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2025/10/26教案

此篇文章《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1

这学期暑假我参加了清丰县教委中心组织的《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课程培训。古语有云“活到老,学到老”,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不能与时俱进,肯定会被淘汰,而这一至真名理,始终需要我们的贯彻实施,同时这也是一个提高自我修养的绝好机会,通过这次培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通过这次电脑课程的培训,我知道了教学资源的检索、收集、下载和加工处理的重要性,提高了我对电脑操作的熟练程度,对于相关的软件也可熟练操作,也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对于以后的课件制作是一大助力,了解了多媒体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特点和方法,也学会了教学资源与教学设计整合的方法,并亲身实践以加深印象。

二.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变更变得至关重要,有时候掌握信息就等于掌握了未来,而因特网上的大量信息就很好的帮助了我,它让我随时随地的掌握信息的变化,以更好的`掌握时代的发展,能更好的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至于被淘汰,不过因特网上的信息因为太过庞杂,所以无可避免的夹杂一些有害信息,所以做好信息的筛选尤为重要,这一点也是我们最应该教给学生的,以便他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的学习,同时通过这个的学习,也增加了我与学生交流的话题,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变化,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通过培训,我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与小组的几位老师合作的也很愉快,使我充分验证了“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句名言,也使我交到了不少良师益友,这些将是我以后学习生活中的榜样和前进的动力。

总之,通过这次的学习培训,我是受益颇多,不仅加强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学到了很多多媒体应用技巧,也打开了一扇更为广阔空间的大门,相信未来会更光明。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2

1、 让学生独立解答例3的三道题目

2、 讨论:

(1)这三道应用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①审题;(弄清题意)

②设未知数;

③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④解方程;

⑤检验、写答案;

(3)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有什么不同?

方程解:A、用字母代表未知数参加列式与运算;

B、列出符合题中条件的'等式;

算术解:A、算式中应全是已知数;

B、算式必须表示所求的未知数;

3、 练习:

① 114页“做一做”;

② 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三、巩固练习:(补充练习)

1、①男生50人,女生比男生的2被多10人,女生多少人?

②男生50人,比女生2被多10人,女生多少人?

③全班50人,男生比女生的2倍多10人,男、女生各多少人?

2、①果园里的桃树和杏树共360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4/5。桃树和杏树各有多少棵?

②果园里的桃树和杏树共360棵,杏树的棵数比桃树少50棵。桃树和杏树各有多少棵?

四、作业:

联系二十四3、4、5、6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具准备:

1、一个邮寄过的信封。

2、调查了解本地邮政编码、本校邮政编码、几个电话号码、几个车子牌号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是怎样编排的?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班有多少人?(50人)你自己的学号是多少?(28号、17号``````)老师点名时,如果不叫姓名,怎样来区分班上的同学呢?从而揭示课题: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二、新课学习

1、同学们邮寄过信或收到过信吗?拿出已写好封面的信封,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同桌互相说说。信封左上角那排数是什么?(邮政编码)

2、指名介绍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

3、你想知道这些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吗?

①、师生共同学习书P113的'邮编448268是怎样编排的?

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

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

前三位数字表示邮区;

前四位数字表示县(市);

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所)。

②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本地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组成的?

三、巩固练习

1、你还知道哪些邮政编码?它们是怎样组成的?和同学交流一下。

我们收集了这么多邮政编码,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机器怎么能根据邮政编码的数字进行分拣呢?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同一个省、市的邮政编码前面有几位是相同的。

2、生活中的编码很多,你还知道哪些?(电话号码、车子牌号……)

3、谁来介绍一下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编排的?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收获有哪些?还有什么不明白?

五、作业:书P118第1、2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1~P113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3页的例题12。

二、教学目标: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四、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去尾法”或“四舍五入法”。

五、教具:

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创设小强生日会的情景。

1、老师:同学们,今天是几月几日?

2、老师:今天,老师非常高兴,因为今天刚好是小强的生日,他邀请了我们全班一起去参加他的生日会。大家想去吗?

3、(播放去小强家的录像课件)

4、(播放课件)进门后:

瞧,小强好像有点烦恼,那我们去问一下他。小强说:“我的生日会在七点开始,我的爸爸五点半才下班。他的公司离家有60千米。他下班坐的士回家,的士每小时行驶50千米。我担心他不能准时赶到。”

5、老师:你知道小强有什么烦恼吗?能帮助他解决吗?

6、出示题目:

爸爸的公司离家有60千米。他下班坐的士回家,的士每小时行驶50千米。爸爸回家大约要多少小时?(保留整数)

学生列式解答:60÷50=1.2(小时)≈1(小时)

7、提问:小强的生日会在七点开始,他的.爸爸五点半才下班,能准时赶到吗?

