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2025/10/27教案

此篇文章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四舍”法试商,另一种是用“五入”法试商。对于学生来说,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是一个较难掌握的知识点,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两方面:

1、先复习旧知,通过判断括号里最大能填几、求近似数的练习,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2、在探究新知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从中寻找信息,提出问题,并引出84÷21,教学用“四舍”法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20来试商。因为被除数和除数相对较小,所以很多学生很自然会想到直接试商,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因为有准备题的铺垫,会把21看作20来试商。接着通过练习题巩固用“四舍”法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的方法。197÷28是用“五入”法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30来试商。这道题既是第一次出现用“五入”法试商,又需要调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针对此种情况,在此处设计讨论交流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既让学生掌握了试商方法,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出示课件)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60×()<26280×()<453

70×()<49250×()<304

2、说一说下面各数分别接近哪个整十数。

21接近()53接近()

88接近()39接近()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与新课有直接联系的旧知识,为本节课学习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作铺垫。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探究用“四舍”法试商。

(1)(课件出示教材76页例3情境图)文化用品商店购进了一些商品,看一看,从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信息,自由提问题,自主解决)

(2)出示问题,明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①出示问题(1):一个笔袋21元,84元可以买多少个?

②理解题意,列出算式:84÷21。

(3)探究试商方法。

①观察,发现不同。

请仔细观察,此题与上一节课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除数不是整十数)

②尝试计算。

你们有信心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看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③交流汇报。

谁愿意将自己的计算过程展示给大家看?

(教师根据巡视情况指名进行展示)

师小结:这道题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比较小,同学们一眼就看出了它们的商。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比较大,不能一眼看出商几,又该怎么办呢?

(学生明确可以试除,也就是试商)

(4)小组合作探究,经历试商的过程。

师:现在我们来探究如何进行试商。请大家思考:把21看作几试商?怎样试?

(学生思考后汇报:除数21接近20,把它看作20,4个20是80,接近84又小于84,所以商4。把4与21相乘,正好等于84,说明商4合适)

师说明:用20试除得到的商4称为“初商”。要判断“初商”是否合适必须进行检验。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乘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计算。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重点:乘除法笔算的方法,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具: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乘法和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乘法和除法。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口算

直接说结果。

270030=、18060=、36040=、24060=、80040=、42060=、543=、6030=、25050=、1305=、2380=、1506=、183=、234=、713=、4602=、750=。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估算

52270、71092、54390、35068、45570、67880。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59103、72012、31572、40818、20929。

3、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的积或商。

1539=585 79224=33

15039= 39612=

15390= 158448=

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

4、复习笔算

1)94838=、249647=、432548=、327684=。

2)24527=、53048=、50950=、80237=。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5、解决问题

1)甲火车14小时行驶1750千米,乙火车10小时行驶1350千米,哪列火车快,快多少?

指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路程时间=速度

2)有26条船,每天收入78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3)总复习9、10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48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34页例1,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口算整万数加减法。

2、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用迁移的方法探索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较为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学们看,农民伯伯们又迎来了一个丰收的金秋。

(多媒体出示金秋的收割画面)

教师:丰收的喜悦已经让农民伯伯们忘记了收割的疲惫,他们兴冲冲地将刚收割下来的粮食运到了粮库,准备卖个好价钱。

(出示主题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了星光村今年卖稻谷大约260000 kg,柑树村今年卖稻谷大约320000 kg。

学生2: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

教师:了解了这些信息以后,你们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学生1: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2:柑树村比星光村多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3:他们俩只是问法不同而已,实际上算法是相同的。另一个村的稻谷产量是多少千克?

教师:聪明的孩子们根据了解的信息,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用到多位数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就先从简单的入手,一起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板书课题)

[点评:创设了农民丰收送粮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农民的生活,感受多位数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巧妙引入课题。]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教学例1。

教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怎么列式?

学生:260000+320000=?

教师:能口算出这道多位数加法的结果吗?

学生:能。教师:谁来说说看?

学生:260000+320000=580000。(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为什么能那么快地报出答案呢?你们是怎么口算的?在4人小组里先说一说。(4人小组交流)

学生1:260000和320000的末尾都有4个0,我在计算的时候先暂时不看0,就算26+32=58,然后再在58的后面添4个0,就是580000了。

教师:省去两个数末尾相同数位的0,计算以后再添上,不错的方法啊!

