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2025/10/29教案

此篇文章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1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2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研究》课题开题以来,我们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已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研究工作,结合第一阶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课题研究第二阶段的时间:

xx年2月——xx年12月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在学校课题组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全体课题研究人员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以教科研服务教育教学,以教科研促进教育教学,以教科研优化教育教学的工作原则,踏实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努力提高教科研质量,因此本阶段我们本着课题为教学服务的原则,主要的是教学实践研究为核心,把前期的研究的成果付诸于教学案例的研究中,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的质量。挖掘和探讨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语文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课题研究的措施

(1)把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相结合

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个人教科研计划,建立个人课题研究档案,围绕课题撰写教案、上探究课,让课题研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2)注重调查,让教科研深入学生,深入课堂

科研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的发展。在课题的研究的过程中注重把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平时的日常教学中,运用有效的问题来进行课堂教学,同时要关注运用的效果,为此我们结合课题的内容,定期做好问卷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有实效和推广价值。

四、具体工作:

1、把第一阶段所得出的理论应用到教学中去,放开传统教学的束缚,打破以往陈规的教学模式,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2、积极组织课题组活动。每月一次,组内的研究人员分享和总结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后期的研究措施。

3、把课堂教学和研究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进行课题研究内容的实践与探索,针对问题,及时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策略,与校研活动相结合

4、研究策略:理论指导——实际试验——阶段分析——反思改进——总结推广

五、具体工作安排:

xx年1—2月

1、召开课题组研讨会,讨论第二阶段工作重点;

2、参加课题组一些活动。

xx年3—6月

1、对第一阶段的初步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检测与再实践,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本月组织组内的岳丽丽老师、崔迎春老师和我上一节“同课异构”课《社戏》,三位老师分别从人物、情节和环境这小说的.三个不同要素入手设置不同的问题,进行教学实践。

本阶段主要是学习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设计有效的问题让学生来理解抒情类记叙文如何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让学生掌握文章能容,理解作者情感。

根据最新中考说明的信息我们设计教学问题,让学生进行非文本阅读,从宏观上把握理解每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掌握说明内的内容。

2、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且请教资深教师指导课题的研究。

xx年7月--xx年12月

按之前的总方案制定本阶段工作计划,结合课本进行研究探讨。

定期开会

整理充实内容调整方案,继续开展研究。

具体分工:

XX老师

负责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灯笼》《小石潭记》《大雁归来》《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壶口瀑布》《登勃朗峰》《马说》

XX老师

负责八年级下册《社戏》《桃花源记》《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在黄河源头格拉丹冬》《庄子》

XXX老师

负责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核舟记》《时间的脚印》《诗经》《礼记》二则《唐诗二首》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文本内容的前后对比,知道滴水为何能够穿石。

3、与文本对话过程中,了解三位名人成功的事例,明白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

4、引入漫画挖井人,通过课内外联系,深化理解滴水穿石精神的精髓: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一、揭题导入

普普通通的水(板书:水),

平平凡凡的石(板书:石,书写较大),

却演绎了一段滴水穿石的佳话(板书:滴、穿;穿字长些),留下了耐人寻味的启示。(板书:的启示)

留下了什么启示呢?下面就请大家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读一遍课文,看看滴水穿石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1、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老师也找到了(出示小黑板:我们要铭记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大家读一读,自己体会体会。。

2、哪位同学愿意读给大家听。

3、实现美好的理想要靠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滴水穿石为什么会给我们这么重要的启示呢?

二、初识奇观,浅悟启示。

让我们走进太极洞,去见识一下滴水穿石这个奇观,感受一下滴水的力量吧!大家细读第一节,思考水滴为何能够穿石?

1、谁愿意做个导游,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太极洞奇观介绍给大家。

读第一节,很有感情。

2、你是一位出色的导游,谁来说说微不足道的水滴为何能够穿石?

