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2025/10/16教案

此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1

目的要求:

1、掌握《左传》的体例和特点。

2、概括全文内容,归纳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等。

3、学习烛之武急国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郑伯引咎自责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对古今异义词、被动句的掌握。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则情形,不知大家还记得否?

如血残阳下,有一位衣着灰褐色战袍,胯下一匹膘壮大马、手持丈八蛇矛的武将立于长板坡当阳桥头,但见他髭须倒竖,怒目圆睁,厉声喝道:“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来与我决一死战?”再看对面,满山遍野,旗帜遮天,阵前一面书有斗大的“曹”字的战旗正迎风招展。原来是曹操的军队列阵在此。但见对面那些战旗被武将的断喝乱了分寸,出现了一片慌乱。武将又大喝:“张翼德在此,谁与我决一死战?”对面曹军的后阵竟出现了混乱。武将见此,又大喊:“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又如何?”话音未落,只见曹军中有一战将(夏侯杰)坠于马下,百万曹军如退潮的海水般“哗”地退后十几里。请问这个军官是谁?

张飞!桃园三结义之一的张飞!对,就是张飞。他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个武夫的形象,喝退百万雄师,倒也不足为奇。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文人,看他是如何在温言细语中退却百万雄师,使自己的国家免于覆亡的厄运的。

二、板书课题,介绍《左传》

1、了解《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作者左丘明。它记叙了东周前期240多年的历史、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既具有研究先秦历史的史料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详略合宜;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春秋》三传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传zhuàn,解说义,由此看出,《左传》是对孔子编着的《春秋》的诠释、解说。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春秋》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三、分析课文

1、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且两国军队分地驻扎,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提供了条件,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2、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勇于自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3、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4、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

(1)以退为进;(2)晓之以弊;(3)许之以利;(4)巧施离间。

5、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

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

异:郑 伯:直截了当 烛之武:迂回曲折

6、晋文公为何不愿攻秦?(用原文语句回答)

从本题和第4题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特点?这对你有何启示?

提示:

(1)略

(2)都以本国利益为中心。

(3)从中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现代亦然。

7、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

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

8、拓展激趣:

一九五五年,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相信同学们会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的。

9、阶段小结: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四、人物形象分析

1、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结合原文语句分析这一艺术形象。

明确:爱国,睿智超群,能言善辩。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2、烛之武是如何巧退秦师的?

先讨秦欢心——以退为进;陈亡郑利晋——以害动秦;

主存郑利秦——以利诱秦;责晋贪不义——大功告成。

本文写的是郑国在秦兵直逼城下的危急形势下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烛之武这位出色的“外交家”在见到秦穆公之后,既非据理质问,又不苦苦哀求,而是以超此事件之外的姿态,动之以“利”,晓之以“理”,终于使趋“利”而来的秦兵,不仅立即避患而“退”,还反过来“与郑人盟”,派军队留守郑国,帮助郑国抗晋。

秦国为什么要行军千里,与晋国合打郑国呢?理由很简单:为了一个“利”字。既然秦国是为“利”而来,那么,烛之武便迎合其心理,从为秦国利益着想的角度,力劝秦国退兵,点醒了利令智昏的秦国国君。

第一,“亡郑”于秦无利可图。“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秦在西,郑在东,中间隔着晋国,秦要跨越晋国,把郑国的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作为自己的边邑,这是很难办到的。“亡郑”之后,郑国的土地不为秦所得,反为晋所有,结果是“邻之厚,君之薄也”,从而提醒秦国不可“亡郑以陪邻”。

第二,“舍郑”于秦可得实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舍郑”,就是放弃攻打,不灭郑。这是烛之武从正面向秦穆公提出的建议。郑国在秦国的东方,以此可作为“东道主”,那么秦国使者往来,遇到资粮不足,郑国便可尽地主之谊,给予供给,让秦有利可图,得到实惠,这有什么不好呢?

