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025/10/29教案

此篇文章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册各单元的基础知识。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整理复习、系统训练的学习过程,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号数学的信心,促进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

教法与学法: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复习时,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本学期的重点内容是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减法和表内乘法,要使学生切实学好。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页总复习第1题,练习二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估算方法,提高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互帮互学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熟练地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出示卡片)

75-8 = 36+40= 42-9= 54+8=

48-40= 52-7= 36+4= 50-20=

57-20= 84-7= 75-6= 84-60=

2、谈话揭示课题。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从今天起,我们要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看哪些同学学得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1、复习笔算两位数加减法

教材第101页第1题.

①指名读题。

②笔算加减法应注意:A.相同数位对齐;B.从各位算起;C.加法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进1,减法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向十位退1.

③指名上台笔算,其余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2、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出示练习题:30+24+28= 75-26-35= 45+27-59=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怎样可以使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简便。 小结:为了简便可以吧分步计算的两个竖式连起来写。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题。

要求学生看清运算符号,认真审题,再独立完成。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3题。

独立完成。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相信同学们的计算会更熟练,在计算时只要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符号,相信大家会很棒!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课本练习五5--11题和1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2.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用竖式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两步式题.

【教学手段】投影片、有条件的可采用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演示动画“加减混合”]

(1)开始演示动画“加减混合”,准备进行观察对比.

(2)复习各种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问:这几组题目各有什么特点?说一说每一组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3)演示动画“加减混合”,印证学生的回答.

二、探究研讨

1、出示计算题。

58-36+27 84-27+16 4+27-16

93+23+94 69-(39-23) 99+(25-24)

2、学生独立试做(教师行间巡视,随时请不同做法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3、在学生们试做的两种方法中,对比,择优.引导学生选择省时省力的算法.

4、师:谁来说一说,做像今天这样的题目时,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1)抄数的时候要仔细,不要因为把数抄错出现计算错误。

(2)在竖式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看清运算符号。

(3)在计算之前要先想一想,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运算顺序错了,题目就该算错了。

三、巩固练习

课本练习五5--11题和14题

四、总结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的区别;能正确的区分角。

难点:准确辨认从不同位置(尤其是左面、右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会画角。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并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旧知学习

1.角和直角

(1)复习角及各部分名称。

(2)说一说,教师里哪儿有角?哪些是直角?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3)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怎样才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怎样画一个直角?

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从直角的顶点开始,沿着两条直角边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直角。

完成教材第102页第6题。

第(1)题:用三角板量一量,指名说说图形中有几个角和几个直角。

第(2)题:请同学们画一画,然后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在投影仪上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2“观察物体”知识。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问:要知道一个物体的全貌有什么办法呢?

(我们应该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物体。)

问:怎样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呢?

(从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去观察,不同的位置,形状不同。要感知一个物体的全貌,应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

3.实物展示。

(1)出示玩具汽车。

师:这是什么?谁来介绍一下老师手里的汽车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观察玩具汽车,介绍自己所看到的情况。

(2)出示3张汽车图片。(正面图、后面图、侧面图)

师:请你想一想,这三张图片分别画的是哪个位置?是站在哪个位置画的?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4.说一说。

请小组中的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文具盒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位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看到的情况。

学生小组活动,组内交流,说一说,评一评。

5.完成教材第102页第7题。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1、13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们有什么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五、同步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选用《新领程》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32页的例5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去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教材32页情境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他们在画画,其中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图。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自由发言。(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3)小组交流讨论。

①应该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人?

