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1
一、揭题
1、请大家看老师写一个字“听”,自己读读看。谁会用它来组词?
老师听了大家的发言,觉得有两点特别好:首先,大家的发言没有重复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其次,大家在组词的时候,有的同学把“听”放在词的前面,有的放在后面,字放的位置不同,组的词就多。以后我们知道了,组词的时候,可以把要组的词放在不同的位置,这样,我们的词汇就丰富了,就美了,思维也就活跃了。
2、譬如说刚才有同学说到的“倾听”“聆听”这些词就非常好。就是说,我们在听的时候,不但要用耳,还要用心,这样才能听出味道来。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
3、写题
4、齐读课题
5、师介绍:鼎湖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那里群峰罗列,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满目青翠;那里不但有浩瀚的林海,更有高悬的飞瀑,成为鼎湖山的一大特色。你想,既然是听泉,主要听什么?
6、检查预习:预习了课文,你觉得鼎湖山的泉声怎样?课文哪几节写了泉声?
二、自学课文,思考问题
我们只是预习了课文,就感觉到了鼎湖山泉声的美,如果我们用心细读课文,一定会对这泉声有更深刻的了解。我们来读课文描写泉声的第二节和第四节,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方式不同,但内容是一样的,问题也是一样的,那就是:作者听到了怎样的泉声?
三、讲读第二节
(一)课文第二节主要写了作者白天听泉。他听到了怎样的泉声?
1、(找句子)点出:淙淙指读
2、(找句子)点出:不绝于耳理解词意读词读句
3、(找句子)点出:清纯悦耳指读齐读句子
4、(找句子)点出:欢快活泼齐读句子
(二)教师小结:
在轻纱似的薄雾中,鼎湖山的泉水交错流泻,时隐时现。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和安详厚重的钟声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在每一位游客的耳边、心头回荡。能把这一节读好吗?
四、讲读第四节
到了晚上,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看第四节,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泉声呢?
1、媒体点出:小溪、涧水、无数道细流、飞瀑急流
2、请你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听听这是哪一种泉声?(播放媒体)
3、作者主要写的就是这四种泉水的声音。齐读这段话。
4、夜是那么的寂静,作者身处山中,耳边传来丰富多彩、不绝于耳的泉声,他不但在用心聆听,更在细细品味。下面老师给大家放一段画面,请大家和作者一样细细品味。注意:我们不但要用眼看,还要用心听,更要用心品味。一会把你的感觉告诉大家。(播放媒体,师配乐朗读)
5、学生谈体会。
6、师相机播放乐器声,同时媒体出现: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
7、读好这些词。
8、引说:这轻柔的声音其实是——小溪的声音;
这清脆的声音其实是——涧水的声音;
这厚重回响的声音其实是——无数道细流的声音;
这雄浑磅礴的声音其实是——飞瀑急流的声音。
9、鼎湖山的泉声真像音乐一样妙不可言啊!这就是作者用心聆听、品味的结果。
10、把你品味到的所有感觉放到文字中,通过读来表现。
11、指读。
12、分角色读。
13、师通过提问.总结“这小提琴是谁拉响的?这琵琶是谁弹响的?这大提琴是谁拨响的?这铜管齐鸣是谁奏响的?(大自然)
14、引读:更令人称奇的是,还有一些泉声——
五、总结。
在这万籁俱寂的晚上,一切似乎都已沉睡,只有鼎湖山的泉声如歌、如诗,多姿多彩,不绝于耳。美吗?妙吗?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它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演奏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它。当然,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鼎湖山听泉》是一篇游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作者以游览线路的先后顺序,以细腻的笔触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介绍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妙感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教学这一课,不仅要让学生积累课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启发学生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受到美的熏陶。在充分感受泉声美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心聆听的习惯,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设计理念:
1、重视朗读,在多样的训练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感。
2、有机融合听、说、读、写,扎实进行双基训练。
3、在研读中借鉴作者的表达方式,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作者按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培养文学感悟能力。
4、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品味其表达效果。
5、在充分感受泉声美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心聆听的习惯,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斟酌词句,品味课文第四自然段的表达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泉声的美妙与神奇。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
1、从关键词句入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
2、运用情景教学法,以读为本,以学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质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3、运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生,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
4、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精心选择运用读书,勾画、想象等方法,以听促读,以读促学。
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激情导入
(播放音乐)师:刚才,你听到了什么?(生答)
(教师板书繁体:聽)
师:知道这是一个什么字?你知道这个字告诉我们什么?(生答)
师:你喜欢听什么?(生答)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跟着作者谢大光的脚步到鼎湖山听一听美妙的泉声吧!板书课题:(鼎湖山听泉)齐读课题。
听,耳边传来淙淙流淌的声音,(点击音乐),摇铃击磬似的、清亮圆润。仿佛我们已来到了鼎湖山。(点击鼎湖山图片)
师:面对鼎湖山,你最想说什么?
