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活动教案
此篇文章幼儿科学活动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幼儿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 通过实验发现不同的工具运的水量是不同的,探索哪个工具运的水最多,发现海绵的吸水性。
2. 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能在运水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索的快乐。
材料准备
透明的杯子(上面贴有一段一段的即时贴),海绵,吸管,网状小盆,小勺子,水,大盆子
指导要点
1.了解不同工具的用法。
2.在实验中发现海绵的吸水性与其他工具不同。
实施步骤
1.提醒幼儿在游戏前将袖子卷起,注意不要弄湿袖子。
2.介绍每种工具的用法以及玩法
3.每个幼儿拿一种材料将大盆子里的水用海绵、吸管等工具运到透明的杯子中。
3.规定运送的次数,每个幼儿用一种工具一起运5次水,放在一起比一比谁运的水最多。若5次看不出运水的多少,那再进行新的一轮,再运5次水。
4.引导幼儿发现海绵的.吸水性,知道与其他工具不同。
5.将透明杯子里的水倒入大盆子中,与边上的幼儿交换工具,再进行一次游戏。
6.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一起分享自己的成果。
反思分析
玩水是孩子们都很喜欢的游戏项目,在活动中,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这个区域也很受孩子们的欢迎。但是由于小班的孩子自制能力较差,我让孩子们数好5次然后比一比,但是有很少的孩子遵守游戏规则的,大部分孩子都只顾自己玩水,没有去发现运水过程中不同工具运水量的不同,但是有些孩子还是能够发现海绵的吸水性。
幼儿科学活动教案 篇2
一、设计意图:
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并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教师应成为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抓住教育的契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创造宽松的探究环境。
给花儿浇水是小朋友很喜欢做的一件事情。这天,我发现一个小朋友在给花儿浇水时浇了一遍又一遍,我连忙过去制止他:“浇这么多水,花儿会死的”。可他却说:“我一倒下去,水就不见了,我怕花儿没喝够,所以多浇一点”。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天真、可爱
呀!他这一句“水不见了”引发了我的思考,“水为什么会不见呢?”这不正是一个引导幼儿去探索、去发现的`切入点吗?
于是教师紧紧抓住这一教育的契机,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自己探索“水不见了”的原因。在活动中教师除了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外,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变魔术的情景,通过一个神奇的宝瓶,不仅吸引住了幼儿的注意力,更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它不仅能提高幼儿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知活动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幼儿在强烈探究欲望的趋使下,主动地去探索“水不见了”的原因,并将获得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活动中幼儿不仅充分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而且使幼儿形成了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乐于探索现象原因的探究精神。
二、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2、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三、活动准备:
1、教师经验准备:
了解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
了解幼儿对物品吸水性的理解。
2、幼儿经验准备:
感知水的流动性。
在生活活动中引导幼儿认识一些操作材料。
会用杯子往小瓶口的瓶子里灌水,尽量不洒出来。
3、材料的准备:每位幼儿一个八宝粥的瓶子里面装上毛巾(盖子上开一个小口,能灌水但不能看见里面有毛巾)和一个杯子;每组一盆水;实物投影仪一台;海绵、布、棉花、沙、石头、水果网、泡沫、积木、餐巾纸、毛线等材料若干;图表一张。
海绵(实物)
毛线(实物)
布(实物)
棉花(实物)
水果网(实物)
泡沫(实物)
石头(实物)
沙(实物)
积木(实物)
餐巾纸(实物)
幼儿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油和水倾倒,搅拌后分离现象,对科学探索活动感兴趣。
2、了解生活中油和水分离的相关现象,体验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1杯水1杯油,幼儿每人各1份蓝黑钢笔水。
2、每人1根搅拌管、背景音乐一首、
3、几张画过的图画、各色颜料水等等。
活动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水和油的不相溶性。
难点:不同物质放入水中的相溶性和不相溶性。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的小客人跟你们玩游戏,想知道是谁吗?
(想)好,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谁?(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二、让幼儿动手操作,将蓝、黑色的钢笔水倒进一杯水里,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变化。
师:在做实验之前,老师有要求。请你们仔细听,请你们把蓝、黑色的钢笔水倒入一个杯子的水里,仔细观察,它们会出现什么现象?
1、提问:发现了什么?(它们在一起融化变成黑色的水)
师:是不是你们说的这样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教师验证实验结果)
小结:你们观察的很仔细,是的,蓝、黑色钢笔水倒进水里,它们融化在了一起变成了黑色的水。说明它们是能融化在一起的。(解释融化意思一种物体和另一种物体合在一起说明它们是能相溶在一起的,如果不能够合在一起说明它们是分开的。)
三、让幼儿想想油和水倒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
师:你们猜猜、想想,把油倒进已经融化的水里,你们会发现什么秘密?我也不知道,现在请你们把油倒进融化的水里,仔细观察,它们之间发什么说呢么变化?