②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③选派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男生人数:

14-5=9(人)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9+14=23(人)

(5)观察比较两个算式的联系。

明确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6)提问:你能用一个算式直接求出美术小组的人数吗?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5+14=23(人)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教材32页“做一做”,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

(2)练习六的第1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3)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全课总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男生人数:14-5=9(人)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9+14=23(人)

14-5+14=23(人)

答:男生有9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5

【教材依据】

《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

【设计思想】

教材从回顾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及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开始,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比较、推理、总结等方法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这样,使学生既能熟练旧知识,又能懂得已有知识及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目的。

【教学目标】

情感:利用原有的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及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知识,通过观察情境图,适时动手摆小棒,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计算方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结合进位加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态度: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从小养成仔细计算、认真书写的好习惯;教育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热爱国家。

价值观: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维能力,学会合作学习,乐于与别人交流。

【教学重点】

1、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意义。

2、掌握进位加的竖式写法。

【教学难点】

掌握进位加的竖式写法。

【教法选择】

以活动为主,适当伴有讲解,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对比、学习、总结、积累经验。

【学法指导】

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比较、学习、总结、积累经验。

【教学准备】

教科书第11页情景图、第14页例3图、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6+6= 18+7= 39+5= 47+6=

55+5= 64+9= 52+8= 33+9=

【师指导学生总结: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口算时可以先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把一位数相加,也就是先算个位上的数。】

例如:26+6=32,先算6+6=12

再算20+12=32

2、用竖式计算

22+45 36+51 43+15 21+56 54+23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导入新课(出示第11页情景图)

师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

2、学习例3(出示第14页例3图)

35+37=

①、先用小棒摆一摆,想:先加什么?

a、指导学生分别拿出3捆零5根及3捆零7根小棒。

b、教学生自主摆小棒。

c、同学交流摆放结果。

【方法一】:先加单根的,5根加7根是12根,够10根捆成1捆。再加整捆的,3捆加3捆再加上1捆是7捆,7捆和2根是72。

【方法二】:先加整捆的,3捆加3捆是6捆。再加单根的,5根加7根是12根,够10根捆成1捆。再加整捆的,6捆加1捆是7捆,7捆和2根是72。

e、师总结一、二方法的相同点:先加单根的或先加整捆的都可以。这两种方法的相同之处是把单根的相加,满十后捆成1捆。然后整捆的相加,再把单根的和整捆的加起来。

②、小组讨论,用竖式计算,怎样写?怎样算?

汇报交流:

a、写竖式时相同数位对齐。 35

b、计算时从个位加起。 + 37

c、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72

d、我想从十位加起。

3、比一比

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以前学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及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比一比,想一想哪儿相同,哪儿不同。

4、通报学生总结结果

个位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

5、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像这样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写竖式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四)、课堂作业设计

1、做一做

56+37= 46+24=

56 46

+37先算()+()=()+ 24个位是()+()=()

()再算()+()=()十位上是()+()=()

2、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7+29= 26+38= 33+48= 36+39=

3、教科书练习二第4~7题。

【教学反思】

为了使学生在对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及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以充分的理解,并能在熟练计算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推理、总结的方法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为此我设计了两个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学习环节。这样,使学生既能熟练旧知识,又能懂得已有知识及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很快学会新知识,从而达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目的。

1、动手实践。学生通过摆小棒活动,诱导学生把单根相加,够10根的要捆成1捆。再把整捆的相加,从而暗示: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在探究能否从十位加起时,我故意让学生试一试,不强调“计算时应从个位加起”、“个位和个位相加的和应如何在竖式中写”,进而造成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有从十位加起的,也有不进位的,或是进位后忘记加上进上来的1。最后告诫学生这种方法很麻烦,不可取。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按合作学习的要求,以个人或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进行探究,乐于交流。

总之,在教学计算时,既需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也需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法则,更需要学生充分体验由算理直观化到抽象化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6

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46人,学生思维活跃,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和合作意识。加之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生动教学情境的创设,他们将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经历体验中产生需求,探究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7的乘法口诀是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知道了乘法口诀是怎样来的,掌握了一些编制乘法口诀的策略和方法。乘法口诀是小学数学最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本节课是口诀教学的延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编出7的乘法口诀,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找出7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并能用规律记忆口诀。

3、能用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4、在编写口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掌握并应用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尝试编写出7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屏幕动画先后出示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

请看屏幕——森林里,有一位漂亮的公主,是谁呢?她有几位好朋友,又是谁呢?

2、数一数,七个小矮人都来了吗?

