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2025/11/01教案

此篇文章《狐假虎威》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篇1

一、激趣导入,理解课题

师:同学们,为了准备咱们学校即将开始的戏剧节活动,咱们班的森林小剧场要开始招募小演员了,你想加入吗?要想成为森林小剧场的小演员,那可要披荆斩棘,闯过层层关卡才能获得小演员的资格,你有信心来挑战吗?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狐假虎威》剧组,我们一起齐读课题。我们看这里的狐指的是——狐狸,虎就是——老虎,威是什么意思?(组个词)——生:威风、威武,师:课题中的威就是威风的意思。那假是什么意思呢?不着急文中有一句话就是狐假虎威的意思,请大家打开课本99页,快速的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找到这句话以后用横线画下来,谁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生: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师:老师找到的也是这一句

师:假的意思就在这句话里,你找到了吗?生:借。师:真聪明,找的又快又准,假的意思就是——生齐说:借着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狐假虎威的意思呢?生:狐假虎威就是——

师:真了不起

词语大闯关

师:理解了题目的意思,接下来就要开始我们的闯关大挑战了,各位选手们,让我们看看第一关某某!先自己读一读这些词。

1、谁来挑战第一行的词语?

请你读,读音准确。读完后你有什么发现?它们最后一个字都是轻声。一起来读一读,轻声读得很准确。

2、谁来挑战第二行词语?请你读?谁还想读?这些词语里藏着两个多音字,你能找到吗?生:转、闷。师:你可真是火眼金睛

①“转”:师:这是什么在转?生:风车。师:这个呢?生:车轮

师:当围绕一个中心运动时,就读四声读huàn,所以这个词该怎么读?

生:“骨碌碌一转”

师:在我们学过的课文《小壁虎结尾巴》中也出现了这个词,我们一起看,读读这个词“转身”,做做转身这个动作,再转过来,像这样改变了方向就读三声

转身,转头

②“闷”:

瞧“闷”字,心被大门关起来了,哎呀喘不过气来,空气也不流通了,表示不透气,空气不流畅,读一声。表示心情不好时,读四声——mèn。

出示词语“闷热、纳闷、烦闷”,那这几个词语你们能读正确吗?活学活用,真会学习!

3、还有最后一行词语,谁来读读?

4、游戏巩固:森林里的小动物把词语都送来了,谁想来读?我们开火车读,火车火车就要开,开到这里来。小火车胜利到站。

三.台词大考验

师:要想成为优秀的小演员,仅仅认识词语还不行,你的台词功底肯定要过硬。接下来进入第二个关卡,台词大考验,有没有信心?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先来看到这副插图,你觉得这只老虎怎么样?——很威风

师:故事一开头就写出了老虎的威风,大家读一读课文的第一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老虎的威风。

生:逮住,你的威风我觉得还不够一点。让你看看我的威风,你来威风一点。(师读)

生读:狐狸摇了摇尾巴说……

师:的确是一只威风的狐狸。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了气势,孩子们,你们看,狐狸就这样用它的诡计骗了老虎,师:同桌分角色读一读2—6自然段。同桌两个一个同学读狐狸的话,还有一个同学要承担两个角色,读一读旁白和老虎的话,赶快分角色读一读吧!时间2分钟开始

师:时间到,我看到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完了,下面我请上三个同学来分角色。读到台上来,我请一位狐狸,谁愿意来做狐狸?请你上来,谁愿意来做老虎?好,你的同桌,旁白请另外一位同学,谁愿意来读旁白——分角色扮演读

A:掌声送给他们,太棒了。好,回到座位上,我真的看到了一只被蒙住的老虎,也看到了一只狡猾的狐狸。

活动三:演技大考验

优秀的小演员不仅有过硬的台词功底,更了不起的是出神入化的演技。接下来进入第三个关卡,演技大考验。

师:老师先送给大家几个词语,让这些词语能帮助你更好的表演。

出示词语:神气活现、东张西望、摇头摆尾、大摇大摆、半信半疑、纳闷

师:这些词语,都是写谁的呢?请大家读一读7—8段,读完之后找一找这5个词语并用横线画下来,看一看这些词语都是写谁的,一会老师找同学上前边来贴一贴,好,开始吧。谁来贴,(生贴)

