将这段文字读好吗?

3、云雾变化得是这样的快,作者展开想象,把云雾比作——

4、文中的“……”表示什么?

5、你能想象一下,它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吗?出示句式:

(1)云雾一会儿变成……一会儿又变成…… (2)明明还是……转眼就变成…… (3)刚才还是……刹那间就变成…… 6、指导朗读背诵第三自然段。

六、学习第四自然段

1、置身于庐山,欣赏了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庐山的云雾,你们还愿意离开吗?是啊,真舍不得离去,真令人—— “流连忘返”

2、(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导朗读这段话。

3、用“流连忘返”造句。

七、拓展延伸

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来到这里的人,都会被这美景所吸引,所以很多诗人来到此地,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现在老师向大家介绍其中的两首。出示古诗,范读作业设计必做题:

1、《补充习题》四、五、六中的1~3小题。

2、《一课一练》中的第四题。

选做题:

1、《一课一练》中的古诗积累。

2、选择一个话题,用总分的写法写一写。

①大课间活动真是热闹非凡,

②天上的云朵千姿百态,

③春天的校园真美啊,

④傍晚,西边的天空出现了千奇百怪的云彩。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庐山风景图,老师简介庐山。引入课题。

2、生闭眼想象,师创设情景,仿佛把学生带到了庐山。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初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在庐山看到什么?

2、大声朗读课文二自然段,想象画面。

3、说说看到了几幅画?分别是什么?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画面,找到相应的句子,美美地读给同桌听,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5、根据学生的回答,学习四个比喻,并相机指导朗读。

①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抽读、理解“笼罩”、指导朗读)

②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同桌读、指名读)

③云雾弥漫山谷时,它像茫茫的'大海;(理解“茫茫”、师范读、自己练读、齐读)

④云雾遮挡山峰时,它又像巨大的天幕……(理解“天幕”、齐读)

6、师版画几种姿态的云雾,让学生用“像”来说清楚什么位置的云雾像什么。

5、师总结,揭示中心句。理解“千姿百态”。

过渡:这静态的云雾已经让我们心动,倘若有风吹来,云雾便忽聚忽散,忽浓忽淡,更加神秘莫测。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看看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理解“瞬息万变”。

2、再读课文,勾出描写庐山云雾变化快的词语。

3、学习书中的第一个变化。(抽读、指导读、男女生读)

4、学习书中的第二个变化。(自己边做动作边读、齐读)

5、课件出示各种各样云的图片,生想象云的样子,补充在段尾。

四、指导背诵二、三自然段。

课件出示与二、三自然段相应的图片,生根据图片的提示背诵二、三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理解“流连忘返”。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课后拓展

课件出示描写庐山风景的诗歌。(自读、齐读)

七、作业

老师推荐《黄山云海》《阿里山的云雾》两篇文章,请学生在网上找来读一读。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的二、三自然段。理解“千姿百态”“笼罩”“瞬息万变”“流连忘返”等词语。

2、认识中心句,学习用比喻句说话。

3、阅读感悟,抓住语言文字,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体会课文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 加强中心句的训练,初步了解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2、 通过朗读、观察体会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感受庐山奇特的环境美和人文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庐山奇特的环境美,了解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播放幻灯片)师讲述:位于我国江西省内的庐山以峰奇山秀,瀑布溪流景色秀丽闻名中外,尤其是因独特的地理条件形成的神奇的云雾,更是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第一节

1、 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

2、 师: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么在这众多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什么?(云雾)你是从哪个字中领悟到的?(更)师: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是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什么叫”变幻无常”?正是有这变幻无常的云雾,才让庐山更显神秘,谁来读出这种神秘的感觉。

3、 是呀,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此时,你会觉得自己就像————。

闭眼想象:在山上漫步,眼前飘浮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入云端,腾着云雾在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

4、 谁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两句话?

三、精读课文第二节

1、老师再给大家看一组图片,庐山的云雾这么多不同的姿态,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千姿百态)

2、作者是怎样来描绘他看到的景象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 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你可以和伙伴交流你的想法。

3、谁想和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的?师板书:千姿百态。哪些具体的语句中读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呢?请在你的书本上将它们用曲线画出来。你找到了吗?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像这种围绕一句话展开具体描述的构段方式我们把它称为什么呢?(总分的构段方式)

4,请你再默默地读读这些具体写云雾千姿百态的语句,你觉得这些语句把云雾写得怎么样? (生动形象)为什么写得这么生动形象呢?(这些句子都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这样动人的语句,都快把大家的心都带到庐山去了!)

5、作者把不同位置的云雾都比成了什么?快速读读课文,待会老师看看你们会不会填空

6、你最喜欢哪一处的云雾,练读,指名读,出示相应的图片,指导读出感情。

7、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这些千姿百态的云雾,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了。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云雾,待会儿老师请你把你看到的情景画下来!(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眼想象)

8、想象到了吗?请缓缓地张开你的眼睛,谁想来画画笼罩在山头的云雾?还有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弥漫在山谷中的云雾,遮挡住山峰的云雾(指名画),其他的小朋友请在下面画在你们的语文本上画你最想展现的那一处云雾,好吗?

9、真美啊,真是各有各的美景!你们能尝试着根据这些画的图将这个自然段背一背吗? 生练背,师引背。

四、精读课文第三小节

1、除了千姿百态,庐山的云雾还给怎样的.感觉呢?

