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此篇文章科学活动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天平称测量物体的轻重。
2、知道物体的轻重与许多因素有关。
活动准备:分类盒、天平、积木、弹子球、塑料球、棉花、幼儿数学用书《轻与重》。
活动重点:学习分辨物体重量的轻与重。难点:幼儿动手操作测量物体的轻与重。
活动过程:
1、积累有关物体轻重的感性经验:请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比较物体的轻重。-----这些物体是一样重的吗?鼓励幼儿用手去掂分量。帮助幼儿发现物体的轻重是相对的。有的物体的轻重差别很小,很难用手掂出来。出示两件重量接近的物品。-----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两种物品哪个重哪个轻?
2、介绍测量工具-----天平:幼儿尝试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轻重,介绍天平的用法,准星必须居中,拿放要轻。----猜一猜这两样东西哪个轻哪个重?请幼儿尝试用天平测量验证。
3、选择体积相同质地不同的物品比轻重,理解物体轻重与质地有关: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盒子(大盒子里放棉花,小盒子里放铁块)。让幼儿猜哪个轻哪个重,然后用天平验证。请幼儿做幼儿用书《轻与重》中的练习。延伸活动: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比比谁重谁轻。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设计背景】
在《信息箱》这个教学活动中,我带领幼儿一同去感受网络的便捷,我和幼儿在网络上查找个各种幼儿想知道的事情,当点击到刘谦的魔术视频的时候,小朋友都被他神奇的魔术表演给吸引住了,活动结束之后,幼儿还在饶有兴致的谈论着。我想,这不正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吗?《纲要 》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同时还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从幼儿的这一兴趣点出发,我设计了我爱变魔术这一主题活动,活动以魔术为主线,贯穿活动的始终,让每个人都互动起来,有师幼互动、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活动目标】
1、体验魔术活动带来的乐趣,激发幼儿对魔术的探索欲望。
2、通过操作提高幼儿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手眼脑的协调能力。
3、通过操作感知、发现、探究纸圈的秘密,并且喜欢进行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在探索中感受魔术的奥妙
难点:动手操作探索纸圈的奥秘
【活动准备】
1、彩纸
2、剪刀
3、纸圈
4、魔术道具
【活动过程】
一、律动《去郊游》
教师:小朋友,老师今天带你们去郊游,怎么样?
二、幼儿欣赏教师魔术表演,萌发探究欲望。
教师:小朋友,欢迎来到我的魔法城堡,在这里你们将会体验到很多神奇、有趣的魔法,快快喊出我们的口号吧:乌拉乌拉Q,我爱变魔术。
1、教师表演魔术“手指变变变”。
2、教师表演魔术“小球穿杯子”
教师:魔术多么神奇啊!还想不想再来玩一个?这是什么?现在我要来变小球穿过杯子的魔术?
三、幼儿操作,自主探究魔术奥秘。
1、探索魔术“小兔耳朵动起来”。
(1)教师幼儿共同进行魔术表演“小兔耳朵动起来’。
提问:你知道我是怎么做到的吗?小兔子的耳朵为什么会动呢?(幼儿猜想)
提问:你的为什么没有这块小纸条?
提问;为什么刚刚你们没有发现呢?
提问:为什么我们要借一根神奇的拉线?
(2)师幼再次共同表演,讲解魔术技法
(3)强调表演技巧,体验成功的乐趣。
2、探索魔术“纸圈变、变、变”
(1)教师展示新魔术,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师:这是什么?(纸圈)这个纸中间有什么?这两个纸圈一样吗?如果我要拿剪刀沿线把纸圈剪断,你们猜纸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幼儿回答)
(2)教师和一名幼儿操作,让幼儿发现不一样
教师:为什么一样的纸圈,剪开之后会不一样呢?