A:特别棒,大家同意吗?——同意,那我们来读一读写狐狸的三个词语: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再来读一读写老虎的:东张西望、半信半疑

师:我们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现在我们要开启大转盘,转到哪个词表演哪个词语。

神气火线你来,你看它④多得意,自以为了不起,这就是神气活现。

①摇头摆尾:

师:摇头摆尾,我相信你们都知道,摇头摆尾就是B:摇着头,摆着尾巴走。生演一演,动作幅度可以再大一些。师:太能干了

②半信半疑

师:半信半疑是什么意思?生:一半相信一半怀疑

③大摇大摆

师:谁来做做大摇大摆?师:我看到一只神气的狐狸

④东张西望:

师:东张西望是什么意思

生:东边看看,西边看看的意思就是东张西望。

师:你太聪明了,这里的张望都是看的意思,就叫东张西望。老虎在看什么呢?

生:老虎在看小动物们看到狐狸的反应

⑤神气活现:

师:什么是神气活现?生:

师:孩子们非常神气的样子就是神气活现。生演。师:(走的时候要昂起头,挺起胸)你看它多得意,自以为了不起

师:恭喜这些课领到证书的同学,希望没有领到证书的同学课下抓紧练习,下节课你也争取拿到证书。

同学们真是太能干了,恭喜大家顺利通关,森林剧场的排练在下节课就要拉开帷幕啦,相信大家都能成为最优秀的小演员,下课。

《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个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通过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狐狸和老虎,狐狸以狡猾闻名,老虎则凶猛无比,两者相遇后发生什么事就很让人期待。

故事中的对话,性格鲜明,表现力强,词语运用恰当传神,十分有可读性。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懂得“狐假虎威”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由于是初次见面,师生之间不熟悉,必有交流障碍,我首先作自我介绍融洽关系,同样让学生代表介绍自己,这样更有助课堂顺利展开。

2.谜语导入,生动形象,激发兴趣。

尖尖的嘴,细细的腿,狡猾多疑拖大尾。

(狐狸)

像猫不是猫,身穿花皮袄,山中称霸王。(老虎)

3.狡猾的狐狸遇上了山中霸王老虎,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课文来一看究竟。

4.首先我们来看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通过“假”字意思的探究来引出后文,明白是借着、借用的意思。

二.认读生字、生词,复习所学。

1.课件出示会认生字威、违、派、骗,学生认读并练习组词。

2.出示我会读,通过关键词语把握文章大意。

茂密的森林食物窜过命令

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一愣蒙住了威风神气野猪纳闷撒腿就跑百兽

三、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寓意。

1、课件出示:在茂密的森林里,有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

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

2、同学朗读,再次熟悉课文。

3.这一段里,狐狸是怎样经过老虎身边的。书上用了哪一个字。

4.点出“窜”,板书,读

5.狐狸为什么要“窜”呢。

(因为狐狸害怕老虎,想早一点溜走。)

6.老虎又是怎样反应的呢。

注意老虎动作

7、狐狸被逮住了,这下狐狸死定了,老虎回家可以蒸着、煮着饱餐一顿了。是这样的'吗。我们接着往下看

学习第二、三段,感受狐狸的狡猾、老虎的糊涂。

1.课件出示: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

“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

2.指名读第二段,想一想:哪个词语讲了狐狸的反应。

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出:骨碌一转扯着嗓子

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说明了什么。

(狐狸想到了主意)

它为什么要“扯着嗓子”问呢。(故意装得很凶,想吓到老虎)

3.指名读,读出狐狸的狡猾,齐读

4.老虎有什么反应呢。

齐读第三段

5.哪个字写出了老虎的反应。(楞)

板书:愣读这个字

什么叫“愣”。(呆住了)

老虎为什么会“愣”。(别的动物看到老虎都害怕,这只狐狸竟然不怕,还敢这样讲话)

6.过渡:我倒想看看这只狐狸究竟会耍什么花样。

学习第四、五、六段明白狐狸如何借“威风”

1.出示课文内容:

“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

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

狐狸摇了摇尾巴,说:“我带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

指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狐狸的主意是什么。

2.老虎相信了吗。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出“蒙”“松”,并且板书

什么叫“被蒙住了”。(被骗、上当了、半信半疑)

想一想,狐狸说话应有怎样的语气,才能使老虎上当。(要凶一点,坚定、严肃)指名读狐狸的话,(评价参考:这只狐狸真凶,老虎一下子被蒙住了;这只狐狸还不够凶,老虎有点不相信你。

3.齐读第四、五、六段,再次感受狐狸的狡猾和老虎的糊涂

学习第七段

1.过渡:这只老虎不仅松开了爪子,它竟还跟着狐狸走了。

2.出示课文内容:

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

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齐读

3.哪些词语表现了狐狸的样子。(神气活现摇头摆尾)

读一读这两个词语

出示句子: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读

想一想:狐狸为什么窜。

刚才这么害怕,现在却是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如果你是老虎,你会怎么想。

4.根据学生的交流,点出词语: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略读第八、九段

1.看图,动物们有什么反应。

指名读课文:

森林里的野猪啦,小鹿啦,兔子啦,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跟往常很不一样,都很纳闷。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

大大小小的野兽吓得撒腿就跑。

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2.动物们为什么吓得撒腿就跑。它们怕的是谁。

老虎认为它们怕的是谁。

3.在这种情况下,这只老虎会怎样对待狐狸呢。

4.真是一只狡猾的狐狸啊,它借老虎的威风,不仅吓跑了百兽,而且也挽救了自己的性命,蒙住了的这只大老虎。

5.齐读第九段

七.学习生字

1.课文学完了,题目“狐假虎威”中的“假”是什么意思呢。

(借)

2.介绍生字的方法(读方法)

自学生字三步走:

借助拼音读一读

看清字形记一记

记住笔顺写一写

3.学生用此方法自学生字并进行交流

4.课堂练习,检查识字情况

八.作业设计

1.想一想,编一编:几天后。这只老虎又碰到了狐狸……

九、板书设计

狐假虎威

狐狸老虎

窜扑、逮住

扯嗓子蒙住

神气活现东张西望

摇头摆尾半信半疑。

《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篇3

【单元解读本单元教学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借助提示,复述课文”。《狐假虎威》课后习题要求先给词语分类,再分角色表演故事,表现词语的意思。教学时,给词语分类后,还需引导学生根据两类词语感知它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并借助对话中的提示语帮助学生体会角色的心理活动,在此基础上将分角色表演落实到位。

【教学目标1.能借助提示语,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2.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重点能借助提示语,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

【教学难点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准备PPT、头饰。

【教学过程板块一故事导入,揭题释义。

1.师: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在寻找食物,突然,一只狐狸从身边窜过,这时,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接下来会发什么呢?

2.师: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狐假虎威》。(生齐读课题)

3.解释题义

师:课题中的“假”、“威”是什么意思?

师:课文有句话对课题的意思作出解释,是哪句话呢?

生: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诵读课题并解释课题,促进学生对本节课故事内容的初步了解。

板块二抓关键词,读懂故事

(一)抓住动词,体会“虎之威”

1.老虎的威风在哪里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狐假虎威》教学设计小声读第一自然段,用标出表示动作的词。

2.从“扑过去”“逮住”,你能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老虎?

(二)紧扣提示语,体会“狐之猾”

过渡语:那狐狸到底是如何假借老虎的威风呢?

1.找对话。

它们之间有一段很精彩的对话,默读2-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狐狸说的话。

学生反馈。

2.指导朗读。

3.师生配合读狐狸与老虎之间的对话。

设计意图:抓住狐狸的语言,为学生搭建自主阅读的`平台,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自读自悟,以读代讲,想象狐狸说话时的心理、语气,从而体会出“狐之猾”。

(三)品读语句,明白“谁之威”

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接下来又发生什么了呢?

1.默读7、8自然段,找一找课文中哪些词语用来形容狐狸,哪些词语形容老虎?

(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

(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1)指名把词语贴在相对应的动物下面。

(2)全班齐读。

2.如果我们能再把这些词语演出来就更厉害了!

(1)谁来演演黑板上狐狸的这些词语?

