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云》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火烧云》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火烧云》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段。
2、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观察天上的云,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4、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生字词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同学默写的词语,这位同学是个马大哈!写字总是缺胳膊少腿的。
1、出示含有错别字的词语:
师:你们这些小老师们谁来帮帮他?
2、指名到前面来修改。
(设计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在乐趣中记住了词语的写法。)
3、齐读。
二、复习第一段
1、回忆第一段讲了什么?
板书:
上来了
2、齐读。
三、教学第二段
过渡:
火烧上来了,地面上的一切都变了,真神奇呀!那火烧云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板书:
变化
1、默读第二段,思考:
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写火烧云的变化?
板书:
颜色形状
2、教学第二自然段:
⑴ 听录音。
(观察图片)
⑵ 听了这一自然段,火烧云的变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
多快
⑶ 从哪儿看出多,你能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吗?
(指名圈出)
出示:
照样子,找出其他表示颜色的词语:
红通通 ______ ______ ______
茄子紫 ______ ______ ______
(讲练结合,拓展延伸,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能学到课堂以外的知识,掌握运用知识的方法。)
⑷ 又从哪儿看出颜色变化“快”呢?
(一会儿……一会儿……)
⑸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中的“烧”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换呢?那作者为什么不用“?”而用“烧”呢?
(“烧”写出了动态,表示了颜色,点明了课题。)
(让学生反复推敲文章中的语言文字,体会精确的语言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⑹ 指导朗读。
(喜悦语气)
3、教学第3~5自然段:
过渡:
火烧云的颜色是如此的色彩斑斓,瞬息万变,那么它的形状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⑴ 指名读,思考:
这3年自然段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那它变成了什么形状呢?
板书:
狗、马、狮子
⑵ 齐读第3自然段,思考:
① 马出现时是什么样子的?
② 马是怎样变化,又是如何消失的?
⑶ 自学第4、5自然段。
⑷ 检查自学情况,师生共同交流。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本处设计让学生自学,与老师共同交流,体现了这一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⑸ 听录音,小结:
谁能用《黄山奇松》中的一个词来概括火烧云的'状变化?
板书:
千姿百态
(回忆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四、指导背诵
师:火烧云真是太美了,读了课文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么美的景观你们愿意背诵下来吗?选择一段你喜欢的景色背诵下来吧!
(此处设计是为了调动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选择自己喜欢的背,变教师要求的被动为学生自己选择的主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1、学生选择背诵。
2、指名背。
五、作业
观察天上的云,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写一段话。
(作业的设计,为了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写法,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板书设计】
上来了
颜色 多 快
火烧云 变化
形状 千姿百态 快
下来了
《火烧云》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从中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和变化进行观察,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导读法。
【教学媒体】
挂图、投影。
【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前自己观察火烧云,初步感知火烧云是怎么样的?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通过品词品句,细读课文,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火烧云的,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导入
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你从哪里知道?
师述:晚饭过后的火烧云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到天空中遨游,领略一下大自然的壮美,好吗?
二、新课
1、快速读课文,想: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火烧云的?
(投影出示)
学生答后板书:
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
2、学习第一段:
⑴ 自读,想:
火烧云刚上来时,作者着重抓了什么景物来写?
板书:
霞光
⑵ 师问:天空的霞光使地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 ”画句),指名读有关句子。
⑶ 学到这,你会有什么疑问?
(地面的这些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⑷ 导读:
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的心情会怎样?
⑸ 小结:
火烧云刚上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色彩绚丽的“乡村夕照图”。
⑹ 过渡:
这么耀眼的霞光,不光使地面镀上了一层绚丽的色彩,连天上的云也变得更迷人了。
三、学习第二段
1、问:你想知道些什么?
2、自由读,想:
这段怎样写火烧云的变化?
3、讨论交流。
板书:
颜色形状
4、学习颜色变化部分:
⑴ 边看图,边画句:
“ ”画出写火烧云颜色的句子。
⑵ 投影出示:
天上的`云──着了火
着重理解这句话。
进行换词练习:
把“烧”字换成“红”字,比较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
⑶ 问:火烧云颜色变化怎样?
(看图)
投影出示:
这地方──半百合色
齐读。
问:这句子说明火烧云的颜色怎样?
