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六年级语文《学弈》教学设计

2025/11/03教案

此篇文章六年级语文《学弈》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六年级语文《学弈》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3 个生字。

2. 能够根据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3.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 知道跟弈秋学弈的两个人的表现不同,明白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5. 能够说出学习课文后的体会。

教学的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的难点:

理解文意。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疑问引入:

1 .板书 文言文 和课题 学弈,初步了解文言文并解释课题的意思。

2. 观察课文插图,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明白两个学弈人的不同表现。

3.疑问引入: 这位看下棋的'老者是谁? 他与这两个下棋的孩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读通课文:

1. 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清楚。

2. 指读,评价并正音。

3. 学生再练读。

4. 指读。

5 齐读。

6. 小节过渡: 下面我们来理解课文的意思吧!

三.理解课文:

(一)根据注释,疏通全文。

1. 学生根据课后注释自主理解句子的意思,不会的地方小组商讨。

2. 学生交流汇报( 出示小黑板):

①你都理解了那些句子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②有什么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③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讲课文的意思9

(二)引读课文,加深理解。

引读设计内容:

(1) 弈秋是谁?

(2) 让弈秋干什么?

(3) 跟弈秋学弈的两个人表现有什么不同?

( 相机板书:

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 思援弓缴而射之)

(4) 后一个人与前一个人相比学习效果如何?

( 相机板书:弗若之矣)

(5) 是最后一个人的智力比不上前一个人吗?

四.感悟道理,谈出感受

1 .不是智力不如别人,为什么 弗若之矣 ?

( 引导并相机板书: 专心致志

三心二意)

2. 从这两个学弈人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

( 相机介绍本文的述说者孟子,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3. 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五.练习诵读,读出韵味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 .这一课你学会了吗? 为什么学会了?

2. 回去之后,把自己心得体会写下来,好吗?

附: 板书设计

文言文

26 学弈

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 (专心致志)

弗若之矣

一人 思援弓缴而射之 (三心二意)

六年级语文《学弈》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

2、相互介绍孟子。

4、释题:“弈”指,“学弈”指。

5、质疑: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为止。

2、小组合作读课文,互相正误。

5、展示交流

6、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小组合作学习,解疑释惑,讨论每句话的意思。

3、展示交流。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一人:

另一人:

3、学得结果怎么样?是什么原因?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背诵课文。

六年级语文《学弈》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明课文的内容。

3、能联系实际,说明学习课文的体会。

二、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对照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常见的文言警句(投影片)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下,这些警句有

什么特点?

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

的书面语体,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4、介绍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

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涵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正确断句,读出抑扬顿挫的语气。

2、师领读,让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

3、学生自由练读。

4、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5、小组讨论交流。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

句对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联系前后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4、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句子的意思

①使弈秋悔二人弈

②思援弓缴而射之

③为是其智弗若与?

5、说说全文的意思

①同桌互说②指名说

四、课堂小结

1、指导朗读

2、学生质疑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想一想,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抄写生字词

附:板书设计:

学弈

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学一人专心致志

弈一人以为鸿鹄将至

专心致志才能学到本领

六年级语文《学弈》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进一步体会文言文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老师讲述《掩耳盗铃》的故事。

2.(出示媒体文言文《掩耳盗铃》)读读这段话,想想这段文字与我们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3.师小结:这样的文章就叫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方言文与现代白话文有所区别,有些字的读音和意思跟现代的不同,而且语言简略,意思深刻,多读文言文,能够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

(上课一开始,就出示一段文言文,并以猜谜的形式引导思考,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初步感受了文言文的韵味,一下子就集中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学习文言文准备了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解题、质疑。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弈”是什么意思?“学弈”什么意思?

2.质疑: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3.小结学生的问题,归纳板书:谁跟谁学下棋?怎样学的?结果如何?

三、看图了解故事梗概。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图上的内容。(媒体出示文中插图)

2.学生自己练说图上内容。

3.指名交流画面内容。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理解很困难。为了降低难度,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媒体出示文中插图,让学生观察生动形象的画面。)

四、读准、读通课文。

1.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同时,学习古文的难点,也在于会读。下面,老师先读给大家听一听。(播放音乐)

(伴随着一段优雅的古典音乐,教师抑扬顿挫地朗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韵味。)

2.学生交流:读文言文要注意些什么?

3.小结:读文言文停顿多,但停顿要“音似断非断,声断气不断”。

4.学生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画出停顿的地方。(媒体出示画好停顿的课文)供学生参考。

5.按照停顿,自由练读,然后在小组里读。

6.(出示加着重号的句子)指导读通几个长句子。

“惟弈秋之为听;”/“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

五、理解课文内容。

读通了课文,是否能读懂呢?文后提供了许多的注释,大家可以把这些注释放到文中试着理解。

1.结合注释,自学课文。

2.在小组里交流学习情况,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讨论。

3.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三个问题:

(1)谁和谁学下棋?弈秋是个怎样的人?

(2)两个小孩分别是怎样学弈的?

(3)结果怎样?为什么同一个教师教会有不同结果?能用一些成语来说说两个人学习的情况吗?(板书:专心致志三心二意)

(4)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六、朗读、背诵课文。

1.朗读课文。

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可以手舞足蹈地读,可以摇头晃脑地读。

(1)自由练读。

(2)小组里相互读。

(3)出示重点句、难句,指导有感情地读。

(4)女生齐读,男生齐读。(可配上表情动作读)

(5)(播放音乐)配乐齐读。

2.配乐背诵。

(媒体出示重难点句,师进一步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的朗读得到提高。配乐齐读使学生入情入境,保持了高涨的学习激情,使朗读到达了最佳水平。)

七、学用文言。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我国古代文言文的韵味,它是那样凝练,读来意味无穷。其实,我们平时在说话或写作文时偶尔用上些文言,往往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回忆一下我们日常生活经常使用哪些文言。

六年级语文《学弈》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能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教学难点:

理解“之”在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在1920年以前基本是使用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

2.读课题,解题。

什么是学弈?请同学们通过阅读预习提示寻找答案。

(学弈:学习下围棋。)

3.本文选自《孟子》的《告子篇》,作者是孟子,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时举的一个例子。

4.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孟子的资料?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著作有《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二、自读课文,解决疑难。

1.按要求读文。

(1)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解决。

(3)掌握生字字形。

2.汇报交流

(1)字音: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huìwéihúzhuófúyuē

诲惟鸿鹄缴弗若曰

(2)解释古文词语的意思。

三、熟记课文。读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

2.指导文言文读法。

3.学生练读。

四、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件什么事?(两个人向弈秋学习下围棋,由于学习态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桌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教师点拨指导。学生质疑问难,全班讨论解决,老师辅导。

1.逐句理解。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是全国下围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

其一人专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其中一个人听得很专心,只要是弈秋说的,他都听。)

一个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讲着,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过来,想象着拉开弓用箭射天鹅。)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虽然与第一个人一起学,但是不如他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2.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三、体会文章中心。

1.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

(第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凡是弈秋说的他都记得,比较用心,所以比第二个人学得好。)

2.请大家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3.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四、背诵课文。(分组背)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板书设计:

25学弈

在一人……

弈秋善弈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

一人……

六年级语文《学弈》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学弈》教案。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2、简介孟子。

3、"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1)谁学下棋?

(2)怎么学下棋?

(3)学得结果怎么样?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1.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案《《学弈》教案》。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2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