生答
师:是呀,多么美妙的鼎湖山,就让我们跟上作者的脚步去看一看那清亮的泉水,听一听那美妙的泉声。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请同学们快速打开课本,跟着作者的脚步去游览鼎湖山吧。
(生自由读课文)
师:“鼎湖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答)
师: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看看听者的地点和时间有什么不一样?用笔勾画描写作者游览的地点和时间的词句。
(生浏览课文勾画)
师生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引导学生抓住“半小时左右”、“过了寒翠桥”、“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入夜”、“蒙眬中”这些词句,达成目标二:学习作者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
师小结:这篇文章是一篇游记,作者移步换景按照地点的转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三、精读感悟,理解积累
1、自读途中观景听泉(白天听泉)
师:请大家自由浏览第二自然段,勾画出直接描写泉水的词语。
(学生自读勾画)
师生交流:勾画出描写泉水的词语。
师:你勾画出了哪些词语?
(词语:淙淙清亮时隐时现不绝于耳清纯悦耳交错流泻欢快活泼等)
师:这些词语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了什么?(生答)
(从“淙淙的泉声、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欢快活泼”体会到泉声的美、大,从“涌流、流泻”等词想象到泉水的多)
师:刚才通过词语,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作者听的时候,在看;看的时候,在听。
师:谁来带着自己的感受把上山途中的所见所闻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评价学生的读)
(学生自读勾画,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从“淙淙的泉声、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欢快活泼”体会到泉声的美、大,从“涌流、流泻”等词想象到泉水的多,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泉声的美妙。与此同时想象鼎湖山草丰林茂、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满目青翠的景色。从而为后文,作者能在夜晚听辨泉声作好铺垫。)
2、精读品味,感受泉声的美妙(入夜听泉)
师:白天路上听泉已让我们大饱耳福,晚上听泉又是怎样的感受呢?默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描写泉声的句子,仔细品一品。
(生交流)
师: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描写泉声的句子。
(出示第四自然段描写泉声的句子,“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生自由读)
师:能读懂吗?都有怎样美妙的声音呀。
(轻柔的、清脆的、厚重回响的、雄浑磅礴的)
师:想听听这些美妙的声音吗?(点击多媒体课件、播放泉水的声音。)
(为了能让学生通过此段的学习落实目标4、5,突破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聆听、辨识、品味出的泉声的美妙,设计了此环节:让学生联系学生活实际回想“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齐鸣”的声音,体会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
师:同学们听得这么仔细,肯定辨识出不少的泉声。把你听到的泉声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生说听到的声音)
师:请大家练习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好吗?组内练习一下。你们能不能通过选取最喜欢的朗读方式,可以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边朗读边品味,从而变成一首首“泉之曲”。
(生小组进行自主学习练习)
师:哪一组先来?(指小组读)评:你们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说出这样读的原因
师:哪组再来示范一下。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那清亮的泉水,听到了那悦耳的声音,还仿佛欣赏着一曲欢快活泼的交响乐。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奏响这首泉之曲吧。请一、二、三组女生读轻柔小溪的声音,四、五、六、七组女生读清脆涧水的声音,全体男生读细流汇聚空谷的声音,全体齐读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师:真了不起,你们奏响了一支美妙的泉之曲,那变幻莫测的泉声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令人回味无穷!
四、升华中心
师:短短的四十分钟的鼎湖山之旅即将结束,你想说什么?
