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五彩池》教学设计

2025/10/18教案

此篇文章《五彩池》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五彩池》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五彩池的特点,体会五彩池的神奇及形成的原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体会五彩池的神奇,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体会五彩池的神奇及形成的原因。

【教学思路】

《五彩池》这篇课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五彩池神奇的景象”具体描写了五彩池的数量多、形状多、颜色多,同时又揭示出池水鲜艳多彩的成因,让人不由得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因其是一篇选读课文,与课文第一单元主题密切相关,因此在设计上我从第一单元入手,通过课前准备活动,复习旧知,感受美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势利导,导入新课。

在教学课文时,我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结构去教学。导入新课后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概括出自己的感受,找出文章的题眼——神奇,而后引导学生品读能体现五彩池神奇的句子,通过读一读、品一品、换一换、想一想等方法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质疑法、比较阅读法、想象教学法、情境朗读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准备:

1、五彩池图片

2、大自然美景风景片

3、课文的有关句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师生问好

师: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大家来欣赏一组图片,看看有你喜欢的地方吗?看后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师:有你们喜欢的地方吗?你喜欢哪?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播放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景,既回顾了旧知,又延伸到课外。课内、课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开课做铺垫。】

一、导入新课,解题质疑。

1、师:同学们,欣赏完图片,我们惊叹于钱塘江大潮的壮观,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桂林山水的秀美。大自然就像一位魔术师,它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和震撼。四川松潘的五彩池也是个人间仙境,(点课件)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赞美五彩池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杨其力叔叔笔下的五彩池,一起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风光吧!(贴卡片)

【设计意图:根据课前准备时学生观看图片的感受导题,衔接紧密。色彩不同、形状各异的标题既美观,又为后文学习“形状”做准备。】

师:请同学们读读课题。

师:你是怎样理解“五彩”这个词的?

预设:

生甲:“五彩”指的是五种颜色。

师:“五彩”仅仅是指五种颜色吗?相信同学们学完了课文就能知道了。

生已:“五彩”指的是多种颜色。

师:你回答得非常正确。相信同学们学了课文对“五彩”这个词会有更深的感受。

师:读了课题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

生甲:为什么叫五彩池?

师:你能针对课题提出问题,不错。

生乙:五彩池是怎样的?

师:你想知道五彩池是怎样的,很好!

生丙:五彩池是怎样形成的?

师:看来你对成因感兴趣。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设计意图:由解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

2、师:读了课文,你们觉得五彩池是怎样的?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预设:

生能准确找出关键词

生甲:神奇、美丽

师:你真会读书,竟然和作者的感受一样!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没想到今年夏天去四川松潘旅游,在藏龙山上,我真的看到了像瑶池那样神奇的五彩池。”(板书:神奇)

生找不出关键词

师:文中第一自然段有一个词概括了作者的感受,你们能找到吗?

师:找得真准!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没想到今年夏天去四川松潘旅游,在藏龙山上,我真的看到了像瑶池那样神奇的五彩池。”

板书:神奇

【设计意图:一读课文,引导学生概括自己的感受,找出课文的关键词“神奇”。】

三、品读体味,感受“五彩池”的神奇。

◆紧扣“神奇”,二读课文。

师: (指着板书说)那五彩池到底神奇在哪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2、3自然段,用“ ”划出能体现五彩池神奇的句子。

思考:五彩池神奇在哪?读读2、3自然段,用“ ”划出能体现五彩池神奇的句子。

【设计意图:紧扣关键词“神奇”,引导学生二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子。】

◆抓重点句子,感悟“五彩池”的神奇。

师:你从哪句话体会到五彩池的神奇?

(1)“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车来到藏龙山,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

预设:

若学生不能概括出神奇在数量很多

师: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五彩池神奇在哪?

生:神奇在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

师: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请你们读读这个词。

生读:漫山遍野

师:你们是怎样理解这个词的?

生:水池到处都是。

师:“漫”这个字在字典中有这几种解释,“漫山遍野”的“漫”在这里应该选哪种解释?

