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蜜蜂教学设计

2025/10/24教案

此篇文章蜜蜂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蜜蜂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积累文中出现的词语。

3、从作者对昆虫的观察中受到启发。使同学们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蜜蜂的喜爱。

【学前准备】

1、查找蜜蜂的有关资料和相关的故事。

2、制作有关蜜蜂的图片课件。

3、设计教学的环节提示和难点,重点知识的考查。

【教学过程】

一、课外勾连

1、因为有一年四季,有鸟语花香,有千姿百态的生物,这个世界才如此的奇妙与美丽。你喜欢昆虫吗,你了解昆虫的哪些知识,请与同学们作交流。

2、播放有关昆虫的图片,请同学们感受昆虫世界的神奇。蝴蝶、蜜蜂、蜘蛛、蚂蚁、苍蝇……

3、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蜜蜂的了解。

4、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你的心里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在此老师作整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自学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与方法

1、课文的辽里行间充满对蜜蜂的爱。

2、作者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他是怎样实验的,结果怎样?

3、你从法布尔对昆虫的观察,受到了什么启发?

4、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积累课文中出现的好词佳句,那么,读完课文,你作了哪些整理,作了哪些积累?

三、合作读课文,再独立完成以上作业,然后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补充,最后我们再统一组织汇报

1、课文里的.哪些语句可以突出“我”对蜜蜂的喜爱?

“在我被刺的同时,有20只蜜蜂受到了损伤。”

“我想,它们飞得这样低,怎么可以眺望到遥远的家园呢?”

“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

“这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2、主要讲的是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给20只蜜蜂的背上涂上了白色,结果有17只蜜蜂准确地飞回了家的故事。

3、写一写,再说一说:自己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热爱大自然、爱护昆虫,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对待客观事物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练习设计】

1、填空:

作者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 )的能力,在蜜蜂的背上做了( ),带到了()外,结果,有17只蜜蜂()。

2、从课文里我摘抄了一些能够表现我对蜜蜂的喜爱之情的句子。

3、学习了课文,我还要写一点学习体会,写下自己的感想与打算。

蜜蜂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分析

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教学

①认识“试、验、证”等10年生字。会写“论、试、验”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③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④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弄清实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难点作者是怎样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教学准备

①生字词卡片(也可制成电脑课件,生字的部首和部分笔画可以闪烁)。

②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从学生感兴趣的蜜蜂入手,谈话导入。(你们了解蜜蜂吗?谁能告诉大家一些蜜蜂的知识?).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力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生读课文后,交流已知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2.有些问题,我们自己就有能力解决,让我们试试看,你能解决哪些问题。

3.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四、分节朗读逐节学习。

学生分组填写法布尔做实验的内容、过程、结果。

学生汇报交流学习课文后,从作者的做法里得到的启发。(平时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自然界的奥秘,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学生交流有关蜜蜂的知识,根据学生和课文的需要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学生合作学习。

自由读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交流课文中有关蜜蜂的知识和未知的,尝试解决一些问题。学生讨论合作学习,填写表格。

学生汇报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选择。使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把读书的见解与同学交流,既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又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学生积极性较高。

五、说话练习。尽管.......都........不是.......而是.......

六、总结课文大家学习了这篇课文,希望大家平时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自然界的奥秘,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板书设计

蜜蜂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这篇了读课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为证实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进行的一次试验过程,表明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命段爱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做试验的原因、试验的过程和结果。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试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试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谈谈从作者的做法里,自己受到启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查阅有关蜜蜂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各自发表各自的'想法。)

2 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蜜蜂的什么问题,让我们读读阅读提示。

二、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 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阅读提示出的问题,把有关的阅读语句画出来。

2 自由组合或小组合作探究,了解作者试验的经过。

(1)把捉来的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

(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

(4)检查蜂巢。

三、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 学生就学习小组中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并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及依据。

2 从作者的做法里,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呢?

(1)勇于探索的精神)文中哪些地方给了你这么深的感触呢?

(2)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具体表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

(3)对蜜蜂的喜爱之情)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先读给同位听,读时教师适机调拨,体会作者对蜜蜂的喜爱之情。

3 课文中哪些语句是写试验结果的?指名朗读。对“本能”一词是怎么理解的,能举些例子说说吗?

四、归纳小结。

1 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2 谈谈你谈了这篇课文后受到什么启发?

作业设计

你熟悉哪一种小动物,它有什么习性?做个小试验来证实。验证过程要做到多观察、多思考。

板书设计

两里多路

蜜蜂 逆风而飞 会辨认方向

陌生事物

蜜蜂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莫、斯”等6个生字,会写“讶、谈”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中谈话:

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谁来说说你可以找什么做你的向导?

二、审题导入:

1、蜜蜂:大自然中有许多天然的指南针,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位新的小向导,它就是——蜜蜂。

看着这两个字,咱们一起读一读,蜜蜂,细心的小朋友在读的时候一定发现了什么?都有“虫”字。

2、引路:你知道什么是引路吗?