理解“半──半──”“梨黄”的构词法。
板书:
多、快
⑷ 问:还有什么颜色?
(看图、补充)
⑸ 说话练习:
颜色这么多,这不是天空,分明是(调色盒)。
⑹ 问: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么多、美的颜色?
⑺ 闭眼,听读,回忆,欣赏。
过渡:火烧云色彩如此缤纷,那它的形状变化又怎样?
5、学习形状变化部分:
⑴ 问: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有什么特点?从哪看出?
(看投影片)
问:这些马、狗、狮子是真的吗?这是作者通过什么写出来的?
⑵ 重点学“马”的一节。
(投影出示)
马是怎样的?
马是怎样变化的?
马是怎样消失的?
⑶ 参考“马”的问法,一问一答。
⑷ 指导背诵。
⑸ 指名读:
品评。
重点理解“那狗──不见了”这句,写得好在哪?
⑹ 谈话:
还可以想象成什么?
说话:
这天空分明成了一个(动物园)。
问:
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火烧云形状的变化?
6、小结:
色彩如此斑斓,形状变幻莫测的火烧云,简直让人看得乐此不惫。
过渡:
可惜,火烧云很快就下去了。
四、学习第三段
1、读后问:
哪个词写出火烧云很快就下去了?
2、哪句写出看火烧云真实的感受?
3、导读,背诵。
五、总结全文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火烧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你觉得作者写这火烧云美吗?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
【板书设计】
火烧云
颜色 多
变
形状 快
《火烧云》教学设计 篇3
【课前解析】
本课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描写了晚饭过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极多、极快。景物美和语言美有机地融为一体,让读者充分领略火烧云这一自然景观的奇特美丽。启发我们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发现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赏美。
关注作者: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1928年在哈尔滨市第一女中读书,1933年出版与萧军合著的小说集《跋涉》。1934年到上海。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病逝于香港。代表作有《生死场》《小城三月》《呼兰河传》。
关注景象:早晨或傍晚,大气层云层比较厚,而且太阳光是斜射的,这就加大了光线穿透云层的难度。这时,只有红色和橙色光在穿过云层时减弱得最少,自然只有它们可以穿透云层,照射在天空中、云层上,形成光彩夺目的火烧云奇景。
关注语言:课文语言平实但精妙。首先用词丰富,尤其是颜色词。如叠词:“红彤彤”“金灿灿”;不同颜色糅合一起:“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比拟:“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其次排比句的运用,如“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成串的排比写出了火烧云一连串颜色上的变化,读来赏心悦目。
关注拓展:
◇带“云”字的四字成语:
天高云淡风卷残云风起云涌腾云驾雾乌云密布烟消云散
九霄云外白云苍狗风云变幻云开雾散高耸入云浮云蔽日
◇与“云”有关的谚语: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
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教学目标】
1.认识“檀、喂”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模”,会写“必、胡”等12个字,会写“火烧云、晚饭”等8个词语。
2.积累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4.能借助相关语句说出火烧云的特点,体会人们看到火烧云时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
1.能借助相关语句说出火烧云的特点。
2.积累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檀、喂”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模”,会写“必、胡”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什么是火烧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家
1.夕阳西下、明月高悬,大自然有多少奇丽的景象,吸引着作家诗人用最美的语言去描绘、去赞美。近代女作家萧红用最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火烧云瑰丽的景象。咱们先来了解一下作家萧红。
出示课件1.2:
2.《火烧云》是萧红创作的《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24课,
共同感受这壮丽的景象。(板书课题:24火烧云)
出示课件3:
3.同学们,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1:什么是火烧云?
预设2:火烧云有什么特点呢?
学贵有疑,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作家,深度了解作品创作背景。针对课题,鼓励学生质疑,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进行有效学习。)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出示课件4:
2.检查读书情况。
开火车轮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对读音进行纠正。
3.学习生字词。
(1)学习新词
①自由读、指名读,相机纠正。
出示课件5:
②理解重点词语意思。生先交流自己的理解,师再小结。
出示课件6.7.8.9:
③进行词语仿写
出示课件10:
(2)学习认字条
①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注意读准:平舌音“灿”,翘舌音“镇”,前鼻音“檀”,后鼻音“静猛盈彤”等。
出示课件11.12:
②说说识字方法,小组交流,组长汇报。
出示课件13.14:
③组词。大家的识字方法真不少!接下来咱们来玩开火车组词。
④学习多音字“模”。本课认字中还有一个多音字,你能用它的不同读音分别组词说话吗?