漫:①到处都是 ② 水过满而外流 ③随意,无拘无束 ④时间长

师:是啊,“漫山遍野”这个词就是指水池到处都是。从这个词我们可以体会到水池的数量很多。

板书:数量 多

若学生能概括出数量多:

师: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五彩池神奇在哪?

生:五彩池的数量很多。 板书:数量 多

师:你们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生:漫山遍野

师:请同学们把这个词读一读。

师:你们是怎样理解这个词的?

师:“漫”这个字在字典中有这几种解释,“漫山遍野”的“漫”在这里应该选哪种解释?

漫:①到处都是 ② 水过满而外流 ③随意,无拘无束 ④时间长

师:是啊,“漫山遍野”这个词就是指水池到处都是。

师:谁能再来读读这个词?读出你的感受。指名读。

师评价:从你的朗读中我感觉水池只占山的一角。

师评价: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水池遍布整个山野。

师:把这个词放回句子当中,我们再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三读“漫山遍野”,一读读准字音,二读理解字义、词义,三读读出感受。】

师: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水池很多?

生:大大小小

师:请你读读这个词。

师:老师想把“大大小小”一词换成“大小”,你们读读这两句话,看看这样改行不行?

比较句子:

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车来到藏龙山,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

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车来到藏龙山,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小的水池。

生:不好,大大小小一词能让我们感受到水池很多,而大小则不能。

师:你们知道吗,藏龙山上共有大大小小的水池4000多个,(停顿一下,让学生感叹)怎样?真多啊!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读这句话。

师:我们通过抓住“漫山遍野”“大大小小”这两个关键词,感受到了五彩池的神奇。出示学法:抓关键词

【设计意图:抓关键词品读句一,传授学生学习方法。通过读一读,解一解,比一比等方法理解关键词,从而体会五彩池的神奇——数量多。】

师:你还从哪体会到五彩池的神奇?

(2)“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的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

师:还有谁想读读这句话?

师:这句话中你们最喜欢哪个词?透过这个词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出示学法二:想象画面)

预设:

生:我最喜欢“无数”这个词,透过这个词我看到了水池遍布整个藏龙山。

师:是呀,我也看到了到处都是水池。

生:我喜欢“灿烂”这个词,透过这个词我看到藏龙山上阳光普照。

生:我喜欢“闪耀”这个词,透过这个词我看到了无数的水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生:我喜欢“巨幅”这个词,透过这个词我看到了辽阔的藏龙山。(这一个个水池在哪?藏龙山。)

生:我喜欢“宝石”这个词,透过这个词我看到了光彩夺目的水池。

师:聪明的你能告诉我,这个“宝石”指的是什么吗?

生:宝石指的是水池。

师:对了,作者在这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让学生接着说)

师:恰当的比喻不仅能使语句更生动,还能让我们感受到水池的美丽。

师小结:藏龙山上阳光普照,漫山遍野的水池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宛若颗颗宝石。多美的画面啊!(出示熠熠生辉的水池图片)(教师配乐感情朗读这句话。)

师:你们也能读出这美丽的画面吗?生配乐朗读

师评价:真美!你们不仅能体会到美,想象出美,还能有感情地读出美,真不错!

【设计意图:抓关键词、想象画面理解句二。“这句话中你们最喜欢哪个词?透过这个词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适时的图片展示及配乐朗读把情感推向xx。】

师:还有哪句话能让我们感受到五彩池的神奇?

(3)“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

师:五彩池神奇在哪?(这就是五彩池不同的形状)

生:五彩池的形状很多。

板书:形状

师:你是从哪知道的?

生:句尾有一个省略号。

师: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不仅要关注文字,还要关注标点。

师: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画面感受到水池的美丽,那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水池还会有像什么的?

生:有像花朵的。

师:你想象得真美!

生:有像树叶的。

师:真奇啊!

生:有像圆月的。

师:还有像圆月的,真是太美了!

师:有这么多形状,此时省略号能改成句号吗?

生:不能,因为水池的形状还有很多很多。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配合读一读这幅美丽的画面。(补充的句子结合课题的形状齐读)

师:真是形状各异啊!