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的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一大奇观。

3、你再读读这部分,看能不能让大家听出来水滴是如何滴穿石头的。

4、停,打断一下,老师感觉水滴着滴着停了,你再读一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不同的感觉。

5、谁听出来了,滴水是如何穿石的,

6、哪些词语表现了水滴的品格?

因为水滴接连不断的滴,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

水滴靠的是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的精神。

7、的确,功到自然成。大家能不能也通过自己的朗读,读出水滴穿石的精神呢?先自己自由读这部分,然后读给你的同桌听,看你的同桌有没有与你相同的感受。

互读这一部分。

三、将雨水和水滴比较,感受水滴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在生活中,雨水同样是水滴,而且速度很快地从高空落下来,力量肯定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为什么却没有把石块滴穿呢?

1、雨水的致命弱点是什么?

2、水滴和雨水比,我们更喜欢谁?

3、我们带着喜欢水滴的感情,再来朗读第二节,注意突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有感情朗读第二节。

4、刚才我们读到了一个带问号的句子,不改变原来的意思,能将反问句换一种说法吗?

5、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这句起什么作用?

第二节在全文起

6、其实水滴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在小黑板上用标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终就能创造出滴水穿石的奇迹,让我们再读一读需要我们铭记的启示,相信你一定有更深的理解。

再读启示。

四、解读名人,深悟启示。

不光自然界的水滴是这样,人也一样,如果谁拥有了滴水穿石的精神,他也将取得不凡的成就。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三位名人,你找出有关内容,边读边想想从这些名人身上你学到了什么,你最佩服哪一位,把有关语句画下来,反复地读读,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和思考,或把你想对这些名人说的话写下来。

老师刚才和大家一起,先读一遍李时珍的故事,然后抓住不懈努力这个词来理解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最后有感情地朗读。现在各学习小组按照这个方法来选学爱迪生、齐白石的故事好吗?

1、在品读的过程中,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我先不找同学说,看谁能把你最佩服的人通过朗读,让同桌也拥有和你一样的感受。

同桌互读。

2、我看有些同学已迫不及待地想说自己的感受了,先别急,你们小组内先互相说说,交流交流。

小组内交流看法。

3、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读书体会、个人感受跟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分享。

●李时珍

不懈努力什么意思?哪些地方表现出李时珍很努力不懈呢?

①是啊,为了完成巨著,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努力,人生有几个二十几年啊!

②说出启示,你的回答很精彩,我建议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③访名医、尝草药,一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许就是滴水穿石的启示,才使他坚持到最后!

④出示文本框:谁能通过板书提示把这段话补充完整?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

。如果我们也能像

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⑤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感情来朗读李时珍的故事呢?

我们就带着这种感情一起朗读李时珍的故事吧,读的时候注意突出表现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语。

爱迪生

①是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②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我们都能成为一个有心人鼓掌!

③孜孜不倦理解了吗?爱迪生孜孜不倦的结果怎样呢?

④出示文本框:我们把前面的填空再做一下好吗?先说给自己听听,然后再举手回答。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

。如果我们也能像

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我们再来朗读爱迪生的故事,体会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齐白石

①的确,时间就是生命!

②老师问一下,白石老人小时侯的事你是如何知道的?不错,书是知识的海洋

③精辟,老师想到一句话:天才是靠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④哪个词更能反映齐白石老人的深厚功底?

炉火纯青什么意思?相传道家炼丹炼到炉里的火发出青色的火焰时就成功了,后来比喻学问、技艺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那所谓的炼丹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齐白石炼的是什么?

⑤故事里哪些词语能表现他的画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⑥对啊,齐白石老人用一辈子就从来没有离开过画画。春天,他在和煦的春风里描画犁田的老牛;夏天,他在阴凉的树阴下观察小溪里的鱼虾;秋天,他在习习的凉风里观赏各式各样的菊花;冬天,即使毛笔冻硬了,墨水冻成块了,他还是坚持着作画

所以他画的虾像在水里游动!所以他画的虾叫人垂涎欲滴!