第三,晋君不可信。20年前,晋公子夷吾流亡时期,秦穆公接夷吾入秦,然后帮助他返回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惠公,所以说,“君尝为晋君赐矣”。当时,夷吾曾把晋的焦、瑕二邑许给秦国,作为酬谢。但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设版筑城,修建工事,与秦国对抗。晋君如此忘德背信,如若与之共事,决不可能共享其成,利益均分。

第四,损秦利晋不可为。晋君欲壑难填,已经在东边向郑国开

拓土地,又要恣意向西边开拓,“若不阙秦”到那里取利呢?从而提醒秦君不要做“损秦以利晋”的蠢事。

春秋无义战。烛之武在“利”字上做足了文章,既瓦解了秦晋联盟,说退秦师,又保全了郑国的利益。

五、文言知识梳理:

(一)古今异义词

(1)行李: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带的包裹

(2)夫人: 古义:那人 今义:妻子的尊称

(3)以为: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4)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5)去: 古义:离开,距离 今义:与“来”相对的动作

(二)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 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 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疆

(3)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作为边疆,把…作为边境

(4)与郑人盟 盟,名词活用作动词,订立盟约

(5)退秦师 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军、退兵

(6)阙秦以利晋 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到好处

(7)越国以鄙远 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偏远的地方

(8)若不阙秦 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亏缺

(9)肆其西封 肆,形作动词,扩张

(10)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形作动词,损害

(1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三)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

①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

③且贰于楚也 且于楚贰也 ④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

2、宾语前置句:

①何厌之有? ②有何厌?

3、省略句:

①晋军函陵 晋军(于)函陵

②敢以烦执事 敢以(之)烦执事

③辞曰:臣之壮也 (烛之武)辞曰

六、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本文结构特点

1、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文章注意伏笔与照应的地方较多,如:

①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②“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的有关内容。

③“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本文叙事波澜起伏,请结合课文,谈谈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文章开头写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由此渺茫。而郑伯的自责,又使故事有了转机,增添了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文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

课文就是这样有张有弛,曲折有致,生动活泼,颇具感染力。

3、叙写战争是《左传》所长,应对辞令也是《左传》中富有文学意味的一部分。

春秋时期,诸侯国往来频繁,使臣是否善于辞令,不但关系到个人的荣辱,而且关系到国家安危。本文是记述、表现辞令的名篇,全部说辞仅125字,却从四个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剖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对晋人的戒备心理,从亡郑以陪邻,层层推进,一直说到阙秦以利晋,始终围绕着秦晋间的利害冲突展开攻心战。虽是竭尽挑拨离间之能事,却句句在理,字字动心,绝无故弄玄虚、危言耸听之嫌。

小结:组织严密,曲折有致,首尾呼应。

七、布置作业

1、归纳本课的文言文知识。

2、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附:板书设计: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左 传》

一、秦、晋围郑,点明原因,为下文作铺垫。

佚之狐举荐贤人

二、烛之武临危授命 烛之武牢骚满腹

郑伯情真自责

一层:欲扬先抑,提出问题

二层:亡郑对晋有利

三、烛之武说退秦师 三层:友郑对秦有利

四层:历史上,晋过河拆桥

现实中,晋贪得无厌

四、晋师撤离郑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学习本单元时,要注意实词的积累,注意多义词的辨析,尤其要重视对课文的熟读背诵。

学习本文,要在着重了解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的同时,注意欣赏包括本文在内的《左传》的文学价值。

【教学方法】

串讲法、诵读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同学们,如果说在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之下,大凡事物总是现在的比过去的好的话,那么大家能不能想一想,在文化艺术的某些方面,有没有与一般规律相反的情况呢?(这样一来一往的问答,并不难引导学生想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罗马为代表的雕塑,比如据说维娜斯女神的断臂今人就无法设想能够补得很好,以及中国古代的文言文似乎不是今人可以写出当时那样的水平的。然后接着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看它究竟有哪些方面的精美以至妙不可言呢!

二、让大家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以较高的水平先把课文诵读一遍。

三、承接第二单元所学的“理清思路”理论,实际上也就是本课后面的练习题二,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而实际上等于在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说“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的问题;

第二自然段是说“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问题;

第三自然段是说“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

第四自然段是说“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进攻的原因”。

在上面问答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

四、让学生在已经看过课本中注释的情况下提一提文中还有哪些实词的意义不清楚,还对哪些虚词的用法或古汉语现象不理解。这其中由学生提也好,由老师问也好。

1、第一段中两个“于”均解为“对于”之意,两个“军”字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当“驻扎”讲。且“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两句均为古汉语中所谓省略句,即均在“军”字之后省掉一个介词“在”,而就这一点,已能证明古今语言形式上的不同习惯,这对让学生逐渐习惯看文言文是大有好处的。