(2)理解“半信半疑”。

3.有点感觉了,如果我们加上前面的对话,带上现在的动作、表情,一定可以演得更像?想不想试试?

师:哪一组同学愿意来演一演,其他人注意看。

师:哇,全场不由自主为这组演员鼓起掌。我来问问,你们是怎么评价这组演员的?

师评:你很会关注细节,你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调动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表演和评价过程中,对这些词语理解更深入,减少教师的赘述,体现课堂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四)多元解读,明事理

看着神气活现的狐狸,东张西望的老虎,大大小小的百兽吓得撒腿就跑,所以老虎——(信以为真)。

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

每一个寓言故事都包含着一些小道理,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学了这篇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评:你很聪明,说的也很有道理。我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坏人,要学聪明的狐狸用智慧与坏人作斗争,但千万不能学狡猾的狐狸骗人。

设计意图:通过由学生自由谈对狐狸的看法,过渡到《狐假虎威》的寓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并借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字;读准多音字“转、闷”。

2.分角色演一演“狐假虎威”的故事,并试着用动作、神态等方式表现词语,理解词语。

3.理解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自主阅读。

教学设想

《狐假虎威》是篇经典的寓言故事,主要由动物对话构成,动作、神态描写居多,适合学生表演学习。教学时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词语,并用表演的形式进行内化。学生在分角色表演的过程中,理解词语的意思,感悟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1、导课

出示两张图片,让学生说出故事名(乌鸦喝水、狐狸和乌鸦)。老师强调,这两个故事都是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大道理。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狐假虎威》也是一个寓言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它的大道理吧。

2、整体感知课文,学习字词

1.齐读课题。“狐”指的`是(狐狸),虎呢?(老虎),那么“狐假虎威”是什么意思呢?大家自读课文,课文中有一句话就解释了这个意思,看你读完课文能找到这句话吗?指名说。(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2.读课文时一定遇到好多生字词,借助文中的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认读词语,一人领读,其他人跟读,遇到领读错的,大家一起来纠正。

(1)指导多音字“转”。表示围绕一个中心运动时读zhuàn,比如:地球绕着太阳转(转圈),地球自己也在转(自转)表示改变时读zhuǎn,比如改变位置(转移),改变方向(转身),改变主人叫(转手)。

(2)指导多音字“闷”。只需记住表示心情不舒畅时读mèn,如(纳闷)(郁闷)其他都读mēn,如呆在家里不出来叫闷在家里,天气湿热叫闷热,说话声音不响亮叫闷声闷气。

4.开火车认字并组词。

3、精读课文,理解故事,体会成语意思

1.(1)我们刚才说到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老虎到底有多威风?自读第一自然段从哪个词读出了老虎的威风?(扑、逮住)如果狐狸速度慢,老虎算威风吗?哪个词读出狐狸其实很快的?(窜)窜什么意思?(逃跑,乱跑)。所以说“窜”也能说明老虎威风。

(2)齐读第一自然段,把这三个动词重读,看能否读出老虎的威风来。

2.老虎逮住了狐狸,狐狸的小命就难保了,但狐狸眼睛骨碌碌一转,说明它在干什么?(想办法)扯着嗓子说,什么叫扯着嗓子?(用尽全身力气喊)为什么要扯着嗓子?(引起老虎注意,让老虎住口)如果你是这只生命危在旦夕的狐狸,你扯着嗓子喊一下这句话“你敢吃我!”

3.师读“老虎一愣,为什么不敢?”“愣”说明老虎感到怎么样?(惊讶)

4.齐读第四自然段,看狐狸是怎么说的。狐狸搬出谁来吓老虎?(老天爷)那么读老天爷是要怎么读?你们觉得狐狸现在说话是温柔了还是继续扯着嗓子?(危险没解除,还得继续装厉害)试着把狐狸的气势读出来。带上动作读一读。

5.师读“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

(1)学写“爪”先观察特点,说说应注意什么。师范写,学生练写。

(2)“蒙”什么意思?(糊弄)松开了爪子,狐狸轻松了,从那句话能读出来?(狐狸摇了摇尾巴)