学生2:因为26+32=58,所以26万+32万=58万。

教师: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能看出你是认真思考了的'。

学生3:我把260000看成26个万,把320000看成32个万,26个万加32个万就是58个万,也就是580000。

教师:哦,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以后再计算,很好的主意!

教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教师:同学们的这些口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这些方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呢?

(4人小组讨论)

学生:我们小组认为,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计算,这样既不容易出错,也比较简便。

教师:那么我们再试几道题来看一看,这种方法是否比较简便。

教师:现在要算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多少千克稻谷,怎样列式?

学生:320000-260000=?

教师:谁会计算?

学生:因为32万减26万等于6万,所以320000-260000=60000。

(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很好,同学们马上就会学以致用了。如果我们还要计算另一个村的稻谷总产量,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大家试一试。

(学生自主列式计算,然后全班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小结:

我们在做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时,通常把这些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进行加减计算,这样比较简便。

[点评:教学例1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旧知识推出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对各种口算方法进行交流比较,再进行小结。通过自主性的探究活动,展示了学生各自真实的思维活动过程,既让学生探索了口算方法,同时又体现了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三、尝试运用,加深理解

1、完成练习六第1题——小猴摘桃。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计算“4000+3000”和“9000-20xx”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教师: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第6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明确余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思维能力。

3、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明白余数的意义、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小圆片等。

教学过程:

(课前听音乐,活跃课堂气氛),课件插入音乐。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教师提问:什么叫平均分?请学生回答。

生回答: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

2、教师课件出示,平均分的例子,请学生判断。

哪些是平均分?是平均分的打“√”。学生判断是不是平均分,回答老师的问题。

优选精品文档欢迎下载使用

二、学习新课,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摆6个草莓。

(1)教师:复习完了平均分,我们继续来分一分,分什么呢?看大屏幕。

生看大屏幕,分草莓。教师:听清要求,怎么分?

课件显示: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生专心听要求。听完后,生可以单独思考,也可以摆6根小棒试一试。教师找生汇报。生:可以摆3盘

教师可以问问:你怎么想的?为什么可以分3盘?生1:3个2是6,所以摆3盘。生2:我是摆小棒摆出来的。生3:2+2+2=6,3个2相加是6。生4:……

(2)教师:那怎样列算式呢?指名回答。生:6÷2=3(盘)教师板书算式。

(3)教师:谁能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呢?指名回答生:有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学生共同看着大屏幕,说一遍算式表示的意义。

2、课件出示:摆7个草莓。

(1)教师:看一下,现在有几个草莓了?要求你怎么摆呢?课件出示,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要求:每个学生用自己的7根小棒代替7个草莓摆一摆,试一试。请2个同学,到展示台上用草莓摆一摆。摆完以后,和同位交流一下。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汇报展示。

请学生说说你摆了几盘?生1:摆了3盘。生2:摆了4盘。

生3:摆了3盘,还剩1个。生4:……

教师:集体看展示台上学生摆的情况。问,她们摆了几盘?生:摆了3盘。

教师:摆完以后你有什么发现吗?生:没摆完,还剩下1个。

教师:还剩下一个,可以再摆一盘吗?生1:不可以。生2:可以。生3:……教师: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讨论,允许她们互相说一说。

优选精品文档欢迎下载使用

找生回答。

生1:可以再摆1盘,:要不然就剩下了。

生2:不可以再摆一盘,因为要求是每2个摆一盘。教师追问:1个够摆一盘吗?(不够)不够怎么办呢?生1:去掉。生2:剩下就剩下。生3:……

(2)教师讲授:剩下1个草莓不够摆一盘,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余数”。这个摆的.过程也可以用算式来表示,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有7个草莓,每2个一盘,摆了3盘,还剩1个。就是7除以2等于3余1。商后面写6个点,再写余数。板书7÷2=3……1...余数

教师领读:7除以2等于3余1生齐读。

(3)教师:复习一下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生一起说:被除数、除数、商。今天又学习了余数。