2、通过阅读,你好像真的去庐山走了一回,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另一个风貌——瞬息万变(板书)。

3、(出示第三自然段)你从这个词语觉得了庐山的云雾怎样?(变化得非常快!)除了瞬息万变,你还从哪些词语或是语句中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变化之快呢?(课件相应有表示:刚刚,转眼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谁能将这些词语读好的?读好了词语,你能试着将这段文字读好吗?赶紧先自己试试看!(生练读)谁想来读?(2-3个同学)我们一起来!

4、不知你们是否注意到了最后的省略号,它表示什么?

5、想想看,还会变出哪些模样?

6、想得好!谁能用上一些词,把你们刚才想到的连起来说说?也可以按照课文中出现的句式说。

出示句式:云雾一会儿变成……一会儿又变成……

明明还是……转眼间就变成……

刚才还是……刹那间就变成……

7、说得多好啊!这么多的样子,用一个词概括,叫做——(千姿百态)

云雾的变化这么多,这么快,也用一个词概括,叫做——(瞬息万变)

8、 同学们自己读懂了课文,真了不起!让我们带着对庐山云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齐读这一自然段。

9、 、请看:我们再来看这个自然段,边看边思考,这个自然段在构段方式上与第二自然段有什么共同点呢?你能说得具体些吗?

五、精读课文最后一节

小朋友们,学到这儿,你想对庐山说些什么吗?

作者也发出了感叹,谁来读一读这一节?

哪个词说明了作者和大家的心情一样,不想离开这美丽的庐山。(流连忘返)

谁来把这一句读好?

六、总结全文

1、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吸引了许多的游客,我们一起来用动听的声音向大家介绍神秘的云雾吧!

齐读全文。

七、拓展延伸

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来到这里的人,都会被这美景所吸引,所以很多诗人来到此地,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现在老师向大家介绍其中的两首。出示古诗,范读,齐读。

八、作业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都用了总分的写法。第一句是中心句,其它几句都是围绕中心句层层展开,具体地描写这个特点。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用总分的写法选择一处景物写一写。(树林,天空,小河,田野)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篇6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第一自然段,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美。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读生字,记生字。

3、读词语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3、初步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教学重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学习第2、3自然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庐山的云雾》,谁来说一说,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此时你正漫步在山道上,眼前飘过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伸手摸摸,身边流淌着的还是——云雾。

3、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庐山,一起来欣赏这庐山的云雾。 【简笔画:庐山】

二、精读感悟,积累语言,学习写法。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云雾的千姿百态。

1、请大家打开书63页,请一个同学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其他的同学边听边想:这一段话写了云雾的几种姿态?(4种) 【课件出示提问】

2、你最喜欢哪种姿态的云雾呢?请你默读课文,用波浪线把它画出来。再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3、生汇报、上台画云雾。

(你喜欢哪种姿态的云雾呢?你能上台画一画这种云雾吗?

其他同学根据课文想一想,他们画得对不对。)

4、师指导朗读

(1)笼罩在山头的云雾

抓词品味:笼罩 白色绒帽

(2)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抓词品味:缠绕 系在 一条条玉带

(3)弥漫山谷的云雾

抓词:弥漫 茫茫的大海

(4)云雾遮挡山峰

抓词:遮挡 巨大的天幕

5、云雾仅仅只有这四种姿态吗?(不)从哪看出来的?(省略号)

有说不完的姿态,怪不得作者说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6、找到有这个词语的句子了吗?在哪里?

(第一句)把它划下来,这句话就像首领一样,统领全段,这就是中心句,也叫总起句。它既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这段话的意思,又告诉我们整段话运用了先总后分的写法。 【副板书:先总后分】

7、齐读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感悟云雾的瞬息万变

1、课文中还有一个自然段也是用这种先总后分的方式来写的?(第三段)

2、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除了千姿百态,庐山的云雾还有什么特点? 生汇报 【随机板书:瞬息万变】

3、理解“瞬息万变”:很短的时间,云雾变化既快又多。 【板书:快 多】

4、这神奇的云雾,变化速度特别的快!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一特点? 【课件出示第三段】

5、生评议 指导朗读

找出写出云雾变化快的词语:刚刚、转眼间、明明、还没等、又变成

6、神奇的云雾变化不仅快,而且姿态多。课文中写了哪几种姿态?

(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

指导朗读,重点理解

(1)“一缕轻烟” 【图片展示】

(2)“一泻千里” 【图片展示】

引诵古诗:

《望庐山瀑布》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激发想象:这瞬息万变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呢?

引说:

【课件出示: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转眼间就变成了————……】

【课件出示:明明是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

8、在我们一眨眼、一喘息的时间里,就有了这么多的变化,怪不得大诗人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件出示《题西林壁》】

三、小结全文,回味云雾之美。

1、置身于这“千姿百态”的云雾之中,你们舍得离去吗?欣赏到这“瞬息万变”的云雾,你们还想马上回家吗?难怪来到庐山观赏云雾的人们,都会说——

【课件出示: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指导朗读

【板书:流连忘返】

2、欣赏庐山云雾风光 【播放视频】

“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庐山的云雾构成一幅神奇的天然山水画,让我们好好地欣赏它的美。

3、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作者运用先总后分的方法写出了她的特点,下一节课我们也学习这样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写一写我们美丽的家乡桂林,好吗?

板书设计:

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 (云雾简笔画) 瞬息万变

快 多

流连忘返

第三课时

一、掌握第2、3自然段的写作方法,练习写《我的家乡——桂林》。

二、完成该课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