(3)狐狸为什么不跑?(从老虎面前逃不掉)说明危险还没完全解除,但差不多要大功告成了。

(4)请同学们带着动作读狐狸的话“我带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读出狐狸的威风。

6.(1)狐狸的话老虎信了吗?从哪个词能读出来?(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老虎半信半疑可能会怎么想?请你说一说,演一演。(如果它说的是真的,就放了它,否则,就吃了它。)

(2)看课文98页插图狐狸的样子用课文中那个词描绘最准确?(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

(3)谁能把狐狸的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表演出来?指导表演。谁来扮演老虎跟在狐狸后面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7.师读第八自然段,学生听。听完回答问题

(1)百兽看见狐狸什么表现?(纳闷)有没有害怕?有没有跑?看见老虎呢?(撒腿就跑)

(2)看出来百兽害怕的是狐狸吗?害怕的是谁?(老虎)但老虎以为百兽害怕的是谁?(狐狸)所以老虎信以为真。

(3)老虎信了,就放了狐狸。读到这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狐狸,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狐狸,为什么?(狡猾,因为它骗了老虎;机智,因为它想办法救了自己。)

师:生活中遇到危险时,我们也可以学习狐狸的办法救自己。

8.齐读最后一句“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用一个成语说就是?(狐假虎威)师:这是狐假虎威的本意。它的比喻义是自己没本事,仗着别人的威风吓人或欺负人的行为。

4、总结全文

1.你想对故事中的狐狸和老虎说些什么?

2.你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了什么?

《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的其次篇《滥竽充数》。

设计思想:

1、立足本文,抓重点词句,通过对课文前后描术的对比理解寓意。

2、超越文本,链接古今文化,构建立体语文,充分展示成语故事学习的特质,让学生感受其魅力,获得语言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准并理解本课生字词,会用“总是”等词语造句。

3、运用查成语词典和联系课文等方法,理解“滥竽充数”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具打算:

小黑板、词语卡片、练习纸(印有故事原文和拓展阅读片断)

教学过程:

一、嬉戏导入:智能回音

1、做嬉戏

2、引出课题

二、初读故事,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简单错的词,相机理解。

3、齐读全文,检查朗读状况。

4、指名读全文,其他学生思索: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有哪些?

(板书:南郭先生,齐宣王,齐涽王)

三、深化阅读,明白道理。

(一)探讨“滥竽充数”的意思。

1、 联系课后T5,沟通“滥竽充数”在成语词典中的`说明。

2、 默读全文,看看文中哪几句话说了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划下来,并读一读。

1) 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 ① 你读懂了什么?

② 联系这句话理解“滥竽充数”。 ③ 指导朗读。

2) 出示:“每当演奏时、样子”。 ① 师范读,生想象。

② 生表演,理解南郭先生的装模做样,并指导朗读。

(二)了解“滥竽充数”的不同结果。

师:在齐宣王和齐涽王时期,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结果一样吗?

1) 齐宣王时,“尽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指导朗读)

2) 齐涽王时,逃走了。

3) 学生质疑。

(三)同样的“滥竽充数”,为什么前后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1、 出示:

a、(齐宣王)总是叫很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b、可是(齐涽王)不要很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2、 比较一下,从哪里可以看出两位君王的爱好迥然不同?

3、 分析南郭先生的心理,从而获得出现不同结果的缘由。

(四)总结“滥竽充数”的寓意。

1.师范读古文。

2.自由读,比照注释,自己尝试读懂。

3.学生用现代的语言说说文言文的内容。

五、选择性作业

阅读:《鱼目混珠》

写作:《南郭先生下岗后》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常态课,没有多媒体的介入,教者希望通过深化地阅读、冷静地分析,使文章的内在道理得以明晰。从教学的效果来看,学生通过精读阶段的三读(一读,探讨“滥竽充数”的意思;二读,了解“滥竽充数”的不同结果;三读,理解同样的“滥竽充数”,为什么前后会有极大差别。),渐渐走入了故事的情境,走近了故事的人物,懂得了蕴含在故事中的道理。同时,教学《成语故事》的课堂上更多成语的沟通,文言文的引入,都使这节课更具有文学的魅力,吸引着学生,使他们对进一步学习古典文学充溢憧憬和期盼。

《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篇6

文本分析:

本文是根据《战国策·楚策一》改写的。课文讲述了一只狐狸狡猾地骗过老虎,不仅使自己逃脱危险,还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其他动物的故事。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老虎抓住了狐狸;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讲狐狸蒙骗老虎的过程;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讲述老虎跟着狐狸去森林的场景;第四部分(第9自然段)讲述老虎被骗的结局,揭示事情的真相。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特别是对狐狸、老虎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可以看出两者的不同特点——狐狸的狡猾和老虎的愚昧。例如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神气活现、大摇大摆”和老虎的“一愣、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读起来趣味盎然。文章语言生动有趣,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本文所蕴含的哲理,并以此敦促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文中有许多成语,也需要学生去积累并反复体会揣摩。

教学目标:

1.认识“假、威”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转、闷”,会写“食、物”等8个字,会写“食物、身边”等10个词语。

2.分角色演一演“狐假虎威”的故事,并试着把“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等词语的意思表现出来。

3.理解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分角色演一演“狐假虎威”的故事。

2.理解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假、威”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转、闷”,会写“食、物”等8个字,会写“食物、身边”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要点把握

识字、写字;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谜语,学生竞猜。

黄袍袍,黑斑斑,龇牙咧嘴瞪眼睛;森林里面称大王,捕食野兽本领强。(老虎。)

模样像狼脸儿长,三角耳朵毛儿黄,昼伏夜出找肉吃,毛皮柔软又暖和。(狐狸。)

导语:在我们的印象中,老虎威风八面,狐狸狡猾奸诈。当老虎和狐狸在森林中相遇,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和老虎、狐狸有关的故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提示:“假”有两个读音:jiǎ、jià,在这里读jiǎ,是“借、利用”的意思。“威”是“威风”的意思。

过渡:(观看插图中的老虎、狐狸)单从体形上来说,老虎高大,狐狸矮小,力量太过悬殊。但是,有一只狡猾的狐狸不仅从老虎手中脱身,还借老虎的威势出了一回大风头。我们今天就来认识认识这只狐狸。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出示课文视频资料,边看边听课文朗读。

2.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画出生字带出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尝试理解词语的意思。

3.出示词语。

狐假虎威转动扯着嗓子派出去违抗爪子

走一趟神气活现野猪纳闷受骗借着

过渡:生字是我们读书的拦路虎,要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要先把它们清除。

(1)指名给加颜色的生字注音。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生字。你觉得难读的字,可以看着拼音多读几遍。

(3)交流识字方法。

①读准音:“嗓”是平舌音,“扯、爪、神、猪、受”是卷舌音,“神、骗”是前鼻音,“嗓、抗、趟”是后鼻音。

②巧记生字:联系熟字,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记。比如,“嗓—桑”“神—伸”“违—围”。

③加一加:“扯、猪、纳、闷、骗”均可以用加部件的方法识记。

④与熟字比较:如“瓜—爪”“爱—受”“霞—假”。

(4)学习多音字。可先借助语境读准多音字,再联系旧知识进行拓展补充。

转zhuàn转圈转笔刀闷mèn郁闷纳闷

zhuǎn转移转弯mēn闷热闷声闷气

明确:“转”表示改变方向或位置时,读zhuǎn;表示围绕一个中心运动时,读zhuàn。“闷”表示心情不好时,读mèn;表示不透气,空气不流通,不吭声时,读mēn。

(5)去掉拼音读一读,同桌互相读一读,听一听。开火车读,指名认读。三、指导写字,当堂评改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8个字。

2.学生仔细观察这8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要点。

3.学生交流书写要点,教师相机提示。

“物、神、活、猪”4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注意“神”字是示字旁。注意“礻”与“衤”作比较,发现书写上的异同:“礻”和“衤”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相同,“礻”比“衤”少了一个短撇。

“就”字也是左右结构,左右等宽。左边是“京”,右边是“尤”,不要写成“龙”。

“食、爷”是上下结构的字。两个字上部的撇和捺写得舒展。需要注意“食”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爪”是独体字,笔顺是平撇、竖撇、竖、捺,注意第二笔是竖撇,第三笔是竖。