(生自由陈述)
师小结:鼎湖山的泉声如歌、如诗,多姿多彩,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奏出一首美妙的乐曲,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
(用饱含诗情画意般的语言总结全文,在学生已有的感受上,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感受,为学生感受美创设了一个渠道。对全文来说,“你们想说什么?”又是学生情感的升华。)
师:最后让我们闭上眼睛,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把鼎湖山独特的泉声留在我们脑海里。
(点击课件:播放配乐朗诵)
五、原文欣赏:(有时间就在课堂上欣赏,没时间就留在课后)
师:课文有所改动,老师找到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原文,咱们一起来欣赏。
六、作业设计:
如果你喜欢画画,就用你手中的笔把鼎湖山的美景画下来;如果你喜欢朗诵,就请你找一段优美的音乐为课文配音;如果你喜欢当小导游,就请你把鼎湖山介绍给你最喜欢的人;如果你喜欢写诗,就请你写一首赞美鼎湖山的小诗;也许我所列举的方式你都不喜欢,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方式来表示。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本课上承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下连后三篇散文。鼎湖山可写的景物很多,但是作者精心取材,把视线集中在山泉上;而且写景的角度也很独特,从“听”字入手,贯穿始终。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学情分析】
“听泉”令人耳目一新,是本篇散文游记的突破点。初三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富于想象,所以很容易利用优美语段来教会他们感悟鼎湖山泉声的美妙、感悟自然的生命力。并且,利用本文经典段落,联系课内外相似语段,教会学生描写某种事物时分层次、多角度,生动细致地描绘,做到“读写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吟哦讽诵”,带领学生抓住四次听泉的思路,感悟“鼎湖山”泉声的美妙、大自然勃勃的;
2、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概括不同“泉声”特征;
3、通过“吟哦讽诵”,让学生能够拓展学习分层次、多角度,生动详细地写景状物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切身感受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情;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自主学习;
3、触类旁通,将课内写作手法眼神到课外;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聆听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四次“听泉”的写作思路,学会抓住关键词概括事物特征;
2、理解作者通过泉水的描绘引发的联想和感悟,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学会分层次、多角度、生动详细地描绘景物!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直接切入上课
二、检查预习:因为本文有很多优美语段,所以正确读音是必须的
肇庆古刹遐想一泓菩提繁衍
拾级生意盎然怅惘污垢泠泠淙淙
三、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引出鼎湖山的特征,提示写景散文须突出特征
四、通过教师示范、小组讨论、同学发言等形式完成预习学案表格。
明确作者游览鼎湖山的四次听泉的顺序、地点及所听所感,跟随作者聆听泉声、热爱自然、揣摩人生哲理。
几次听泉在哪里泉声如何联想感悟
初听近山泠泠淙淙
极清朗如见泉
活泼迸跳心生雀跃
欢快
再寻山间
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孩子如铃的笑语似娇羞的爱女、调皮的孩童
年轻、生气
身心轻快
三寻半山越发悦耳欢快清亮应和钟声老人拄杖立于门前,召唤嬉戏忘返的孩子欢快清亮
和谐自然
夜听寺旁
客房
层次分明
富于变化
岁月流逝、历史变迁、生命轮回、涤荡心田水孕育生机、滋润万物,是山的灵魂
教师示范第一次听泉的朗诵、归纳,后面三次的内容让同学分成三个大组,互相读书,思考讨论后学会用简练的语言归纳!
“夜晚听泉”部分的感悟要点拨下学生为什么会想到历史变迁、生命轮回。
五、利用经典段落,“夜间听泉”部分,反复诵读,了解鼎湖山泉声的不同特征及优美描绘,并为课后背诵奠定基础。
四副不同的泉水引出不同的泉声,或是柔曼、或是清脆、或是厚重、或是雄浑。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引导学生感悟、体会聆听安静的夜晚下鼎湖山如交响乐一样的泉鸣合奏,各种轻重缓急、各种层次交叠,通过四种典型乐器声描绘出来,优美隽永!
六、延伸出《老山界》及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对声音的分层次、多角度描述,让学生拓展延伸写片断练习《听雨》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陆定一《老山界》
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通过三个片段的比较总结,再利用相同格式的模写,希望同学们能试着写出生活中听雨的不同感受,不同的雨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雨声丰富的层次。
那如者,是,似,让人感到 。
七、有人认为为了突出“听泉”的`中心,其他无关文字应该删去,你怎么看?
这是对课文里没有写听泉内容的探讨,作为一篇游记,有必要提及七星岩与鼎湖山同为广东肇庆的名胜景点、有必要提及鼎湖山重要景点的名字,如“寒翠桥、补山亭、庆云寺”。而鼎湖山的树木茂密、蓊蓊郁郁,能够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明珠”,也正是因为鼎湖山的泉水丰盈充沛,突出文章主题——水是“山的灵魂”、愿“清泉永在、清泉常鸣”!
八、作业布置:
1、请背诵课文指定段落
2、请将片断《听雨》完善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鼎湖山听泉》课后反思
昆明市第八中学杨丽
抽题抽到《鼎湖山听泉》,真是觉得很有挑战性!文章比较长,可以教给学生的知识点和可以拓展运用的写作技巧也很多,怎样做到既呈现课文解析的完整性,又能突出“读写结合”的工具性,还要兼顾游记散文类学习的“吟哦讽诵”法,真是有点千头万绪理不出重点。况且这是课赛,整堂课还需要有一定的亮点才会出彩!
