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篇1
一、导入
父亲是一本书,细读这本书,会发现很多难忘的瞬间:也许是一个微笑,也许是一个眼神,又也许是那不断增多的白发和皱纹。而在作家朱自清心里,父亲最让他刻骨铭心的却是一个背影。1925年,他写下了《背影》一文,这篇仅有1140字的文章,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背影》,体会它究竟动人在何处。
二、预习反馈
差(chāi)使 狼藉(jí) 簌簌(sù) 赋(fù)闲 踌躇(chóu chú)
迂(yū) 蹒跚(pán shān) 拭(shì) 颓唐(tuí) 举箸(zhù)
三、题目切入,聚焦“背影”形象
师:我们常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请大家读题目,当你初次看到题目时,有什么疑问呢?或者有什么想知道的呢?
问题1:(1)这是谁的背影?——父亲
(2)这个背影是在怎样的场景中留下的?——父亲送我去车站
(3)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个背影的?——第6段
问题2(概括训练):第一次轻声朗读第6段,概括内容,分析层次;
内容:父亲费力穿过铁道给“我”买橘子。
层次:(1)父亲提议给“我”买橘子;
(2)父亲的外貌描写——为下文写父亲动作的不容易和努力做铺垫
(3)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
(4)父亲把橘子全给“我”,叮嘱的话语——关怀备至;
(5)父亲离去的背影。
问题3(写法分析外貌、动作):第二次轻声朗读第6段,关注背影,分析写法;
(1)外貌描写
布帽、布马褂、布棉袍,表现了父亲的家庭败落、生活困苦的境遇
(2)攀爬月台的背影:
6个动词:(蹒跚)走、(慢慢)探、穿、(两手)攀、(两脚)缩、(向左、微)倾——(特写镜头:攀爬的起始动作,回忆《飞天凌空》特写镜头之准备、起跳、落水的细致镜头)
父亲这一系列动作有何特点(刻画出怎样的父亲形象)?
抓住相关修饰语:(蹒跚)走、(慢慢)探、穿、(两手)攀、(两脚)缩、(向左、微)倾
用文中的两个词语加以概括:“不容易”“努力”——深沉无言的爱
(3)离去的.背影:
问题4):第三次轻声朗读,留心眼泪,体会感情。
从父亲的两处背影和“我”的两次流泪中,你体会出了怎样的父子之情?
父对子:无所不至的关爱 子对父:百感交集、复杂的情意
这一段中的事件是全文的中心事件——父亲买橘。作者层次分明,语言朴素、情感深沉地描写了父亲的背影。那布帽、布马褂、布棉袍,表现了父亲的家庭败落、生活困苦的境遇;那蹒跚的步态,那探身、攀手、缩脚、倾身等动作,形象地描绘了父亲的费劲吃力;那叮嘱的话语,表现了父亲的关怀备至;那流泪,又流泪的叙述,表现着作者内心非常复杂的情意。总之,这一段都表现了父亲真挚的爱,处处表现了作者的感动之情。
师:原本我可以去完成的事情父亲却亲自做,原本年轻人轻而易举能完成的事情,父亲却如此艰难还装出一副轻松的样子不让我担心,“不容易”地活着,“努力”地爱着,这便是“我”的父亲(板书这两个关键词)。
四、深入(开掘)“背影”内涵
问题:文章还提到哪些他的“不容易的活”和“努力的爱”呢?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篇2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常用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在任务驱动下,通过朗读、演读,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朗读和编制剧本提纲的活动中受到人物孝顺老人、勇于担责、善解人意等美好人性的感染。
3.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部分剧本提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在任务驱动下,通过朗读、演读,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 在朗读和编制剧本提纲的活动中受到人物孝顺老人、勇于担责、善解人意等美好人性的感染。
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明确任务
1.学生观看央视公益广告《老人更需要儿女的陪伴》《别让等待成为遗憾》谈感受,明确公益广告就是要向社会发出呼吁或者号召,引导社会风气。
2.关爱老人是当今的热点,社区要开展“关爱老人”宣传日,希望咱们学校能够帮忙策划些形式新颖、宣传效果好的节目,助力社区活动。受公益广告的.启发,老师想请同学们帮社区做个公益广告剧本,拍成视频放到社区网站,效果应该不错。刚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散步》就是这一类的文章,同学们帮老师看看这个素材有没有改编的价值。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多种方式朗读,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任务一:确定文本的使用价值。
