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此篇文章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1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朗读感悟,体会心理描写在表达思想感情时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1.课文写了什么事?
2.目标:体会心理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二.二.赏析课文
(一)(一)第一段
1.齐读并回答,作者是通过什么回忆起童年这件事的?
看孩子们捕捉蝴蝶勾起的回忆。
2.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件事令“我”难忘?(“不由自主”)
(二)(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轮读这段
2.默读,画出“我”情感变化语句。
“我”感到万分高兴——对此迷惑不解——心被震动
3.从哪看出“我”的这些情感变化?(讨论,点拨)
①捕获到小画眉时,“我”心里怎么想?小画眉怎么想?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揣度心理)
②投影出示
我对此迷惑不解,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我想我的小鸟不是已经得到精心的照顾吗?它怎么会死呢?
A.这句围绕哪个词写的'?(迷惑不解)
B.“我”迷惑不解的是什么?
C.“精心的照顾”指什么?(母画眉口含食物一口一口地喂孩子)
D.从中你体会出什么?(母画眉宁愿让被囚禁的孩子死掉)
③投影出示
当一只母美洲画眉发现它的孩子被关进笼子以后,就一定要小画眉()的毒莓,它似乎坚信孩子()总比()好些。
A.填空
B.从哪些词语看出母画眉的坚定信念?(一定坚信)
C.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D.你今后在“对待小动物”这个问题上应怎样做?
③回读这段,填空
因为,所以“我”万分高兴。
因为,所以“我”迷惑不解。
因为,所以“我”的心被震动了。
4.指导朗读,读出相应的语气。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通过这件事,“我”懂得了什么?
2.投影出示
任何生物都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①如何理解这句话?
②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要尊重自由,尊重生命。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查找资料,准备写读后感。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默写《江南春》。
2、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分析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
4、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感知诗歌中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3、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分享积累。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同学们都会背了吗(指名背诵。)上节课,我还给大家布置了一些课外积累的作业,大家能分享一下你们的积累吗可以是描写黄河的诗词,也可以是刘禹锡的其他诗作。大家在分享的时候要注意朗读,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学生分享积累的诗词。)
2、自然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黄河的磅礴气势,那首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豪迈的。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的两首诗风格则迥然不同,我们来看看这首《书湖阴先生壁》。
二、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过渡到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过渡:同学们,我们在学《江南春》时,用到了这样的学习方法:
①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③熟读成诵,吟出诗韵。
接下来,同学们要用这种方法自主学习另一首古诗《书湖阴先生壁》。
2、解诗题,明背景。
诗题:“书……壁”意为“在……墙壁上写诗”,与我们学过的苏轼《题西林壁》一诗中的“题……壁”是一个意思。
诗作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今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的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十分欣赏,便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写在了墙壁上。
3、初读诗歌,读通诗句。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采用边读边画边批的方式学习。
(3)了解“对偶”这一修辞手法。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提示: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其中“一水”对“两山”,“护田”对“排闼”,“将绿绕”对“送青来”。这样两两相对,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对偶也叫对仗,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手法。这样的诗句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一行;黄鹂——白鹭;鸣——上;翠柳——青天。)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二水;半落——中分;青天外——白鹭洲。)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鸟——僧;宿——敲;池边树——月下门。)