⑦老师看得出来,同学们刚才学习三个故事的时候也做到了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像这样下去,我们还有什么书读不成呢?

让我们一起朗读齐白石的故事吧。

五、联系实际,体悟启示。

1、访名医,尝药草,完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毕生孜孜不倦给人类留下了1093项发明的爱迪生,还有不叫一日闲过的白石老人更是令我们钦佩不已。古今中外,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①对,靠的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2、是呀!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咱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

3、嗯,说的好!我建议大家再去读读这个耐人寻味的启示,我想此时此刻你的感觉一定更不一样了。

生:读启示。

4、我们讲了这么多故事,概括起来说就是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5、引号中的三个词语理解吗?

出示文本框:能把你的理解溶进填空里去说一段完整的话吗?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

_______________的精神,才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6、所以我们要铭记

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7、找出两组反义词。

目标专一、三心二意,持之以恒、半途而废。

8、刚才大家介绍了那么多名人,今天老师也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他既不是学生,也不是老师,是个挖井人。(师出示漫画《挖井人》,介绍:他的名字叫三心二意,拿着一把半途而废锨,这大大小小的坑都是他的功劳,可他不知道在坑的下面就是源源不断的水)通过这幅漫画,你看明白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说的好,要想成功,持之以恒和目标专一这两者缺一不可的。

经典!

的确。有时成功离你只有一步之遥!

既然是朋友了,那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使他尽快的挖到水?

9、同学们,对于你们的思维、你们的回答,老师只想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精彩。

六、领会特色,赏悟启示

这篇课文先给我们呈现太极洞奇观,然后揭示滴水穿石的启示,接着举三个典型事例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有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实现美好理想的道理,最后给我们提出希望。我们再来回眸太极洞奇观,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奇观!

有感情朗读太极洞奇观。

七、布置作业

咱们这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老师这还有项作业(小黑板出示)。

板书:

22

滴水穿石的启示

李时珍

《本草纲目》

爱迪生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一千多项发明

齐白石

炉火纯青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内容

了解蒲松龄短篇小说的一般特点。指导学生联系《促织》的具体内容,抓住作者篇末的评论,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社会意义。掌握古汉语的学习规律,进行文言句译的训练。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三课时

2.课型:教读训练型

三、预习要求

疏通词句,通读课文,熟悉内容情节,思考作品的主题和社会意义。对已掌握的文言词句知识再作一次较系统的整理。明确文言句译的基本要求。

四、教学蓝图

《促织》情节曲折,故事生动,可读性很强。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特色。作为文言短篇小说,同时应通过训练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尤其是疏通文言词句和文言直译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的教学主要可安排如下三个环节:

1.教读——重点放在引领学生把握课文的特点上

从小说的角度来看,《促织》的最鲜明的特点是:

①题材的现实性

借用狐鬼故事,生动而曲折地反映清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蒲松龄短篇小说《聊斋志异》的独特之处。《促织》也不例外,它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故事,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官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同情。由于清初文网严酷,蒲松龄出于全身远祸的考虑,故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法,显得隐晦曲折,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谈狐说鬼曲折地敷演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自有它特殊的功能和艺术效果,《促织》从明清之际现实中撷取的题材直接为今天的读者提供了认识封建剥削制度罪恶的生动教材。至于小说所采用的借古喻今、以小见大的写法,也是值得我们认真体味的。

②主题的深刻性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人民的最典型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它的主人公成名不是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穷苦农民,而是“为人迂讷”“操童子业,久不售”的穷书生。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成名在经济上、肉体上、精神上所受的摧残,一介穷书生尚且如此,劳动人民的遭遇就更可想而知了。文中写的成名由求神问卜而得佳虫和儿子魂化促织而轻捷善斗两个片断是作者所幻想的带有神话色彩的离奇情节,在它背后包含着人民辛酸的血泪。它向读者昭示,荒淫贪虐的封建统治者是造成成名一家悲剧的根源。小说的结局是成名由穷变富,这种“喜”,非但不能改变作品的基调,反而加浓了小说的悲剧气氛,激起人们对封建制度永恒的怀疑与否定。