“教学要有新思路,课文要想挖得深,必须反复研读文本!”,工作室一贯的教学理念让我能够沉下心来一遍一遍研读课文!在多次研读中,我也在思考“课要怎样上,既能让学生感悟到鼎湖山的泉声之美,又能把这些优美的语句的写法切身地教给学生,让他们能在以后写景状物以及游记散文类的写作中有所提高。
其实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思考教学设计就是最佳的教学思路!最终我把教学中心和重难点定在“如何突出景物特征、如何丰富生动地写景状物”上,我相信这绝对是学生写作提高的一个重难点。所以,我的整个教学设计紧扣“鼎湖山泉声优美”这个中心,从破题开始,让学生一步步走近泉水、聆听泉声。先从情感上接受、爱恋,再从写法上模仿、创作。
应该说前面教学环节中对于四次听泉的分析是细致到位的,而且我并没有走“移步换景”这条路,而是带领着学生依次找出泉声的特质、由泉声引发的联想和感悟。这个部分虽然很花时间,但是是必须要慢慢落实和积淀的。每次泉声的不同——单独的泉声、应和钟声的泉声、夜间的众泉齐鸣声,都要让学生朗读好、感悟好和分析到位。这个部分,我先示范了朗读,再让学生互相读,在共同朗读和之后的讨论合作中学会归纳泉声的特征。有了实质的体验,学生也才会爱上鼎湖山的泉、爱上大自然的水!尤其是看到很多同学在认真朗读后更正了自己“随意遐想”给出的“答案”,我深深感到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能让学生学会“在读中学、在读中想”是最大的成功!(中间因为准备仓促,课件中第二次听泉的地方应为“山间”而非“过了寒翠桥”)
本堂课的难点在于通过经典诵读段落“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晚上回看课件,“轰响”错打成了“哄响”,希望没有给学生造成误导。)教会学生分析出泉声的不同层次,感受学习作者优美的语言表达。但是这个部分的教学似乎太生硬,只是简单分析、挖词回顾,甚至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四幅图对应的四种典型声音,颇感遗憾!
之后引申了原来学过的陆定一《老山界》中关于声音描写的段落,只是作了类比,也并没有让学生好好体会出比喻的“浑然天成”!现在回头看给学生拓展的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片断,更是“浅尝则止”,他所运用的比喻是符合他阅历和情感的表达,但是并不贴近我们的学生阅历,无论是“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学生真的无法深刻体会,这则课外资料的拓展,思路是好的,选材不好!
本来乘热打铁,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内容所学,仿写“听雨”的句子,我以为会是一个很活泼、很出彩的环节,结果恰恰没有。不知道是我给出的句式局限了孩子们的思维还是他们真的没有时间或心情好好听过雨,被迫起来念自己句子的同学,没有一个写出了又流畅又漂亮的句子。本想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好句子,四五个句子组合在一起不就是很好的层次、丰富的描写?可惜事与愿违!当然,更多地是感觉到现在的学生观察不够细致,也不能很好地想象和联想,所以表达很苍白。好在我也利用了这个环节教学生如何修改句子、完善表达!
由于这个写作环节不够流畅,所以本来留了三五分钟的时间来解析为什么这篇课文还有些内容和“听泉”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又必须要有。还没有开始,就被“无情”地结束了,提了个头,让学生下来思考吧。
每一堂课都是有遗憾的课,但每一次上课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收获。希望自己的教学设计能更加稳重、大气,自己的语言也能再干净凝练,希望自己在语文教学的沃土上“清泉永在、清泉常鸣!”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到鼎湖山泉声的多美响,感受到泉声的丰富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评赏析感受到泉声的美妙,在读中感悟。
2.通过想象,感受到泉声的变化多端,体会泉的趣味。
三.教学准备
录音,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师:板书“听”字。(聴)猜猜这是什么字。
2、揭示:它是“听”的繁体字,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都是有很多讲究的,大家看看这个字,这是一个会意字,从这个字的结构上你能看出些什么?仔细看看它的组成。像这“听”字带个耳朵很容易理解,用心去听,你们尝试过吗?那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耳朵、带着我们的心一块到鼎湖山听泉去。
板书:鼎湖山听泉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书上把描写泉水的词语画记下来。
(生按要求进行自主学习)
2、交流找到的词语。(交流过程中理解:不绝于耳 交错流泻)
3、同学们画记了不少词语,老师归纳了一下。
课件出示:
淙淙 不绝于耳 清纯悦耳 欢快活泼
清亮 时隐时现 交错流泻 遮断路面
4、自己读读这两组词语,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比较一下这两组词语,你会发现——
(第一组描写的是听到的泉水的声音,第二组描写的是看到的泉水的样子。)
板书:(不绝于耳)
师:泉水不但清纯悦耳,而且形态多样。
5、这儿还有一组词语,谁来读读?
课件出示:浓阴、繁花似锦、草丰林茂 、古木参天
师:这是写什么的?
生:花草树木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是的,你们看,鼎湖山上绿树成荫、草丰林茂、繁花似锦、古木参天, 课文中还有一个地方对“草丰林茂”作了更为生动的描述,谁能找出来?