4、再读诗歌,明意悟情。
(1)教师复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
教师: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青青的秀色送入眼帘。
(2)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
思考:你觉得湖阴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高洁、富有生活情趣;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热爱自然……)
(3)出示提纲,明确重点。
①自由读诗,思考下列问题:
A、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
B、本首诗中哪一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诗人描写景物,赞美主人的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你感受到了吗说说诗人借写湖阴先生的住宅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汇报交流。
A、“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
教师引导: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
继续引导:庭院中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所以再读这两句的时候,要注意表达作者心情的愉快。(指名学生朗读。)
B、含有“护”“绕”二字的两句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师引导: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C、《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家清幽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的庭院的赞美之情,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小结:同学们,本诗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家简朴、洁净的庭院和院外有情有义的绿水青山,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更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人格品质。
5、熟读诗歌,感悟诗韵。
(1)指名读背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2)配乐齐诵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6、立足教材,拓展延伸。
(1)在想象画面、感悟诗境的基础上,为《书湖阴先生壁》一诗配幅插图。
(2)教师出示几首写景的古诗,学生读一读、悟一悟。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书湖阴先生壁(其二) 王安石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三、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董荐瑞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
2、通过朗读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和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训练学生运用“如果……就……”、“宁可……也……”的句式和课文中的词语说话、写话,表达自己的感情。
二、教学内容:课文5-7节。
三、教学准备:(1)放像机(2)彩电(3)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根据意思听定词语。(坚毅、眺望、嘹亮、恳切)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二段让我们带着仇恨,坚决的语气齐读第二段。
3、那么董荐瑞是怎样逼近暗堡,炸毁暗堡的,我们用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董荐瑞的精神;通过读和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就是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第三段
1、自由读5、6两节:①用“ ”划找描写战斗环境的句子;
②从这些战斗环境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在这样一个抢林弹雨,生命危险的战斗环境中,董荐瑞是怎样冲向暗堡的呢?用“——”划出描写董荐瑞冲向暗堡动作的词语。
3、从这些动词中可以体会到董荐瑞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4、引读第6节。
师:敌人看到抱着炸药包猛冲而来的董荐瑞,内心感到无比害怕,知道自己末日来临了,但是,他们还要垂死挣扎。
生接读: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全是血。
师:血,更加激起了董荐瑞对敌人的`无比仇恨,这时候,他只有一个信念,冲上去炸掉它。
生接读:敌人的机枪一齐向董荐瑞扫射……猛冲到桥下。
(三)学第四段
1、董荐瑞冒着枪林弹雨冲到了桥下,出现了这最壮丽的一幕,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第七节。思考: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播放枪林弹雨的录音)
2、“万分紧急”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万分紧急”指出什么?
3、这时候董荐瑞是怎样想的呢?出示练习题,见作业练习(二)
4、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舍身炸暗堡这部分内容,体会董荐瑞的哪些动作、态和话语最使人感动?(用……标明)板书见后
5、那么“炸毁暗堡”这一段该怎么读呢?板书:稍快、沉缓、有力。
(四)录像激情,训练读写。
1、学生观看董荐瑞舍身炸暗堡的录像片。
