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望月》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望月》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二、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三、教学难点:
学会鉴赏诗歌
四、教学时数:
五、课型:
朗读赏析课
六、教法:
边读边议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二)揭示本课的环节及任务
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字——读,具体任务是:读顺、读义、读景、读情、读味、读韵。
(三)六步闯关:
1、大声读——把诗歌读顺畅。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熟读成诵,毛遂自荐当堂背诵。
2、说读——读懂诗歌的意思。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3、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抽查展示自学作业。
4、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论:
(1)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色,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
(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5、品读——品析诗味。咬文嚼字,用比较换词法等品析诗中精美词句。小组互相讨论:
(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地白”:给人予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
(2)“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鸦雀有什么作用?(既是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
(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
(4)“落”换成“在”好吗?(“落”写出了愁思随着月光的泻落从上而下,富有动感,形象新颖)。小组充分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
6、美读——读出诗歌的韵律。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情基调、朗读语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四)课外延伸
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歌。
板书设计:景→境→情
银白的地面安静孤独寂寞
(皎洁的月色)凄清对亲人的
熟睡的鸦雀伤感的深切思念
飘洒的冷露秋色夜景
芳香的桂花
分享:
《望月》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9654;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9654;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8226;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9654;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寒食》
9654;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板书:寒食)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近作者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学生说。
(3)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课件出示
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2.了解作者韩翃。
课件出示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
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3.指名学生读诗。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同时,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板块三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解释词语。
课件出示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3.解释诗意。お
(1)指名学生说。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御花园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板块四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
指名学生答。(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春城”一词,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2.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
3.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
“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
4.“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
5.探讨:《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
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
6.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不满,轻蔑)
7.“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8.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9.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御花园中的柳枝随风飘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由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从所写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9654;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迢迢牵牛星》
9654;课时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诗题
1.教师谈话: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歌咏。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取法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板书诗题:迢迢牵牛星)
3.指名学生读诗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所学或所了解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1.课件出示填空题,比比谁回答得快。
板块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读全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2.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迢纤泣涕盈脉
3.指名学生读字。
重点强调:“纤”读“xiān”;“脉脉不得语”中的“脉”读“mò”。
4.读出节奏。
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读出韵味。
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自己的理解。
6.教师范读。
7.自由练读。
8.学生齐读。
小结:学习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伴随着朗朗书声开始这首诗歌的学习。
【设计意图】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诵读中感到学习古诗十分有意思、有情趣,为熟读知意打下基础。
板块三探究内容,品味诗情
1.导入:读懂诗,读出诗里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诗的正式开始。诗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一番吧!
2.自读自悟。
通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3.讨论汇报。
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
4.读完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抒发你读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呢?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伤感)
5.如果用一个词语将诗中传递的情感描摹出来,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合适?(板书:相思)
6.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指名学生答。
(1)课件出示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指遥远。今天这个词语仍然富有生命力,我们形容路途遥远,会说“千里迢迢”。“迢迢”和“皎皎”两个词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意思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相距十分遥远,都很明亮。
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主人公内心起了相思之情。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2)课件出示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①“札札”是象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发出的响声,给人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是摆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透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
②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其实,《木兰诗》中有一句与此句类似,同样抓住了“机杼”这个意象,来写女子的愁情。是哪句呢?“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同样是用有声来衬寂静,以有声来传悲情。
(3)课件出示诗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弄懂“不成章”。这三个字蕴含着一个“思”字,揭示了织女的内心动态。
②“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终日劳作却“不成章”。
③“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指眼泪。
④“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相思之苦。
⑤有感情地朗读。
(4)课件出示诗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
(5)课件出示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①“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两情的象征。
②“脉脉”用来形容默默地用眼神表达情意的样子。织女只能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话。
7.齐读古诗。
8.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再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的语言之美。
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又称复字、重言。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法。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在本课中,运用了“迢迢、皎皎、纤纤”等6个叠词。这些叠词无论是用于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出缠绵的意境。
9.指名读诗,读出叠词的韵律美。
【设计意图】诗词的教学重点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最后紧扣人物心情,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反复品读诗句,读出诗词背后的那份情,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设计
9654;板书设计
第3课时
《十五夜望月》
9654;课时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古诗。
2.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学习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月)
2.圆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诗《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
4.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5.了解诗人王建。
课件出示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思,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2.指导朗读,读准字音。
(1)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ī”,在这里是指“乌鸦在树上休息”。
(2)“湿桂花”的“湿”是翘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尽”是前鼻音。
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由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
板块三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2.指名读第一、二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指名读第三、四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今夜人们都望着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
4.理解诗句,全班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让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古诗。
板块四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1.为什么诗中写的是桂花?