(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 )指导朗读这句话。
设疑:绿从脚下伸展开去,漫山遍野,郁郁苍苍,好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可这些景物的蓬勃生机和泉水又有什么关系呢?
(是泉水滋润了万木。)
6、教师小结:看来泉水不仅美妙动听还滋润着鼎湖山的万木,蕴育出蓬勃的生机,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这美妙的泉水和泉声吧。
(出示课件)
7、再美美地读一读。自由读。
8、配乐朗读。
9、过渡:是啊!在这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听到这悦耳的声音,谁不为之倾倒呢?所以作者忍不住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并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借宿。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板书:用心品味
1、轻声读第四自然段,找出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声音?
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
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作者把它们比作了哪些声音?(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乐)
2、你听过这些琴声吗?(课件出示音乐声音及特点)
小提琴:轻柔 琵琶:清脆
大提琴:厚重回响 铜管乐:雄浑磅礴
(相机指导:试着读出轻柔的`感觉,其它可学生自读)
3、照着一二两句的样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4、让我们闭上眼睛,和作者一起去用心聆听、辨识、品味......
课件出示音乐,教师范读。
5、泉声汇聚成了一首美妙的交响曲。大自然就是这交响曲的作者,泉声就是一个个跳动的美的音符。让我们通过朗读,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品味这些美好的感觉。让我们再仔细地读读第四自然段。
(配乐、分角色:教师引读开头,第一、二组女生读小提琴声,全体女生读琵琶声,第三、四组男生读大提琴声,全体读铜管乐声)
6小结: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那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折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咦,流连是什么意思? (舍不得离开。)为什么它要在花间流连呢?
7、再听音乐,想像一下它好像还像什么声音?它们在干什么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我们走进了山泉的世界,我们用心去聆听、去感受,于是体会到泉水的生命之美。作者谢大光在文章的最后他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来一起读。
蒙胧中,那滋润着鼎湖山万木,蕴育出蓬勃生机的清泉,仿佛汩汩地流进了我的心田。
2、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鼎湖山听泉,我们用耳朵去听,我们更用心去听,于是我们便发现了与众不同的美。此时,老师只想借作者谢大光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今天这次愉快的鼎湖山之旅。(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蕴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5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指认文中的比喻、拟人句,体会其表达作用;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学习文章紧扣一个“泉”字以空间转换为顺序组合材料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对掌握文章吟哦讽诵的要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味作者的感情。
(2)欣赏。可让学生各抒已见,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段或句子,阐释欣赏的理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秀美河山的感情;体会本文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
2.难点
作者听泉而生的感悟,即文中深蕴的哲理。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祖国风光片剪辑。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光秀美,名胜古迹,比比皆是,万千景象,美不胜收。今天,就让我们去一下有“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之称的鼎湖山,听一听泉水的声音,领会那清澈透明的境界吧!
(二)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泠泠 淙淙 迸 跳 一泓 童(zhì) 楹 联
(chàngwǎng) (xī) 戏 生意(àng) 然 (jiǒng) 然相异 万籁(jù) 寂 污垢 (xiá) 想
2.走进鼎湖山。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 山地林木葱笼,生长着众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保存了一个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3.整体感知。
(1)学生速度课文划出表示作者行踪和时间变化的词语
【提示】找出这些词语,有助于理清本文的线索和写作顺序。
(2)按作者的行踪,给课文划分段落。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浏览、思考。
【学生活动】鼎湖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可写的景物相当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而且用听觉来感受、领略、品鉴,这是为什么?
2、诵读、讨论。
【学生活动】自由读课文,讨论: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经历了怎样的感情嬗变的历程?