4.教师范写,学生在书本上描一个,写一个。

5.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作品,其他学生评议。根据讲评,再次书写。教师巡视,给予点评鼓励。

四、感知大意,作业设计

过渡:同学们的字词已经掌握得相当好了,把这些字词放回文中,你还能读得这么好吗?先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练习练习。

1.男女生比赛读,看哪一方读得更流利?一组一段,最后一段齐读。

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读好一些轻声的词语,如“狐狸、嗓子、爪子、尾巴”;一些四字词语,如“扯着嗓子、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撒腿就跑、信以为真”。在正确读词的基础上,出示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指导学生读通顺。

过渡:读了课文,同学们已经了解了《狐假虎威》这个故事,课文中有一句话把这个故事的内容概括了出来,也把“狐假虎威”的意思说了出来。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到这句话并用横线画下来。

2.学生默读课文,之后在小组交流。

3.学生在全班交流,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理解“神气活现”等四字词语的意思,了解狐狸的狡猾与老虎的愚昧。

3.能分角色演一演“狐假虎威”这个故事。

要点把握

分角色演一演“狐假虎威”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认读。

食品植物真假威风爪子转动扯开嗓音老天爷

就是违抗小猪纳闷接受借条骗子神气活现

2.听写词语。

食物爪子快活神气小猪就是老天爷

3.说一说:《狐假虎威》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

小结:这篇课文讲的是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故事。狐狸本来被饥饿的老虎抓住了,可是它为什么没有被吃掉,反而借用老虎的威风去吓跑小动物们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狐假虎威》。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一)学习第1自然段,体会“虎之威”。

1.自由读第1自然段。

思考:当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时,老虎怎么样?狐狸被老虎逮住了,它的处境如何?

2.学生自由交流。

预设:老虎很饿,狐狸被老虎逮住了,逃脱不掉,随时会被老虎吃掉,非常危险。

3.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究竟是狐狸厉害还是老虎厉害?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4.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窜”“扑”。

明确:窜,逃窜;扑,拍打。“窜”说明狐狸本来是很害怕老虎的,想很快逃走。“扑”表示时间短,动作快,说明老虎是很厉害的。

5.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读出老虎的威风来,“窜、扑”重读。

(二)学习第2~6自然段,体会“狐之猾”。

过渡:面对饥饿、凶猛的老虎,狐狸的生命危在旦夕。它被老虎逮住以后怎样了呢?下面我们学习第2~6自然段。

1.各自轻声读第2~6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狐狸说的话。

2.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

(1)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探究哪种读法更合适。(2)“眼珠子骨碌碌一转”是怎样的?谁会做这个动作?教师可指名表演。

(3)思考:“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这时候的狐狸在想什么?

(我想脱离虎口……想办法对付老虎……)

(4)想一想:狐狸为什么要“扯着嗓子”问老虎?

(5)狐狸为什么说“你敢吃我?”,而不是“你不能吃我”或“你别吃我”?

(“你敢吃我?”有威吓的语气,说明狐狸装腔作势,同时也在试探老虎。

而“你不能吃我”或“你别吃我”则是向老虎下命令或求饶,会加速死亡。)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出办法的狐狸“扯着嗓子”对老虎说,谁能扯着嗓子读狐狸说的话?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狐狸命悬虎爪的处境,再指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扯着嗓子”说话时声音音量放大和音调提高,并且把每一个字都拉长了说话的样子,读出狐狸虚张声势的语气,语调可高亢洪亮,略带震慑力。

①让学生先扯着嗓子读一读,指几名学生读一读,其余学生点评。

②教师示范朗读。(瞪着眼睛,一手握着拳,一手的大拇指指向自己)

③学生加动作齐声朗读。

过渡:狐狸扯着嗓子是想掩饰它内心的恐惧,用气势来吓唬老虎。“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教师有一愣的感觉、表情)这时候的狐狸看到老虎被它的话吓得愣住了,更威风、更自信了,它对老虎又说了什么?

3.出示第4自然段,自由读读狐狸说的话。

明确:这一段话讲老虎不敢吃狐狸的理由:“我”是老天爷派来做你们百兽的首领的。狐狸为了保住性命,把老天爷搬出来吓唬老虎。在朗读时,要突出狐狸表达的意图,重音放在“老天爷”“违抗”“命令”“多大的胆子”等关键词语上。

(1)指导学生练习朗读,注意狐狸说话的神情、动作,还可以配上动作表演读。

(2)百兽有没有包括狐狸和老虎?为什么?