提问:1、油和水它们能不能融化在一起?
2、为什么?
师:真的是这样的'吗?那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是不是你们发现的这样。(教师再次验证实验结果)
小结:因为油和水的比重不同。不论先倒水还是先倒油,油都是浮在水的上面,水在油的下面。说明油和水它们是不能在一起的,它们是分来
的。
四、延伸,请幼儿玩一玩油水分离画,并想象为什么颜料水不会和油画棒混在一起?
结束语:你们的表现太棒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能相溶在一起的?哪些是能相溶在一起的呢?我们一起去外面找找吧!
活动反思:
油和水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油和水混在一起到底会出现什么现象,这是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但又不太注意的现象,我抓住这一现象,意在通过观察记录和实验操作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整节活动连接紧密,稳扎稳打。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大胆猜想并坚持幼儿自己动手探索、发现的原则,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能力,让幼儿在实践中感悟出真知,在细心的观察中发现油和水的奥秘。也培养了幼儿敢于质疑、乐于猜想的科学态度。活动达到教育目标。
幼儿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材料与环境创设
材料:各种会沉浮的玩具,杯子,瓶子,勺,叉,各色颜料等物品。
环境创设:请家长与幼儿一同探讨有关“水”的话题,丰富对水的认识。
活动流程
谈话——操作感知——讲述讨论
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谈话“水真有用”。
教师与幼儿一同讨论水的用处及怎样节约用水,让幼儿知道:水真有用,没有水我们人类和动物、植物就无法生存,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
第二环节:操作感知“水真好玩”。
给幼儿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进行分散自由操作活动。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幼儿自由操作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幼儿初步感知水会流动的特性,二是让幼儿观察水的颜色变化,三是让幼儿感知是的浮沉。所以在自由操作,自由
探索的活动中,让幼儿减少探索的直觉行动性,增强探索的预见性,有助于让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逐步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
第三环节:讲述讨论(7分钟)
这一环节是组织幼儿进行有秩序的集体活动,是在第一环节自由玩水的基础上,让幼儿说说你在玩水的过程中用了哪些东西,是怎样玩的,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讲述后,教师作简单的小结。
第四环节:游戏:“吹泡泡”。
这个环节属于延伸活动,教师在水里加上洗洁精和肥皂粉,带领幼儿一同吹泡泡。
设计思路
幼儿对水的喜爱似乎是一种天性,只要有时间、有机会他们总爱在水里玩耍、嘻闹,但又往往受到大人的制约,无法尽兴地去玩水。因此,我们经常发现在洗手时幼儿们经常把衣服袖子弄湿,或者是洗一次手要花很长的时间。为了彻底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尊重他们对水的.兴趣,使他们对水有更多的了解,因此设计了“大家一起来玩水”这一活动。
小班幼儿的思维还处于直觉行动向具体形象过渡的阶段,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往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活动来实现,因此,整个活动以幼儿操作摆弄为主,同时由于小班幼儿的认知能力还比较弱,很难自觉发现水的一些基本特性。所以活动中要借助某些材料设法使水的这些特性显露出来,使幼儿亲眼目睹这一现象,这样幼儿才容易理解。
目标
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实际发展水平,我确定本次活动的目标为
1、在游戏中感知水的主要特性和用处,知道节约用水,体验玩水的快乐。
2、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在玩水活动中充分感受水的一些基本特性,这方面是注重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构建知识;难点是用语言表达自己看到的现象,这方面注重幼儿语言表达方面的培养。
幼儿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水的奇妙变化,产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2.能力目标:
能主动探究水的奥秘
3.认知目标:
认识水的基本特征及其重要作用,了解水是一种无味、无形、无色的物质,理解水的溶解现象。
教学重点:
认识水的基本特征及其重要作用,理解水的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
主动探究水的奥秘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水杯若干、牛奶、水、小勺、白糖、咖啡、食盐、白糖、燕麦、苹果丁、奶粉、装水的气球、各种味道的水果汁
经验准备: 对生活中的水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水球魔法袋,吸引幼儿兴趣
将装有水的水球放到魔法袋里,请幼儿摸一摸后猜一猜。
小结:水是无形的,可变换任意形状。
二、基本部分
1、观察水,了解水的外部形态
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水杯中的水,观察过程中和盛有醋的水杯进行对比,引导幼儿说出水的外部特征。(无色、无味、透明、可流动)
2、引导幼儿自主进行实验,感知水的奥秘
教师提出问题,“这杯水一点味道都没有,怎样才能让它变得有味道?”引导幼儿提出想法,并试一试。
幼儿自主操作过程中可以加糖、加盐、加奶粉等各种物质。
3、探究溶解现象
刚才放进去的东西有的“消失了”,有的“还存在”,探究这是为什么?除了外形上,口味上有什么变化?