3、品味、探究。
【学生活动】第二部分写亭前仰观和殿前漫步,直接写泉的地方并不多,是不是偏离了中心?请说说你的看法。
4.借鉴、运用。
【学生活动】分别找出一个比喻句和一个拟人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比喻句:
表达效果:
拟人句:
表达效果:
【点评】本文语言生动鲜活,运用了较多的精妙的拟人句、比喻句。学生完成这项练习,有助于学习借鉴本文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四)课内小结
1.本课时重在整体把握课文,了解课文的主题,把握文章的脉络。通过大家反复浏览、诵读,理解作者如何抓住、为什么抓住“听”这个主心骨来组合材料。对文章以作者的游踪为顺序的写法,也有了清楚的认识。
2.本文作者在鼎湖山听泉,心神犹如融于泉水之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你跟自然接融,也有过沉醉其间,物我两忘的体验吗?请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记下你的经历和感受。
(五)拓展延伸
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鼎湖山地处北纬20°10ˊ,靠近北回归线。在地球上北回归线附近的地区,因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炎热干燥,雨量稀少,沙漠连片,惟独我国南部和东南亚一些地区,因受到夏季海洋风影响,雨量丰富,植物繁茂。鼎湖山处在东南亚季风圈内,离海又近,能接受充沛的水汽,故山地林木葱笼,生长着众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保存了一个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根据调查统计,鼎湖山面积达17000亩,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其中原始森林有2000亩以上,境内有高等植物2000种,结构复杂,层次分明,林中还生活着数以百计的飞禽走兽和爬行动物种类,构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其中有不少稀有珍贵树种,如桫椤、苏铁、格木等,还有鼎湖山特有树种鼎湖钩樟、鼎湖冬青等。它处于南亚热带,属热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区,是世界上少有的特殊森林类型,受到中外科学家的重视。
1956年鼎湖山建立了国家自然保护区,1979年被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组织接纳为自然保护网中的一员,在此设立定位研究站,在世界17个热带生态研究站中,是处在最北沿的一个,具有很大的科学研究意义。
(六)课堂跟踪反馈
课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肇庆( ) 佯作( ) 泠泠淙淙( )( ) 生意盎然( )
迥然相异( ) 菩提( ) 汩汩( ) 楹联( )
2、选出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 )
A、不决于耳 新陈代谢 轻重缓急 历史变迁
B、万籁俱寂 繁花似锦 气氛肃穆 安详厚重
C、小心翼翼 枝缠藤绕 无可住目 清彻透明
D、曲径通幽 山明谷应 岁月流世 格外清晰
能力提升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 ;那清脆如弹拨者,是 ;那厚重如倍同轰响者,应为 ; ,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4.“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这句话中,“听到”的到底是 ( )
A、岁月的流逝 B、岁月的流逝……的声部
C、新陈代谢……主旋律 D、岁月……主旋律
开放探究
5.作者把泉声比作孩子的笑语,把钟声比作老人的召唤。请你说说泉声与孩子的笑语,钟声与老人的召唤有什么相似之处,这种表现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学生活动】选取课文的一段或几句,吟哦讽诵。要沉醉其中,“旁若无人”。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自由诵读,质疑探究。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读书,提出问题,师生讨论解答。
【提示】学生自读质疑,问题可能涉及方方面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从语言分析、文意理解的角度设问答疑。对有关地理名词、历史事故等方面的问题可以不展开讨论。
2.重点难点解析:
【学生活动】思考:(1)作者为什么要写游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这与写鼎湖山听泉有什么关系?
(2)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为什么选择这几种乐器来作喻体?
(3)可能有的同学认为,本文也可看作是以时间顺序为主,如何评价学生的看法?
3.各抒已见。
【学生活动】再读课文,找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语句,说说你欣赏的理由。
【提示】本文佳词妙句比比皆是,语言典雅,富有节律感。学生大多会欣赏用词生动准确的句子、细致描绘的句子;比喻句、拟人句;阐发人生哲理的语句等。
4.比较阅读
【学生活动】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那时,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离宫几个湖中都盖上了冰被,惟有这里依旧是泉水汩汩,半个澄湖清如故,水不凝,冰不封,尤其是清晨,热河泉雾蒙蒙,烟袅袅,蒸腾飞升。旭日喷薄云际,雾气中隐隐约约出现一条斑斓的影带,就像雨后七色长虹落在热河泉上……太阳升起后,热河泉雾消云散,整个港湾碧波荡漾,水清见底。朵朵白云像飘荡在湖水里,一群群红鲤,倒像红羽小鸟,在白云中自由飞翔。
------(刘洪涛 《热河泉》)
(1)请你说说,热河泉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特点的?
(2)你最喜欢什么时候的热河泉,为什么?
(三)总结反思,
【总结反思】1.对自己欣赏的语句,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尝试背诵。会背了,就主动背给大家听。
2.读书须有疑。第二课时的任务之一,是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课文作者游鼎湖山听泉有所感悟,那么学生读课文,也应有自己的疑问,有自己的感想。本课时的另一项教学内容是学生欣赏、背诵 ,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的优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精妙,朗读——赏析——再读以至成诵。
(四)拓展延伸
听 泉
[日] 东山魁夷
鸟儿飞过旷野。一批又一批,成群的鸟儿接连不断地飞了过去。
有时候四五只联翩飞翔,有时候排成一字长蛇阵。看,多么壮阔的鸟群啊!……
鸟儿鸣叫着,它们和睦相处,互相激励;有时又彼此憎恶,格斗、伤残。有的`鸟儿因疾病、疲惫或衰老而失群。
今天,鸟群又飞过旷野。它们时而飞过碧绿的田原,看到小河在太阳照耀下流泻;时而飞过丛林,窥见鲜红的果实在树荫下闪烁。想从前,这样的地方有的是。可如今,到处都是望不到边的漠漠荒原。任凭大地改换了模详,鸟儿一刻也不停歇,昨天,今天,明天,它们继续打这里飞过。
不要认为鸟儿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飞翔的。它们为什么飞,它们飞向何方?谁都弄不清楚,就连那些领头的鸟儿也无从知晓。
为什么必须飞得这样快?为什么就不能慢一点儿呢?