【设计意图:抓标点符号理解句三,感受五彩池的神奇——形状多,夯实学生基础。】

(4)“有些水池的水还不止一种颜色,上层是咖啡色的,下层却成了柠檬黄;左半边是天蓝色的,右半边却成了橄榄绿。”

师:从这句话中,你们感受到五彩池神奇在哪?

生:五彩池的颜色很多。

板书:颜色

师:有哪些颜色?

生:咖啡色、柠檬黄、天蓝色、橄榄绿。

师:这些表示颜色的词有什么特点?(像柠檬一样的黄我们叫柠檬黄)

师:你们还能说出这样的词吗?

【设计意图:感悟特点,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师:老师这里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引读:有些水池的水还不止一种颜色,上层是 ,下层却成了 ,左半边是 ,右半边却成了 。(三读句子)

师:这么多颜色真是——(色彩斑斓、五彩斑斓、五光十色、五彩缤纷……无比神奇)

【设计意图:三读句子,在读中充分感受池水的五彩斑斓。】

◆欣赏美景

师:这么美丽,这么神奇的景象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

生:想!

师:大家请看这儿。

师:从同学们的惊叹声中我发现你们都被神奇的五彩池折服了。

【设计意图:欣赏美图,加深感受,把情感推向另一个__。】

◆品读“更”字

师:课文学到这,你们能完整地告诉我五彩池神奇在哪吗?(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回答)

师: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我们知道了作者惊奇于五彩池的数量多、形状多,从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我们又知道了作者惊奇于池水的颜色多。那么作者最惊奇的是什么呢?你是从哪个字知道的?

生:“更”字。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个字。(三读)透过这个“更”字你们感受到——

生:从这个“更”字,我可以感受到作者在看到池水时非常惊奇。

师:作者在看到水池时就已经惊奇了,看到池水就更加惊奇了。仅仅一个“更”字就很巧妙地把2、3自然段衔接起来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指着2、3段说)

师:我们再一齐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作者的惊奇。

【设计意图:通过“更”字的教学引导学生感悟过渡句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

◆品读池水美丽神奇的原因

师:引读:可是把水舀起来看,——读:

师:读到这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明明是清水,为什么在水池里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了呢?

师:作者心中也有这个疑问。一起来读一读。你们能找到原因吗?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四自然段,找出原因。

生反馈原因,并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成因:

生1:池底有许多石笋

生2:石笋表面有一层石粉

生3:阳光的折射

生4:花草树木的倒影

师生配合朗读地四自然段。

【设计意图:池水美丽神奇的原因,学生感兴趣,理解也无难度。放手让学生自学,符合教材、学生的特点,也很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学思想。】

四、层层引读,升华情感

师:正是因为这些才使得五彩池的水五彩斑斓,美丽极了,看到这神奇美丽的水池,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叹!读——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音乐起)

师:小时候我听奶奶讲,西方有座昆仑山,山上有个瑶池,那是神仙住的地方,那里的水好看极了!奶奶的故事让我憧憬着瑶池,向往着瑶池,没想到在四川松潘,我真的看到了像瑶池那样神奇的五彩池。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读句子)

师:(指着板书总结)这漫山遍野的水池,这形状各异的水池,这五彩斑斓的水池让作者惊叹不已,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读句子)

【设计意图:层层引读,升华情感。一读是对成因的总结,二读照应文章开头,三读总结全文。在层层引读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惊奇及对五彩池的喜爱之情。】

五、板书设计:

2、五彩池

数量

神奇 形状 多

颜色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式的板书设计,简洁明快,既突出了理解的重难点,又体现了本课情感的目标。五彩图形的课题与神奇的五彩池相呼应】

六、作业设计

1、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2、推荐书《中国风景名胜》,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五彩池》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优美句子,能背诵第二自然段,了解五彩池美丽的自然景观及其成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及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能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难点:

了解五彩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教材分析:

《五彩池》是小学语文A版第七册的一篇描写自然景观兼以说明的课文。讲的是“我”到四川松潘去旅游,在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作者抓住了水池的数量、大小、深浅、形状和池水瑰丽多彩的特点,具体形象地描绘出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五彩池的赞美之情,表达了“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教学时必须使品味文中那瑰丽的文字,借助那跳动的文字,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感受那景观之神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五彩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五彩池》给你留下的印象吗?(美丽、神奇)

