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春》读后感

2025/11/03读后感

此篇文章《春》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春》读后感 篇1

杜甫,唐朝伟大诗人,一生经历坎坷。青年时代在盛唐中度过,游历了中国许多地方。参加科举,落榜。和许多盛唐时期诗人一样,杜甫怀有巨大抱负,入仕治国。但一次次世事的经历,使他真正看清了这个社会。

当唐朝由盛走向衰落时,杜甫深刻的感受到了社会的变迁,人生的辛酸,同时也看到了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疾苦。

杜甫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忠君、仁爱、入仕思想深深影响着杜甫。但当安史之乱爆发的八年间,唐朝社会的急转直下,百姓深受磨难,杜甫深刻的认识到了世事的变迁,他用诗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记录了这场战乱给社会给百姓带来的巨大影响。

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深刻的记录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状况。底层百姓生活艰辛,战乱给整个国家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春望》就是杜甫写于这个时期,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后,作者回到长安所见所闻。

在叛军的`劫掠后,长安已是满目荒凉,往日繁华的长安,现在已是不堪目睹。诗人杜甫看到这样的场景,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对于一个忠君爱国、对贫困百姓有仁爱之心的人,内心的伤感是可以理解的。

诗歌的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用平实的语言描绘了战乱后再次回到长安的所见,叛军攻陷长安,虽然山河依旧,但已满目疮痍。春天草木茂盛,但人烟稀少,与往日的繁华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借景抒情,抒发了对故国的深深怀念之情。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借助花、鸟美好的事物表达一种感伤悲凉之情。感慨世事的变迁,对花而伤感流泪,因为恨别而听到鸟儿的鸣叫也感到惊心难过。颔联运用对偶的手法,加强了诗人对长安沦陷的伤感之情。景随诗人的情感而变化,花鸟美好的事物也因为诗人内心的感伤而变得凄凉。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描绘了当时战乱持续时间长,同时也表明了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长期的战乱,在外打仗的士兵,故乡家人对他们多么牵挂,一封家书抵万金,思念亲人。在战乱的年代,年轻人都被抓去打仗,家里只剩下老弱,百姓在战乱中承受苦难,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诗人想到这里更是感到痛苦,也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对国家社会、底层百姓的忧愁,白发脱落的更加稀疏短少,发簪几乎不能夹住。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国家破落,百姓处在苦难之中的忧伤之情。诗人把个人之情寄予到国家百姓,关心国家安危,关心百姓疾苦。

在那个动乱的时代,诗人把个人的坎坷遭遇与社会世事紧密联系,在细微之处见真实,寄予感情与诗中,客观叙述描写与主观的抒情相结合。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给人一种悲伤之感。《春望》把作者内心的伤感忧伤之情与现实景物恰到好处的联系在了一起。

杜甫晚年穷困潦倒,疾病缠身,国家的衰落,百姓的苦难,诗人杜甫深深感受到了世间的桑海。沉郁顿挫的风格表现了杜甫一种倔强的性格,感情的深厚表达的真挚。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品质,忧国忧民、仁爱之心等等。朴实无华的语言,世事的描写,对底层百姓生活的感触,对国家安危的关心被历代仁人志士所敬仰。

《春》读后感 篇2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其实这是错误。《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却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

《春》一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朱自清的笔下,春草是如此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如果作者没有发自内心的由衷的喜爱之情,怎能写出这等精彩之笔!在朱自清笔下,春风、春雨都显得那么美。风中的柳枝是多么温柔,风中的乐声是多么动听,风中的气息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还有,那绵绵的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像薄烟,表现了飘渺朦胧之美。我读着读着,仿佛正在春风中尽情地欣赏一部春天的乐章,一幅春天的写意画。作者对春天真挚的`赞美之情,已不留痕迹地融入了景物描写之中,让我读来回味无穷。

《春》一文景中寓理。文章先描绘春天美景,再写春天里的人们。我们在春天里的人身上,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息。这气息,能让消沉的人振作精神,让懒惰的人勤奋工作,让失望的人充满希望。