2、看了录像,有什么感想,把激动的心里话说给董荐瑞叔叔听。
3、学生做作业(三)。
4、反馈矫正。
5、全体起立配音朗读第七节。
附板书:
遇到敌暗堡
请求炸暗堡
冲向敌暗堡
(万分紧急)动作;昂首挺胸托、顶、拉稍快
董荐瑞舍身炸暗堡神态:钢铁一样,巨人一样、坚毅沉缓
解放隆化城语言:……为了新中国……有力
附作业:
13、董荐瑞舍身炸暗堡
一、听意思写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董荐瑞想:冲锋号已经吹响了,战士们已经冲上来了,如果_________就_______,我宁可________,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向董荐瑞叔叔说说心里话。至少用上括号内的两个词。
(为了舍身像沿着)
亲爱的董荐瑞叔叔,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4
一、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贾平凹先生写的一篇充满哲理的散文。文章语言凝练朴实,透着清新和自然。课文讲述了“我”小时候在渭北大平原上,两次追寻谜一样的地平线,后来又感受到人生中的地平线.。揭示了人生有了追求的理想与目标,就会产生前进的动力,就会充满着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这一人生哲理。
课文前面部分叙述作者两次追寻地平线的经历,写得具体生动、浅显易懂,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阅读感悟,用心去体会作者的心境。让学生和作者共同追寻去追寻心中的地平线。课文的最后。作者借事说理,自然界中的地平线一下子升华为人生的地平线,人生的地平线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产生巨大的前进动力。这一段是全文教学的重点、难点,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在作者心中地平线是什么?”这一主问题。按“第一次追寻地平线——第二次追寻地平线——追求人生的地平线。”这三层解读的阶梯,一步步走进文本的深处,走进作者心灵的深处。阅读对话中,教师、学生、文本彼此视界融合、心智相遇,“地平线”由模糊到清晰,由自然到人生,由文本到心灵,“地平线”不仅浮现于学生的眼前,而且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二、学情分析
孩子的心灵都是相通的,相信六年级的孩子们愿意与童年的作者一起去追寻那远方的地平线。也能理解作者在发现地平线和两次追寻地平线的心境。而对于文中所揭示的深刻人生哲理,我想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难一下子就理解深透的。所以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我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对文中的哲理有所感悟,而不是做过多的分析讲解,让学生去悟理,而不是很深刻的明理。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掌握“渭”“咀”“嚼”三个字的两个读音,理解“咀嚼”“沉沦”“空旷”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6—11自然段。
3、通过体会课文内容,理解“地平线”的含意。
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课文最后一段的含意,理解“地平线”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初识“地平线”
1、板书“地平线”齐读
3、什么是“地平线”呢?用一句话描述它。在这能看见地平线吗?
4、是呀,教室的四壁、室外的房屋、树木,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不过,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的《地平线》这篇课文,将会让你真真切切地看到那地平线。
【二】、初读,感知作者对地平线的认识
1、自由读文解决生字词。
(1)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识字课件出示词语。
(3)初步体会咀嚼、空旷的意思。
2、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到文中写地平线的句子。想一想,在作者心中地平线是什么?
【三】、精读,体会不同层次的“地平线”
(一)体会“第一次追寻地平线”
1、课文中第一次出现地平线是哪里?这道地平线是什么样的?
2、作者看到她后心情怎样?
3、想到自己已经看到了天的尽头,那该多么激动兴奋呀!朗读“啊,天到尽头了!”
3、师述:带着对这道很亮的灰白色线的遐想,“我”开始了第一次的追寻。
请同学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其它同学用心听。想一想:这段话写了怎样的画面?
4、这时作者心中是怎样的心情呢?望着远方的地平线他会想什么呢?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课件出示]
[望着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我想:地平线 ]
(二)体会“第二次追寻地平线”。
1、就在“我”望着远方的地平线时,一位老人走进了我的视野中。这是个怎样的老人?
2、指导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不读旁白),指导读。
3、师生合作分角色读。师接读下一自然段。
4、经过了两次追寻我对地平线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呢?你还画了哪些写地平线的句子?(我坐在地上咀嚼着老人的话,想这地平线真是谜了。)
5、这里的`咀嚼是什么意思?(再次理解。)这时“我”咀嚼出了什么?这是个怎样的谜呢?用文中的词形容一下。
6、引读:是呀这是吸引我去解天的谜,给了我前进的力量的谜。让我们也来默读这一段,咀嚼咀嚼,想想作者这时又会对地平线有什么新的认识?
[课件出示]
[再次望着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我想:地平线 ]
(三)、体会“追逐人生的地平线”。
1、还有哪些句子写了地平线?自由读第14自然段。
2、出示重点句:地平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齐读。
(1)这里的“地平线”和上文中的“地平线”是一个意思吗?(同桌讨论)(2)这里的“追求地平线”与上文中的“追寻地平线”一样吗?