③情节的曲折性

《促织》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写尽了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波澜迭起,一波三折,这一特色在《促织》中体现得很充分。就以促织的觅而得、得而失、失而复得的全过程而论,情节就相当曲折。至于写成名一家由悲到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更是突出他被征促织弄得心力憔悴。《促织》富有艺术魅力的情节,吸引着读者关注主人公的命运,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尤其值得我们赞赏的是,《促织》的故事情节能紧紧围绕促织的得失展开,既曲折生动,又结构严谨;更是服务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突现。

当然我们在肯定《促织》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古代优秀作品的局限性。例如篇末的议论,就宣扬了佛家的因果报应思想,对此,我们应根据批判继承的原则,不要受作者观点的局限。

2.疏通——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对文言词句的疏通上

①古今异义。如“两股间脓血流离”中的“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儿涕而去”中的“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中的“是”:古义这(代词);今义判断词。“信夫”中的“信”:古义确实;今义书信。

②一词多义。如“杖至百”与“乃强起扶杖”中的“杖”:前者为动词,解释“杖责”;后者为名词,解释“拐杖”。“举家庆贺”和“手裁举”中“举”:前者解释“全”;后者解释“举起”。“成顾蟋蟀笼虚”和“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的“顾”:前者解释“看”;后者解释“但是”。

③通假字。如:直—值;而—尔;被—披;裁—才;翼—翌。

④动词的特殊用法。属意动用法的如:“成然之”中的“然”:“成以其小, 劣之”中的“劣”。属使动用法的如:“昂其直”中的“昂”:“辄倾数家之产”中的“倾”。

⑤其他词类活用的现象。如名词作动词的有:“细疏其能”中的“疏”:“仙有鸡犬”中的“仙”。形容词作动词的有“欲媚上官”中的“媚”:“近抚之”中的“近”。名词用作状语的有“得佳者笼养之”中的“笼”。

⑥各类倒装句式。如谓语前置句(例:“问者?香于鼎”:“覆之以掌”);宾语后置句(例:“村中少年好事者”)

⑦各类省略句。如“( )遽扑之,( )入 ( ) 石穴中。( )掭以尖草,( )不出;( )以筒水灌之,( )始出,( )极俊健。( )逐( )而得之”。(这一语段有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于”省略等现象。)

以上仅是举些大概,此外文中的文言虚词的用法、被动句式、各类文言固定句式都可找到大量实例,进行归类、疏通。

3.训练——重点放在文言句译的训练上

文言句译要求做到三点:①必须忠实于原文。即译文要能够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没有错误。因此要避免胖译(随便增加意思)、漏译、误译等毛病。②译文要明白通顺,这就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直接按原文的词义和词序进行翻译,做到字字落实。但有的文言语句,如果直译,意思反而不明确,语句反而不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意译,也就是按照原文的意思译写,千万不要硬译。③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古今汉语有许多不同之处,翻译时词序排列往往要作调整,这样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这里所讲的是文言句译的一般原则,而《促织》一文的文言句译则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准确作好省略句的翻译。《促织》中的文言省略句较多,句译时应注意补上省略的成分,且要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和过渡。②准确作好前置或倒装句的翻译,译文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对词句顺序予以调整。③凡出现古地名、年号、职官、器物的词语,一般可予保留,不必翻译,但必须明了它的意思,必要时可用括号作解释。

[说明]

与初中同学不同的是,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尤其是学习像《促织》那样的古代优秀作品,不能仅仅停留于一般的读通读懂,还得在提高赏析能力上下功夫。这份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特点,教以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段方面去理解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这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这一指导思想是值得肯定的。这份教学设计还非常重视学生文言词句疏通和文言句译的训练,整篇课文的教学注重读练结合,这是非常合乎文言文学习的认知规律的。这份教学设计体现了“客观把握,细部着手”的教学方略。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5

