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结合图片、声音,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及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及在这种环境之下表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读词感受高原环境的恶劣苍茫。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齐读,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高原的环境。
【设计意图:这几组分别是描写青海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环境的,让学生通过读词来想象画面,从而使他们感受到青海高原的环境是异常的恶劣,同时为自然过渡到体会青海柳精神和意志作好铺垫。】
二、一读柳树,感受其高大,从形象层面上体会神奇。
语段: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1、自读这段文字,初步感受这一株柳。
2.、分句读,交流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从表示树干的粗壮、树叶的颜色等词句感受这株柳的粗实坚硬,体会它的神奇。
3、有感情地朗读。
三、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的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从精神层面体会柳树的神奇。
1、以“撑立”为导线,自读课文的第六、七自然段,了解柳树的生长状况。
(找出表示柳树在高原上撑立不容易的词句,用笔划下来。)
2、交流讨论:这株柳从萌发长到这么粗壮,遭遇了怎样的困难?
语句: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抓住:“熬”、“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绝不宽容”、”活到一岁”这些词,感受柳树生命的`顽强。)
结合图片,体会环境之恶劣,柳树之坚强。
指导朗读。
语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这一段你读出了什么?“多少……多少……多少” “……又……又……”“一回又一回……一次又一次”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听风雪雷电的声音,想象此时的柳树还经受着怎样的摧残。练习说话。
▲要是你是那一株柳,你怎样鼓励自己站起来,撑立下去?学生说话练习。
烈日炙烤着大地,一连半年不见一滴水,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这株柳它会这样鼓励自己……(想象说)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其它植物早已被风雪吞噬,这株柳它这样鼓励自己……
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时,这株柳这样鼓励自己……
……
小结:是啊,它差点被风雪冻死,它没有害怕,而是冻死过多少次——(引读),被劈断了枝干——(引读),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范读、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引发学生与作者一起想象,情景交融,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这条潜藏于文本的暗线,让学生对柳树顽强的感悟更加直观和强烈,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四、三读柳树,感悟人生真谛,在人生启迪层面上体会神奇。
结合图片对比家乡的柔柳所受待遇,高原柳是怎样的态度?
语段: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学生自读。
(从“九十九”和“一”这两个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
再读——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这句话仅仅在写柳吗?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对文本的情感积淀,本环节重点放在学生感悟的内化过程。让学生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再从柳树品格联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种下坚毅、顽强的品格,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五、回归整体,升华主题。
(引读)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它就这样坚忍不拔,永不放弃地撑立在——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的高原上)
再读一读这棵柳树,此时你有什么更深的体会?
小结:此时此刻,这株柳树像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读这棵柳。
语段: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这里为什么不用“撑立”而用“伫立”呢?借此理解“望而生畏”)
总结:一个是“撑立”,一个是“伫立”,让我们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当然也读懂了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希望这棵柳树的精神能够永远伫立在每个人的心中。因为它用坚强不屈、顽强……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设计意图:先通过想象柳树与恶劣的青海高原环境抗争过程,从中体验柳树顽强不屈的意志,再通过学生的感情朗读,师生的合作朗读加深体会,然后把得到的体验化成一个词,来丰富柳树的品质,最后抓住对“撑立”“伫立”的比较学习,对“望而生畏”的深刻理解,强化对这株柳的坚忍不拔品质的概括、理解。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不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篇2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受到启发。
教学重难点:品味重点词句,感悟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回顾环境导入:
1、师: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是异常的苍茫、恶劣,课文中用了这些词和短语来描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2、竟然能在环境如此恶劣的青海高原上生存这么一株柳树!就让再次我们走近这棵神奇之树!指名读第五小节。说说这株树留给你的印象。
二、比较体会精神:
1、文章要赞颂的是青海高原一株柳,文中却写了家乡的柳树,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运用对比,突出青海高原柳树的顽强)
2、速读课文第八自然段,找出家乡柳树和高原柳树形成鲜明对比的地方。
(1)阿娜多姿与粗实坚硬
(2)风情万种与苍郁深沉
(3)极易生长与极难生长
(4)一簇簇与一株
这些鲜明的对比告诉我们————
3、朗读这小节最后两句话,理解其含义。