出示课件15:
(3)学习生字表
①这是咱们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先来读读它,男女PK,大声读一读。
出示课件16:
②集体交流。同学们,认真看,说一说在写这些生字时应该注意哪些地方呢?
“灿骑秒猛接镇”这几个字左窄右宽。“凶威”是半包围结构。强调“威武镇”三个字。
出示课件17.18:
③生在练习本上每个生字书写两个,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解决字词问题,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为阅读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扫清障碍,在学习过程中,多给学生发言交流的机会,充分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什么是“火烧云”?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出示课件19:
2.指名读。这句话中有一个动词用得特别好,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好在哪里呢?
预设1:学生可能会找到“烧”。
预设2:对于“烧”字的妙处,学生可能体会得不太好。
教师引导:应该是“烧”字,这个字既突出了火烧云上来时天空的颜色,像火一样红;给人一种动态变化之美,而且点明了课题。
出示课件20:
我们一起来看看火烧云上来的景象。大家再次齐读这句话。
3.再次默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写了火烧云的样子,对于顺序可能会找出时间。
教师引导:大家可以从文中找一找点明顺序的语句,如“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一会儿工夫,火烧云就下去了。”
出示课件21:
教师小结:课文以时间推移为顺序,主要写了傍晚时分,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变化过程。(板书:傍晚时分上来下去变化)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解读题目,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而且在教学结束前,又引导学生对课文提出的质疑进行了解答。)
四、课后作业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24课,解决了生字词,扫清了阅读障碍。还初读课文,知道了课文以时间推移为顺序,主要写了傍晚时分,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变化过程。那么火烧云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呢?咱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后请大家将词语表认真书写两遍。
五、板书设计
24火烧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相关语句说出火烧云的`特点,体会人们看到火烧云时的喜悦之情。
2.积累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至六自然段,感受火烧云的美丽。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进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4课《火烧云》。(板书:火烧云)
二、学习第1自然段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火烧云。那么火烧云上来时是怎样的景象呢?谁
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课件22:
2.教师小结:从景物到颜色,这段话写出了火烧云上来后地面发生的充化。
3.集体朗读
你们瞧!满天霞光,多么新奇,多么有趣!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一起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探究特点
1.概括变化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变化极多”的?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进行学习。
出示课件23:
预设1:学生能从第4自然段中的语句中说出“颜色的变化”。
预设2:学生从4——6自然段中能够概括出“形状的变化”。
教师小结:二至六自然段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那么他们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呢,咱们来继续探究。(板书:颜色形状)
出示课件24:
2.探究颜色变化的特点
(1)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颜色变化的?哪个小组想来说一说。
预设1:学生可能会找到表示颜色的词语。
预设2:还有的小组可能会从四个“一会儿”感受到颜色变化很快。
(2)学习表示颜色的词语
①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
②你有什么新发现吗?
预设:第一组都是ABB式的词语,第二组是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比拟,第三组则是不种颜色糅合在了一起。
出示课件25:
③你能再仿说几个吗?
出示课件26:
④四个“一会儿”串连起表示颜色的词语。“一会儿”说明时间怎么样?从四个“一会儿”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颜色不仅多,而且变化得非常快。
师小结:四个“一会儿”构成排比句式,说明颜色变化不仅多,还非常快。(板书:变化多快)
出示课件27:
⑤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多美呀!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它吗?
预设:五颜六色、五彩斑斓、五光十色、绚丽多彩、色彩斑斓等等。
⑥真是一幅壮美的景象!谁想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读这段话。
指名读。
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师生边看图边试着背诵。
出示课件28.29.30.31.32:
(设计意图:捕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找出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感悟作者对美丽的火烧云由衷的热爱,并通过重点词句引导背诵,水到渠成。)
3.探究形状变化的特点。
(1)火烧云颜色的变化令我们叹为观止。那么形状的变化又有什么特点呢?咱们继续交流,哪个小组想说一说。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形状变化得多。
教师引导:火烧云的形状都有什么变化?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呢?