以前文言文的教学比较困难,重点不突出,现在通过国培计划的学习终于明白了:在七年级应打好文言基础,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文言文兴趣;在八年级,则需强化学生文言文思维能力,在夯实双基的前提下,开始鉴赏;到了九年级就需要学生能看出文言文文本后面所蕴含的道理和文化了。初中三年,每段各有任务,如果没有教师这种教学的连续性,则学生的.文言文认知水平始终会在原地打转转。

文言文的教学应避免从有“言”无“文”的极端进入到了有“文”无“言”的另一个极端的弊病。

文言断句可以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和细致理解的能力。这种教法使学生对一些文言规律会自主找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由于教学中不是死抠词句,嚼得过细,这就留下了较多的“空白”, 便于学生自己去感知和领悟。恰当的使用白文断句,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文言字、词、语、句以及文学、文化方面的知识。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主要经历和作品的主要题材及风格。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4、体验文中流露出的真挚的亲情。

【学法建议】

要重视诵读。本文是归有光的抒情名篇,感情真挚强烈,应通过诵读读出文气,读出意蕴,读出感受。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项脊轩( ) 垣墙周庭( ) 珊珊( )

偃仰( ) 兀坐( ) 迨诸父异爨( )( )

先妣( ) 门扉( ) 栏楯(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可容一人居: 顾视无可置者: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室始洞然: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

客逾庖而宴: 凡再变矣:

先妣抚之甚厚: 某所,而母立于兹:

一、文本研习

1、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文章开头,具体地写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旧称“ ”,“ , ” 见其小; “ ”直接点明旧;“ , ” 见其破漏;“ , , ”则见其阴暗。这样写,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不漏、不暗了。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怡然自得。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

后面四节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作者写了“ , ,

”这三个典型的细节,写出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这是可悲事之一。 ,是可悲事之二。 ,是可悲事之三。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最后两段, ,是可悲事之四。

2、艺术特色

(1)文气贯通,浑然一体

文章写于不同时期,思念的人有三代,但作者以 为线索,把人物、事件串联起来,又把自己的感情灌注其中,使得文章浑然天成,毫无松散凌乱的感觉。

(2)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写出真情实感。

表现大家庭的破败衰落,作者选取了自己感受最深的'细节,不言感慨而感慨自见;写祖母,也只是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和“ ”“ ”两个动作,就表现出责备、疼爱和喜悦交织的复杂情感。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在修葺后的项脊轩中有时“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请从古代诗歌中再找出一些用了这种手法的诗句并加以体会。

2、第二节中写作者的悲情写得很有层次,请划分出层次并加以品读。

3、有人认为第三节是多余的,应该删去。你是怎么看的?请说出理由。

4、本文的结尾,不言悲而悲不可禁,说说这样的结尾妙在何处。

5、有人说《项脊轩志》的主题是写亲子和夫妇之情,有人说是表达对昔日家庭生活的怀念,也有人说是对家道中落的身世的哀鸣和对个人遭际的不幸的凭吊,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扃牖(jiōng) 修葺(qì) 栏楯(shǔn) 栖息(xī)

B.象笏(hù) 先妣(bǐ) 阖门(hé) 老妪(ōu)

C.尘泥渗漉(shèn) 长号(háo) 异爨(cuàn) 冥然(míng)

D.万籁(lài) 偃仰啸歌(yǎn) 逾庖(yú) 呱呱而泣(guāgu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

D.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室始洞然(宽畅的样子)

②桂影班驳(错杂)

③先妣抚(抚摸)之甚惜

④妪每(每次)谓余曰

⑤风移影动,姗姗(美好的样子)可爱

⑥吾妻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⑦其制(形式、制式)稍异于前

⑧或凭几学书(学写字)

⑨旧时栏楯(横的叫栏,纵的叫楯)

⑩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之意思)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 B.②⑤⑥⑦⑧⑩

C.③④⑤⑧⑨ D.①③⑥⑦⑨⑩

5、翻译以下句子:

①.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④.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