师:是啊,五彩池的确神奇、美丽,而作者更是妙笔生花,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文字把五彩池的神奇、美丽再现了出来。到底神奇在哪?美丽在哪?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细细口味、欣赏。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请同学们通读全文,想一想:课文围绕五彩池的美丽、神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板书:数量、形状、颜色、成因)

三、品读课文,领悟奇美

1、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体会到了什么?并用朗读的方式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2、交流感悟,读出美

(1)理解句子A:“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车来到藏龙山,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抓住漫山遍野、大大小小这两个词语体会到水池数量很多。

(2)理解句子B:“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象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理解比喻的含义,从而体会水池很美。生听师范读,想像画面。

(3)理解句子C:“水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池底。”体会到:水池很好玩,很奇特。媒体显示:大小深浅不同的水池打比方理解,读出好玩的意思。

(4)理解句子D:“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体会到水池的形状很多,各种各样。师:那省略号说明什么?请同学们想像一下还有哪些形状?

师: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把五彩池的多姿多彩展现给了我们,我们能通过朗读把它表达出来吗?齐读句子。

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通过数量、形状写出了五彩池的美丽神奇。徜徉在这神奇的大自然中,聆听着美妙的音乐,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课文,再来一下欣赏美丽的画卷。五彩池真美啊!美得让我惊奇。引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3、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圈一圈表示颜色的词,想一想这些颜色怎样搭配的?然后谈一谈读后的体会。

想一想还会有哪些颜色,又会怎样搭配?

重点词语:“咖啡色”“柠檬黄”“湖蓝色”“橄榄绿”得出结论(美丽)

(2)圈一圈方位的词,

重点词语:“上边”“下边”“左边”“右边”句子有:“有的水池只有一种颜色,有的一个水池呈现多种色彩”。(色彩多、神奇)

(3)指导朗读

四、协作学习,探究美因

学习第四自然段。

1、媒体显示:“流动的水池”。师:明明是清水,为什么在水池里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请同学读读课文,打开知识库找找有关的资料,同桌的同学共同探讨其中的奥秘。小组交流。

小结成因:

(1)池底长着许多石笋,高低不平。媒体显示:高低不平的石笋。

(2)石笋表面凝结着一层细腻透明的石粉,阳光透过池水,石笋就像高低不平的折光镜,把阳光折射成各种不同的色彩。

(3)再加上水池周围的树木花草长得很茂盛,倒影使池水更加瑰丽。

五、欣赏品味,体悟情感。

假如你就站在这五彩池边,你会说什么?学生交流。教师引导:难怪作者会说:“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齐读第五自然段。

六、动手实践,拓展延伸。

师:五彩池这么美丽、神奇。请你为五彩池写一句广告词,希望更多的人去欣赏五彩池的美丽,感受它的神奇。

《五彩池》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和地位

这篇精读课文讲“我”到四川松潘旅游时在臧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课文形象生动地描写五彩池美丽的景色。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表达了“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时,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课前应鼓励学生收集五彩池的有关资料和图片,初步感知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课中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里充分的读书,充分的感悟,对语言文字主动读议探究,加上多煤体的适时渲染,让学生体会出五彩池景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培养语文能力,感受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

教学难点:了解五彩池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技能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方法、过程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

3、学习作者描写五彩池的方法。

道德、情感目标:了解五彩池这一奇特景观,从中感受在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五彩池》。在这篇课文中,关于“五彩池”有一个神话故事,谁给大家讲一讲?

2、那是神仙住的地方,一定很美很美,难怪作者想变成腾云驾雾的神仙呢!但这只是个传说。而在四川松潘的藏龙山,真的就有这样神奇的五彩池,接下来,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游览一下这五彩池。

【出示图片】

(二)、游览感知,精读品味

1、接下来,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欣赏五彩池绮丽的风光,感受它独特的魅力。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在作者的笔下,是如何描绘五彩池的美丽和神奇的?