(不包括狐狸。因为它是“老天爷”派来做百兽的首领的;老虎在“百兽”之内,是在狐狸的“管理”之下的,说明狐狸很狡猾。)

4.出示第5自然段,想一想:

(1)“蒙住”是什么意思?(吓住、骗住。)

(2)出示练习:狐狸真()!老虎放了狐狸,是因为老虎被()。

(3)发挥你的想象,想一想:这时老虎会怎么想?学生合作学习讨论。

预设:我还真不能吃它,吃了它老天爷会怪罪我的。

狐狸说的是不是真的?煮熟的鸭子会飞走吗?唉!到口的美餐吃不着了!

(4)老虎松开了爪子,狐狸为什么不立刻逃走?

(当时老虎还不太相信狐狸的话,可以随时逮住狐狸,狐狸只好继续骗老虎,不然难以虎口脱险。)

5.出示第6自然段,思考:

(1)狐狸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想证明自己的话是对的。)

(2)狐狸为什么说“我带你”而不是“我跟你”?

(“我带你”说明狐狸拿出了统领百兽的架势,与下文老虎跟着狐狸相呼应。)

指导:狐狸“摇了摇尾巴”,可以体会它已经有了十足把握让老虎上当受骗。因此,朗读时可引导学生联系提示语,猜测狐狸的想法,读出炫耀的语气。

6.学生分角色朗读第2~6自然段,师生共同评议。

(三)学习第7、8自然段,明白“谁之威”。

过渡:看着被蒙住的老虎,狐狸为了进一步证明它说的话是对的,又会怎么做呢?请同学们默读第7、8自然段,想一想:狐狸、老虎的表情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1.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词语。(摇头摆尾、神气活现、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大摇大摆)

(1)想一想,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简单分类,看看哪些词语是写狐狸的,哪些词语是写老虎的。

(3)鼓励学生做动作来理解这些词语。

2.仔细观察课文的第二幅图,在文中找出描写狐狸、老虎、小动物的词语并加以理解。

3.指名表演。

请五位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狐狸、老虎、小白兔、野猪、梅花鹿。其他同学当导演,看看他们表演得对不对。通过表演理解: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

4.学生扮演小记者,现场采访狐狸、老虎、小动物对自己行为的看法。

明确: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是因为它心里有鬼,故意装作很了不起的样子,同时也说明它特别有把握,相信老虎一定会上当。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说明老虎不完全相信狐狸的话,很困惑,想看看周围动物的反应。小动物们“纳闷”,是因为过去狐狸可没有这么威风呀,今天它怎么会这么神气活现起来,走起路来也跟往常不一样。后来“撒腿就跑”是因为狐狸身后有一只大老虎。这一动作形象地写出动物们对老虎的恐惧。朗读时,语速可以稍快一点,体现出动物们的恐惧。

5.体会老虎、狐狸和小动物的不同表现,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6.出示练习。

()走在()的前面,摇头摆尾,神气活现,百兽并不怕(),而是看到()才跑的。所以说,()是借着()的威风把()吓跑的。

三、揭示寓意,拓展升华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思考:老虎对狐狸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从文中找出来,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从想吃狐狸,到“一愣”,再到“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接下来“半信半疑”,最后“信以为真”,说明狐狸的谎言完全欺骗了老虎。)

2.交流:动物们到底是怕谁?老虎看到动物们逃走了,会怎么想?

小结:我们不仅从语言上,也从动作、神态上感受到了狐狸的狡猾。它假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生活中,人们就用“狐假虎威”这个词语比喻那种自己没有本领,却仗着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的人。

拓展。

(1)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你喜欢它吗?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学聪明的狐狸用智慧与坏人作斗争,但千万不要学狡猾的狐狸去骗人或者借着别人的威风来欺负他人。

(2)续编:后来,老虎明白了百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如果再遇到狐狸,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展开你的想象,续编一个新的寓言故事——《新狐假虎威》。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