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看雪的教学设计

2025/10/19教案

此篇文章看雪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看雪的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这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是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以从中窥知一二。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学情分析: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作者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

教法与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1、指2-3名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交流有关张岱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诵读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3、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己试着理解课文。

三、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学生分组学习。 (1)语词破译组:负责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2、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提示:对故国的留恋。 B.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提示: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提示: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D.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提示: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E.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提示: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F、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②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a.本文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b.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c.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五、拓展延伸。

把《酒泉子》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六、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 2、预习下一课30课。

八、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赏雪经过

亭中偶遇

九、课后反思:

看雪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看雪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学习并积累第九自然段中的语句;

3、练习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4、懂得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北京和台湾人民都盼望团聚。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冬天你们最盼望什么?

(估计学生会说盼望下雪,如果学生所说不合教师意图,教师可以从自己童年

的角度引发学生对雪的回忆,并用多媒体出示瑞雪图,激发学生对雪的喜爱之情。)

师:下雪了,多好玩!你们是怎样玩的?(学生回答)

二、板书课题、读题

1、教师用楷书在田字格中书写课题――“看雪”,并指导学生看清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布局。

2、学生读题,之后仿照老师在田字格习字本上书写课题――看雪。(写好后同桌比一比谁写得好。)

三、激兴初读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谁看雪?在哪儿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

师:带着你的问题阅读课文,比一比谁能找到答案?

[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初读课文阶段,此时教师巡回获取学生阅读信息。]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自己想知道的吗?

[想知道的内容提示:1、谁看雪?(台湾的小朋友看雪)2、在哪里看雪?(在商店的橱窗里看雪)3、看到了怎样的雪?(小朋友看到的是商店橱窗里用洁白棉花做成的雪)]

师:课文除了讲这些,还讲了什么吗?请读读第三段以后的内容,想想这些是讲什么?

(生读课文,问答提示:讲老师告诉他们,童年在故乡北京看过并玩过真的雪)

师:真聪明!看来读书是要仔细一些才好哟。当他们听到老师地北京看过并玩过真的雪,他们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生答:什么时候到北京来看雪呀?)

师:在课文的哪儿讲了这个意思?

(生找到课文的第十段)

四、练读课文

师: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不加字、不掉字、不错字、不破句、不指读。

(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的字音、断句)

师:我们来互相比着读,互相帮助纠正读错的地方,好吗?我先读第一、二段,请你们帮我指出错误。

(教师朗读第一、二段,可以有意出现一些学生能够发现并能帮助纠正的错误。比如:第一段把“是很难看到雪的”读成“是难看到雪的”;第二段把“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读成“孩子们在商店的窗子里看到了雪”。)

(生评价略)

师:请每个学生轮读一自然段,注意:尽量少被别人发现错误。

(每生轮读一段,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具体指导,薄弱之处教师范读并让学生跟读)

五、练习对话

师:聪明的.孩子们,你们数数这篇课文有多少个“说”字,这是为什么?

(生答略)

师:请你们先到课文中找出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分别用波浪线和横线划起来。

(生划,教师巡视,发现都没把第九段划上,引导学生回读上文“接着她就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使学生悟出这也是老师说的话)

师:先同桌之间练习练习,每人做一次老师,当一回学生。(生练读)

师:练得很认真。下面我当老师,你们做台湾小朋友,开始对话。(略)

(对话练习中要着重进行问句和感叹句语气的指导。比如:

(1)“您//看见过/真的雪吗?”的“吗”宜用上扬的调值“35”;

(2)“您/是在哪儿见过的?”的“的”宜用平调“33”;

(3)“北京//离这儿/很远吧?”的“吧”宜用高平调“55”。)

六、作业

1、帮助老师把课文题目“长胖些”;

[此题意在巩固课文主要内容,初步锻炼学生从文章中提起主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提示:(谁)(在哪里)看到了(怎样的)雪?台湾小朋友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用棉花做成的雪;他们的老师童年时候在家乡北京看到了真正的雪。根据回答板书如下:

台湾小朋友棉花做成的

老师童年在北京看真的雪

他们想到北京真的

2、你想让台湾小朋友到我们这来看真的雪吗?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台湾小朋友说呢?