(从爸爸下班到生日会开始要1.5小时,现在爸爸从公司回到

家大约要1小时,所以爸爸可以准时到达。)

8、老师:刚才,我们是根据什么方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

(四舍五入法)

9、导入: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利用商的近似值来

解决问题。如果所有商的近似值都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来,你们说行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些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板书课题:《近似值的实际应用》

二、探究新知。

1、教授教科书第33页的例题12的第(1)小题。

(1)播放课件:(走进厨房)

瞧,小强的妈妈王阿姨好像有点烦恼,那我们也去问一下她。小强的妈妈说“今天为了给小强庆祝生日,特意买来了许多菜及一些调味料,准备做一顿美食大餐。但是,买来的香油太大瓶,不方便煮食,想把香油装入小玻璃瓶里。但是不知道需要准备多少个玻璃瓶装?”

老师:你知道小强的妈妈有什么烦恼吗?能帮助她解决吗?

(2)出示题目:小强妈妈要将2.5千克的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审题,分析题目再列式解答。)

2.5÷0.4=6.25(个)

答:需要准备6.25个瓶。

(3)提问:①瓶子应该是一个一个的,能用小数表示吗?

②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

③有什么方法可以保留整数?

(4)提问:如果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应该是多少个瓶子?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题,然后汇报。(6.25≈6要用6个瓶子。)

(5)提问:根据实际情况,用6个瓶子能将2.5千克的香油全部装入瓶子吗?

同桌讨论:随机点拔汇报。

(因为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香油,还有0.1千克香油,需要多一个瓶子装,所以要准备7个瓶子才能装完。)

(6)老师: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方法就是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往整数部分进一。(板书:进一法)

(7)示范教学:2.5÷0.4=6.25(个)≈7(个)

答:需要准备7个瓶。

2、教授教科书第33页例题12的第(2)小题。

(1)播放课件:(客厅)

小强妈妈说:“为了答谢大家刚才的帮助,我特意准备了一些小礼物送给大家。这些礼物我打算在生日会玩游戏的时候送给大家。为了增加神秘感,我想把礼物包装一下。准备了一些礼盒和红丝带,但我不知道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2)出示题目: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3)学生独立审题,分析题目,列式解答。

25÷1.5=16.66(个)

(4)提问:①礼盒数能够用小数来表示吗?

②如果用整数表示,根据“四舍五入法”或“进一法”保留整数,那么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5)想一想: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再向全班汇报:

(因为1.5×16=24(米)包装16个礼盒24米剩下的1米丝带不够包一个礼盒,所以我认为只能包装16个礼盒。)

(6)提问:你们认为能包装多少个礼盒?

(7)老师: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去尾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方法是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数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去掉。(板书:去尾法)

(8)示范教学:25÷1.5=16.66(个)≈16(个)

答: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16个。

3、看书质疑。

请大家打开教科书的33页,先把例12上面的内容补充完整,再想一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就提出来。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5

【课题】计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计划的含义、特点、种类等知识; (2)掌握常用的计划的写作。 能力目标:通过计划的`学习与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做人做事要有“计划”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计划的写作。

【教学难点】

计划的写作格式。

【教学设计】

(1)通过模拟的工作情景导入计划的概念; (2)引导学生认识计划的概念、特点;

(3)针对计划的不同使用情况,辨认计划的种类; (4)通过习作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5)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习惯展开,层层推进教学。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要求: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却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正、反比例的意义。

2.下面各题有哪三种量?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从A地到B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总面积。

(4)海水的出盐率一定,晒出的盐和海水重量。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1)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

(2)一辆汽车从A地到B地,每小时行6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行驶75千米

(二)新课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用以前方法解答。

(2)研究用比例的方法解答

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使一定的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系?

能不能利用这个关系式列比例解答?

解比例,同学自已完成,及时纠正。检验。

改变例1中的条件和问题

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照这样的速度,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教学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需要行驶多少干米?

1、以前的发法解答。

2、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

3讨论结果填书上。

4小结: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应用题,就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来解答。

整理和复习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知识整理

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支识网络。

2我们学习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联系表示出来。汇报同学互相补充。

复习概念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

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

基础练习

1填空

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8/9一班与二班人数比是()。

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

2、解比例

5/x=10/340/24=5/x

3、完成26页2、3题

综合练习

1、A×1/6=B×1/5A:B=():()

2、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

3用5、2、15、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

实践与应用

1、如果A=C/B那当()一定时,()和()成正比例。当()一定时,()和()成反比例。

2、一块直角三角形钢板用1/200的比例尺画在纸上,这两条直角边的和是5.4它们的比是5:4,这块钢板的实际面积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