2、谁来说说浏览之后的感受?(过渡)五彩池的确神奇、美丽。作者更是妙笔生花,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文字把五彩池的神奇、美丽再现了出来。到底神奇在哪?美丽在哪?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细细欣赏。

(三)、品词赏句——领悟美

1、大家自己默读一下

2、3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最能体现五彩池神奇.美丽的词语和句子,并想一想为什么能体现它的神奇和美丽?

2、在小组里读读你划的词语和句子,并互相说说为什么能体现它的美丽和神奇?(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特征和认知水平,决定了读是小学生对语言积累和感悟的最好的方法。通过多层面地读,让学生多次与语言面对面地接触,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灵魂。)

3、小组交流、讨论并汇报交流后的感受。

你划的有哪些词语和句子?怎能体现它的美丽与神奇?

(1)、形状各异

(2)、颜色美、奇妙

(3)、数量多

(4)、大小不

一、深浅不同

(齐读:同样……瑰丽)自己读读这一自然段,看有哪几个原因,用铅笔在书上标上序号。然后请前后位的同学组成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四、合作探究——美形成的原因

1、小组交流讨论五彩池美形成的.原因。

2、请你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五彩池美形成的原因。(三个原因)

(过渡)作者一开始向往天上的瑶池,可当他看到神奇、美丽的五彩池,觉得五彩池比天上的瑶池美的多,由此发出感叹:原来……不再天上。

五、请同学们带着赞美、自豪的感情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课文最后一节和开头呼应,再次突出了五彩池的美丽、神奇。假如你就站在这五彩池边,你会说什么?

六、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图片,请你用一句话或广告语来介绍五彩池,为五彩池作广告;或以小导游的身份用一段话来介绍五彩池。(设计意图:教师巧妙设计地让学生结合课外查阅的资料和图片,在熟读的基础上临场发挥当小导游,不仅要复述课文内容,还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口语表达,这样规范了学生的语言,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无声息的文字“活”过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彩池》教学设计 篇4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五彩池》。在这节课里,我想请同学们设计几条宣传五彩池的广告语,大家有兴趣完成这个任务吗?

二、朗读体会,赏析句子(学习课文2、3自然段)

师: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步感受了五彩池的美丽、神奇。现在就让我们细细来品味五彩池的神奇之美吧!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2、3自然段,用笔划一划,五彩池美在哪里,神奇在哪里?

(生读——划找句子)

2、同学们都体会到了五彩池的神奇与美丽了吗?谁能把你体会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3、交流(随机学习)

①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车来到藏龙山,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

A、你听出来了吗,五彩池神奇在哪里?(神奇在“多”,漫山遍野)

B、你们知道吗,藏龙山上共有大大小小的五彩池4000多个,谁能把4000多个五彩池全念出来?(指导朗读)

②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象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

A、听出来了没有,神奇在哪里?(神奇在颜色鲜艳)

B、指名读——师生评价——齐读

③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

A、你又听出了什么?

B、是不是只有这些形状?你觉得又像什么?

④第三自然段

A、你感受到了什么?(颜色丰富,颜色会变化)

B、朗读训练:个别读——师生评价——齐读

读出你们的惊奇和惊喜

C、我们把第三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一定会发现五彩池另一个神奇的地方。

D、体会地很不错,学到这儿,你们明白五彩池神奇、美丽在什么地方了吗?

4、为什么水源相同,池水的颜色却不同呢?甚至连同一池的水颜色也有区别?真是太神奇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后与同桌一起讨论原因。

原因:池底有高低不平的石笋

石笋表面有石粉

阳光折射

花木倒影

三、回应开头,写广告语

学习到这儿了,大家一定了解了五彩池的特点,现在能写出吸引游客的广告语吗?