(先从课文最后一句话“北京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引导,再让同桌互相扮演台湾小朋友和北京小朋友,练习北京小朋友邀请台湾小朋友到北京来看雪玩雪。注意提示学生:邀请时要介绍清楚下雪时的情景和玩雪时的快乐,可以凭借课文第九段内容和第二幅插图引导学生说清楚这些)

(播放静态的课本第一幅插图,配上儿歌《友谊的歌儿传四方》去掉原唱处理成轻清音乐,学生进入情境练习“邀请”,邀请内容略)

师:听了你们真诚的邀请,我相信台湾小朋友肯定高兴极了!在这,我为你们真诚的友谊鼓掌!(下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从上节课同学们向台湾小朋友发出的邀请中,我知道了大家是多么盼望台湾小朋友早日到北京来看雪玩雪,孩子们,你们太可爱了,你们这些美好的心愿真的会让台湾小朋友感动的。我有个建议,想把你们这美好的心愿告诉台湾小朋友,你们说好不好?

二、拓展活读。

师:用什么办法告诉台湾小朋友,祖国大陆的小朋友欢迎他们来看雪玩雪呢?

师:我现在是一位台属,我的女儿在台湾,你又怎样向我求助呢?(生答略)

师:我现在就是新浪网,你怎样向我求助呢?(生答略)

看雪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当堂成诵。

2、学习白描手法,了解这种写作方法的基本特征。

3、仔细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精妙,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我国散文史上什么时候成绩最引人注目吗?

先秦和唐宋时期,如先秦诸子和唐宋八大家。明清小品也占有一席之地。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二、学生介绍张岱及明清小品

三、朗读课文

1、请同学结合书下注音自由朗读课文,把语音读准,语意读顺。

2、听录音,学生学读,尽力根据文章意境理解文意。

3、自主研读课文,理解文意,如有不懂,请教旁边同学。还不能解决的,划出来。

4、集中问题,全班交流。

可能的问题:

1、痴:

⑴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⑵“痴”表现了美好的情趣,对生活的热爱。

⑶“痴”在中国艺术中,常被用来指创作中最动人,最不可解,执着而又专注,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情境。

⑷从文中看,你认为作者痴在哪里呢?从哪里可看出他的痴呢?

“独”: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绝”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强饮”,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

(配乐朗读)

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⑴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⑵量词替代:

“艘”与“叶”,有轻读、漂泊感。

“痕”换成“横”“乐”。

写景的文字,如果是一幅画的话,是哪种画?

⑶文字如此简洁通透,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这就是白描手法,如果是一幅画,你认为是哪种画?

写意山水画。

想象一下这幅画,用几个词概括西湖雪景特征(我们用这个词来形容一下雪景特征)空阔、静寂、悠远脱俗、空灵。

⑷作者为什么对这样的雪景如此痴迷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对人与自然在精神上达到统一和谐。)

文人如此钟情山水,是因为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现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

(背诵这几句)

3、叙事:

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情绪的一波三折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西湖的奇景是因西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

4、背诵:写景几句。

四、总结

张岱的小品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品,它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颇似唐人绝句。今天我们只略饮一勺,略知其味。请大家回家选读张岱的《不二斋》抄在综合本上。

《明清名家小品精华》 P585

与柳宗元《江雪》比较

〖板书〗

景:空阔,静寂,雅洁 和谐统一

情:孤傲,不流世俗(脱俗)

痴、痕、点、芥、粒 言简意丰

看雪的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划出生字。收集台湾风景名胜的资料。

2、课件准备:北国雪景风光及音乐片段。

3、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大家还记得“识字3”里讲台湾岛的三字经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一听?

2、谈话:

是啊,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民本来就和我们是一家人。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天,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人民还很难和祖国大陆的亲人团聚。今天,我们学了《看雪》这篇课文,就会更真切地体会到台湾人民远离祖国妈妈的心情。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3、课件出示“我会读”:

台湾省 商店 橱窗 指了指 接着

讲故事 铺着 雪毯 银装 打雪仗

学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4、借助游戏,巩固识字:

⑴ 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⑵ 自编短文巩固识字:

在省城长途汽车站的对面,有一家新开张的金店。金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件件闪闪发光的金银首饰样品。金店地面上铺着红色的地毯。妈妈看到玻璃柜里的一条银色的项链,便指着这条项链,问营业员多少钱。营业员拿出这条项链说:“8000元,不讲价。”妈妈接过项链,觉得挺不错,就买下了。

巩固识字是教学的难点。以上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不断地复现所学的词语,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认识生字,为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看雪景,读课文

1、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和台湾的位置。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欣赏北国雪景风光音乐片。

3、自由畅谈:欣赏了北国冬日雪景,你想说些什么?