桂花是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
2.“人尽望”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描绘出了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3.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景物?为什么?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5.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深切的思乡之情)
6.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7.《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而“在”字则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8.齐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
9.用多媒体展示从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亮,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边望月等,学生根据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
10.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1.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其他有关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并注明作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教学反思]
本课三首古诗皆包含着传统节日的习俗。韩翃的《寒食》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了寒食节时皇城内美丽的春色和宫廷的生活场景;《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只能在七夕相见一次的故事,抒发了女子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描绘了月朗风清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1.读中理解。
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和感悟古诗意境是重点。首先就要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句。
2.读中感悟。
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感悟古诗所传达的情感。例如,在读中感悟诗人韩翃借古喻今,对现实不满的情感;在读中感受诗人王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3.读中想象。
让学生通过寻找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身感悟和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在读中想象,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
《望月》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简析
文章主要写“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像。文章语言隽永、意境优美、生动有趣,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诗。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感受月亮下的美景,背诵一些写月的古诗句,激发美好的想象。
三、设计理念
体现“以商讨为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抓住课文的留白点,充实更多的`语文教学资源。
四、设计特色
抓住文中四处“……”组织整堂课的教学流程,配以合适的音画,让学生在阅读感悟文字之美时,增加视听美感,并力求把文字之美与视听之美融为一体。
五、教学准备
有关课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写月亮的古诗句。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人们常说,月亮是美的化身,观赏月亮需要一颗宁静的心。……
2、轻声地读一读全文。交流读后感受。
(二)提出问题
1、文中有四个地方用了省略号。哪四个地方?
2、作者为什么在这四个地方用省略号?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探讨第一处省略号的意思?
(可能是作者没有把看到的景物一一写出来;可能是作者被月光下的美景陶醉了)
2、让学生欣赏“月下美景”。(出示画面)。为朗读课文选音乐,并说说所选音乐的依据。
3、学生边默读边欣赏音乐。
4、指名学生配乐朗读(注意把“……”读好)。
5、齐读。
(四)学习第三到十二自然段
1、小外甥和作者背了哪些诗句?
2、讨论在朗读时要注意什么。
3、指名分角色朗读。
4、指导学生背诗。
5、第11小节下面的省略号,是由两个省略号组成的。引导学生理解。
6、学生交流收集的写月亮的古诗句。准备背诗比赛。
7、欣赏歌曲《但愿人长久》。
(五)学习课文十四到二十自然段
1、小外甥为什么把月亮比作天的眼睛呢?探讨文中第三处省略号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
3、引导学生静想自己眼中的月亮像什么?
(六)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讨论课文结尾的“……”可不可以换成“。”
3、让学生随着作者一道展开幻想的翅膀!(出示月亮幻想图)
4、拓展:写出自己的幻想。
《望月》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积累课文中描写月亮的诗句。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3、说出自己心中的月,并把它下下来。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亮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无数的诗人作家用文字去讴歌,音乐家们用音符来赞美,画家们用画笔来描绘。夜深人静,我—赵丽宏,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月,悄悄地成为夜空的主角,成为夜晚的天使。
(轻柔的音乐响起)师范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PPT出示)月亮出来了,安详地(),月光()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在江天交界处(),月光为他们()····· 点名背,集体背。 (相机板书:江中月)
二、品语言,积累“诗中月”诗句。
师: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同学们精彩的朗读把我们带入了美丽而清幽、空旷而辽远的美好意境中。沐浴在这明月的清辉下,我今晚是睡不着觉了,(读课文)“偶尔回头,发现身边多了一个人,原来是随我出来旅行的小外甥。” 我现在就是舅舅,谁来做我的小外甥呢?