鸟儿只觉得光阴在匆匆忙忙中逝去了。然而,它们不知道时间是无限的,永恒的,逝去的只是鸟儿自己。它们像着了迷似地那样剧烈,那样急速地振翩翱翔。它们没有想到,这会招来不幸,会使鸟儿更快地从这块上地上消失。
鸟儿依然忽喇喇拍着翅膀,更急速、更剧烈地飞过去……
森林中有一泓清澈的泉水,发出叮叮哆哆的响声,悄然流淌。这里是鸟群休息的地方,尽管是短暂的,但对于飞越荒原的鸟群说来,这小憩何等珍贵!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这样,一天过去了,又去迎接明天的新生。
鸟儿在清泉旁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泉水的絮语。鸣泉啊,你是否指点了鸟儿要去的方向?
泉水从地层深处涌出来,不间断地奔流着,从古到今,阅尽地面上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因此,泉水一定知道鸟儿应该飞去的方向。
鸟儿站在清澄的水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它们想必看到了自己疲倦的摸样。它门终于明白了鸟儿作为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一玄不复返了。
鸟儿想随处都能看到泉水。这是困难的。因为,它们只顾尽快飞翔。
不过,它们似乎有所觉悟,这样连续飞翔下去,到头来,鸟群本身就会泯灭的,但愿鸟儿尽早懂得这个道理。
我也是群鸟中的一只,所有的人们都是在荒凉的不毛之地上飞翔不息的鸟儿。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掩蔽了它的声音,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悠然的鸣声,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
回想走过的道路,多少次在这旷野上迷失了方向,每逢这个时候,当我听到心灵深处的鸣泉,我就重新找到了前进的标志。
泉水常常问我:你对别人,对自己,是诚实的吗?我总是深感内疚,答不出话来,只好默默低着头。
我从事绘画,是出自内心的祈望:我想诚实地生活。心灵的泉水告诫我:要谦虚,要朴素,要舍弃清高和偏执。
心灵的泉水教育我: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得真实。
舍弃自我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想。然而,絮絮低语的泉水明明白白对我说:美,正在于此
【阅读建议】
《鼎湖山听泉》的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东山魁夷也说,“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潺潺的泉水那“悠然的鸣声”。阅读时,请你思考: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感觉?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一篇?
(二)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在横线上改正。
轻纱遮面 欢呼鹊跃 清澈透明 山明谷应
万籁俱寂 岁月流失 引人暇想 有仙则名
2.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的钟声和 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 着,像是老人扶仗立于门前, 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A.清脆嘹亮 叮叮咚咚 呼唤 招呼 B.安详厚重 清新明丽 回答 召唤
C.安详厚重 欢快清亮 应答 召唤 D.清脆嘹亮 欢快清亮 应答 呼喊
3.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1)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
(2)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 )
(3)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 )
能力提升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进山方知泉水非此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进,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1)给加点字注音
一泓( ) 楹联( ) 幽曲( ) 童稚( )
(2)山泉和“我”的爱女之间有什么相通之处?
(3)文中引用楹联有什么作用?
开放探究
5.下面一段文字选自老舍的《趵突泉》,阅读后答题。
泉太好了。泉池差不多见方,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不敢再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的水藻上飘荡着,使你不由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1) 与《鼎湖山听泉》比较一下,谢大光与老舍对泉的描写反映出他们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答:
(2)语段的结尾说“ ……使你不由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请你发挥想象,描绘一下你所想到的境界。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会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会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难点:学会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几幅树与泉水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图片谈感受
教师:
树:生命力的象征,蓊蓊郁郁,令人神往,令人陶醉
泉水:似听见它们的欢笑,流淌的声响
总之,这种生机勃勃、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思,令我们神往
现在让我们接着这幅图想象这样一种情景:天空飘起了细雨,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我们的视野也随之模糊,景物也笼罩在烟雨中,看不真切此时你又有何感想?