(3)幼儿动手操作,寻找纸圈中的奥秘。
教师:好,秘密由你们自己发现吧!(提示幼儿注意使用剪刀的安全)
(3)幼儿操作并发现问题并揭示纸圈秘密。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轻声询问几名幼儿)
教师:为什么刚刚小朋友们没发现秘密呢?(秘密是要藏起来,不能被别人发现的)
四、小结结束。
教师:小朋友,今天的魔法城堡之旅就要结束了,我这里还有一个小纸圈,它藏着什么秘密呢,欢迎小朋友,下次再来魔法城堡来,我们一起去发现他的秘密。
教师:好了,能干的小魔术师们,我们去给其他班级的'小朋友表演魔术去。
五、课后延伸活动
制作纸圈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并会找出1和许多。
2、知道1和许多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数的兴趣。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教具学具:电脑、图片若干、鸭妈妈挂饰一个、小鸭挂饰五个、小筐一个、小鱼五条。
环境布置:在教室内用物品围成一小池塘。
活动过程:
一、引起动机。
教师播放许多动物的声音,以许多动物参加小猫的生日晚会的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电脑演示
(一)教师让动物一个一个地出现,然后全部合在一起,帮助幼儿初步认识"1"和"许多"。
(二)教师出示图片,帮助幼儿进一步认识"1"和"许多"。
(三)幼儿操作图片,找出"1"和"许多"的物体。
(四)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知道"1"和"许多"的关系。即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一个一个合起来是许多。
1、出示许多"小鸭"挂饰,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2、分发"小鸭"头饰,让幼儿理解"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
3、以"小鸭捉鱼"的游戏形式,让幼儿进一步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
教师:一个鸭妈妈带着许多小鸭去池塘捉鱼。池塘里游来多少条小鱼?
(许多条)鸭妈妈请每只小鸭捉一条小鱼,再请小鸭把捉到的小鱼一条一条放入妈妈的筐里。
4、以"小鸭游泳"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加深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
教师:捉完小鱼,我们现在开始学游泳了。鸭妈妈拍到哪只小鸭,那只小鸭就跳到池塘里游泳。鸭妈妈一个一个拍小鸭,小鸭一个一个跳入池塘里。现在池塘里有多少只小鸭?(许多只)天黑了,我们要回家了。鸭妈妈再一个一个地拍小鸭,小鸭一个一个的上岸,岸上就有许多小鸭了。
三、结束部分
教师:我们今天捉了许多小鱼,现在一起回家煮鱼吃吧。
鸭妈妈带着小鸭,唱着歌儿回家:"一条一条又一条,许多小鱼水里游。一只一只又一只,许多小鸭捉小鱼。捉了小鱼回家煮,回家煮!"
备注:此教材选自《甘肃省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教师用书p106页。
教学反思:
整合是为了动静结合,在这节活动中学说语言、激发幼儿兴趣,不只讲表面的知识,还应讲行动的知识(即经验)。
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要经历一个过程,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和实现的,同时还要综合各领域。
在整合的同时要有一个偏重的领域,(即定位本节课的重点领域)。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茶叶的制作过程,知道茶叶的基本种类。
2.观察、比较生活中常见的茶叶外形特征,感知茶叶泡水后的细微变化。
3.体验品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茶叶(白茶、铁观音、龙井、碧螺春、银针、茉莉龙球、苦丁茶、普洱茶),每组一份。
2.茶叶制作过程的录像。
3.茶具一套,小茶杯每人一套。
2.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对茶的兴趣
(1)聊茶。师:小朋友有没有品尝过爸爸妈妈泡的茶?知道茶的名称和茶的有关知识吗?有谁能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茶的知识,与小朋友一起分享。
(2)请幼儿讲述,鼓励幼儿讲述越多越好,每位幼儿讲述完,教师记录在记录表上。
(3)师:你们知道茶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播放茶叶制作过程的录像)
小结:制茶过程为:采青→室外萎凋→炒青→揉捻→干燥→包装
2.引导幼儿观察在桌面上的各种茶叶。
(1)通过看看、闻闻、摸摸、说说、感知茶叶的形状。
(2)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茶叶,就放在边上的桌子上,请小朋友去看一看茶叶的形状、颜色,用鼻子去闻一闻味道
小结:茶叶的形状都不相同,颜色也不太一样,有深有浅,但是闻上去的味道都是非常清香的。
3.幼儿观察用开水泡后的茶叶的变化,谈谈茶叶的作用
(1)引导幼儿观察茶叶在杯中的变化。
(2)师:茶叶到了水中,经过开水泡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水的颜色有什么变化,我们一起来看看。
小结:我们看到的是茶叶经过开水泡后,又慢慢变回刚采下来的样子,茶水的颜色慢慢变红,茶水的颜色慢慢变绿,闻一闻真香呀。
4.品茶
(1)各种准备好的放在小盘中的茶叶摆放在桌子上,让幼儿观察一下,看一看它们的颜色,闻一闻它们的气味,并说一说它们的异同点。
(2)出示图片让幼儿了解茶叶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5.泡茶
幼儿每人一个杯子,小勺。请幼儿自己动手用各种茶叶泡制茶饮料。在等待茶饮料变凉的过程中,组织幼儿瞧一瞧叶子或花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再看一看茶水的颜色,闻一闻它的味道有什么变化?可以互相的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自己做的饮料什么味道!
