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偶教学设计

2025/10/27教案

此篇文章偶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偶教学设计 篇1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生日。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请客。)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读诗悟诗: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

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检查自读:

①(课件出示词语):偶然、鬓毛、衰老、客人、何处来、乡音

②解释:“衰老”(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我吗?那形容怎样的人,比较合适?)

③解释“何处来”(换种说法:哪里来、什么地方来。)

④解释“鬓毛” 。

3、开火车读词语。

4、分小组朗读诗。

3、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设想: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

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师在田字格中的“客”下加一个实心圆点,旁打一个问号。)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4、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生: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生: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

师:真了不起,你能结合诗歌和插图找答案,学习就应该这样!聪明的孩子,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生:不对不对!他不是客。你们看第一句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说他很小离家。)

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生: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我们的家乡是――龙泉市。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

(设想:生:因为他思念家乡;

生: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

生: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

师:真应了那句“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思念家乡!)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

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生:“回”到这里了!)不是“来”而是――(生:“回” 呀!)师:不是“来”――(生:而是“回” 呀!)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回归全诗:五十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我们也来学学儿童,“笑问”?(表演)

师:看到儿童可爱的模样,听到他们天真的笑问,诗人的心情?(生说,让他读一读这两句诗,男女生分读。)

5、师:那么怎样读好诗呢?老师这里提供大家一个方法。(课件出示)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①学生自由朗读。

②指名朗读。

③同桌朗读。

三、拓展练笔:

对诗歌进行故事续编:贺知章回乡后感受如何?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五、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客?何来?

思念家乡!

偶教学设计 篇2

设计思路:

活动玩手偶是结合了小班的主题"有用的小手"设计的集体活动,小班幼儿阶段最喜欢玩弄各种各样的玩具,小班后期幼儿自我表示的欲望明显增强。通过此活动欲培养幼儿简单的扮演能力,激发幼儿用手偶做载体自由创编对话,在以后的区域活动中还能进一步培养小朋友自编自演故事的能力。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手偶扮演,乐意用语言表达手偶的动作。

2、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只手偶。

2、音乐:找朋友。

活动过程:

一、介绍手偶

(一)、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玩具朋友,看看他们是谁?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二)、这些玩具朋友有个一起的名字叫手偶

这些手偶的身体软软的,只能躺着,不会说话,不会动。手偶也想和我们小朋友一样会说话会扮演,他们想找一个喜欢他们、愿意协助他们的'朋友,使他们的头、手、身体和小朋友一样都动起来。

二、尝试手偶的操作方式和简单的动作

(一)、请每个幼儿选一个喜欢的手偶,试一试怎样帮它的头、两只手都动起来。

(二)、请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身的方法。

(三)、教师介绍自身的操作方式

1、尝试用手偶扮演儿歌

我们一起来让手偶动起来--"欢迎欢迎,拍拍手""你好你好,点点头""跳一跳。转一转""再见再见,摆摆手"。(幼儿跟学两遍,要求手和嘴一起配合起来)

2、你也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动起来方便吗?(幼儿再次尝试)

三、用手偶跳朋友舞

(一)、教师示范扮演朋友舞(左右手各套一个手偶)跳找朋友舞

(二)、放朋友舞的音乐教师示范跳两遍

(三)、幼儿找身边的一个手偶朋友,扮演朋友舞。(提升,你找到了谁说你的朋友啊?)

(四)、我们的朋友真多啊,我们一起去找找外面的朋友一起跳舞。

偶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分析:本单元属“应用-设计”学习领域,本节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学生已经尝试了纸材,掌握了制作纸卷和用剪贴的装饰方法创作作品;本课的设计以“指偶剧”的活动形式,促进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纸平面造型和纸立体造型制作的知识技能,进行主题创作活动。

教学目标:

1、能使用用折、卷、剪、贴、画等知识技能进行创作。

2、能与同学商量构思、合作,共同创作一个指偶。

3、学会从造型、色彩、情感等角度对指偶玩具进行欣赏与评价。

4、在合作创作中学会交往、互助、资源共享,享受集体创作的乐趣的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作品和老师示范,学会折、卷、剪、贴、画等制作指偶的知识技能。

教学准备:

课件、范例、创作工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交流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一:导入环节

范例导入

A:出示范例乌龟指偶和兔子指偶,导出学习内容。

B:可以套在手指上用纸做的的动物、植物就叫指偶玩具。

观察

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欣赏与探索

欣赏与探究指偶

A:课件欣赏指偶玩具,教师从造型、色彩、情感方面进行介绍。

B:小指偶说很想和同学们交朋友,我们可以看一看、摸一摸、猜一猜他们是是怎样做出来的?把你的观察结果告诉旁边的同学。

欣赏指偶玩具

小组讨论

互相交流、互相影响

增加学生创作素材量,学会从造型、色彩、情感方面欣赏指偶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三:方法示范

小组汇报与教师示范

A、哪个小组发现了制作指偶玩具的方法?

B、老师示范制作过程

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增强创作欲望。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老师补充示范,进行形象教学。

四:创作

1、创作

集体创作

合作完成一个指偶玩具。

集体创作活动

培养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2、巡回指导和评价

巡回指导学生,表扬团结合作和有创新点子的学生,鼓励有进步的同学。

教师与学生互动

指导创作

五:展示和评价

1、展示和评价活动

A:展示你的作品

B:小组展示指偶玩具和表演指偶剧?

