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
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
(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⑴“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⑵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烧掉文件书籍。
②张作霖要派人搜查。
③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⑶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①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②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③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李大钊被捕经过的。
2、思考:
⑴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⑵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⑶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⑷文中哪些词语写出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⑴用横线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外貌。
⑵用波浪线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⑴“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⑵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⑶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四、巩固练习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习。
3、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⑴对亲人充满慈爱。
⑵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⑶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⑴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⑵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2
该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是纪念自己的父亲被害之日所作的文章。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 教学目标
1、学写本课10个生字。
2、读读记记“书籍、抽屉、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瞪眼、魔鬼、苦刑、残暴、匪徒、拘留、勉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结合当时的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3、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借助资料理解文本,写法迁移运用。
四、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2、课件。
3、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父亲的那几件事?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课型:新授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
4、 感悟人物品质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条例,感悟人物品质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入手,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导: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并划出本单元学习目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导读内容,划出本组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求。
2、指名说说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目标。
3、(课件出示学习要求)齐读学习目标。指出,课文的叙述顺序有哪些?强调要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体会课文的表达顺序,并学习运用。
二、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让我们首先一起走进《18.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回忆”重读)
2、“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李星华回忆了谁呢?(板书:李大钊)
3、交流李大钊的资料。(师看情况补充)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三、检查预习
1、 检查生字读音,指导魔、等字的写法。
2、 本课的多音字非常多,看大家能否读准:出示:被难日 埋头整理 待了一会儿 含糊 着急 新夹衣 散步 便衣 披散 乱蓬蓬 沉着 蒙了一团云雾
3、同桌检查读课文。
4、用一句话概括李星华回忆父亲李大钊什么事?这件事是从哪一段到哪一段记叙的?
四、初读感知
1、默读课文,这部分内容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给你留下印象很深刻的是什么?简单划句子,做批注。
(1)、交流: 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
理清条理,归纳小标题: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2)、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的什么?和哪一段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本文的叙述顺序是?开头结尾什么关系?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哪些事给你下深刻的印象?
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指导。重点解决:
A、被捕前,局势紧张。如果学生交流到“我看到父亲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就引导,父亲为什么这么做,找出有关语句,同时点出,文章不仅首尾照应,还有这样的前后照应,这样的前后照应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介绍清楚了。并让学生找一找与“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相照应的句子。
B、重点练习朗读你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
C、通过交流,你觉得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在学生交流“文中哪些事给你下深刻的印象”时,随机问学生,在交流完后,在回顾一下。是什么原因使李大钊成为这样的人呢?快速浏览全文,划出有关的句子。交流,齐读。
2、在这种力量的鼓舞下,李大钊的那些言行令你最为感动或印象最深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并联系上下文,看看作者有什么手法表现了李大钊的高尚品质。学生自学。
五、回顾学习收获,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继续搜集李大钊在狱中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语言,并学会前后照应、对比写法。
2、领悟理想信念对英雄人物的作用。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积累语言,并学会前后照应、对比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李星华一起回忆了她的父亲李大钊被捕前后的经过。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怎样的李大钊呢?是什么力量使它成为这样的人呢?
出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齐读。
在这种力量的鼓舞下,他的那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呢?上节课老师请大家围绕这句话,划出李大钊同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言行,并联系上下文,看看作者作者使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写出了李大钊的高尚品质。大家做好批注了吗?好,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看一下自己做的批注,准备交流。
二、品读,理解写法,迁移运用。
(一)首先我们交流被捕前。
1、被捕前,品味重点句,体会李大钊同志对待工作认真和高度负责的精神。
A、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1)抓住含糊的回答,理解什么是含糊的回答,为什么要含糊的回答?
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进而体会到父亲对待工作的认真严肃。
(2)用对比的手法写出父亲对工作的负责,对亲人的爱。
(3)谁愿意再读读这段话?(评价,要读出作者当时的疑惑)
B、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抓住语言描写表现李大钊对工作的负责,不怕危险。引:为什么不能离开?
