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渔歌子教学设计

2025/10/20教案

此篇文章渔歌子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1

设计理念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苏轼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可唱。结合课文拼音、注释,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一、导入:回顾《忆江南》,走进《渔歌子》。

师:烟花三月走江南!这些天咱们可没闲着,去了充满田园气息的《乡下人家》,才了翁卷的《乡村四月》,又赏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田园风光领略无数,江南美景尽收眼底,怎一个“好”字了得!难怪白居易会写下《忆江南》

师:真好!这是我们学过的第一首词,你们一定知道许多有关词的知识吧?

(《忆江南》词牌名,词有长短句,词读起来很有韵味,词还可以唱呢。)

师:了解得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吟诵的《渔歌子》,又是一首词。(板书课题)

《渔歌子》是词牌名,注意“渔”字有三点水,渔翁的渔。

二、前置性学习检测

1、生字、生词、多音字(你能不能说上一句话,用上这个字的不同读音!)

2、找出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

3、如果让你选一种颜色来做为春天的代表色,你认为应该是什么?为什么?

二、吟诵出词的味道。(反复读)

出示词(课件)

1、初读要求:请大家试着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争取把

整首词读正确、读流畅。

a、自由读

b、个别读两三个,交流: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师:“西塞山”(点红“西塞”)这么难读的词都读正确了,了不起!“塞”是

个多音字。“西塞山”一座山的名字,在浙江湖州。

(点红“鳜鱼”)“鳜鱼”的“鳜”,不好记,能认识它,博学!一种淡水鱼,

味道很鲜美噢!

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师:

(点红“箬笠、蓑衣”)平翘舌音,你都读准确了,赞一个。这两个词的确很难读,让我们一起读两遍。箬笠、蓑衣见过吗?干什么用的?(图片出示)看,就是头上戴的帽子。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相当于现在的雨衣。是用草、棕编的,都和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

c、集体读:我们一起把整首词读一读。

2、再读要求:读出词的节奏感,读出点词的味道。

师:诗词读准了字音,读流畅了,那是远远不够的。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特别是词,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错落的音乐美,读的时候要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a、自由练练。

b、请朗读不错的孩子示范读,师:试着像xx同学这样,读出点词的韵味来。其中哪一句读得特别好。(生若范读不到位,策略:师范读,也可选同学读不好的句子。)

c、再请三四个孩子读,评价:有点感觉了!像是在读词了!有了音乐感,韵律美!词的节奏感有了!

d、齐读,师引:西塞山前白鹭飞……

三、吟诵出一幅山水风光画。(品词中画)

1、师: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呢?

(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渔翁)

师:谁补充?还有另外的吗?

师:诗词语言很精炼,它可以用最少的文字描绘最美的画面。短短一首词,容纳了如此多的景物,如此多的景物当然不可能平铺在画面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最美的画面,使画面丰满、立体、有声有色。

2、音乐,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3、师:你一定看到了最美的景,耳边传过美妙的声音,或许还能感受到各种江南气息,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用自己最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让学生“未品诗先入画”,在画中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并逐渐走入意境。)

生描绘想象到的最美画面:

a、画面: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评:西塞山高耸入云!在你们眼中西塞山是怎么样的?(西塞山连绵起伏,青翠欲滴。)

“西塞山前”引导读出山的连绵起伏。让我们朗读的声音也高低起伏。师领生跟,读好“西塞山前”。

真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如此的悠闲!在西塞山附近展翅飞翔。读出白鹭的悠闲,飞得高远,目光追随着白鹭,声音传到山那边了。读“白鹭飞”

朗读整句:带着这些感受,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评价:这就对了,就该读出这样的起伏、转折、变化。

b、画面: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评:(预设“桃花”)你眼中的桃花是最美的!怎样的颜色?桃花如仙子落入凡间,在枝头悄然开放。你看到的桃花?流水呢?