欣赏

情感体验

学生评价自己作品、互相评价作品,增加成功体验。

2、小结

课后表演指偶剧

A:小结

B:课后一起表演指偶剧,和其他小组交流,也可以回家表演给父母看。

课后和同学、父母分享指偶剧

和同学、家人进行情感交流,分享成功。

偶教学设计 篇4

一、创设情景,感情导入。

1、我们今天学习一首古诗,《回乡偶书》,这首诗是谁写的?谁知道贺知章是个什么人?

2、从题目知道了什么?

3、你现在多少岁?(十一二岁)但贺知章他阔别家乡五十多年了,人生能有几个五十年啊,你说,他心里是多么地怀念家乡啊,现在就要回到家乡来,心情会是怎样的?

4、这首诗就如大家所说的,诗人带着喜悦、忧伤的复杂感情写了下来。

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诗写了什么呢?下面自已先读读诗句,把诗中的每一个字音读准,诗中有三个生字,特别要把它们读好,读得流利了就可以停下来了。

2、谁来读?检查个人朗读(四五个学生),教师从旁鼓励、指导。

3、小组各读一句。

4、有哪些字你要提醒同学们的`?解决三个生字。鬓的写法(写一个错字对比),是指哪里?,衰的意思,你可以说是鬓毛衰吗?

三、合作解决,读懂诗意。

1、诗中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2、你读懂了什么?在小组中说说诗句的意思,可以说读懂某一个字,某一句诗的意思 ,也可以提醒同学们特别要注意哪些字词。

3、师生交流。

解决第一二句诗。

(1)哪个同学来读读第一二句诗?

(2)从第一二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还要同学们注意哪些字词?为什么?

(3)教师注意抓紧第二句诗讲解。谁能用一个关联词语放进这句诗中说说?(虽然--但是)

(4)再读一读,把这句读好,可以在第二句诗前加上叹一口气再读。

(4)五十多年了,现在就要回到家乡了,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心里是多么感慨啊!我们把作者的心情在朗读中表现出来吧,再把一二句诗读一遍。

解决第三四句诗。

1)哪个同学来读读第三四句诗?

(2)谁知道这两句诗说了什么?

(3)第三四句我们不多讲了,用演吧。谁能来饰演一下诗中的贺知章?儿童?为什么小童问客人?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想象一下来表演。

四、学过这首诗了,你可以感受到作者这次回到家乡是怎样的一番感受吗?

五、我们背一背这首诗,可以背的用背,不能背的用读也可以。

偶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欣赏不同表演形态的偶戏,了解有关偶戏的文化以及发展,了解偶人的造型特点及表演特色。能根据自己喜欢的故事,选择不同材料制作提线偶并合作演出。通过相互交流学习资料和对传统偶戏的欣赏,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偶戏的发展历史和表演特色,以及偶人的设计特点和造型方法,从而体验民族艺术魅力。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以及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偶戏的有关文化,加深对民族传统艺术的了解,尝试用不同材料制作偶人。

难点:让制作的偶人动起来。

教学过程设计

1. 课前准备:提线偶、制作用具(曲别针 卫生筷子一双 线 橡皮泥 ),各种材料制作的简单偶人。

2. 导入新课:学生用带的偶人做简短的即兴表演,师:“这是什么戏?”生:“偶戏”(板书课题——偶戏)

3. 讲授新课,师生共同讨论并欣赏课本上的图片。

(1)师:大家在电视节目里都看过有关于偶戏的表演么?你们喜欢看么?那么我们打开课本看明代《木偶演出图》这幅古画。(欣赏《木偶戏演出图》,了解偶戏的发展历史)

师:在画面中,古代的人在干什么?

生:在看偶戏。

师:那你知道表演偶戏的道具人物叫什么?

生:偶人——

师:是叫偶人。那你能来说一些他们是怎样表演的'?

生:人来在下面撑着进行表演的。

(2)播放课件,关于各种偶戏,边播放边认识各种偶戏的不同及表演方式

师:那这种就叫仗头偶。

教师简单介绍,什么是仗头偶?

仗头木偶在古代称“杖头傀儡”,是以木杖来操纵动作完成,它内部虚空,眼嘴可以活动,颈部下面接一根木棒或竹竿表演者一手掌握两根操纵杆进行表演,因而又称“举偶”。

师:下面我们接着看下一幅图片——皮影,皮影的历史很悠久,谁能给同学们来解释一下皮影戏是如何表演的?

生:前面是如同电影不得幕布,后面打灯进行表演。

师:那么大家来说一下,用木头为主要材料进行表演的偶人叫什么? 生:木偶。

师:来了解一下刚刚同学们表演用的偶人叫——布袋偶,为什么叫他布袋偶?

生:像一个口袋,主要材料使用布。

师:怎样使布袋偶动起来?

生:手指。

4. 动手实践,师:这是提线偶(播放《音乐之声——孤独的牧羊人》片段,提线偶戏表演)激趣师:“好看吗?”生:“好看”。 师:“那我们现在与小组同学选一个喜欢的通话故事,根据内容制作一组提线偶的角色,大家一同表演展示

师:首先用曲别针做出偶认的骨架,再用橡皮泥给他填上肉。注意:需要动的地方要露出曲别针,提示如何将四肢固定 栓线。学生开始动手实践。(分组操作)

5.展示作品并进行表演。

教后反思: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学生喜欢自己设计偶人,但是如何让它动起来,却是学生感到比较为难的事。教学中,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自己探究偶人各部分关节是怎样衔接的,又是怎样动起来的等等。作业完成后,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偶人背景的制作,然后进行表演展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本课学习内容的理解。

偶教学设计 篇6

偶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