读着读着,我脑子里浮现出一副美丽的景象,一副春天特有的景象:桃树,梨树,杏树上都开满了一朵朵娇艳的花,有的红的像熊熊烈火,有的粉红粉红的,像天上的朝霞,有的洁白的像雪花,花儿散发着迷人的香味,闭上眼睛,树上仿佛结满了桃子,杏子,梨子!蝴蝶,蜜蜂围着花儿翩翩起舞,野花数不胜数:杂样儿,有名字的,无名字,都像赶集似的聚在草丛里,像一只只彩色的眼睛,像一棵棵闪烁的星星,一闪一闪的调皮地眨着眼睛。

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春》确实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细读朱自清的《春》,我不由地有这样一种感觉:这是一个大病初愈的文化人,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编织着自己的理想之梦。这是一个经历了"心灵炼狱"的知识分子,在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他沉醉其间,诗情联翩,感受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冲动。他从时代的"十字街头"撤退下来,又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我总觉得,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

让我们一起用心去感受这幅图画。

《春》读后感 篇3

关于朱自清的文章,我们在学生时代阅读过《背景》和《荷塘月色》,堪称现代文学史上的美文。今天品读的是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一篇清雅动人诗意满溢的美文。在陶醉之余,还感受颇多。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感受春的美景和诗情。

《春》不仅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副风景画,更是一曲对春的赞歌,还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

《春》描写细腻,富于情致。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用自己的双眼,认真地观察他身边的春色。大到山、水、太阳,小到花草、鸟儿,甚至连本无色无味无形的风,在他的笔下都如富有感情的人一般,读罢不能不令人叹服。我们仿佛忘记了窗外呼啸的北风,来到了富满生机的春的世界。

春的生机、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这都不是让我感受最多的。而是作者朱自清先生对生活深深的热爱和那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文中每个、每个词、每个字都揉进了作者对世间万物的热爱。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可见期待春天来临的心情是多么殷切。东风来了,了春天的消息,你听,那春天的脚步声近了。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写出蛰伏了一冬的人们迎来风和日暖的喜悦。人们充满了希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的最后,作者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是美的,是活泼生动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是健壮有力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文章描写的顺序也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

朱自清用一颗阳光、积极、充满活力的心去观察这些景物。他的心情是那么明朗!这使我不禁想起了生活中那些总是抱怨的人。他们抱怨自己的工作,抱怨自己的家庭,抱怨领导,抱怨朋友。仿佛他们自己就是这个世上最悲惨、最不如意的人。但和朋友一交流,却发现大家都不过如此。哪里有事事如意、一帆风顺的人那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缺少一颗乐观、包容的平常心,心态是很重要的。在一张白纸上或一个黑点,正如于丹所讲:人们就只看见了那个点,而看不到周围那一大块空白。这就像生活中人们总是看到不如意的事,而忽略了剩下的许多快乐事一样。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去对待生活中的黑点吧。

《春》读后感 篇4

在学校第三届读书节期间,我诵读了很多唐诗,李白、杜甫、王维、王之涣、王昌龄……一位位伟大诗人的名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间,田园诗、边塞诗……我用心诵读、品读一首首朗朗上口的诗歌。其中我最喜欢大诗人杜甫,我读他的诗,读他的故事。最感动我的是他写的《春夜喜雨》。

在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已经学过这首诗。那时我就知道,由于当时天气干旱,所以这场雨让大诗人非常兴奋,忍不住发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感叹,再加上春雨在夜里悄悄来临,没有一点声音,像天使降落人间,不惊扰人们的好梦,滋润着万物。这样的一场雨,真是好雨啊!