(3)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A:当作者踏上了社会,他仍会回想起渭北大平原上那道地平线。远远的地方,天和地相接了。天和地已经不再平行,形成个三角形,在交叉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里伏着。这地平线总是——(指读)
B.当在我们遇到挫折,处在失败的低谷时,一抬头,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交叉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生齐读)
C.在我们取得成功,处在胜利喜悦中时,一抬头,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交叉处还是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生齐读)
D.当我经历了生活的艰辛、苦楚和寂寞。我不会沉沦。因为——(指读)
E.当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他们的距离那么遥远,我还要是追求。因为——(生齐读)
F.这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地平线呀。你总是——(生齐读)
【四】、总结全文,体会地平线的含意。
1、一遍遍咀嚼着这句话,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呢?现在,老师再问你,地平线是什么,你会怎么回答呢?这样写一写
[课件出示:在我心中,地平线 ]
结语:孩子们,在我们人生的路上,一道道的地平线等着我们我们不断地追求和奋斗。不要想自己能否去创造奇迹,因为追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在任何时候,请不要忘地平线的方向。
2、推荐阅读
《丑石》《秦腔》等
板书设计:
3、地平线
没有尽头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2)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课题
课前活动:现在还没有上课,我们先来做做小游戏,放松放松!第一关,看图猜古诗。会背的一起来背背。你们真厉害,张口就来。我们走进第二关,妙语生花用古诗。哇,你们不仅会背,还能活学活用呢。最后一关,只言片语猜古诗。请你猜猜下面的文字说的是哪位诗人?是白居易呢,还是龚自珍呢?哇,这都能猜对,看来你们课外读了不少诗呢。好了,咱们放松的差不多了,准备好上课了吗?好,上课!
1、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龚自珍写的诗《己亥杂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己字可千万不要出头。杂字的最后两笔是点,而不是撇和捺。(板书:己亥杂诗)
2、谁来读读课题。3、我们一起来读读。
二、释诗题
①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
师述: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己在天干的第六位,亥在地支的最后一位,组合在一起就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②1839年的第二年,也就是1840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吗?(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汇报:鸦片战争。)
③小结: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__,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
三、读诗韵
1、下面我们走进古诗,请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下面谁愿意来展示你的朗读?
师:你读得字正腔圆。今天我要教大家一种读古诗方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读得长而轻;三声四声读得短而重。咱们来看第一句,“九”是第三声?所以读得短而重,“州”是第一声?读的时候就要长而轻,注意老师的手势,我手没有收,你就不能停,我来示范读第一句。第二行,你们来,注意,我的手势不停,你们也不能停。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方法要学以致用,请你们自己练习。谁愿意来第一个来试,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者。看着我的手势来,你不仅是勇者,你还是智者,一学就会。
小结:同学们自学能力真强,一学完就能完成得又好又快。
3、男女合作读。
4、师生合作读。
4、全班读。
四、释诗意
同学们读得可真投入啊!诗,咱们已经读准音,读出节奏了。那么诗的意思你读懂了吗?请你借助下面的注释来理解诗意,开始吧!
学生小组自由交流,解决以下内容:
(1)九州生气恃风雷:
1、你读懂了哪里?哪怕一个词也行。你是怎么读懂的?板书:九州生气(我看了下面的注释)嗯,借助注释是我们理解古诗的常用方法。
2、“请你连下来说说。(风雷:①师解:唉,普通的暴风雷电能让祖国生机勃勃吗?一场暴风雷雨之后,大地会怎么样?暴风雷电来临之前,世界是什么样的?(黑沉沉的,死气沉沉的。)那也就是说,中国想要生机勃勃,就要靠一场如暴风雷雨般的——改革(板书:改革)②你真厉害,课处的知识真丰富。普通的风雷当然不能让中国生机勃勃,所以这里的风雷是指暴风雷雨般的变革)。
(2)万马齐喑究可哀:
①为什么需要“暴风雷雨般的变格”呢?也许第二行会告诉你答案。
②这一行你又读懂了哪一个词语?(板书:万马齐喑)
③正是因为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让人觉得可悲,所以要变革!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①那么该怎么“改革”呢?三四两行也许会告诉你答案。
②“不拘一格”什么意思?拘什么意思?格呢?把他们组合起来呢?(板书:不拘一格)
小结:对于我们不知道的词语,我们可以把他们拆开来解释。这也是了解词语意思的一种方法。
四、悟诗情
(一)、我们大体了解了诗意,从诗意中我们知道了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这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去祖国的大街上看看吧。
(1)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犹自高唱《玉树后庭花》读——,在清朝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难怪龚自珍说要“改革”了。读——
(2)这是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妓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他们忘乎所以,只图贪图宴乐于西湖。读——清朝的官员又何尝不是呢!怪不得作者说要“改革”了。读——
(3)这是当年外国人拍摄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东亚病夫的形象世界流传。连林则徐在上表朝庭的奏书中也这样写道:“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啊!这要的局面还不要“改革”吗?再不,就来不及了。读——
(4)百姓流离失所,田不能耕,商不能经,工不能作,哀号遍野的岂止十万百万千万啊!这是当时官府的施粥场景,有这样一个母亲,因为贫病,儿刚死在怀中,可怜的母亲还在心中悲叫着:“儿且勿死,为娘今日趁一粥”,掩怀拭泪不敢哭”而与此形成显明对比的却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改革,读——
②看到这一切,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情绪:(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也同样在龚自珍的.脑海翻滚,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大家读读这行诗。
③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风雷变革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
④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板书:九州生气)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说。(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
小结: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么不感慨!合起来在读这两行诗。
汇报诗的第二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①那么应该怎样“变革呢”?