(预设“江水”)春来江水绿如蓝!看到流水中的鳜鱼了吧?鳜鱼欢快地在水中游来游去,似乎要跃出湖面,多么肥嫩鲜美的鱼啊!请读出鳜鱼的欢快。那岸边的桃花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

(预设“鳜鱼”)鳜鱼欢快地在水中游来游去,似乎要跃出湖面,多么肥嫩鲜美的鱼啊!请读出鳜鱼的欢快。多么清澈的流水,请你带着全班同学静看流水,生领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红的花,绿的.水,慢慢欣赏啊!再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想象着想象着,词的意思就明白了!

(渗透读古诗词方法:想象画面)

结合朗读:你们描绘得画面让人陶醉啊!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美哉,江南!这青的山,白的鸟,粉红的桃花,青绿的流水,好一幅山水风光画!(板书:山水风光画)

预设3、4句,学生有描绘到呢,就点到:悠闲自得的钓鱼翁轻松、愉悦,心情放松。“斜风细雨”点到:烟雨江南别有一番情趣!

4、师:让这么美的画面在你的笔尖流淌吧!(音乐声中学生写画面,前两句)

5、请几个孩子读自己所描绘的a、师或生接: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钓鱼的人啊都舍不得回家了!

b、师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c、师引:妙笔生美景,难怪诗人会---生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d、师:带着这些仙境般的画面,再次吟诵《渔歌子》。

四、吟诵出一个悠闲垂钓人。(品词中人)

1、师: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须归就是不回去,不想回家。景色太美了,诗人醉了,舍不得回去了。诗人只是喜欢这美景吗?还喜欢什么呢?不着急,想读懂古诗词啊,一定要了解诗人。咱们一起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张志和。

(渗透读古诗词方法:解读诗人)

课件出示:

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主要成就:《玄真子》以及《大易》十五卷;永垂史册的千古绝唱《渔父词》(五首)。

3、师:了解了这些再细细地品一品,此刻你就是诗人,诗人就是你,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是什么让你斜风细雨不须归呢?

(他很喜欢钓鱼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悠闲自得的生活;钓鱼很轻松的----轻松愉悦的心境)

师:的确,诗人是只羡神仙不羡官,只想做一个悠闲垂钓人,过悠闲自得的生活。

(板书:悠闲垂钓人)

师引:钓着钓着,诗人就和自然融为一体。如此和谐!(板书:和谐美)

真是画中有人,人在画中。读《渔歌子》

3、欣赏歌曲《渔歌子》

四、唱歌入情

“古人唱歌兼唱情!”诗词更在于以声传情,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份悠闲、轻松,听听现代人将它谱上曲,来吟唱

4、师:带着这颗清闲飘逸的心,我们的诗人写出了千古流传的经典诗词

和老师一起背诵这首千古绝唱吧!

五、补充拓展

1.小组合作学习、赏析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思考:

(1) 小组合作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2) 抓重点词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并互相说一说。

师: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回去吗?

师:想不想?

师: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啊,张志和被称为烟波钓徒,他就喜欢这样的垂钓生活,于是他就这样有感情地写下《渔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张松龄,(板书:张松龄),很担心他在外流连忘返,惹出麻烦,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来写的。

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整首词。

生纷纷自由吟诵。

师:好吧,原来我想读,你替老师读吧。

生: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读得入情入境)

师生不禁鼓起掌来。

师: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好,真好,会读表示本事,读得懂才是了不起,哥哥在叫弟弟干吗?

师:你怎么知道的?

师:一个字——

生大声叫道:还。

师:对了,哥哥在劝弟弟快些回来,那我也来劝劝你们,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

师: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几位学生迟疑地轻声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怎么回答?预备,齐。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激昂):且须还。

生(高声):不须归。

师:为何不归?为何不归呢?

师:是啊,这么美的风景,怎么舍得回来呢?

师又指名一举手的学生。

师:也是风景太美了,让你不想回家,还有吗?

师:好一个流连忘返啊,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流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

师:就是钓鱼要放鱼饵,鱼饵放了,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钓得到鱼吗?

师:会有鱼上钩吗?

师:张志和却说,他钓着了很多很多。

师:他钓着了什么呢?