活动延伸
继续探究“茶”知识。
游戏活动:茶馆。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能够发现站在低处与站在高处看到的不同景象。
亲身体验用比较的方式观察食物的有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纸和笔。
事先选择适合观察比较的场地。如:操场上(地面低处)和二楼露天走廊(高处),两处地方必须能够看到同一地方的景物。
活动过程
走到操场看一看。
――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每个幼儿在操场上选择一样物体作为观察对象,如:小树、小花、滑梯、地面上的一个小圆点等。
――仔细观察自己选定的这个物体,并把它记录在纸上。
爬到高处看一看。
――让幼儿自由选择不同的高处,如:大型运动器具的最高处、二楼露天走廊或更高的楼面等。
――你看到了什么?感觉有什么不同?(比在下面时看到的东西更多了,看得更远了)
――继续认准刚才在操场上观察的物体进行观察。
――刚才站在地上看的时候,那棵树显得很高,现在看上去就像在我们脚下,是这个树变矮了吗?
――仔细想一想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感觉?画一画站在高处时与站在低处时所看到的同一物体的不同情况。
比一比,说一说。
――你喜欢站在高处看,还是喜欢站在低处看?
――幼儿分成两组,分别阐述自己的理由。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设计背景
尊重,呵护幼儿与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着力培养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幼儿养成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多动手,多实验,多交流的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尊重事实,尊重他人,乐于合作的良好品质。
活动目标
1 了解小手的作用及重要性,懂得爱护自己的小手。
2 让幼儿对实验感兴趣,进而逐渐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3 通过了解自己的小手,萌发幼儿好奇,好问,乐于尝试等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让幼儿自己通过实验多角度感知手的重要性。
难点: 没有小手的帮助不方便。
活动准备
1 苹果一个
2 皮球一个
3 椅子一把
4 《帮我学科学》人手一册。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吸引幼儿注意。
教师提出问题:请小朋友把小手举起来,说说小手能做什么?鼓励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
二、基本环节:
1、教师出示苹果放在桌子上,提出问题:小朋友把手背后,不用手,能吃到桌子上的苹果吗?(能或者不能)
2、教师针对有的幼儿说能,有的幼儿说不能,进一步引导:“你怎么知道能?”“你怎么知道不能?”
3、教师分别请几名猜想不同的幼儿在所有小朋友面前做实验,观察结果。
4、初步结论:教师引导幼儿说出体验,没有小手的帮助不方便。
5、扩展实验。鼓励幼儿尝试不用小手拍皮球,画画,搬椅子,穿鞋等。然后说说不用小手做这些事情方不方便?
6、教师小结:引导幼儿说出手的重要性。
三、 教师请幼儿翻到教材第一页 ,说一说要怎样爱护小手?(常剪指甲。不咬小手。天冷给小手戴上手套。那锋利的东西要注意安全。)
四、结束。教师:“小朋友都知道怎样爱护小手了,小手很高兴,小朋友来亲亲自己的小手,让我们给自己鼓鼓掌吧。”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