语文课本里的这首诗只有前四个分句,今年读书节期间,我终于读到了完整的《春夜喜雨》,后四句写道:“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是说诗人在看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在说诗人在想雨: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将变成繁花盛开的世界,整首诗充满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是啊,这场春雨给逃难的杜甫带来了难得的好心情,然而为什么这样赞美春雨,为什么不去责怪它迟迟不来呢?这场雨真的只是久旱逢雨,表达喜悦的心情吗?我心中产生了疑问,继续深入阅读,查找资料。让我们回到唐朝,下这场春雨的那一年。这一年在诗人的人生中显得那么重要。安史之乱的马蹄声渐渐地远了,雄浑的号角声也不见了,狼狈逃难的日子结束了,杜甫成都的草堂在朋友的帮助下建成了,此时的杜甫却再也不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也不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在任左拾遗官的一年多时间里,杜甫清醒地认识到在当时黑暗腐朽的`官场,自己的理想没有一个可以实现,同时也说明诗人根本不适合做官。那么诗人意志消沉了吗?一蹶不振了吗?还是整天借酒浇愁愁更愁?没有,一代伟大诗人的心灵因为这场雨变得更加丰满。那天夜里,细小的雨淅淅沥沥,从天空飘然而至,风将这飘忽的雨吹进诗人点灯夜读的书桌前,“哦,下雨了!”他一阵欣喜,忍不住放下书本,侧耳倾听。多美的雨声啊,仿佛人间最美妙动听的音乐。杜甫禁不住想:多好的雨啊,该来的时候就来了。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雨不就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最贴切的写照吗?你瞧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的无私深深地打动了杜甫,他情不自禁地要去看看这雨的大德。四周漆黑一片,田野里的小路已经看不清了,只有江上小船里的渔火,在斜风细雨中忽闪忽闪着。可是那些久旱的万物正在咕咕地,欢畅地吮吸着这甘霖呢?杜甫忽然领悟到做人不也应该如此吗?他越想越激动,不禁写下了“春夜喜雨”四个大字……

从此,杜甫像变了一个人,另一个杜甫出现了,几个月后,他的另一首传世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诞生了。啊,难忘的雨,无私的、默默奉献的雨打动了大诗人杜甫,也打动了我。我要诵读更多的唐诗、宋词,诗经、楚辞……让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也像这春雨滋润我的心灵,陶冶我的情操,我甘愿做春雨滋润下的一棵小草,在春天里茁壮成长。

《春》读后感 篇5

本学期工作之余,我有幸拜读了《名师讲语文》丛书系列的《吉春亚讲语文》,对“博采众长、开拓进取,教学带有浓浓语文味且不乏诗情画意”的吉春亚老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深深被她的教学风格所吸引,被对语文勤奋探索、执着钻研的精神所折服。

《吉春亚讲语文》共分四个板块,分别是“我的语文人生”、“我的语文理念”、“我的语文实践”和“我的教学语录”,全书共216页,虽全是文字,却并不枯燥。书中不乏专业理论,更有很多教学实践,但更吸引我的是那些实践过后的反思和心得。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生硬的规则,只有吉老师在语文教学路上的不断摸索,只有吉老师探索实践后的体会与感悟,而正是这些朴素实在的细节展示与心得的分享,让我受益匪浅。

天道酬勤。教师家庭出身的吉老师,父亲的身体力行给她作了最好的榜样,而心如止水地勤勤恳恳钻研,才是她走向成功的关键。湖城边,暗夜里,无处不见吉老师勤奋努力的身影。品味吉老师的语文人生,我再次将勤奋的种子播种在心里。正如吉老师所说,只要有坚持不懈的手,自然会有收获。至此,我也认识到,对于教学经验并不丰富的自己来说,勤奋固然至关重要。勤看书、勤钻研、勤听课、勤做笔记、勤反思成了我今后应该努力的重点,我也相信,像吉老师一样,踏踏实实地勤奋做事,一定会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不断进步。

只问攀登不问高。恩师于永正平静地对吉老师说的这句话,在她心中分量不轻,吉老师的语文之路,也正是这样,不断攀登,却从不问高。在淡泊中不断收获,在勤奋中提升,也正是我所向往的。我一直想做一个默默努力的人,虽没有远大的志向,我却是希望自己能在向身边人学习、摸索的过程中,慢慢成长,渐渐充实。