3、导入:这群蜜蜂又是怎样当向导的呢?让我们随着这只小蜜蜂走进课文,打开语文书119页,发出声音快速地朗读课文,给课文标出小节,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再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三、抓图学文:

1、汇报:同学们都读得很用心,读了课文之后,你知道了什么?(板书:列宁,养蜂人)

2、看图读文:是呀,在蜜蜂小向导的带领下,列宁终于找到了养蜂人,你看到了什么?(找到文章插图)

3、教学第4段:养蜂的人看见列宁,惊讶地说∶“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看着插图,你听到了什么?“养蜂人”在说什么?

“列宁”在说什么?

我相信,有些细心的小朋友一定也注意到了他们此时的表情。

关注:惊讶、笑着。

什么情况下,你有过惊讶这种反映?

4、回读1、2段,认读词语:

养蜂的人看到列宁时,为什么这样惊讶?请大家读一读1、2自然段,心中有答案了再告诉我。

t:这篇课文一共有6个生字,有5个生字朋友都躲在第一自然段里了,你能读通吗?

看来列宁和养蜂的人是常常见面,可为什么养蜂的人看到列宁会觉得惊讶呢?

5、回读第4段:

把刚才同学们说的,还有你自己所体会到的都送进这个句子里,把惊讶的语气给读出来。

四、学习第3段,体会列宁观察思考:

1、动听的声音加上生动的表情,使图上的养蜂人活灵活现。那从列宁的表情中你又看出了什么?为什么这么高兴?

2、小朋友,我们再去看看,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当他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时,他会想些什么?

当他看到蜜蜂飞进园子时,看到园子旁边的房子时,他又会想些什么呢?

3、学生自学感悟

4、汇报:在讨论中,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来听一听。

五、共画路线图:

1、是啊,多么巧妙的引路方式,如果能把列宁到养蜂的人的住处的路线画出来,其他人也不会走错了。咱们一起来画一画这幅路线图。

2、快速地把文章看一遍,把表示地点的词圈出来。再想一想这路线怎么安排。到课文里找到理由告诉大家。

3、介绍路线:如果你来当向导,你怎么向大家介绍这幅路线图呢?

沿着山路走,走着走着,你会看见路旁有花丛……

4、书写练习。

六、课堂小结:小朋友,看来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小蜜蜂就会成为我们的向导。其实,在神奇的大自然中,还有许多比蜜蜂更有趣的向导呢!不管是太阳、大树、北极星还是积雪,还是今天的小蜜蜂,要找到这些向导的法宝是: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蜜蜂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四册《蜜蜂引路》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2、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正确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四、教学准备:

课件等

五、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出示投影片)

嗡嗡嗡,嗡嗡嗡,

成群飞进百花丛,

传播花粉又采蜜,

个个都是爱劳动的小英雄。

导:这个英雄是谁?(小蜜蜂)

导:蜜蜂还有一个会引路的本领。

2、揭示课题。

3、解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

4、设置悬念。

蜜蜂还有一个本领就是会引路,大家知道吗?(不知道)列宁让蜜蜂引去哪儿?蜜蜂又是怎么引路的?请小朋友来看课文。

二、学习课文: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第一小组读第一自然段,在读的同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故事中有哪些人?

(2)、比较句子。(出示投影片)

列宁住在莫斯科的一座小山上。

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板书:

(3)、“附近”的意思。(离得很近)

用“附近”说一句话。

(4)、齐读第1自然段。

(5)、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列宁的住处、养蜂人在哪儿)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列宁常常派人去找养蜂人,那么他们究竟谈些什么?又是怎么去找他的,我们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来读课文,读的时候划出列宁为什么要自己找养蜂人的有关句子。

①列宁找养蜂人有什么事?

②为什么这一回要亲自去?

第二段中的第二句前后有什么联系?

(前半句讲列宁亲自去找的原因,后半句讲找养蜂人的结果)。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列宁要亲自去找,他是样找到养蜂人的呢?我们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

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边读边把表示位置的词用“△”画出来。

(3)、同学之间分组交流。

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列宁的住处和养蜂人沿途经过的花丛、园子、小房子按书上讲的方法画出示意图。

(4)、师:列宁住在小山上,他一边走一边看,看到了花丛、蜜蜂,由此引出了园子、房子,请一位同学上来把老师的板书补充完整,其它同学做下面的填空题:

列宁的住处在 ,花丛在 ,园子在 ,小房子在 。

老师修改一下板书:

(5)、①列宁跟着蜜蜂走,结果怎样?

②为什么列宁认为跟着蜜蜂就找得到养蜂人?

(6)、齐读二、三句。

“果然”说明了什么?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列宁终于找到了养蜂的.人,他们见面后怎样呢?指名读课文。

(2)、看图。(出示插图)

图上画的是谁?他们表情怎样?

说一说,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惊讶?

(养蜂人没想到不知道他住处的列宁会自己来到他的家,所以非常惊讶。)

用“惊讶”的语气读养蜂人的话。

(3)、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向导”是什么意思?

请两位同学表演来理解。

列宁为什么把蜜蜂称为向导?蜜蜂真能当向导吗?

不能,是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利用蜜蜂来引路的。

用喜爱、风趣的语气读列宁的话。

分角色读。

(五)总结全文

现在我们已经学习完《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蜜蜂教学设计 篇6

蜜蜂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蜜蜂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