4、师:面对这样一棵柳树,难怪作者会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三、想象感悟释疑:(六、七自然段)
导语:师:柳树这样的高大粗壮,课文中说它是“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手掌用力就是撑。它为什么要用力地努力地站着呢?因为它要去面对、忍受、克服如此恶劣环境所带给它的一切,如果不“撑”那么它将——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想象,感受一下这株柳树在高原上撑立的艰辛。
1、师:你从哪里看出它撑立的不容易?拿出笔来,把它面对的困难、经历的苦难划下来,想象它苦苦支撑的情景,在书边上写写你的读书感受,做做批注。
2、交流
(1)苦难:干旱——严寒——风雪——雷电
师: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吗?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
(2)精读第二段,想象它面对苦难苦苦支撑的情景。如果你想把它与高原恶劣的环境进行搏斗的过程拍摄下来,你会让观众看到什么 ?听到什么? 选择一个方面,写成剧本。(交流中点评)
(3)这样的考验永无止尽!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读第七自然段。
(4)交流感受
“多少”、一次又一次摧毁,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说明它经受了许多许多难以想像的困难。从而让我们感受到这株柳树是多么的顽强)(这株柳经历了凤凰涅磐般的重生、百炼成钢似的锻铸)
这不正是对“撑立”的最好诠释吗?面对这样一株柳,难怪作者要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畏”是害怕吗?那是发自心底的敬畏!
师:我们通过这样两段文字,深刻地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让我们读好这两小节。(配乐读)
四、感悟品质,深化情感
1、师:每年都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如果评选最具魅力的十棵树木,我想青海高原这株柳一定入选。要是让你从课文中找几句话作为这株柳树的颁奖词,会是哪几句呢?
2、师:(出示最后一句话)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里面有两个数字不知道引起了你们的注意吗?一个是九十九,一个是一。从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柳树生活的环境非常艰苦,几乎是九死一生。我读懂了柳树一生是非常坎坷的……)
3、师:“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弃了吗?(出示词语)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有着――“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的青海高原上。凭着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壮丽的―道风景。撑立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好这段话。如果坐着读不能表达心情,让我们站着读。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配乐朗读)
4、师:现在,在你心中它还仅仅是一棵树吗?陈忠实站在这样一株柳树跟前,他首先想到自己,(陈忠实简介)站在这样一株柳树跟前,你不由得想到了谁?这株柳树不正是这些人的化身吗? 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表面写的是高原柳树,实际赞美的是——
5、老师希望你也能成为像这珠柳树一样的人。最后老师想送几句话和大家共勉。
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培根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
一息尚存,不懈努力。——陈毅
应该相信,自己是生命的战胜者。——雨果
①(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②(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③(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五、作业
课文学到这里,你一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想的一定很多,写下来吧。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篇4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听《天堂》这首歌。
2.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歌中所唱的“蓝蓝的天空,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是指什么地方?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了草原的美,下面再让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板书课题)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三、学习第二段。引导学生感悟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4.讲读3、4、5自然段。
A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B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
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
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
(“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
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所处环境的恶劣,体会它的“神奇”。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想象描绘情景,感悟这株柳树所处环境的恶劣,体会它的“神奇”。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赏柳赞柳初识新柳
出示图片
1、谈话导入,引出柳树。
生描绘生活中所见到的柳树的样子,交流用来描写柳树的词语。
师:我们有许多优美的词语用来形容柳树。下面这组词语也是用来形容柳树的
2、出示文中描写柳树的词语:两合抱粗粗实坚硬巍巍然生铁铁锭的色泽苍郁深沉
师:看了这组用来形容柳树的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是现代作家陈忠实笔下的柳树,让我们一起看看这株柳树吧(板书课题,读题)
师:青海高原是怎样的一种环境呢?这又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呢?请同学们到文中去找答案。
二、探柳的生存环境
1、自读课文: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提醒读准它们的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找出描写柳树生长环境段落,体会青海高原的环境。
2、反馈交流:学生自由回答-----师出示青海柳树生存环境的图片,语言解释画面:看到这幅图,你对青海高原有什么感受?