1.朗读,说出文章写了什么事,重点是什么。
2.在文中圈画或标注散步前后,“我”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及原因,发掘出文章蕴含的值得宣传的品质、情感、精神等。
5.全班交流,确定主题并填写。
预设:
交流第一阶段,基本能够说出“亲情”“孝顺”,但说不出“责任”“生命”。
交流第二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六段,体会“我”的心理,学生会关注到“责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谁的责任,什么责任,“我”对这份责任的态度。学生会顺利体会到中年人主动担当的责任意识。也可以顺便解决“就是整个世界”的理解
预设主题:孝顺;尊老爱幼;亲情;中年人的责任与担当;家庭和睦。
任务二:确定片名。
1.带着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全班有感情朗读全文,酝酿一个别致的片名。
2.交流自己拟的名字并陈述理由。
预设
问题预设:学生可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教师要提示,可以从内容、主旨的角度拟。可能还是打不开思路,进一步提示学生从事件要素(人物、时间、地点、环境、事件的关键环节,事件的波折等)的角度展开,注意贴近主题。
从内容角度拟的剧名:
《背》:这个故事的重点是“背”,同时“背”容易让人联想到责任。
《一家人》:其实这就是一个一家人怎样和睦相处的故事,“一家人”温馨美好,体现着亲情。
《三代》:故事讲的是“爱”在三代人之间流淌的动人故事,揭示的是人类生命轮回中独有人性光辉。
《初春的田野上》:这是故事的地点,但是却被作者渲染出了象征的意味,象征生命的美好与蓬勃,象征亲情的美好,象征和谐家庭的幸福。
从主旨角度拟的剧名:
《孝顺》《尊老爱幼》《和睦》《责任》《亲情》《生命》等。
任务三:撰写人物说明。
1.列出人物,按照人物分角色表演读,走进人物内心,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特点。
预设问题:学生可定会提出妻子没有语言怎么办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体会,是不是没有语言就没有态度,学生会发现妻子懂得维护丈夫的面子,在分歧面前贤惠明理。
对于一些学生,母亲的善解人意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立足分歧造成矛盾的角度想想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立足于不让儿子觉得歉疚不安,也为了不让儿子非要坚持走大路而闹得大家不高兴的角度,思考为什么母亲要说“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我”:有鲜明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爱自己的儿子,但知道更应该孝顺时日不多的母亲。
母亲:慈爱、善解人意。
妻子:贤惠。
儿子:活泼可爱,聪慧懂事。
剧本提纲:
【设计意图】以任务带动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剧本提纲。
2.上网观看央视公益广告《妈妈的谎言》《洗脚》《筷子的故事》,注意从中受到启发,为继续修改剧本准备。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篇4
【设计思想】以考试题型(及其变化)为导向,以市教研室评价目标为中心,自拟小专题进行复习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复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形成了较成型的学习习惯,具备一定的快速阅读能力,同时能整体感知文章,在老师的点拨下,基本能从文字中提炼要点,把握文章精髓;理性思考、独特表述是他们学习中的难点。在教学中根据孩子的已有知识、能力、经验,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先安排阅读、分析、理解文本,然后在积累的基础上课内外渗透、融合,在复习中除对知识的归纳,更重要是让其掌握中考知识点及相关答题技巧,最后在理性思考、独特表述方面作突破。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名著基本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概述;初步欣赏文学名著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能结合具体语段对《繁星》《春水》作简单分析;能具体说出自己阅读名著的体验,并就作品具体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初步欣赏文学名著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能结合具体语段对《繁星》《春水》作简单分析;能具体说出自己阅读名著的体验,并就作品具体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做好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发放资料,布置预习