1、学生动笔写

2、汇报交流

好了同学们,看看你们写得什么?如果你觉得他们写得好,你就鼓掌。

五彩池是人间的仙境,是个好地方。 五彩池,神奇的`人间瑶池。

五彩池,你不能不去的地方。 五彩池,令人神往的池。

板书设计:

形状:各异 大小不一 多

五彩池(神奇)

颜色:丰富多彩 变化多端 自然形成

反思:

从教学设计上来看,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话多了一点,课堂用语不够精炼。

2、让学生朗读感悟第二、三自然段描写五彩池的神奇之美时,语言训练点不够落实,只是蜻蜓点水似的读过,对句子中比较重要的词没有深入地去体会。如学生找到这样一句话“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象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

学生只是说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五彩池的神奇之美,并没真正体会到到底美在哪里。在上课时,作为老师我并没有很好挖掘这句话中的精髓,只让学生感受到池水颜色的鲜艳,其实应该抓住这个比喻句引导学生去体会、感受语言的美。

3、写广告语时,发现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写得比较精彩,大部分学生还是只局限于课文中的内容,并不能把自己发自内心的赞叹之情写出来。原因是在赏析五彩池的美时抓得不够透彻导致学生并没完全感受到它的神奇之美。

再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认真学习别人的教学经验,博采众长。

《五彩池》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矗立、成簇”等六个词语,把长句读通读顺;

2.学会入情入境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能边读边想象五彩池的美丽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3.通过小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4.推荐阅读,丰富见闻,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

教学重、难点:

体会五彩池的形态各异、颜色绚丽,以及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教学过程:

一、入传说般美丽——导入课题

1.生听奶奶讲故事,感受五彩的瑶池在天上。

2.导入课题:我们人间有没有瑶池呢?这节课,咱们就一起去人间的瑶池走走看看。(板书课题,齐读)

3.质疑课题:读了课题,想知道些什么?

4.阅读资料袋,了解五彩池,自主解疑。

5.在解疑的基础上,带着对五彩池的向往之情再读课题。

二、文字与自然的`初遇——梳理文脉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一想,五彩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检查初读情况:

词语正音——

矗立 成簇 瑰丽 细腻 镰刀 舀起来

长句指导——

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的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

3.整体感知:五彩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美丽而神奇的五彩池的?

4.梳理文脉:第一自然段写向往五彩池;二到四自然段写看到五彩池;第五自然段写赞叹五彩池。

三、在风景中流连沉醉——品悟文情

1.按要求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五彩池的形态各异及作者的惊奇。

2.指导入情入境朗读:

①读感受到形态各异的句子;

②生读喜欢的句子,师从入境、入情两方面指导朗读;

③师范读,让学生融入文本;

④生仿读,读出画面与惊奇;

⑤师生配合背诵第二自然段。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看看哪里让作者感受到惊奇。

4.生交流,师引导品悟,读出情感与画面——

①同流异色让人惊奇;

②同池异色让人惊奇;

(重点指导品悟及运用“咖啡色”、“柠檬黄”、“天蓝色”、“橄榄绿”这类表示颜色的词语。体会五彩的瑶池不在天上,在人间;大自然造物神奇。)

③池彩水清让人惊奇。

5.对比阅读桂林山水

四、走向更广大的山水——拓展阅读

1.推荐其他有关自然奇景的文章:

黄炎培《峨眉天下秀》,吴象《太平湖之春》

2.建议:爸爸妈妈带你去五彩池游玩,给大人们做做导游。

《五彩池》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五彩池的特点以及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五彩池非常美丽,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绘的,五彩池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书思考。

3、汇报读书收获。(美丽、神奇)

4、梳理课文重点。(二、三四自然段)

思考:课堂上开场白为“我们的近邻四川省有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九寨沟,那里山奇水秀,尤其是美丽的五彩池给游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学习作者是怎样描绘那迷人的美景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五彩池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样的开场白较直接、较明白地把学生引入课堂,但缺乏情感力量,加之课堂上讲述时缺乏激情,没能把学生尽快带入较好的学习状态。如果课堂上这样处理:“传说王母娘娘所在的天宫有一个瑶池,那里的水有红、黄、蓝、绿、紫五种颜色。在九寨沟有这么一个地方,那里的水池更多,形态更美,颜色更奇。究竟是怎样一个地方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告诉大家。”如果讲述时情绪饱满,情感浓烈,加上话语中暗含的诱发阅读兴趣的因素,一定能把学生尽快带入学习状态,为后文学习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

三、重点阅读,理解内容,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五彩池的美丽令人神往,作者是怎样向我们具体描绘这美丽的画面的?