他劝谁?怎样劝?(多名学生汇报交流:用自己的话和表演来劝说)谁来劝劝?(读古诗)
小结:
1、一个人的劝告是不够的,第一组来人同学来劝。
2、再多点人吧?请第二组的同学加进来劝!
3、我们都加入这劝告的行列吧。读——
师:他就是这样一遍遍的劝,因为——,因为只有改革才能让——。所以让我们再大声地劝劝天公,劝劝皇帝,劝劝达官贵人吧,读——
5、全班读全诗
6、诗已经在同学们的嘴里,心里,让我们把背出来吧。
五、诵全诗,明情感
1、诗已经在你们的心里了,那么龚自珍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你一定会有更深切的感受。学生交流汇报。所以,想改变万马齐喑的社会政治,让九州充满生气,就要改革,就要不拘一格的任用人才。
2、拓展延伸
龚自珍的已亥杂诗还有很多首,下面我们来看看第5首。
拓展:PPT出示《己亥杂诗》第5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作业:龚自珍还写了很多这样的诗,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找来读读。
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变革
万马齐喑——————九州生气
不拘一格=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设计理念】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本节课就是以习作为导向进行课文阅读,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悟德国的风景与风俗特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优美词句,在读中学习通过观察加想象写景体现民族风情的习作方法。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及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 品评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学
习作者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的写作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推敲中读懂词句,积累语言,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学习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体现民族风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完成预习单;教师制作多媒体PPT。
【教学过程】
一、抓“题眼”,引发思考。
1.出示季羡林照片,介绍作者并导入课题。
季羡林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同学们知道吗?1935-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独特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十多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一起读!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请,再读!
2.扣紧课题,引出主线。
(1)题目往往是的眼睛,请你回忆回忆,当你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你的内心是怎样的感觉?如果让你用一个标点符号来表达当时的感觉,你会用什么符号?拿笔写在课题的旁边。(?)
(2)作者一开始也像你们一样有疑问,但多年后却发出了很大的感慨(板书“!”),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感慨的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如果让你从这个句子中找出两个关键词,你会找哪两个?(指名答并板书:奇丽、奇特)
过渡:这究竟是怎样的奇丽景色,怎样的奇特民族,能让作者如此感慨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索一下吧!