2、在第二自然段中应让学生弄清楚:“言于”当“告诉给”讲;“若使”中的“使”当“让”讲;“臣之壮也”中的“之”是典型的结构助词夹在主谓结构之间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例句;“也已”不仅注释上有“已,同‘矣’”的字样,关键是要解释这种“语气词连用”的古汉语现象;从“今急而求子”中不难看出,根据上下文,“而”在此只能当副词“才”讲;至于“是”通常在古文中多当代词“这”讲,只是为了上下文意思的通顺而把它整个译作“这是”罢了;最后“然郑亡”一句,和今意相对照,显然是个被动句。

3、第三自然段:“夜缒而出”里的“而”强调是起前对后修饰作用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地”;“若亡郑”中“亡郑”是“亡”的使动用法;“越国以鄙远”一句的注释中虽然说明了其中的“鄙”,“边邑”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而“远”是形容词活用为“远地”的名词用法,但整句意义的通俗理解应该是“越国以远鄙”;“邻之原,君之薄”中的两个“之”直译时,还是应当看作是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夫晋,何厌之有”中的“之”此时是起“动宾倒置”标志作用的,即意义上应看作“有何厌”;“既东封郑”一句应强调就其直译而言,“既”当“等到……以后”或“已经”之类意思讲,“东”是古汉语中典型的名词当状语,译作“向东”,“封”,名词“疆界”,此处当动词用,译作“作疆界”,而“郑”作为句子的补语,也是以名词当状语的形式理解的,应译作“以郑”,于是整句的确切直译应该是“等到向东以郑国作了疆界以后”等。

4、最后一段中则应该让学生承认,看过书上的有关注解之后,剩下的就没有什么可感到难解的地方了。

上述程序之后即宜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其中不乏用多种形式背诵。比如教师先领背、分段集中背等,因为字面意思过得较为彻底了,所以背诵起来就应该相对容易。同时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表达反映在遣词造句、语言组织上的精妙,比如可以对比同样或类似意思表现在古今语言形式的不同上,应该承认文言文形式上的言简意赅和音韵方面的朗朗上口等,而这些,也正是《左传》等的文学价值。

五、课后练习

关于多义词辨析的题。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3

【设计说明】

1、指导思想:

⑴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并且应当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所以,在新课程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

⑵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设疑、答疑,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现对文本的解读与知识的落实。

2、主要特点:

本篇教学设计,力求准、稳、实,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将老师的教转化为导,通过情境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积极探究,使老师与学生之间,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之间形成积极互动的局面,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产生活跃的心理状态和兴奋的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

作为文言文教学,加强诵读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把握人物的重要方法,因此,本篇设计注重诵读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3、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根据文意背诵课文。

4、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题导读法。教学过程中,以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把握文章内容,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力求以问带讲,以答带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领会和学习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代有句话: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句话说明口才的重要性。无独有偶,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整体把握

1、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复述故事情节:

让学生根据图片提示复述课文情节(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顺序如下)

三、研习课文

第一步,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准字音,听清句读。

2、学生自读课文,读清节奏,读清句读。对照注释,结合上下文疏通文意,圈画词句疑难点。针对疑难,四人一组,分组讨论。

第二步,精度课文,质疑探究,解决疑难字词。

1、小组内质疑,组内自行解答。

2、组长质疑,学生或教师解答。

3、教师质疑,学生解答。(教师质疑重点落在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并注重向课外迁移。)

重点实词: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

重点虚词:之、以

重点句式:

⑴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⑵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第三步,内容研读(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问题串连全文,并适时的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诵读文章。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加强讨论与交流,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齐读第一段,思考: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

提示:秦晋围郑,郑国危如累卵。

此时引出对写作背景的介绍:

背景资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无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值公二十八年》:曏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2、一学生领读第二段,讨论: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这一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由男生齐读第三段,全体同学考虑: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提示: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最后,女生齐读。)

4、学生齐读第四段,讨论:晋侯在秦军撤退时为什么不乘机袭击秦军?