或有另一种惊喜,或为欣赏不到美景而惆怅,不管怎样此刻我们肯定有一种感官会更加灵敏——听觉
这节课我们就要充分发挥耳朵的潜力,在想象中走进鼎湖山去聆听那里的泉声(板书:鼎湖山听泉)
二、释题
迅速浏览课文,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点拨析题的角度,学生交流讨论,如学生不能解决,教师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一个“泉”字,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独特的美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
1.读准字音
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大意(学生读书,圈点关键信息)
重要词语:
流连忘返 生意盎然 迥然不同
万籁俱寂 可见一斑 翩翩起舞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明确:这篇散文主要写作者游览鼎湖山听泉时的见闻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揭示了人生哲理
四、再读课文,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
1.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按照游人的行踪顺序来写
2.默读课文,划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语
明确:作者行踪顺序是:到达鼎湖山——过了寒翠桥——进入山中——行至半山,补山亭——庆云寺——寺旁客房
3.教师小结:这是一篇游记散文随着作者的`行踪的变化,景物也会有所不同,这种写作方法就是移步换景,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学生讨论归纳)
概括:黄昏——晚饭后——夜间体会课文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理解课文是以空间转换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4.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教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然后点名让学生回答,明确课文层次
学生讨论后回答:
第一部分(第l段)初闻泉声,如见泉影
第二部分(第2—3段)引发联想,爱上山泉
第三部分(第4—7段)补山亭仰望、庆云寺漫步
第四部分(第8—10段)得到感悟,枕泉而眠
五、吟哦讽诵,体会情感
1.指导学生运用“吟哦讽诵”的方法诵读课文1—3节,并将自己读书时的收获写下来,准备交流(分小组诵读课文,注意诵读要领)
2.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并指出诵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再次诵读、体会,并在班上巡回指导
3.组织学生谈谈诵读的体会和感想,可以从诵读的方法上谈,也可以就课文内容谈
4.总结诵读方法
①读出快慢,读出轻重,读出情景,读出感情(技巧,情感)
②借助想象,让作者所绘景象展现在面前
③品读泉美时,应重点体会作者的心情,带着感情去读,揣摩作者的情感,把喜悦读出来
六、课堂小结
整篇课文以“听”字统领全文,围绕“听”字组织材料,本节课我们侧重在诵读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结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七、课后作业
运用吟哦讽诵的读书方法自由诵读全文
附: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第一部分(第l段)初闻泉声,如见泉影
第二部分(第2—3段)引发联想,爱上山泉
第三部分(第4—7段)补山亭仰望、庆云寺漫步
第四部分(第8—10段)得到感悟,枕泉而眠
行踪顺序:
登岸——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出泉声的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教学重点:
重点: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出泉声的美
难点: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指名学生说出作者的行踪:
登岸——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作者在山途中观景听泉,感受到了泉声之响,泉水之多,泉声之美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三、悉心阅读,走进文本
通过上节课的阅读,尽管鼎湖山山泉之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还是模糊了一些,下面请同学们细读文章,划出文中表现泉水优美的词句,加以赏析看看鼎湖山的泉水究竟是什么样的(学生阅读,划出相关词句赏析)
(此处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侧重于他们的主观感受,但在引导上对字词句段、章法、修辞、写法都要予以强调)
1.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感受到的泉声妙不可言、变化莫测、变化多端、清纯悦耳、欢快活泼、轻柔、清脆、厚重回
响、雄浑磅礴、忽高忽低、忽缓忽急、忽清忽浊、忽抑忽扬、不
绝于耳……
2.学生赏析语句,自由发言
例句:(1)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赏析: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泉水清脆、厚重、雄浑等特点让人眼前仿佛呈现出鼎湖山泉水的美丽景象,表现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情
(2)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
赏析:一个“送”字能让人体会到鼎湖山的“殷勤、好客”,“枕边”比“耳边”更确切,“枕边”除含有“耳边”的意思,还说明“我”已“躺在床上”,静下心来
(3)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赏析:作者在玄思妙想中捕捉到了生活的真谛,字里行间蕴涵着对生命的赞颂以及催人奋进之情,突出了大自然对人心灵的净化作用
3.同学们,读了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作者为什么能感受到这么有层次的泉水交响乐?
明确: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就是源于对清泉的喜爱,使作者能感受到这么有层次的泉水交响乐让我们来品读最能表现这种情感的第8段
4.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把泉水形象化,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声音将这种美传达给其他人
(指名同学朗读)
让我们也像作者一样来聆听泉声(播放课件)
5.我们也来发挥想象,试着仿写几个句子
(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写的句子)
同组推荐同学上讲台评点赏析(注意是否运用了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进行写作的方法)
四、总结作者写景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1.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运用比喻、想象、描写等方法,将景色形象生动地
展现在读者面前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更深刻的感受了作者奏出了一首奇妙的泉水交响乐,人的灵魂是否也如泉水一样清澈,能在漆黑的夜里,发出多层次的音响与节奏,扣人心魄,引人思索呢?
作者把山泉当作山的灵魂来写,从自己对泉水的喜爱之情的不断升华之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六、课后作业
写一篇游记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鼎湖山泉水: 妙不可言、变化莫测、变化多端、清纯悦耳、欢快活泼、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
作者情感: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热爱大自然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