二、抓“美词”,品读“奇丽”。
1.合作探究一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用笔画出关键的词语,组内互相交流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并试着带上感情读一读句子。
2.小组汇报(句子、关键词、感悟、朗读)
课堂组织: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一寸金。
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学生汇报时相机板书)
(小组汇报后,相机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姹”“嫣”,并理解词语,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个用“花团锦簇”,哪个用“姹紫嫣红”,然后结合图片把“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说具体。“花团锦簇”体现花多、花茂盛、侧重写花的形态,“姹紫嫣红”体现花五颜六色、十分艳丽,侧重写花的色彩。“应接不暇”的 “暇”是指空闲,“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就是说: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引读:走在哥廷根的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总能看到——读句子; 走在柏林的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依然能看到——读句子; 走在德国的任何一条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都能看到——读句子。好一片花的海洋啊!谁愿意把这么美的画面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三、抓“文点”,训练文笔。
过渡:如此美的画面,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来的,谁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1.用不同的线划出观察与想象的部分,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生答后教师总结:写景,无非就是观察加想象。板书“观察、想象”)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迁移习作(学以致用)
(1)试着用上“观察加想象”的写景方法,用一段话描绘一下你课前准备好的风景图,时间5分钟。写好后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汇报
课堂组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小结并过渡:观察加上想象就能巧妙地把一处风景写得更具魅力,而这篇课文不同于一般写风景的,作者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为了把景色写美,他更大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德国的奇丽风景,表现德国的奇特民族风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四、抓“佳句”,感悟“奇特”。
1.合作探究二
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奇特民族的精彩句子,认真读一读,仔细想一想,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意见。(经过思考的语言更精彩,注意组织好语言,把话说清楚,把体会说具体)
2.小组汇报(说句子,谈体会,感情朗读)
课堂组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机出示句子: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A、花的“脊梁”是哪?(花的背面,只能看到花的枝干、叶子)
B、如果你是作者,刚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会有什么感受?(奇怪、不理解)好, 就把你的这份惊奇读出来吧。
C、是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创设情境)现在你们就是德国的`养花人,老师当记者,采访采访你们(注意,我要开始讲德语咯)
—— 你好,你喜欢养花吗?(老师这是中国式德语,呵呵)
——生答
—— 你好,你是怎样养花的?
——生答
——你好,你们这样辛苦养花,自己只看到枝枝叶叶,这不是白费功夫了吗?
——生答 (预设:在家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嗯,我要采访一下我亲爱的房东太太,注意房东太太的表情哦)房东太太,你养花也是给别人看的吧?
——生答(正是这样!)
你刚才为什么笑了?(理解“莞尔一笑”,注意“莞”是多音字)
——生答。(预设:一是你发现了花是给别人看的,所以我发出了会心的笑、和蔼的笑,二是我为自己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而自豪地笑、快乐地笑。)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理解“耐人寻味”,生活中有这样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师:是啊!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才是生活的真切境界。真正爱花的人不是把花养在屋子里孤芳自赏,而是要让更多人欣赏它。这就像诗人说的,“我付出了一缕春风。收获的却是整个”——(春天)
3.小结:其实,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民族风情,不同的风景也许就蕴含着不一样的特色。(你们从搜集到的异国美景图中了解到什么样的异国风情了呢?指名说说)
五、借“书库”,拓展延伸。
1.师推荐阅读异域风情丛书(要想了更多的异国风情,就去找找“异域风情丛书”吧)
“异域风情丛书”是一套集历史、文化、地理于一体的旅游知识丛书。每一集以国家、地区或城市名称为书名,详尽介绍了当地的风光名胜、历史背景、文化渊源,内容新颖独特,信息丰富完整,文笔生动流畅,图文并茂。
2.师推荐阅读《留德十年》
当一样风景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传统、一种风情,它就会变成一种永恒的美丽,永远定格在你的心中。
课文最后,作者说“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这梦里会有什么呢?今天学习之后,大家不妨去找找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出示《留德十年》)《留德十年》记载了作者在德国十年来的点滴,读了这部作品之后,你就能够明白,他的梦境里究竟有什么。
3.学生推荐阅读并说明推荐理由。(鼓励学生推荐关于异域风情的书籍)
结束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季羡林先生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了德国(奇丽的风景)和(奇特的风情),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族精神,学会了通过观察加想象去写景体现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其实,这篇的构篇很独特,作者巧妙地把自己的情感变化贯穿于全文,想去探究吗?好,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探究。下课!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