提示:主要考虑到仁知武的道理。

第四步,重点难点分析(仍以问题讨论的方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加强对文本重点内容的把握,完成文章的难点学习。)

1、细读课文第三段,烛之武具体运用什么方法全退秦师的?请给题目中的烛之武和退秦师之间加上一个合适的字,表明你的观点。(大家讨论)

可加的字如:

(智)退:利用矛盾,施攻心术,动之以利,晓之以理。

(勇)退:烛之武关键时刻深明大义,不计得失,舍小存大,顾全大局,挺身而出,夜缒而出,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巧)退:既有运筹帷幄、了然于胸之计谋,又有巧舍如簧、字字千均之言辞。

2、烛之武的这段说辞,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请加以分析。你认为,随着烛之武却说的步步深入,秦伯的内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请揣摩秦伯的心理,并在烛之武说辞的每一层后,试着补充秦伯的对答之辞。(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提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到君之薄也。

第二层,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到君亦无所害。

第三层,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到唯君图之。

观点举例:第一层后:这跟我有关系么那又怎样

第二层后:有道理让我考虑一下

第三层后:还真是这样我差点上它(晋国)的当

(说明: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讨论之后,让学生反复诵读本段,并力求当堂背诵。)

第五步,人物形象分析。

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发言,师引导学生归纳。

1、烛之武:

⑴ 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⑵ 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⑶ 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

⑴ 善于纳谏。

⑵ 勇于自责。

⑶ 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四、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1、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烛之武成功地劝说了秦君,凭一己之力,解救了郑国,其劝说的艺术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提示:主要从烛之武的劝说艺术进行分析总结。烛之武的一段说辞,晓之以利害,动之以感情,言辞巧妙。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尊重他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对方的利害得失等。

2、人们评在价烛之武时,有的说他是一个志士,有的称赞他是一个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个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三种人的特点。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提示:本题为开放题,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观点示例:

⑴ 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⑵ 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⑶ 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寥寥数语就说服了秦君,凭三寸之舌劝退强敌,可见,烛之武是一位辩士。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五、归纳写作特色(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

1、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出使并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

六、作业

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烛之武退秦师再次印证了舌头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外交是第二战场。对此,你感受如何?请联系你所了解的史料写一段文字,不少于300字,题目自拟。

提示:可以结合史料从口才的作用等角度入手,阐述自己对口才的认识。具体史料可以联想到毛遂义正词严,说服楚王与赵国缔约;蔺相如用三寸之舌,捍卫了赵王的尊严;诸葛亮舌战群儒等。

【板书设计】

秦晋围郑 秦晋退兵

五 越晋难治 妙

论 亡郑利晋 语

救 舍郑利秦 退

郑 晋人无信 秦

国 晋人无厌 师

【教学反思】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往往是老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这种授课方式的效果往往只是暂时的。在本设计中,打破传统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质疑,自行讨论解疑,通过这一形式,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在对重点难点的讲读中,采用比较个性化的方式:让学生在题目的退字前添加合适的字,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了解烛之武在退秦师时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及其劝说艺术,从而让学生了解烛之武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救国救民的行为,并学习他学习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完成情感态度方面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让学生在烛之武的说辞之后想象秦伯的反应和可能有的对答之辞,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烛之武是如何步步深入的进行劝说的。

总之,本设计遵循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文言知识,提过阅读能力,并不同层次的对文本内容进行把握和理解。同时,授课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高,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谈论与探讨之中,因此,可以说,这一设计(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4

一、检查学生熟悉程度

烛之武( )退秦师

例如:三寸之舌,妙语,巧施反间计等。

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段内容。(每段用四个字概括)

例如:第一段:秦晋围郑。第二段:临危受命。第三段:说退秦师。第四段:迫晋退兵。

二、整体感知

1.点拨关于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宋·朱熹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 ——清· 姚鼐《尺牍》。

“不动笔墨不读书。”——古语

2.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可以分为几层?(五层)

郑既知亡敢烦执事(其益)[益事渺茫]

越国鄙远亡郑陪邻(其害)[错事可见] [利害之辨]

烛之武退秦师 舍郑利秦共其乏困(其利)[利事可期]

君为晋赐朝济夕设(其德)[史事可证] [恩仇之鉴]

东封西肆阙秦利晋(其意)[祸事可测]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退秦师?其游说妙在何处?