师:好一个美丽的风景啊,被你钓着了,还钓着了什么呢?

师:不是跟别的国家战争,不喜欢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欢现在的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你说,他钓着了什么?

生:美丽的风景。

师:还有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你的手举得那么高,最后一个发言的机会给你。

生:他钓着了桃花芬芳的香味,让他芬芳扑鼻。

师:让他的生活

生:芬芳扑鼻。

师: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

(板书:心志平和)

六、学以致用,深入体会。

同样是垂钓,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心境,下面让我们用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小组学习下面这首古诗,看看这两首垂钓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七、老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千古佳词,经历千年而流传至今,我想不仅仅是因为文字,更主要的是透过字面,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自由自在、悠然自得、只只羡神仙不羡官的超然心境。

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

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渔歌子”齐读。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通过写景赞美渔家生活情趣的词。着意描绘了秀丽的水乡风光,远山青翠,白鹭高飞,桃花火红,意境优美而深入活泼,富于诗情画意,充分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山光水色中悠闲而自由的生活乐趣。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观看录像《渔歌子》,先向学生交代学习任务,然后简介作者,理解诗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了解下文的兴趣。(板书课题:渔歌子,齐读一遍课题)。

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自号‘玄真子’,婺州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叟”,他的作品大多描写自己隐居的.生活。

(对于本首词的作者要详细了解,更能体会词的内在深意,继而为体会诗人的人生志趣铺垫。先给学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时间,然后教师补充。这样才会使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长久保持下去。)

2听《渔歌子》课件录音,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象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引导学生关注词中描写的景物,为想象画面做准备。)

3.出示图象: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微风、细雨,这使一幅多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这一幅春的画面吗?

(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借助这些词汇所展示的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既接受古代汉语的熏陶,有发展现代语言,一举两得。)

4、小组交流,教师小结。(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有感情朗读《渔歌子》,,再入意境。

【自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技巧和方法,这也体现了对学生学法上的辅导,让学生掌握读诗的方法以形成自学能力。】

2、指导朗读,想象画面。(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3、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4、学生有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根据诗意加以配乐,体会古诗意境,创作画面或者创意表演。(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1)唱支歌来表达。

(2)跳支舞。

(3)画一幅画。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3

教材依据

《古诗词三首》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课文,它是根据本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

设计思想

《渔歌子》一词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在设计中,笔者遵循“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借助古诗词这一教学素材,运用“自读、想象、讨论、叙述”等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教师则通过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带领学生进入古诗美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二)过程与方法

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3.使学生感悟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诗人张志和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初知诗情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的季节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美丽的景物呢?学生自由说春天的景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2.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春天的景物,看看哪位同学的想象力最丰富,能根据老师给出的词语想象出美丽的春天的景象,如果你能把这幅美景说出来,老师就把它画下来,好吗?

依次板书三组词语:青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渔翁、斜风、细雨。学生先分别想象、描述三幅画面,教师作简笔画,再请学生看图把三组词语连起来想象一幅美丽的图画并描述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这些词汇想象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并通过教师的简笔画再现出来,既创设了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后面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埋下伏笔。

二、理解课题

1.有一位叫做张志和的唐代诗人也看见了这么一幅美丽的情景,于是写下了一首词——《渔歌子》。(板书课题和诗人)

1)我们在这个学期的第一课曾学过一首词《忆江南》,谁来说说什么是词,它有什么特点?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词的特点。

2.了解作者。

1)同学们课前查阅了资料,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张志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诗人生平及创作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该词的写作背景,为理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铺垫。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幻灯片出示《渔歌子》,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试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试根据教师范读划分重音、节奏,教师小结并用幻灯出示。

3)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词意。

2.自主品悟

1)在熟读古诗后我们还应该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要想弄懂古诗词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学生自读古诗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意,遇到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觉得哪句写得好,好在哪儿?