(4)教师:同学们看一下,得数商和余数还没有单位,我们现在给

优选精品文档欢迎下载使用

它们加一下单位名称。3后面单位是什么呢?1后面呢?学生可以同位互相讨论一下。指名回答。说说为什么。生1:3盘,1个。生2:……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结果板书单位名称。7÷2=3(盘)……1(个)

生齐读: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

(5)教师:结合摆的草莓图,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学生试着说,指名回答。

明确: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3盘,还余1个。(6)课件出示两幅图:“6个草莓”和“7个草莓”图6÷2=3(盘)7÷2=3(盘)……1(个)教师:你觉得这两个题目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充分的说一说,指名回答。生1:……生2:……生3:……

教师总结:在整数的除法中,有整除和不能整除两种情况。也就是说,有时候平均分能正好分完。有时候平均分不能正好分完,不能正好分完,就会有剩余,剩下的就是余数。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5

教学课题:

《统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二册第七章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进一步学习象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2.能结合具体情境用调查、计数等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并完成统计图表。

3.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使学生能从统计图表中反映出的数据关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给以解决,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 直观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与同伴交流思想。

5.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知识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实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关系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题。

教学准备:

课件、题卡、小桶、小红旗、旗座、玻璃珠

教学过程:

(课前交待插红旗的个人成功体验与小组团结协作!)

一、大象生日事例,巩固统计认识

1、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入课

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那天吗?生答

今天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动物园里正准备给一位小朋友过生日。他是谁啊?(直接入课)

这么多的客人,他们正给大象胖胖唱生日歌呢。我们也一起来吧!(一起唱生日歌)。(营造气氛)

2、统计客人数量,完成统计表

让我们找找,都来了那些客人?(学生指出,老师点出来形成象形统计图)

数一数各有多少?师课件填表。

3、问题与解决

根据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

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生提出问题,再解决。

二、摸珠子事例,教学可能性大小

1、介绍游戏做法

(投影仪投影)游戏方法;游戏规则。

裁评方法:做得又好又快。

2、小组玩并做好统计,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巩固统计图的记录方法

3、结果分析,导出结论

请一小组代表发言:根据图表,你发现了什么?(什么颜色的次数最多?)再看实物论证。

再次发言,引导形成结论意识。

小组同学根据图表,推测哪种颜色球的多少,再实证。

三、水果事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1、提出问题

老师有一个水果店,卖了这几种水果(课件出示)。

你喜欢吃那些水果?生答

好的!大家到时来的.时候,老师请客!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在小组中调查一下,把你们喜欢吃的水果都记下来?

2、学生调查

小组活动,完成统计表格。

3、学生发现情况,解决问题

根据你们的统计,你能发现什么?

现在生意特好!我呢,就想再进一点水果?你认为现在可以去进点什么水果才是最好卖的?

四、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了统计呢?

班上的同学,看一看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

统计学校的老师,知道学校是男老师多还是女老师多!

看看什么东西好卖!(市场调查,进货)

天气调查,帮助农业生产!

比多少!

五、学习情况事例,就地挖掘教材

1、统计学习情况

学生清理小红旗的面数,完成数据收集。

完成统计表(课件)

2、学生发现

你可以看出什么?

3、教师总结

六、品牌电视事例,课堂延伸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使学生明确每个图形的概念,弄清图形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

2、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重点:会画垂线和平行线

难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教具: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空间与图形。

2、打开数学书看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角的度量

1)什么叫射线、直线、线段,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任意画直线、射线和线段,出题进行判断。

1) 什么叫角,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关系?

2) 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什么?

举例汇报量角方法。

用三角板拼角:75度、105度、120度、135度、150度、180度。

3) 什么叫平角周角,平角、周角?钝角、直角和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4) 画指定度数的角。65度、100度、155度。画角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什么叫垂直和平行?生活中有哪些垂直和平行的例子,说一说。

2)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是什么?学生画垂线。

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是什么?什么叫等腰梯形?

4、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三、练习内容:

1、出示角:学生量出角的度数。

2、出示图,计算角的度数。

3、出示图,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4、出示图,看看哪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哪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5、完成总复习12题和13题。

3)总复习9、10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91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