生:“是月亮把我叫醒了。”
师: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和他一起交谈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生:“我们来背诗好吗?写月亮的,我一句你一句” 师:小时不时月,呼作白玉盘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生: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师:是啊,每一句诗词里都镶嵌着一轮明月,这就是(生:诗中月,板书)刚才是“我”和我的外甥对诗,你们也来对诗。
(学生相互对诗)
师:同学们读得太快,能表现外甥和我的挑战。如果能把握诗意,一定能把小外甥的在融融月光下的挑战劲读得更好。
出示:
小时不时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师:(引读)师:月亮,有时化作了李白的天真烂漫、稚气可爱。 生:小时不时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
师:离合的悲欢,政途的苦闷,苏轼只借月亮来宽慰自己。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明月,是李白对家乡的思念啊!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月亮,她是孟浩然独身在外的无尽愁思 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师:月亮,是张继在江南旅途中孤独时的寄托。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月亮,是李白初出四川时依恋家乡的情怀。 生: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音乐)
师:他们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不分胜负。现在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他们吟诵的诗句,注意体会他们赛诗时的那份热情。
(学生读书本上的咏月诗)
师:作者和小外甥仅仅吟诵了这几句诗吗?不是的,一个长长的省略号告诉我们他们的对诗继续进行。我们继续对诗吧。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生:江畔何时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生: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怎么背也背不完。(吸气)我们班的同学也和小外甥一样聪明好学,眼睛一眨就是一句。
三、读文本,想象孩子眼中的“月”
师:多情的诗人在有月的夜晚个个都失眠了,为月亮所倾倒,被月景所陶醉,留下了无数被后人传诵的咏“月”诗。月亮给了诗人以灵感,也给了小外甥以灵感,令他产生了奇妙的幻想,那小外甥幻想中的月又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
生:在小外甥的.心中月亮像眼睛,天的眼睛。(读书上的句子) 师:我把小外甥说的话,换一种排版方式,就变成了一首诗。(出示)
月亮像眼睛,
天的眼睛。 这是明亮的眼睛, 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 每一次闭上了, 又忍不住偷偷睁开,
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师:前面的古诗都是描写月亮的,我们称之为“诗中月”,那么这是小外甥心里所想的,我们可以说这是(板书:心中月)
师:小外甥诗一般的幻想,耐人寻味。咱们再来读一读,尝试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生练读,师个别指导。)
师:多美妙的语言呀,储备到我们的“文学仓库”里来,好吗?
师:我们也和小外甥一样一样的调皮可爱,一样的富有幻想,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让我们也插上幻想的翅膀,(播放音乐《小白船》)试着写一写。
(学生书写)
生:月亮是一只闪着金光的蜘蛛,织了许许多多的网,吞进了我们天真的梦想。
生:天上月亮圆又圆,照在海里像玉盘,一群鱼儿游过来,玉盘碎成两三片。
生: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
生:月亮爱照镜子 ,每经过河边、湖边 ,他都不忘记留下自己的影子 ,看看今天,是胖了?还是瘦了?
生:月亮像块大月饼,它的缺口一定是被馋嘴的小朋友咬的。
生:月亮喜欢到处走,每一棵树梢,挂一个月亮,每一湾池塘,漂一个月亮,每一个脸盆,盛一个月亮。
·····
师:你看,月亮在我们的眼里和小外甥一样,是多趣多变的,在作家的眼里是多姿多彩的,在诗人的眼里又是多情多愁的,每个人心中的月都不一样。清朝大学者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即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眼里感受是不一样的。关键看人所处的环境,人的心情如何。
四、回全文,沐浴诗和月的光辉。
师:望月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咱们再来回顾课文:(师读开头)“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
生:月亮出来了,安详地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学生一个接着一个朗读课文,过程略)
师(读最后一段)“甲板上只剩下我一人,我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嘘,咱们别去打扰他,好吗?下课
《望月》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象的句子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象的句子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赛诗会
[主要板书计划]:
16
望月
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比背诗句
聪明好学
想象月亮
爱幻想
独坐甲板
展开幻想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抄词、写近义词、背诵课文、练习册部分作业
课外:背课文、赛诗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一、背诗导入,板书揭题:
1、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歌?请大家背一背,一人一句。
2、揭题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明确:读通全文,划出不理解词句,想清解决。
2、学生读文,自学字词
3、指名分段朗读。
4、词义质疑:
清辉:淡雅清纯的光辉。
凝望:出神地看
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联系课文)
云絮:絮,像棉絮的东面。淡淡的云朵。
剪影:照人脸或人体轮廓剪纸成形。这里指事物的轮廓。
不假思索:假,借用。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晶莹:光亮而透明
隐隐约约:看起来不很清
5、存疑: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清幽旷远”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月亮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板书:景比赛想象
3、我们应怎样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身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课堂练习
1、进行写字指导甥瞳仁锁絮幽欠
2、钢笔描红、临写。
3、写近义词
光点()凝望()惊奇()封闭()
4、抄词:
清辉流动封销不假思索光斑瞳仁
闪烁挑战剪影绘声绘色沐浴比喻
云絮呵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听写词语
二、学习第一段
1、师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地听,仔细想想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3、同学们,想不想把这幅画画出来?
4、学生细读课文,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哪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交流。
景物:月光江面芦荡梅林山峰
江面----浮光跃
芦荡梅林山峰----镀上花边
5、学生当场打开画笔进行绘画,其它同学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评议。
6、播放第一段录音(诵读),再看看同学画的图感受意境。
6、看图,尝试背诵。
三、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叫醒人?
3、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聪明而又好学体现在哪里?
角色读5--11节。
4、了解诗句意思。
5、指导读诗、背诗。
6、教师口述,引入情境,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
“我们”的心田,使我们天比舒畅,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让我们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反复朗读,体会意境。
7、小结谈话,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
四、作业:《练习册》P54、二、三)
收集有关山水的古诗,背一背,准备赛诗会。
第三课时
一、复习:
课文中的小外甥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子?