提示:春秋无义战。所有的战争出发点为“利”。烛之武正是抓住“利”在做文章。

以下分析供参考——

(1)以“利”巧攻心理。

晋国围攻郑国,本来不关秦国的事,秦国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秦晋同属于一个军事集团的,他们之间有盟约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大自己的势力。两个原因中,第二个原因是主要的,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单刀直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作为郑国的子民,先讲自己国家的处境“既知亡矣”,隐含意思是说郑国灭亡是既定的事实,所以也无法考虑郑国的利益了,但郑国的土地最后被秦国还是晋国得到呢?这还是个未知数。烛之武从这点做文章,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不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还赢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过让步假设推理出不攻郑的好处,以利益来引诱秦伯,让秦穆公动心;“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希望秦穆公为了秦国的利益不受损害而放弃围攻郑国的'计划,言辞恳切,从而坚定秦穆公与晋国毁约的决心。

(2)以“害”巧析形势。

一从现实状况来看,“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郑亡后的情况如何呢?如果秦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越国以鄙远”,是很难办到的,即使办到了,也是不好统治的;如果晋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邻之厚,君之薄也”。一句话,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二从发展来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以晋的贪得无厌,让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险的存在,从而快速作出决策,否则贻害无穷。烛之武说辞切中要害,强而有力,且用反问句来加以突出强调,真是气势凌厉,锐不可当。

(3)以“史”巧施离间。

烛之武挑拨离间的游说艺术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

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见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郑国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势的同时,始终不忘离间两国关系。如果说在“亡郑”还是“舍郑”的利害分析上,烛之武的挑拨离间还是隐性的话,那么他拿出历史事实,“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指出晋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不可共事,则是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以“夫晋,何厌之有?”把火烧得更旺,不仅使秦穆公觉得枉费心机,又顿感危险将至。烛之武用短短的125字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真是妙哉!

烛之武游说的成功还取决于语言的得体。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本是求人,却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可谓是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完成了游说使命。

烛之武充分陈述了秦晋郑之间的三角利害关系,准确、深刻而又独到,不能不令人信服。一是灭掉郑国对秦并没好处:“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二是不灭郑国对秦也没坏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三是晋国的信义有问题:“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四是晋国最有野心,扩张称霸,是晋国的本质:“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观烛之武之论,由“若”、“且”、“夫”三字连贯起来的四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相生,如早春的惊雷,醒脑益智,又如搏击的雄鹰,敏捷有力。这四层意思包含有巨大的智慧力量,因而能给对方以有力的冲击。一番议论之后,秦穆公是如拨云雾见青天,不但不再围攻郑国,反而命令三位将领留守下来。秦晋联盟出现裂痕,两国关系从此渐行渐远。三年之后双方在崤山正面交锋,秦军三位主帅被俘,士卒无一生还。归结起来,烛之武的成功之处在于,恰当地把握了当时当地的国情、人情,准确地利用了对方心理,因而,他成功了。烛之武是自信的,他自信有能力引导秦穆公的思路,他自信千军万马也不过弹指一挥间的问题,他的自信来源于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洞悉,他的智慧当在众人之上,他思路清晰,说理透彻,他从容不迫,超然淡静,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实在是世俗世界生长出来的一株仙花奇草,异香满面,清爽可人。

三、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1.你最欣赏烛之武哪一点?

如文章第1段写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危难之际——“义”

“夜缒而出”——“勇”

面见秦君,一番慷慨陈辞,言简意赅——“智”

2.本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有什么特点?

烛之武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以上是正面描写。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3.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给我们什么启示?

四、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拟几幅对联。

如: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烛之武;

秦伯知难而退明时务,晋侯窥利则趋失盟友——秦伯和晋侯;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设想】

1、由于学习文言文要付出比现代文更多的认识努力,因此通常同学们对文言文大都敬而远之。调查显示,多数同学都不大了解所学文言文的内涵,不了解那些隐藏在陌生语言下面的更深层次的人类的智慧,笔者力求引导学生走进文言文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说辞语言十分精彩,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就可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逐步改变其对文言文的看法,培养起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2、《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对同学们来说非常陌生,可以让学生亲自查找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收集筛选材料的能力和自读能力。

3、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很必要的,所以教学过程中,更多是学生的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的给以点拨,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培养了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