学生准备:完成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
要点、考点导入。
二.课前训练:
◆青年阿!为着后来的回忆,小心着意描你现在的图画。
◆言论的花,开得愈大;行为的果子,结得愈小。
◆空中的鸟!何必和笼里的同伴争噪呢?你自有你的天地。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星星--只能白了青年人的发,不能灰了青年人的心。
1.这些诗句来自谁的什么作品?(冰心《繁星》《春水》)
2.我们班有个学生,他很不自信,请你模仿冰心的诗歌体式写上几句话,让他自信起来。
3.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现代著名女作家,诗人,散文家,儿童文学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印度诗人泰戈尔于1913年写成散文诗《飞鸟集》。全集共325首短诗。冰心的诗受他影响很深。20世纪初,冰心开始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冰心体”。其作品体裁以歌颂母爱、童年和自然为主,笔调柔和细腻,微带忧愁色彩,手法含蓄委婉,语言清新明丽,共鸣面大。
4.艺术特色:
(1)短小精悍,真实自然。在看似随意地挥写中蕴藏着人生的哲理,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2)富有诗情画意,格调自然柔和。 三言两语,无不饱含浓烈的诗情画意,有诗的语言,诗的意境,诗的'情趣。
(3)想像丰富,联想开阔,词句清丽,笔力准确。
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语言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
三.典例分析〔一〕:
《繁星》简介:
《繁星》由164首小诗组成。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
第一节 赞颂母爱;第二节 歌咏大海;第三节 阐发思想。
〔一〕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摘自《繁星》〔一五九〕
〔鉴赏〕:寥寥几句,赞扬了最崇高、最无私的母爱。她对母亲表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联系自然,读来委婉柔和。
【方法归纳】
1、抓住形式上特点(短小);
2、概括内容(“主题”是什么);
3、联系文本,谈谈读后的感受(角度:语言特点;表现手法—联想、想象、画面感)。
〔二〕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空中,何曾听得见他们的对话?
沉默中,微光里,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摘自《繁星》〔一〕
〔鉴赏〕:短短的几句,却勾勒了一幅清幽、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而且,作者的想象力是这样的神奇美妙,那冷冷的夜空中无情感的星星尚能互相赞颂,作者十分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对“人类之爱”的追求。
【课时训练】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冰心《繁星春水》
(1)“心中的风雨”比喻 。
(2)作者还有另一首小诗“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请指出这两首诗的共同情感并简析其特色。
答: 。
参考:
生活中的坎坎坷坷;
两首诗歌都运用了运用比喻,都突出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四.典例分析〔二〕:
《春水》简介
《春水》是《繁星》的姐妹篇,由182首小诗组成。在《春水》里,冰心虽然仍旧在歌颂母爱,歌颂亲情,歌颂童心,歌颂大自然,但是,她却用了更多的篇幅,来含蓄表述她本人和她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烦恼和苦闷。她用微带着忧愁的温柔的笔调,述说着心中的感受。
第一节 自然的描绘和赞颂;第二节 零碎点滴的人生启示与感悟;第三节 劝诫和鼓励
〔一〕
鱼儿上来了,水面上一个小虫儿漂浮着----
在这小小的生死关头,我脆弱的心,忽然颤抖了。
-----摘自《春水》(一0四)
〔鉴赏〕:这首诗充分表现了冰心的爱心,写得最好的一个地方就是:“这小小的生死关头,我脆弱的心,忽然颤抖了。”这句话细致描绘了一个小小的生死关头,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充分体会到冰心的那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对弱者的同情心!