(2)如果让你来读李大钊的话,你会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坚决)你从哪品味出来的这份坚决?(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3)给句子“我哪能离开呢?”换个说法:“我不能离开。”两个句子比较,体会父亲的坚决。试着读出父亲的坚定。
(4)、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设计情境读:
父亲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父亲说:——(男生读)
母亲劝他离开北京,父亲说:——(女生读)
母亲和朋友多次劝他离开北京,父亲坚决地说:——(齐读)
教师小结:是啊, 正因为——引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所以——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二)、法庭上。法庭上父亲的那些言行有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1)“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这一神态描写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
(2)“平静”体会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无所畏惧,坚强不屈,严守党的机密。
(3)“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4)、你知道敌人对李大钊都施了什么重刑吗?补充资料(如果学生课前有查到资料,可以让学生交流)
李大钊被捕以后,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引导学生想象在此时,李大钊和敌人的语言、神态。但是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并没有介绍,我们在上一节课了解到,这篇文章多处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是文章结构紧凑,并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很清楚,如果我们能够仿照我们这篇文章的写法,抓住李大钊和敌人的动作、语言、神态,运用对比写法,将李大钊在狱中与敌人斗争的场面的补充上去,与上文形成前后照应,大家能做到吗?写的时候,可以运用上文中的词语。
A、学生练笔。
B、交流练笔,并及时评价。
C、通过刚才的练笔交流,大家对李大钊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D、是啊,正是因为_---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所以——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更是信念的力量。
E、既然狱中这部分内容的描写更能突出人物的品质,那为什么作者没有写呢?
因为这部分内容不是作者亲眼所见,可见作者虽然对自己的父亲充满了崇敬与怀念,但是在写回忆录时,还是尊重了自己所看到的事实。这就也回忆录写法的一个特点。
F、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1)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他要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亲人。)
(2)、父亲的表现对我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引导学生体会“我”受父亲的影响,变得这么勇敢、机智,她和哥哥受父亲的影响,成为革命青年,继续父亲未完的道路。
(3)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朗读时读出父亲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我”的机智、勇敢,敌人的冷酷与凶残。
三、引导朗读,情感升华。
1、导:李大钊被残暴的敌人执行了绞刑,你知道什么是“绞刑”吗?
(补充资料,李大钊是被军阀张作霖用绞刑绞死的,他们对李大钊“三绞处决”,即在受刑人的脖颈上套上绳索,背上插上一根棍棒第一绞,把舌头勒出来,第二绞把眼珠子勒出来,第三绞,七窍流血而身亡。敌人为了延长李大钊的痛苦,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
2、同学们,我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痛斥那些魔鬼,那些刽子手,但是李大钊同志还是面无惧色的面对这一切。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对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
3、学生根据提示完成句子练习
正是因为李大钊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
被捕前,他 ;
被捕时,他 ;
在狱中,他 ;
法庭上,他 ;
刑场上,他 。
小结:如今,84年过去了,李星华女士也离我们而去,但是我们对英雄的回忆不会停止。在我们新中国成立的道路上,向来都不缺像李大钊这样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革命的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这节课,我们除了进步的了解了李大钊,在写作方法方面还有什么收获?
必做作业:
1、抄写你认为需要积累的词语。
2、整理课堂小练笔。
选做作业:
1、读革命题材小说。
2、办一期理想与信念的手抄板
十六年前的回忆
爱家人 动作 语言 神态 对比
忠于革命 对比
坚贞不屈 前后照应
回忆录 尊重事实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3
一、介绍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师: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师: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⑴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如:
军阀: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⑵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三、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
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⑴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⑵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⑶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⑷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小组合作,交流感悟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读读记记“书籍、含糊、恐怖、一拥而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3、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钊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钊。这篇文章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来回答,主要写了李大钊牺牲的经过。)
3、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来理解?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分段,提示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段(从“那年春天”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钊同志被害)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钊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钊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
(李大钊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钊不离开工作岗位,说明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第一、二段。
2、说说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李大钊在被捕时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他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5
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故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本文描写了李大钊同志坚贞不屈,忠于革命的精神。除开头以外,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被捕前;第二部分讲被捕;第三部分讲在法庭上;第四部分讲被害后。
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并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重点:
自学基础知识,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
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名言警句交流:学生介绍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国家是每个人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份。
一、交待目标,激发情感
是的,国家是每个人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份,从古至今,有多少爱国之士用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五单元,请同学们自读导读,说说导读告诉我们什么了?(生说再汇报)
本单元我们要完成哪些学习目标呢?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再快速看看本单元内容自己来说一说。(生自己说再汇报)
本课我们要自学的内容是13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写例话,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请同学们根据本课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课你的学习目标。(生自说再汇报)教师出示班级学习目标(见上目的要求)指读。
二、出示提纲,引导思路
请同学们运用已掌握的自学方法结合老师提出的目标和你自己制定的目标来进行自学,比一比,看谁效率高,先独立自学再互相交流,自学的收获可写到知识树上。
三、独立自学,重点点拨
1、学生自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疏理:
a、先看知识树字词句篇读一遍。
b、重点汇报理解了哪些内容。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什么是前后照应,有何好处?