4、诵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尤其不可低估,所以本堂课自始自终以诵读为教学手段和依据,在诵读中赏析课文、分析人物。

5、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语文课堂应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因此结尾设计讨论发言就是让学生乐于探讨并且有话可说,学有所得,并能学以致用。

6、背诵一直是学生一个头疼的问题,所以笔者尽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减轻学生的负担,增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5、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

生朗读预习→师范读→生朗读梳理→师引导生朗读赏析→生朗读巩固→师引导生朗读背诵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梳通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199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2、《左传》其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3、史书体例:

⑴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⑵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⑶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⑷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⑸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⑹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4、相关资料:(在课文赏析中涉及到时给学生做补充)

⑴ 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⑵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⑶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⑷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二、课文学习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3、生齐读课文。(师点拨字音、停顿。)

4、生结合课文注释初步梳理课文。(边轻声朗读,边梳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在诵读中理解赏析课文。(前2段)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师引导大家概述。)

2、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每组选代表发言,师引导大家筛选归纳: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

二、课文赏析

第1段:

1、生齐读第1段。

2、师示范串讲梳理第1段。

(为学生后文的接龙串讲做示范。)

3、留时间学生质疑问难。

(让学生在字词上得到落实。)

4、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为后文学生的讨论归纳做示范)贰:从属二主;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

5、师引导学生串析本段:“晋候、秦伯围郑”阐明形势:兵临城下,形势严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阐明原因: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阐述两军驻扎位置: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6、师引导学生2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第2段:

1、男生齐读本段。

2、女生接龙串析本段。

师点拨:

⑴ “佚之狐言于……师必退。”

① 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② 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③ 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⑵ 辞曰:“臣之壮……也已。”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⑶ 公曰:“……”许之。

① 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② 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④ 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⑷ 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⑸ 师引导学生用5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在诵读中理解课文。(后2段)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体会烛之武的游说技巧。

4、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5、分析各人物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课文赏析

第3段:

1、一生范读本段。

2、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的形象、表现出其高超的游说技巧,所以让学生细细品味)

3、生接龙串析本段:

师点拨:

⑴ “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

⑵ 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⑶ 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5、学生同桌讨论归纳,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鄙:名词的意动用法;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东:名词活用做状语;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厌:通假字,通“餍”;说:通假字,通“悦”;阙:通假字,通“缺”或“掘”;以为:古今异义词,古意:把……当作;今意:认为。行李:古今异义词,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乏困:古今异义词,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6、师引导学生结合烛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

第四段:

1、女生齐读本段。

2、男生接龙串析本段。

师点拨:

晋文公以“不仁”、“不知”、“不武”的理由退兵,看似冠冕堂皇,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

3、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知:通假字,通“智”。夫人:古今异义词,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去:古今异义词,古意:离开;今意:到,往。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4、师引导学生即兴背诵本段。

二、人物形象分析

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发言,师引导学生归纳:

1、烛之武:

⑴ 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⑵ 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⑶ 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

⑴ 善于纳谏。

⑵ 勇于自责。

⑶ 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三、本文的写作特色

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

1、伏笔与照应。

2、波澜不惊。

3、详略得当。

四、生小组讨论后谈学习本课后的启发

分两种层面来展开:

1、本文给我们的启示。

2、结合当今国际国内形势(比如:世贸谈判、朝核问题……)

【附】

1、秦晋围郑形势图:

2、板书

秦晋围郑

烛 临危受命

之 智退秦师

武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退

退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秦

秦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师

师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晋师撤离

【教学反思】

一位伟人曾说过“不会善待自己民族文化遗产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史书典籍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读史书就是去了解继承我们民族的文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并且也明确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具备初步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也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文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所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初中的文言文教学主要停留在读读背背的层面上,而这是高中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更加注重学生文言文阅读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来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教案在设计过程中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为了让学生与课文达到零距离的接触与交流,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学习落脚点。进一步达到学有所获,变“老师强迫我学”为“我想去学”、“我要去学”。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学生、教师角色的还原转化,所以在老师的导演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文言文的学习过程来,学生普遍觉得在热烈轻松地讨论氛围中收获不小,并且第一次感到原来古文还可以让自己学到很多在现实生活中实用的一些知识和道理。这几堂课上下来,笔者觉得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找到了学习文言文的趣味所在,也让学生基本摸清了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可以说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还是有一些地方还需改进,首先就是学生不知道学习文言文的重心,所以刚开始让学生起来赏析时,开始几乎是在概述故事,后经过点拨才基本明白;其次,学生对文言文的知识点概念模糊,所以在开始归纳知识点时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第三,在谈启发时,学生开始时也有些茫然,有些不知从何入手,后经引导才明白。这些都说明面对新的学生,必须作好学生的情况了解,在备课中切实做到“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6