出示课件33:
(2)教师引导:除了变化得多,还变化得怎么样?
预设:学生能说出变化得还快。
火烧云的形状变化也是很多、很快。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找一找。(板书:变化多快)
预设: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出示课件34:
(3)火烧云形状变化这么多、这么快,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来概括吗?
预设:变化莫测、变化多端、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等。
(4)咱们来读一读,感受一下。指名小组分读3个自然段。
出示课件35:
(5)梳理结构相似点,引领背诵。
同学们认真比较一下三段,你发现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教师引导:咱们来梳理一下,你们看每一段都是先写出现的事物,再写形状变化,最后
写消失,而且作者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了一起,不仅使文章生动、具体,还突出了火烧云的变化美。
出示课件36:
同学们根据根据梳理的结构、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背诵,大家先试着背一背。
出示课件37:
小组背,展示背。
(设计意图:本课课后有两个积累任务,其中一个就是背诵三至六自然段,所以抓住关键词句引领学生反复品读,为学生提供辅助记诵的支架。)
(6)拓展延伸
同学们,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多端,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了火烧云的独
特之美。你觉得它们还会有什么变化吗?发挥你的想象,按照咱们梳理的结构也来说一说吧!
出示课件38:
四、火烧云下去了
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如此之多,如此之快,一会儿工夫,就下去了。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自然段。
出示课件39:
五、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1.学了这篇课文,你能用一句话来赞美火烧云吗?
预设1:火烧云真是变化莫测呀!
预设2:火烧云真是奇特无比!
2.大自然的美景有很多,为什么作者能把火烧云写得如此逼真、如此瑰丽呢?
预设1:作者热爱自然、认真观察。
预设2:作者运用了一定的写作方法。
出示课件40:
教师引导总结:火烧云这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描绘了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极多、极快。这篇课文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写的,正是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认真观察,才有了这奇特瑰丽的火烧云。(板书:无比热爱认真观察)
出示课件41:
六、作业
我们的大自然是多么的美妙!请你也来认真地发现自己身边的美景,尝试着写一个片段吧!
出示课件42:
七、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火烧云》是近代女作家萧红写的一篇写景物的文章,描绘了晚饭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作者准确用词、生动逼真的把景物美和语言美有机地融为一体,抓住火烧云颜色、形状极多和颜色、形状变化极快这两个特点来观察和描述火烧云,体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启发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要大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在课中我抓住“多、变”的特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读中感悟。让学生边读边想,捕捉关键词句,找出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特点。例如,在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这一块时,引导学生从“红彤彤、金灿灿……”等表示颜色的词,以及“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一句中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这一特点;从句子中的四个“一会儿”,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快”这一特点。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重视学生好词佳句的积累。如积累有关颜色的词语及形容颜色多、形状多的词语,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兴趣。而本课的另一个积累任务就是背诵三至六自然段,我将词语的积累自然融入段落中,在重点品读后,提供词语作为辅助记诵的支架。让学生既陶醉于火烧云的千变万化,同时又深切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最后作业拓展部分,安排学生尝试观察身边美景,通过描写及丰富的想象,来感悟对美丽的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从而受到热爱生活的情感熏陶。
《火烧云》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要求:
1、细读课文第二、三段,感受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美。
2、初步学会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能仿说一段话。
二、教学重点:
重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开展想象,练习说话。
三、教具准备:
1、投影片4张(火烧云像马、像狗、像狮子)
2、表现火烧云色彩的纸片(7张)
四、教学过程:
(一)交代本课时学习任务。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火烧云上来时美丽的霞光。这节课我们将欣赏火烧云绚丽的色彩和变化多姿的美。
(二)学习第二段
1、略读课文3——6自然段,说说课文写了火烧云哪两方面的变化?