小结:“消失”的物质是可以和水溶解到一起,比如:奶粉、盐、糖等;而仍“存在”的物质是不能和水溶解到一起,比如:燕麦,苹果丁。被溶解的.物质和水溶解后,水的口味或变甜、或变咸、或成牛奶味。
4、讨论交流,拓展思维
引导幼儿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可以被水溶解的,充分发挥幼儿的发散思维,充分联系生活实际。
5、蒙眼猜谜的游戏
教师做好各种味道的水果汁(与水溶解的),请幼儿闭上眼睛,辨别水果汁的味道,区分水果汁和水。通过游戏,引导幼儿充分理解溶解现象,并能辨别不同的口味。
三、活动延伸
通过实验得出:奶粉能被水溶解,面粉和奶粉这么相似,请幼儿思考,面粉能被溶解嘛?大家可以回家动手试一试。
幼儿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生活中的问题。
2、知道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水盆若干、教师表演魔术用的水杯两个(两个水杯外观要一样,下半部分要有杯套,一个水杯下半部分塞有干毛巾,一个不用塞),幼儿实验用水杯人手一个(底盖能打开,并做成红色底盖),酸奶盒人手一个、实验记录卡人手一份、水彩笔每组一盒、擦桌布每桌两块,将幼儿分成四组。
2、干毛巾、塑料花片、泡沫块、海绵块、石块、豆子、棉花,以上物品每组若干。
活动过程:
(一)通过变魔术让幼儿产生兴趣
1、猜谜语:(水)
有样东西用途大,无色、无味、透明的,鱼儿爱在里面游,人们口渴喝个够。
2、师:你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到了是水。那好,今天赵老师要给你们表演一个关于水的魔术,你门想不想看?
幼:……
⑴教师边表演边讲解:A:老师这有一个空杯子(没有塞毛巾的杯子),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证实杯子确实是空的),我用酸奶盒舀满满一盒水倒进杯中,然后把杯子倒过来(哦,水有流回到酸奶盒里了。)
B:用一块红布遮住,换另外一个塞有毛巾的杯子,再倒一盒水进这个杯中:“现在赵老师要把水变没,我变!我变!我变变变!(边摇晃杯子边说)。然后把杯子倒过来,(咦?水呢?到那里去了呢?谁知道?)
幼:……
师:你们说出了这么多答案,那那个是正确的呢?还是让我来揭开秘密吧,闭上眼睛大声数一、二、三,(幼儿数到三的同时把两个杯子都拿出来,并把杯套取下来,让幼儿看到原来是两个杯子,发现不同,一个有毛巾一个没有。)
幼:……
师:有的小朋友说,水跑到毛巾里去了,是不是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把毛巾从杯中取出,拧一下,确实能拧出水来)
师:你们真聪明,猜对了,水果然是被干毛巾吸走了,那请你想一想还有什么东西也是容易吸水的呢?
幼:……
(二)让幼儿自己进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想出了这么多东西,真不错。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有棉花、石头子、豆子、海绵等,你们可以用这些材料试试看到底谁能吸水。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水杯,杯子红色的底盖是能打开的,打开后你可以把你要做实验的物品放进去,比如说毛巾(边说边作示范操作)把毛巾塞进去后再把红色底盖盖上,舀一盒水从杯口倒进杯里,再把杯子倒过来,看一看水是流回来还是被吸走?做完实验后把结果记录到你的实验记录卡上。(幼儿进行实验,教师提醒幼儿实验后记录实验结果)
(三)交流实验结果,教师进行总结
师:XX用太阳来表示干毛巾能吸水;用月亮来表示石块不能吸水,XX用“V”来表示棉花能吸水;用“X”来表示塑料花片不能吸水,老师也有自己的记录方法,我用“”来表示XX能吸水,用“”来表示XX不能吸水。(在黑板的大记录表上进行总结)
(四)活动延伸:
生活中还有很多能够吸水的东西,比如你们刚才说的土壤、布、等我们还可以回家后试一试,然后自己做记录卡,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当然在实验过程中,也许幼儿将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为什么毛巾能吸水,石头不能吸水?为什么往塞满了毛巾的杯子里倒一盒水进去就能被毛巾吸掉,而再倒一盒进去,把杯子倒过来水就能流回一点来?等等,如果发现问题,我将引导幼儿继续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准备作为延伸活动或继续组织下一次活动。)
教学反思: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通过多让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一步唤起学生对生活的亲近感,使他们更加热爱科学。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