补充总结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青海高原在我国西部,海拔很高,空气稀薄,干燥少雨,气候寒冷。),面对青海高原环境作者心头弥漫的是悲壮和苍凉,但是他瞅见这一株柳树时作者感情有怎么变化?(引导理解“哦”: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在这片原野上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这就是青海高原。我们读一读这句话:我站在这里……
过渡:苍茫大地,原野起伏,没有草,没有树,在这样的环境中却生长着这么一株柳树,这是作者在高原上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所以作者说它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三、识柳的外形
1、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呢?请找出具体描写这株柳树的段落读一读,标注出有关描写柳树神奇的句子。
反馈:你认为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呢?与我们印象中的柳树有哪些不同?
2、它的树干、枝、叶子的颜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师:所以作者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四、悟柳的神奇
1、比较中赞柳:柳树是济南的市树,(课件出示济南柳树图)这是一株济南河边的粗壮的柳树。它的树冠大约六十来平米,树干也只一合抱多点,而这株柳树(齐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柳的奇:树阴大得奇、枝干粗得奇、叶绿得奇,生边说,师边板书。)
师:文中有“锻铸”这个词,字典中对这个词的解释是锻造和浇铸。锻铸这两个字是什么旁(金字旁),和铁有关,把铁放在火里不停地烧,然后拿出来捶打,再放在火里烧,再拿出来捶打。这样一直到把它捶打成我们想要的形状,如镰刀、锄头等。而把这个词用在这株柳树身上,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2、引发猜想:生长在河边的柳树条件如此优越,却没有文中这株柳粗实坚硬,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预设:柳树的不屈不饶、不放弃、的精神、顽强的毅力等)
师引导理解“锻铸”的意思。
过渡:是啊,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这株柳树以它顽强的生命力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用灞河柳衬托高原柳的写法。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二、导入:
学习了课文的1—5节,我们了解了这是一棵神奇的柳树。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预设 :
1、什么只有这株柳树能生存下来
( 相机板书: 造就 神奇)
2、这株柳树从哪儿来的
三、学习第6—7节
1、自由朗读课文,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找到答案。
2、哪些句子写出了柳树的顽强
相机朗读指导重点句子:PPT出示
(1)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3)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指导朗读
方法一:通过学生朗读,让学生谈谈自己一些词语朗读处理的原因。(自悟)
方法二:让其他学生倾听,评价朗读者读得好的地方。(他评)
方法三……
四、学习第八节
1、文章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可是第8小节却写了和它没有关系的家乡灞河的柳。偏题的'作文不是不及格嘛。陈忠实还是大作家呢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大段来写灞河的柳树呢认真读一读,想一想。
①、对比
②、哪些地方作了对比划出来。
教学思路:
a、抓住“随手折……三两年……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这些句子体会极易生长;
b、抓住婀娜多姿、风情万种两词体会柳树的形象象一位美丽的、年轻的少女。思考体会:如果灞河柳是这样一位少女,那高原柳象什么
男女生对读分别写灞河柳和高原柳特点的句子。PPT出示。
③、这样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顺势指导读好第八节最后两个反问句。
2、如果你是一株柳树你愿意做灞河柳,还是高原柳为什么
五、学习第九节
1、命运是无法选择!它落在了高原之上就拼尽全力活下来。成了让人敬畏的高原柳。朗读第9节,这篇文章的总结段很有气势。边记边体会,读得滚瓜烂熟,下次写文章如何结尾对你也许有启发。
提示背诵:PPT 出示
这株柳没有……
也没有……
而是……终于……
命运给予它的……
它却在……
2、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