〔二〕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摘自《春水》〔三三〕
〔鉴赏〕:诗的哲理通过贴切的形象恰当地表现出来。“墙角的花”,便是这首诗借以抒怀的形象。诗人用“墙角的花”来形容孤芳自赏者,准确生动,形神兼备,生长在墙角的花,由于不能充分地得到阳光的沐浴和雨水的滋润,因而缺乏蓬蓬勃勃的生命活力,花朵开得枯黄瘦小。“天地便小了”, 意在告诫人们做人处世应当谦虚,切勿骄傲。生命之花,总是在谦逊的心境中绚烂开放。一旦陷入孤芳自赏之中,就会枯萎凋谢。是说“墙角的花”如井中之蛙,困囿于狭小的视野,而看不到广阔的天地;
五. 课后巩固
1.冰心原名____,诗集《繁星》、《春水》是人们公认的小诗最高成就,被茅盾称为“______” 。
(谢婉莹、春水体)
2.冰心(谢婉莹)是“五四”时期走上文坛的。她的小说,散文,诗歌以“满蕴着温柔”的笔墨,清新隽丽的文字,表现了“爱的哲学”。
她爱_____,爱______,爱______。(母亲;孩子;自然)
3.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填空。
〔1〕人类啊!相爱吧,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向着同一的归宿。
〔2〕弱小的草啊,骄傲些吧,只有你普遍地装点了世界。
〔3〕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上面句子包含丰富的感情,充满人生折哲理,选自的作品是《 》、《 》,作品的主题是:
《繁星》、《春水》。母爱、童真和对自然的赞美。(或“爱的哲学”),(作品名称,作品主题)
4.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1〕“孤芳自赏”的意思是 。
〔2〕这首诗的构思十分独特,讲的是____与 傾心絮语,劝勉 ,否则 。
〔3〕这首诗以花喻人,寓理于物,给我们什么启迪?
(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作者; “墙角的花”、不要“孤芳自赏”、“天地便小了”;告诉人们做人不怕做“墙角的花”,不要缺乏自知之明,孤芳自赏, 只有胸襟开阔,虚怀若谷, 才能不断进取,在他面前展开一片无限的“天地”。)
5.判断正误:
〔1〕《繁星》和《春水》是冰心表现“爱的哲学”的两部散文集,文笔清新优美。
〔2〕冰心原名谢婉莹,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诗人。其诗集《繁星》《春水》的主题是对母爱、童真和自然的赞美。
〔3〕冰心受泰戈尔的影响极大,善于用简短而清丽的语言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如诗集《繁星》《春水》,歌颂了母爱、童真和自然,同时也不乏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读来情韵悠长,别有趣味。
〔4〕母爱、童真和对自然的赞美,是《繁星》和《春水》的主题歌。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中国什么节日过得最喜庆?过得最热火呢?
生:过年,春节
师: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的季节又要开始。”说着说着你们一定回想起了大过年的情形,著名作家刘绍棠人到暮年,写了一篇绕有风趣的《本命年的回想》,今天我们就学习著名作家刘绍棠为我们带来的'《本命年的回想》,来频度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领略特有的乡土风情,由此感受身后的文化内涵。(板课题)
师:课题是“本命年的回想”,那什么是本命年?本命年有什么习俗呢?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刘绍棠: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所著《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柳敬亭说书》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峨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1991年7月1日被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始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2、生谈谈自家过年的风俗
三、 师生互动,合作研讨
1、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可谓第4自然段中具体描写家乡大过年的情形,共写了哪几件事?
板书:
腊月初一: 炒年货 ——预热
腊月初八: 吃腊八粥
买糖果
挑绒花 ——增温
杀牲畜
备糕点
腊月二十三: 送灶王 留恋
(过小年) 换门神
怀恋
腊月三十: 除夕守岁 ——发烧
喜庆
正月初一: 拜新年
思考:能体现运河乡亲父老过年感受的词语有那些?
2、课文写了作者家乡过年的十件事,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件?请你根据课文具体描绘一下这个场面。(或者悬拟过年时,你熟悉的一件事描绘一下也可以)
3、从课文中许多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语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得到,作者向我们展示了火热的春节景象,现在就请大家选择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给大家听,再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4、选择我们联系生活,想一项我们民族过年的习俗,除了欢天喜地地饱满一年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哪些希望(期盼)?
四、拓展探究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家乡过年的习俗,体会到了其中的文化内涵,选择过年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经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选择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
(这对这样的变化,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
国难不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文化,它包含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希望每一位同学能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成为美好生活的拥有者和创造者。
六、布置作业
1、假设今天就是除夕,新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了,用手机短信的方式给你的亲人、同学或老师编辑一条短信送去新年的祝福。
2、过年的气氛总是热闹的,你能用一段场面描写来表现出来吗?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设计
一、
1、导入新课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往往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惆怅的。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2、教师配乐范读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重音、及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问题组: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二、
1、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画。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3、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写得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明确这三个问题。
三、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写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净、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四、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五、布置作业
1、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2、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