[学习重点]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

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具有独立创见的历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出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烛之武,不计前嫌,受命于危难中,义无反顾奔赴敌营。在大国国君面前,不卑不亢,抓住秦晋间互争霸权,权利不一致的基本矛盾侃侃而谈,句句打动对方。终于说服秦君,解除国难,烛之武的言行,体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思想。

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四段:第一段写秦、晋国围郑;第2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第3

段写烛之武智退秦师;第4段写晋师撤离郑国。

本文主要写烛之武说退秦师,因此烛之武的外交辞令是本文记叙的重点,从而塑造了烛之武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后的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的了如指掌,,使他的形象跃然纸上。至于其他方面就写得较为简略。文章波澜起伏,亦张亦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叙事中注意伏笔与照应,从而使结构严谨。

[课文重点存储]

要重视积累,对常用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要寓词于句,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透彻理解,应牢记:积累是运用的前提。

词类活用

一、字

1、字音:

①汜,fàn,字的左边为三点水,故其义必与水相关。指汜水,是位于郑国境内的一条河流。另外,范字的读音也是由草字头下面的汜的读音而来。

②缒,zhuì,字的左边为绞丝旁,故其义与绳索、丝绸相关。

意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其造字法采用形声构字法,左边为绳索之形,右边是其音,缒的读音就是根据追而来。

③共,本为象形字,下面两点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个通假字,通供,供给之意,读gōng。

④阙,形声字,门为形,阙为声,读作quē,意即门户受损。

⑤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时,读páng。

2、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读gōng)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读yuè。)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聪明。读zhì)

二、词

1、词类活用:

①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⑤领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⑥即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⑦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⑧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⑩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2、古今异义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例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①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

古义:出使的人。例如:行李之往来。

②行李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如:共其乏困

③乏困

今义:疲劳。

古义:那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夫人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4、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典型例题激活]

[例1]下面对文言句式的判断,相同的一组是()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今已服矣,何又求矣?

③诸候有在者乎?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②句为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③为省略句,应为诸候子孙其继有在者乎?④为判断句。用者也句式表示判断。

答案:A

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平时多了解文言句子的各种类型(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等),根据各类句型的特点和文言句式本身的意思来判断。

自测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秦军汜(sì)南夜缒(zhuì)而出佚(yì)之狐

B、共(gòng)其乏困若不阙(jué)秦许君焦瑕(xiá)

C、秦伯说(yuè)杞(qǐ)子杨孙戍(shù)之

D、逢(féng)孙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与,不知(zh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两个

B、晋军函陵 军:驻军

C、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D、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3、找出通假字

①无能为也已

②共其乏困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④失其所与,不知

4、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

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

D、郑既知亡矣

6、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

7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一项是()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行李之往来

C、君之所知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812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越国以鄙(偏僻)远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9、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10、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君知其难也

A、共其乏困

B、又欲肆其西封

C、吾其还也

D、失其所与

11、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12、烛之武的话表现了外交辞令中婉曲这种表达方式的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8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3、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外内弃之

弃:厌弃

B、不亦诬乎

诬:荒谬

C、焉用文乎

文:文饰,动词

D、以绵上为之田

田:田地

14、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是()

①禄亦弗及

②、罪又甚焉

③、盍亦求之

④、焉用文之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15、母曰:能如是乎?句中的是指代的是()

A、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B、不食其食,身将隐

C、介之推不言禄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16、对介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

A、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

B、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本篇颂扬介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D、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17、对文章写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诱导儿子追求名利。

B、考验儿子是否坚决隐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

D、写介母是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人。

1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译文:

②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译文:

③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④译文:

[创新拓展练习]

19、仿照下列句子写两句话。

要求:①句式相同。②内容有联系意义。

例句:如果爱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给儿童,一只送给老人。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给早春,一只送给晚秋。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