③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同组的同学听。

④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①小组派代表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重点理解:诗人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板书:悠闲自在)

③学生自愿感情朗读自己觉得写得美的诗句,并说说这句诗写得好在哪儿?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评议,老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出渔翁悠闲自在的感觉。

5)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青山,渔舟,白鹭,红桃,青色箬笠,绿色蓑衣,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诗人又为它染上了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设计意图: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3.反复吟诵,感悟诗情

1)播放配乐flash情景动画,学生感情朗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背诵。

3)指名试背,师生接句背诵,男女生比赛感情背诵。

4)全班配乐背诵,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在了解词中描绘的情景后通过反复吟诵把体会到的诗情表现出来,并结合配乐情景动画进一步进入诗境,引起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动画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过故人庄》、《忆江南》。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的动画及收集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在把握古诗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悟到诗文的意境,并且让学生运用多种表达的方式和诗文互动,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诗文。

1.借想象互动。把学生带入古诗词境界,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是该课的一个重点。上课伊始老师就以想象引入情境,让学生边想象边组织语言,激发学生浓厚的的学习兴趣,既发展了语言,又为后面理解诗意作好铺垫。在理解诗意后又让学生在朗读、背诵中想象,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画面互动。《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这首词不仅有鲜明的山光水色,还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通过让学生想象画面,简笔画再现画面,配乐再现情景,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共鸣。拓展活动中又通过展示情景交融的动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从而达到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的目的。

3.借音乐互动。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教学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的手段。在欣赏诗词情境动画时,在朗读、背诵、想象的时候,均选用了优美的古筝曲以激发学生无边的遐想。

4.借吟诵互动。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年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师在课中通过范读、自读、小组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情,悟诗境。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3、体会诗中所表现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感受词的音乐美,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的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意境,导入课题

1、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放松一下,请你看看画面,猜猜是哪首古诗,背一背。(课件出示:《江雪》《忆江南》《小儿垂钓》)

2、教师:同学们积累的古诗真不少。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诗歌中其实有一首是不一样的`?(词)那什么是词呢?(词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唱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

3、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渔歌子》。(课件出示古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诗词积累,巩固诗与词的区别,进一步了解词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创建学习古诗词的氛围,初步入情入境。】

4、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5、了解作者及背景: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再进行补充,最后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年轻时在朝廷过个官,后因仕途不顺而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与颜真卿等为好友。擅长歌词,能书画、击鼓、吹笛。作品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渔歌子》这首词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设计意图: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课上借助搜集的资料,有助于学生对诗人及写作背景的了解,为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一)、课件范读,营造气氛。

(二)、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蓑”的读音。

2、巩固字音,记忆字形,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词语的朗读教学是理解一首词的基础,每一首词都有自己的意境,这些意境正是由这一个个的事物组构而成的,读词语便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这些事物,为下一步对诗词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检查、指导: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读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男生齐读,女生齐读,最后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利用多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自读自悟,由浅入深地激发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诗词之美。其实,这也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读通,读出节奏和韵味,不仅是让学生在读中去体悟,更是通过朗读、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5

课前谈话:

歇后语比赛: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师: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师: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我还听说,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

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是写钓鱼的。古人为什么这样不约而同地迷恋钓鱼?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板书)

师: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谁愿意读?

生:渔歌子

渔歌子是今天要学的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当我们读词牌的时候一般不读轻声。

师:我们一起再读?(齐读)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过渡:好,让我们拿起课文读一读这首词。

师: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第二次,要读得通顺流利,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先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学习词语:(读音: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

指名读,齐读。

师:同学们,有些词中是有画面的,哪个词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生说,(指导朗读,读出画面的感觉)

师;很好,把这些美的画面带到句子中读读。自己先读,(指名朗读,男女分角色朗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颜真卿称张志和的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词中的画面。) 课件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 随机指导

(还有谁能发现这其中美好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人?看到了什么景色?)

师:同学们的感受能力真不错,拿起笔划一划,词中写了哪些景物?

交流:你发现了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葱葱的,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师:好,透过词看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一大片。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生:流水是绿的,因为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水也绿了。

生:还有青箬笠,绿蓑衣。

师: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交流:你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师:(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溪水唱着歌儿,哗哗地流向远方。吸一口气,还能闻到桃花淡淡的清香。鳜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一位身披蓑衣的老渔翁就这样静静地垂钓着。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你看的`画面。

生:(写话)

生1:我看到……(你站在哪儿看的?)