1、自读第二节,读读画画重点句,了解五彩池的特点。

2、交流读书收获:

(1)交流五彩池的特点。(数量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颜色多样、变化多) (2)讨论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启发想象出更多形状的水池。

3、小结。

4、朗读训练。

思考: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重点段(2自然段)时,让学生自读、勾画,然后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谈作者如何把五彩池写美的,最后引导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练习朗读。这一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语文训练时欠层次,欠深度。如果这样处理,可能更好:

(1)自读勾画重点词句,思考五彩池的特点。

(2)学生汇报五彩池总体特点:数量多,颜色多(美),形态各异。

(3)重点品读写颜色美和形态各异的两个比喻句。关于颜色美抓住“各种不同颜色”“光辉”“宝石”体会出阳光明耀下五彩池颜色丰富,明亮耀眼,关于形态各异,先让学生充分体会文中列举的四种形态的美,还要让学生充分想象水池更多美的形态,丰富文章“……”号的内容。

(4)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教师这样讲述:“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想象自己正站在五彩池边,满眼的水池,大大小小,形态各异,在灿烂的阳光下,呈现出多种不同的色彩:葫芦形的那个是黄色的,镰刀形的是绿色的,盘子形的是蓝色的,最有趣的'是莲花形的那个,外边是金黄色的花边,里边的花瓣红粉交错,正中间的花蕊却是紫色的。一阵风吹来,吹乱了水池的颜色,色彩缤纷、五光十色、明艳艳的一大片。真美啊!”充分激发学生想象出活生生的画面,培养想象力。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该节。这样训练由粗到细,由表及里,能让学生把握作者(语言)描绘的画面,培养学生借助语言展开想象的能力,体会作者对美丽的五彩池的喜爱赞美之情,感悟作者描写自然景物的写作方法,对作者的语言进行内化、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并通过感情朗读把这种内化表达出来,对学生学习所得加以外化,能较好地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欣赏五彩池池水的美丽和神奇。引读这一节。

五、探究原因,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1、根据第三小节的内容质疑:同样是清水,为什么在水池里显出不同的颜色来? 2、学生读书思考。

3、集体汇报:石笋——石粉——阳光

4、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介绍原因。

(1)同桌介绍。

(2)指名以导游身份向大家介绍。

5、小结。

思考:利用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话质疑:明明是清水,为什么流到不同的水池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呢?能较顺利地将学生引导到对第四自然段的学习。课堂教学流程:(1)学生自读自悟。(2)然后汇报池水五彩斑斓的原因。首先抓出原因要点:石笋——石粉——阳光;倒影;接着学生组织语言,准备完整汇报原因;汇报时前两位学生借助书本把内容读了出来,经过引导接下来两位学生借助板书用自己的语言,讲清楚了原因。(3)学生以导游和游客的身份互相对话。(4)探究水池五彩斑斓的另一原因:池水很清(正因为池水很清,它的透光性才好,才能射透石粉,再经过反射和折射的作用让水池呈现出丰富的色彩)。该环节既训练学生理解内容又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学生学习思路清晰,层次性强,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但在引导上还值得思考,当发现第一位学生只能借助教材读出原因时,应及时处理,要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组织语言,要么让学生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尽快让学生将书中语言内化,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池水很清”这一原因放在将书中现成内容学生之后讨论并无大碍,如果将这一环节提前到梳理原因要点处,然后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原因将它一并说出,能让学生形成更完整更丰富的整体认识。

六、学写广告词。

1、引入练习。

2、学生独立准备。

3、汇报交流。

七、课外延伸:推荐阅读《中国名胜经典》

思考:综观整堂课的教学,师生都给人束手束脚的感觉。细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情绪不够高,顾虑较多,紧张有余,无形中给学生心理压力,没让课堂很好地活起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准备,放下包袱,给自己足够的信心精神饱满地投入课堂,引领学生开展有趣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