(板书:颜色、形状)
2、细读第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
a、4个“一会儿”说明火烧云颜色变化快。
b、红彤彤、金灿灿……说明颜色变化多
(3)指导朗读
(4)再读表示色彩的词语,找出结构特点,并仿写
红彤彤: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葡萄灰: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半紫半黄: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3、细读4、5、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试着让学生说说眼前的景象
(2)指名读课文,其余学生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3)指名回答:
相同之处:先写……出现,再写它的样子,最后写它的变化
(4)引读课文
(5)说说不同之处,再读课文
(6)仿说一段话
小组讨论准备
指名上台说
导入:火烧云是如此美丽,可是时间不早了,它要下去了,人们会是怎样的心情
(三)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理解:“恍恍惚惚”的意思,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
(完成作业本上第5题(2))
(四)齐读二、三两段,并质疑。
《火烧云》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教科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绘了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课文先讲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接着讲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最后讲火烧云下去了。用词准确,描写生动逼真,想象丰富是本课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设计理念:
《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采用韵文的形式,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语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老师要创设师生合作互动、生生之间互助互学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在师生合作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观察天上的云,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理解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特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课题:
1、同学们,自然界里有许多奇丽 的景象,引动了无数的作家、诗人去描 绘它们,赞美它们。这节课,我们来学 习第2课《火烧云》。
2、指名读课题。
3、看到这个题目想提出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检查你同桌是否读 得正确、流利。
3、指生朗读课文。
三、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
1、师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火烧 云的?
2、生: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烧 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3、师: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 说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
4、师:火烧云上来了,在霞光的照 耀下,大地呈现出绚丽的景象。不过,更 壮观的景象还在后面呢!
5、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看 谁能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
6、指名说出天空中有哪些颜色。
7、师:除了这些颜色外,你还能想 像出有哪些颜色?
8、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试着背诵。
9、师:火烧云不仅颜色多,变化快, 而且它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让我们也一 起去看一看吧!
10、让学生说出天空中火烧云的样 子,并试着表演出来。
11、模仿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把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写下来,并表演出来。
四、想想说说,课外延伸
1.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被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变化深深地吸引了吧, 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2.布置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有关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图片,让学生做个有心人, 发现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赏美并保护这些美。
五、总结作业
观察天上的云,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写一段话。
《火烧云》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争蓝精灵章下的子章:悦耳章、神笔章。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朗读的`训练,使学生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学习作者的观察、写作方法和特色。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观察、写作方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制作教学课件,搜集云的图片和有关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火烧云给你一种什么感受?
二、学习
这节课我们深入体会火烧云的美妙奇异。自由读课文,选出你认为写得最美妙、最喜欢的自然段。
(结合争章要求悦耳章。)
学生汇报:
1、第二自然段:
觉得这句话写得怎么样?好在哪里?
(烧、着了火)
把句中的烧字换成红通不通?既然也通顺,为什么用烧,不用红?课件出示火烧云的图片,目的:欣赏、加深理解。练习朗读。
(评悦耳章)
2、霞光一段:
先指名读,再同桌合作轮读。
(评悦耳章)
3、颜色一段:
写得好在写出了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快和变化得多。画出作者写颜色的词语。作者写的这些颜色的词语已经够精彩的了,可是她却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那么,我们来试试说这些颜色。
(课件出示图片)
读的层次:
指名体会读/学生互评议读(语气轻快,节奏跳跃)/齐读。
(如学生体会不到位,教师可以插入范读。)
(评悦耳章)
4、形状一段:
⑴ 马:
好在写出了云的动态,想象力丰富。以此段为例,学学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先写(出现了什么),再写这种事物(怎么样),然后描写它(有什么变化/怎么变化的),最后写它渐渐(消失/不见)。
学法出示,指导朗读:
出现──叙述的语气,较平稳。
什么样──一下子发现的喜悦。
变化──神秘感,时而轻,时而上扬。
不见──惋惜之情,似在寻找。
(评悦耳章)
⑵ 狗:
感觉在不断变化。
指名读。
你为什么这么读?
(评悦耳章)
⑶ 狮子:
连气势都写出来了。
指名读。
你为什么这么读?
(评悦耳章)
5、火烧云的形状就这些吗?
(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你能想象一下火烧云还可以有那些形状?
(出示课件云的图片)
你可以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课件出示学法),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动笔写一写。
学生汇报。
(评神笔章)
6、小结过渡:
真像作者说的那样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可是作者又说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楚。这不是前后盾吗?小组讨论解疑。
三、作业
你觉得学完这课你想写什么作业呢?创造性地仿写云(雪、雾、雨的片断)。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