《十六年前的回忆》找出相照应的句子,开头结尾的关系,作用。
文章主要内容,写了李大钊同志的三件事,文章倒叙的写法。
c、看13课课后题把没理解的一题第二问号作上记号。
本课学习同学们有了不少收获,但对文章理解得不够深入,精讲课上我们再读课文通过李大钊同志的表现来体会他的爱国精神。另外,虽然同学们能找到前后照应的'句子,但理解这种写法还需在精讲课进一步深入。
d、质疑:本课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
师没疑,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前后照应,那什么是首尾连贯呢?生答。
e、检查读课文,自选你受感动的片段读,并说说为什么选这部分读。自练指读评价。
3、演练。
①看拼音写汉字(集体)
②用“√”选出正确读音。(个人做)
被难(nán,nàn)僻静(pì,bì)抽屉(tī,tì)棉袍(páo,bāo)
宪兵(xiān,xiàn)新夹衣(jiā,jiá)待了一会儿(dāi,dài)
③改错字(个人做)
敌人把父亲全身收了一篇。()()
写文章要注意前后照映,首尾联惯。()()()
④组词,娱误剧据袍抱阀伐宪先怒努(个人做)
四、自我检测,矫正补救
小组内①听写生字词②检查读课文组内互评
五、总结评价,激励进步今天的自学课,同学们学习非常认真,收获也不小,留成同学们今后更加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将来为祖国的腾飞贡献力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节课,同学们自己从课文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大家通过读,知道了课文从李大钊的语言,动作等外表来表现李大钊的沉静、镇定,坚贞不屈,通过读,知道了文章写敌人的心虚、凶残是为了衬托李大钊同志的英勇无畏,知道了文章写亲友的害怕,突出李大钊的从容,写亲友的机智是因为受到了李大钊的影响。通过读,知道了李大钊之所以坚贞不屈,沉着镇定是因为他忠于革命,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那就是对于革命的信心。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同敌人做斗争的事。
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所写的人物事迹距离学生的生活年代久远,估计学生理解比较困难,需要提前查阅有关资料帮助理解;文中还有多处句子也是理解上的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4、通过重点语句的理解,领会李大钊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5、学习李大钊的临危不乱、勇于为革命献身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⑴课前预习。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⑵查阅有关李大钊的资料。
⑶查阅课文的时代背景。
2、教师准备:
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
2、电视出示插图照片,简介李大钊的有关情况。
二、检查预习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2、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3、讨论分段:
⑴写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⑵写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⑶写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⑷写父亲被害后的情形。
4、质疑问难。
三、学习课文
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
⑴“被难”是什么意思?
⑵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
小结: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读第二段:
⑴在被捕前李大钊是怎样表现的?
⑵“含糊”是什么意思?
⑶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李大钊的认真负责。
(结合有关的词谈谈。)
⑷小结:
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书写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一、二段。
2、指名说出两段段意。
二、继续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三段:
⑴指名读第三段。
⑵利用电视播放录象,思考:
李大钊的表现怎样?
⑶上一段中“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没有回来”你找到原因了吗?这就是前后照应的句子。
⑷小结:
在学习这几段时我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
2、学习第四段:
⑴提出学习要求。
(用以上的方法。)
⑵说说你学懂了什么。
(学习小组交流。)
⑶电视出示重点句子:
理解“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伟大的力量指什么?
(表现出他的坚定信念。)
⑷小结:
这段讲了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
3、学习第五段:
听磁带朗读,思考:
⑴李大钊被害后舅老爷、我、母亲各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指三位同学朗读。
⑵找出“妈,昨天是4月28日”的对应句。
⑶课文这一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⑷小结:
这段讲了李大钊被害后的情形。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的精神风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五、作业设计与拓展
1、必做题:
⑴写出课后第二、三题的意思。
⑵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选做题:
⑴阅读《中国革命家故事》。
⑵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和同学交流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