随着学生数数,屏幕出示1至7。再在气球中出现7、14、21三个数。

师:七个小矮人他们每人手拿一只气球。你能看出气球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吗?

3、接着往下写,是哪些数呢?

学生回答28、35、42、49,屏幕中出示各数,教师追问是怎样想的。

学生读7、14、21、28、35、42、49。 这些数都与几有关系呢? ( 板书:7 )

师:从这一列数中,我们能看出:1个7是多少?2个7呢?“21”是几个7?几个7相加得28?……

学生回答后教师组织学生看着屏幕中的数说一说:1个7是7,2个7是14……

师:今天这节课如果我们学习乘法口诀,将学习

随着学生回答完成课题板书:7的乘法口诀。

( 设计理念:七个小矮人的故事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学生们更是对它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大家能编7的乘法口诀吗?相信大家!我们每位小朋友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把大家编的乘法口诀写下来。能编几句就编几句。如果有困难,可以看一看屏幕上的这一列数,再编口诀。

2、学生小组活动。

师:现在请各小组先汇报你们编写了几句乘法口诀。

视频展示其中一个小组所编的口诀。其余学生辨析:所编的口诀是否正确?并检查本小组编写的口诀是否正确。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口诀卡片。

师:小朋友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大家自豪地读一读七的乘法口诀,发现一些规律了吗?

3、学生读、记七的乘法口诀。

在背的时候,感觉“7的乘法口诀”哪几句容易记?哪几句难记一些?

我们小朋友对《西游记》,一定不陌生。 屏幕出示《西游记》图片和相关文字

师:这段文字中有两句乘法口诀,你发现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上段文字中的“七七四十九”、“三七二十一”闪烁后由黑色变为红色。

大家刚才交流的记口诀的方法很多,我们多读读、多动脑筋,一定能记熟口诀。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在合作探索中得出七的乘法口诀,在记忆口诀时教师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使口诀的记忆充满挑战和快乐。)

三、游戏巩固,主体发展

1、大家看着气球上的数,一起说口诀。

教师随机指屏幕上气球中的数,学生根据得数说口诀。接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口令。学生填写课本例题中的口诀。

2、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用呢?根据口诀能算出哪些乘法算式的积?我们做一个游戏——送算式“回家”。

教师将1×7、2×7……7×7、7×1、7×2……7×6等13张算式卡片分发给各小组,学生把它们贴到相应的乘法口诀后面。

3、接下来我们一起再参加一则游戏——转转盘。算对了,转盘才能转动。我们用抢答的方式。算式出示后,算好了就站,站起来就说。

转盘出示7×3、7×4、7×6……学生抢答。

(〖设计理念〗练习中先设计了师生对口令的游戏,主要是对7的乘法口诀进行巩固,然后设计了“转盘”的`游戏,对7的乘法口诀和算式进行综合练习,使练习有坡度,难度适宜。)

四、巩固总结,大胆延伸

1、“7”,是个奇特的数。我国古代与7结下难解之缘。

屏幕出示唐诗《枫桥夜泊》。

大家看到的这是唐代张继写的一首诗,我们三年级即将学习。你能用哪一句口诀算出这首诗共多少字?

师小结:每句七个字,这样的诗,又称七言诗。

2、课件出示:我国古代医学上认为7与女性的成长有关的内容。

3、屏幕出示由五副七巧板拼成的图。

师:小朋友继续看,这是用——七巧板拼成的图,这5副七巧板一共有多少块?

4、课件出示:7只七星瓢虫图让学生用口诀算出一共有几个黑点?

5、医生提示:人每天要喝6杯水,一个星期要喝几杯水?

6、课件出示:一架电子琴,问:白键一共有多少个?师:还记得七个小矮人吗?

(〖设计理念〗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 拓展练习环节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及学科之间的整合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乘法口诀。)

五、课后延伸

屏幕出示七个小矮人画面(与课始准备题的的画面相同),并以游动字幕形式出示儿歌,同期配音:1个矮人1张床,7个矮人7张床;1个矮人2只碗,7个矮人14只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