4、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

利用地图和多媒体课件,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让学生观看北国冬日的雪景,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深地体会台湾小朋友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四、指导写字

1、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奇”。请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时应注意什么。这时教师再边写边提示笔顺。学生在书上描一遍,临一遍,在本子上写两个字。

2、范写“指”字,学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了解字形特点,再描红、临写。

3、其余生字请学生自己观察、书写。

五、拓展活动

搜集台湾的有关资料,准备举行“台湾知识交流会”。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台湾的资料或图片,既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对台湾的了解。

看雪的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看过雪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故事名字叫《看雪》,老师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

2、小朋友们看了课题有没有什么想法呀?愿意跟随老师谈谈吗?

二、自读课文,小组互助学习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三、认记生字

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发现认记生字的方法。如:

1、谜语认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2、借助偏旁认记。

指、接都是提手旁,字义和人的手有关;银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四、巩固练习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猜字游戏:一人被蒙住眼睛,让一个人指某个生字,等全班都看清楚了所指的.字以后,让被蒙眼的同学一个一个地指着生字向大家发问。如,问:是不是橱窗的橱?答:不是橱窗的橱!直到猜对了,全班一起回答:对对对!就是这个字。

3、摘苹果游戏:在黑板上画棵苹果树,把做成苹果形状的生字卡贴在树上,让学生上台读字音,读对的就可以把苹果摘下来。摘对五个以上可奖励一张苹果贴画。

五、扩展活动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台湾的资料,包括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关系,台湾的风景名胜,台湾回归问题等。

看雪的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学情分析

汇积累的增加,学生对词汇的遗忘率也逐渐增高,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没有提高。这主要是因为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思考,对文言词语没有真正理解,效果也就达不到要求。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一定的文言词汇积累,这时可以考虑让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和指导下自己去翻译文言词句,理解课文,也就是根据学生自己随着文言词的积累和经验自学课文,再经过互相探究讨论、老师点拨,理解意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流下不少传世佳作。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苏白两堤,桃柳夹岸。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此时走在堤上,你会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叹,甚至心醉神驰,怀疑自己是否进入了世外仙境。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出示学习目标

? 1、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 2、体会本文写景的手法——白描手法,感受作者为我们营造的艺术境界。

三、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指导:1、准确 2、有感情 3、感悟文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境界。

四、介绍作者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昂然。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录》。

五、自主学习

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②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更声刚刚完绝,天将凌晨,我划了一叶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六、整体感悟

1、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故国之思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偶遇佳客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有没有矛盾?

与众不同的情趣,芸芸众生中,知己难求,而舟子在犹如不在,由此可见他的清高孤傲。

4、文中具体写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特点:用白描手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

感情: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5、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写奇遇,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后半部分写人,写奇遇,饮酒,抒写感慨,偶遇知音而惊喜,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他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特色。

结尾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这是对张岱的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一种孤芳自赏的心态凌晨来到湖心亭看雪。

拓展:其实,从古到今,像张岱这样的痴人并不少,本册就有学过的。回忆一下:苏轼,陶弘景,周敦颐。

七、知识拓展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古往今来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有很多,请同学们找出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八、写作活动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 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本文把这种方法运用的淋漓尽致,请同学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写一段有关描写景色的短文。

所谓“白描”,原指小说塑造人物采用的一种手法,讲究以简洁的笔墨勾勒人物形象,不用衬托或少用衬托,让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塑造”自己,而作者却要隐蔽起来。它的好处是以少胜多、真切凝炼。白描手法运用于杂文,主要体现在作者对于人物那些富于思想性格特征的言论和行为的记述,在行文上一般表现为复述和引用,或简明的勾勒。

九、总结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