师:这桃花,这流水,正让我想到了这句——生: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这就是——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这斜风,真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

师:这就是——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咱们对读,男生读画面,女声读词句)。

师:这细雨,又是怎样的细雨呢?也正是——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大地全笼着一层轻纱。(机动)

师:这般情景,不禁想吟诵一曲——《渔歌子》。(生齐诵)

师:(桃花流水,斜风细雨中,还有一个背影,青箬笠,绿蓑衣)。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他的心里是怎样的?)

(悠闲的,自在的,从容的,快乐的)

师: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是一份悠闲,一份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吟诵——(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刚才我们通过词去想象,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钓”中情:

师:但是,光想象还不够,读诗次,不仅要读出词中画,还要读出词中人,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想了解张志和吗?

师: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

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这首词哥哥叫弟弟干什么?(回家)

师:你怎么知道的?(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一个字

生:还

师:哥哥在叫弟弟快些回来,我也来催催你们,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生: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弟弟,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张志和厌倦朝廷的争斗,留连于山水之间,据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

生:钓不到。

师:鳜鱼会上钩吗

生:不会

师: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西塞山…..)(配乐)

四、延伸,研究“钓”之蕴:

师: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人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词。

(课件出示)《江雪》 柳宗元 (齐读)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读着这样诗句,看着这样的画面,你的脑中一定有了问号,想问点什么吗?

出示:(柳宗元的生平),读一读,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阅读了他的生平后,你对这一钓又了解了什么?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出越来越多的含义。

(齐读: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请说说。联系他的生平,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这并不是我们童年纯真的心灵用三言两语便能读透的,就让它做为一个问号保留在我们的心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得越来越多的含义。)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鱼翁 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像张志和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以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同学们,回去后,我们可以查查资料,联系诗人生活经历,读一读,写一写,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

(二)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和语言之美。

(三)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较为生动具体表达词中意境。

(四)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学,初探词意

1、同学们,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都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板书课题)又叫《渔父乐》。

2、读题(强调子读zǐ);①这是一首词,你们知道词与诗有什么不同吗?②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它就成了词牌名。

3、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10页,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展示读,师正音①请你读(刚开始学,读通了,读准了,也不错)②谁还想再读?

(虽然读得不怎么流畅,但相信学了以后,会读得更棒) ③下面老师和大家对对读,好吗?

(老师读一句,你们对一句,好不好?)

④就这样,我们跟着感觉读。(师读题目,朝代和作者,生读整首词)

二、寻找词眼,质疑细学

1、读着、读着,你们在词中看到词人的身影了吗?是从哪几句看到的?

2、生读3~4句(1)认识箬笠,蓑衣:是什么工具?(你

怎么知道的?你能借助注释读懂词语的方法真好。你是看插图读懂的,非常直接的一个方法。)

(2)(出插图)你看到了怎样的`词人?(他在干什么?) (生①他头戴箬笠,身穿蓑衣,手握鱼竿,在钓鱼呢?) 你又看到了怎样的词人?

(生②在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在河边钓鱼。 生③在桃花丛中,他??

生④刮小风,下小雨时,词人坐在小船上。)

(3)在怎样的日子里,词人在钓鱼呢?

A起风:这是怎样的风?你从哪个词语读出风很小? 这样的风,我们可以叫什么风?(和风、微风、轻风、习习凉风)

B下雨:那这雨呢?

(生①很细很细; 生②像牛毛,像绣花 ; 生③像发丝)让我们想起了哪些词语?