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味。吉老师的课堂充满浓浓的书香气息,展现着语文学科的个性,从一书到另一书,精彩地绽放出生命的活力。作为一名教师,一名语文教师,是决定语文课堂是否具有语文味的关键。而我自己的课堂,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如果注重知识的理解,往往忽略的语文的味道;如果重在情感熏陶,往往处理不好考试的要点。由此我也认识到,具备较强的语文意识,积累丰厚的文化内涵,锻炼较好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是我必须努力达到的目标。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渐渐使我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才能让我的学生对语文有较浓厚的兴趣。

受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吉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指出“学有方法,让孩子自己会学习”,而从本书很多教学实录,都不难看出这一点:教学,除了灌输知识,更多的是方法的指导。因为只有学会了方法,孩子们才能运用自如,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比如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这样一来,不但使学生在以后读文过程中会抓关键词语理解文章,也会让学生在写作中养成炼字选词的好习惯,长此以往,学生语文素养一定有所提高。

《吉春亚讲语文》一书,有专业的理论,有实效的方法,更有吉老师自身的教学体验和思考,她是为我们解惑的钥匙,亦是指路的明灯。读完此书,许多收获与感悟不胜言表,只愿将所学所得投入实践,让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更加稳健,让我与学生的语文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春》读后感 篇6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江南春绝句》一共只有四句28个字,而且字面意思极浅,但读来却觉余味无穷。一般赏析书籍都只评析其写景与反佛,最多是加上对历史的反思。我却觉得,这首诗可以整体分三层来读,说出来与大家讨论,欢迎大家批评建议。

诗的第一层自然是写景。"绿映红"从色彩上明亮了读者的眼睛,"莺啼"从听觉上唤醒了读者的耳朵;"水村山郭酒旗风",既增加了人间烟火气,又使画面增加了动感。"千里"与"十里"之争的故事更是为这首诗增加了一丝亮色。接下来景色由明转暗,写到佛寺的楼台笼于烟雨之中。整首诗写景不似绘画,而似影片,先由"千里"远景引入,而后镜头拉近,是为水村山郭,最后突然镜头切换,转向烟雨中之寺院,似欲故意来个对比。写景内容丰富而简约,有极富美感。

第二层是咏史。写景由明转暗即在情感上否定南朝的崇佛。南朝建寺众多,并未能阻止其政权走马灯似的迅速败亡轮换的命运,像梁武帝萧衍,三次舍身为僧,最终却落得个"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结果(梁武帝身死之后,梁并未马上灭亡,但已经奄奄一息,黄泉路近)。但大肆崇佛,却苦了百姓——"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都是百姓的血汗筑成的!而今楼台尚在,南朝已逝;物虽犹在,人安在哉!只有烟雨濛濛,笼罩于此,徒使后人心生无限感慨!另外,我想,"绿映红"易使人想到"灯红酒绿",加上"酒旗风",更坐实了这种想象;"莺啼"则易使人想到"莺歌燕舞",歌姬舞女。结果是整首诗的前两句似乎是在暗示南朝统治者的奢侈腐化、醉生梦死;后两句则显然在批评他们崇佛。这些人一边残酷压榨百姓,花天酒地、荒淫纵欲,一边要"买福卖罪"、行"善"积"德"。他们想用这种方式(崇佛)寻求心理的平衡,其结果却是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社会变得更加畸形。

第三层,便是借古讽今了。唐代皇帝和贵族们的崇佛并不比南朝差多少。韩愈曾因谏迎佛骨,险些丢了性命,佛教之盛行可见一斑。后来唐武宗灭佛,被佛教界称为"会昌(唐武宗年号)法难",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佛教的过度泛滥。不过,佛教本身并不是错,信佛也未必是错,但对于这些老爷们来说,与其一边作恶一边祈求佛祖保佑,当然不如真真正正给老百姓做些实事。我想佛教精神也不会提倡以权、钱作为作恶资本的伪善的`。杜牧在其早年的名作《阿房宫赋》中曾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是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他在很多咏史诗中都表露出了这种借古讽今的意思,他对当时的现实深感忧虑。这首诗虽未点明其借古讽今之意,却将此意十分含蓄而生动地表达出来。

杜牧的诗多简明浅显,却话中有话、意蕴无穷;他的诗多明朗疏淡,充满了美感。杜牧的诗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这大概也是他能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