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
让我们继续学习。(板书:爱幻想)
二、学习第三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提问:这一段写的是什么?(板书:想象月亮)
小外甥是怎样想象月亮的?画出有关句子,连起来说一说。
出示句子:“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开一次……”
你觉得小外甥的想象怎么样?请联系你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一下。
自由读句子,指名读。
3、讨论交流。(想象奇特,富有童趣)
4、继续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他瞪大眼睛等我们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这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他绘声给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地童话故事。
圈出你认为应重读的词,读,品味。
学生交流感受。
5、分角色读这一段。
三、学习第四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
(板书:独坐甲板,展开幻想)
3、启发谈话: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你们想不想随作者一起去幻想一下?闭眼。
四、听录音,展开幻想。
闭眼,现在,你变成了作者,甲板上只留你……
引导说说幻想中的东西。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赛诗会(课外)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
⒈通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月景的美丽以及人们借月亮来寄托思念、抒发情怀的思想感情。
⒉培养学生想象力、自主创造能力和语文综合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⒈收集并背诵描写月亮的古诗,学唱有关月亮的歌曲。
⒉排练小合唱《月光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⒈清幽的夜空,明月深情地凝视着大地,静静地倾洒着它皎洁的光辉。从古至今,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神圣的象征,它以其旷远和神秘寄寓着人们幽远的思念和无尽的遐想,像这样的图片老师还收集了一些,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
⒉多媒体出示月景图。
[通过观看几幅美丽的月景图,把学生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月夜,这样的情感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渴望。]
⒊从同学们情不自禁的赞叹声中,老师体会到同学们被美丽的月景迷住了,谁来描述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⒋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月亮所倾倒,被月景陶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丽诗篇,老师有一首最喜欢的写月的词,同学们想不想听听呢?
⒌谁来把你最喜欢的写月诗读给大家听听呢?
⒍看来同学们积累了很多写月的古诗,接下来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二、游戏辅助,加深理解。
⒈第一个活动:看题目,背古诗。
⑴六个词语各代表一首古诗,请选手选择。
⑵依次看题目背古诗,背不出可以朗读。
[通过看诗题背古诗,检查了学生对写月诗的积累情况。]
⑶小结:刚才各组同学都表现不错,特别是朗读时很投入,很有感情。
⒉不过,刚才的游戏只是个热身赛,接下来的游戏难度就增加了,但也更有趣了!
⒊第二个游戏:给图画配古诗。
⑴每个词语后面是一幅画,老师已经给图画配上了一首诗,也请同学们根据画面内容来配一首古诗,看看我们配的古诗是否相同。
⑵依次看图画配古诗,并朗读古诗。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图画内容的理解来绘图画,配上适当的古诗,实际检查了学生对写月诗的理解情况。]
⑶小结:能给图画配上合适的古诗,看来同学们不光会背古诗,而且对古诗还有一定的理解。
⒋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刚才所朗读的这些诗除了都写月亮之外,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板书:幽远的思念)
[通过恬当的`小结,揭示了传统的月亮文学,也达成了教学目标。]
⒌第三个游戏:唱月亮的歌曲。
月亮在诗人眼中是个宠儿,在其他的艺术家心中也是最为钟爱的,例如歌曲当中就经常出现月亮。
⑴谁来唱几句有关于月亮的歌曲?
⑵我们学校合唱队曾经唱过一首歌叫《月光光》,非常好听,我们班有好几个合唱队员,我们来欣赏一下他们的表演。
⑶请同学们说说听完后的感觉。
⑷我怎么听着听着想睡觉呀?请合唱队员解释一下。
⑸小结:怪不得听着听着,我好像回到了儿时,躺在摇篮里沉沉睡觉,原来月亮确能引发人无尽的遐想。(板书)
三、分组合作,借月抒怀。
⒈除了诗、歌曲还有很多种艺术形式可以借月亮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这样吧,我给大家创造一个机会,学做一回艺术家。
⒉多媒体出示:“现在你是一个艺术家,请你用编歌、写诗、书法、画画、朗诵、写话等形式通过月亮来表达你的情感。”
⒊学生汇报,说清楚作品是什么?为什么创作这幅作品?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在写诗、画画、编歌等实践中,学生把感知、理解、内化的知识转化为了运用的能力。]
⒋总结全文。
聆听着同学们的汇报,老师更深刻地感受到月亮是一首恬静的诗,是一曲委婉的歌,是一幅含蓄的画,是一段绵长的情,让我们在《小白船》优美的旋律中,再一次领略一下美丽的月景带给我们幽远的思念和无尽的遐想。
《望月》教学设计 篇6
《望月》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