春风拂面 微风吹拂 凉风习习 清风徐徐 毛毛雨 毛毛细雨 细雨如丝 牛毛细雨 蒙蒙细雨 细雨绵绵 绵绵小雨 细雨如烟 烟雨蒙蒙 细雨飘零阴雨绵绵 淅淅沥沥 雨丝飘洒

C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叫什么?(斜风细雨)

D还可以叫?(微风细雨,和风细雨)

F春天: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

4、起风了,下雨了,词人回家了吗?(没有)你怎么知道的?(板书理解:不须归)为什么不想回家?答案就藏在词的27个字中。

三、品读词眼,感悟心境

(一)自由读词,寻找原因

(二)品读想象,寻“不须归”之源。

1、词人为什么不想回家?(生:景色美、春景美)

①有哪些景物很美呢?请圈出写到的景物?

②反馈、出图:山、白鹭、花、水、鳜鱼、风雨、箬笠,蓑衣

随机了解:西塞山、白鹭、鳜鱼

③这些景物哪方面很美呢?

A、(外显)颜色美:你怎样知道的?(白、青、绿)(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B、(隐藏)颜色美:除了白、青、绿这三种色彩,你好像还看到了哪些色彩?又是从哪些词语想象到的? (西塞山:郁郁葱葱 青翠 ;桃花:粉红; 鳜鱼:青黄间有黑斑,肉质细嫩而鲜美)

④仅仅是被迷人的春光陶醉了吗?(生:鳜鱼肥 板书) ⑤青翠的西塞山,白鹭飞翔,粉红的桃花,鳜鱼鲜美,多么清新,多么明丽呀!

A、谁想读读1、2两句?多么享受呀,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何乐而不为呢?

谁想当当快乐的张志和!

谁想当当幸福的张志和!

B、谁能(还想)让白鹭飞得更高,鱼儿更欢跃?自由读。

C、指名读。

D、再指名读。

2、你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配乐)请选一个画面写一写:按一定顺序写(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下到上、从近到远)还可按动静结合的方法写。)

3、交流写话:(指名说→评讲→自由读)

我好像看到(灰蒙蒙的天空,碧波漾漾的音乐河面上,飞过一排白鹭,它们展翅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自由自在地飞翔)

西塞山隐隐约约,像害羞的小姑娘。不远处小河叮叮咚咚地流淌着。

岸边,桃花绽开了粉红的笑脸,淡淡的香味扑鼻而来。

河水涨高了,变绿了。河里不时游过一群群淡黄色的鳜鱼。有时跃出水面,溅起朵朵小花。有时与花瓣捉迷藏,这里就像仙境一般。

评:(1)色彩丰富而协调。(2)把江南水乡的春色之美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赏心悦目。(3)以动衬静。(4)写得生机勃勃。

(二)拓展信息,悟“不须归”之情。

1、过渡:春景美,鳜鱼肥,怪不得词人张志和不须归!你们了解过张志和吗?老师也了解了一些。

2、补充介绍张志和生平。

①出示照片和生平

②出示《唐书·张志和传》中的句子:

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读→你觉得他钓到了什么?

生①自由自在(板书)

生②好心情

生④悠然自得

生③悠闲

3、是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渔父之意不在鱼,在乎心情也。让我们也做个快乐的、幸福的、悠闲的张志和吧!齐读全词。

4、过渡: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读了他这首词后,也写了一首词。想读吗?

四、反复诵读,初探词牌特点

1、出示《和答/弟/志和/渔交歌》。自由读

①第一遍,我当兄长(师读张松龄整首词),你们当贤弟张志和读整首词。

②第二遍,他哥哥担心弟弟神驰心醉于水乡春景,流连忘

返、乐而忘归,不再回家,于是:

师放慢读兄长后两句(生也放慢速度读贤弟后两句) ③第三遍,师快读两句(生也快读)

④第四遍,(师慢读最后一句)生也慢读最后一句

⑤第五遍,师急呼唤,且须还 ! 生急回答:不须归!

3、词人在这山山水水之间,还愿意回去吗?让我们一起留住这美丽的山光水色,一起留下这份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背诵)出图、配乐

4、欣赏唱词,进一步体会意境和心境。

五、延伸课外,布置作业。

词人还写了另外四首《渔歌子》表现他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课外,大家可以去读读。

唐 张志和《渔父乐》

春景美

鳜鱼肥 不须归

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