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其中会写“诗、欲、寻、者、药、此”。
2.能够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3.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画,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本学期我们学过哪两首古诗?谁来背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
4.这两道都是描写江南自然风光的诗。今天,再学习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指导新闻记者理解诗句。(板书:登鹤雀楼)
1.释题:鹳(guàn)、雀(què)(拼读)是一种鸟儿,样子很像鹤。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题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范读全诗。
3.指名读诗。
4.出示图画,看图,理解诗歌大意,结合教学生字。
(1)教师描述:一天傍晚时分,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象。(指图)你们看,诗人看到了什么?
(太阳.黄河)
(2)太阳又称为什么?(日)
(3)快要落山的太阳称什么?诗人看到太阳怎样落下去?
落日,诗中称为“白日”。太阳靠着山渐渐落下去。
(4)“靠着”是诗中哪一个词?(依)
(5)这句中的“尽”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尽”是“完的意思,在这里是说太阳完全落下山去了,完全消失了。
(6)“白日依山尽”一句虽然只有5个字,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动态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太阳怎么样?(多媒体展示)
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最后完全落到背后了。
(7)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太阳落下山去,又看到了什么?“黄河人海流”是什么意思?
结合进行语言训练:黄河地向大海充去。(学生口头填写)
(滔滔地.滚滚地.汹涌澎湃地)
(8)指导朗读第1.2两句。
讲解: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第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
(9)学生读第3.4句,此时诗人产生什么想象?
想看得更远一些。教学:欲:“要”的意思。
(10)讲解第3.4句。
千里:形容很远很远,并不是刚七千里。穷:穷尽,尽头。更:再。这句意思是:眼睛要想看到很远很远,就要再上一层楼。
(11)指导读第3.4句。
指点:诗人登高远望,写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因此这两句表达了一种不断向上的精神,所以常常被人们引用。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第二课时
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白目依山尽(A白天的太阳B落日)
2.欲穷千里目(A与“富”相对B穷尽,尽头)
二、默写《登写鹳雀楼》。
第二课时
课前导语:
1.背诵第一首古诗。
2.你们游览过大山吗?大山奇峰重叠,烟雾缭绕,气象万千,所以大家都喜欢游览名山,许多诗人定敢诗来赞美大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教学生字:寻经xùn.者
zhě.遇yù。)
一、指导释题。
寻:寻找.寻访。隐者:旧时不愿做官而到山中或偏野居住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雇一个小男孩帮助收拾文具,做些杂事。这个小男就是书童,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童子”。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试读课文。
四、了解大意。
1.这首诗写了几个人?我们看见的是哪几个人?还有谁没有看到?
写了三个人:诗人.童子.师傅,看得见是诗人与童子,还有隐者没看到。
2.这首诗主要是以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形式写的。诗人是怎样问,童子又是怎样答的呢?
五、理解诗句
1.我们从“言师采药去”,可以推想到诗人问童子什么?这里的“言”就是“说”。那么“言师采药去”是什么意思?(说师傅采药去了。)
教学:药yào(药品.中药.采药.西药)。
从童子的回答你们能猜到诗人问童子什么?
2.齐读第1.2句。
3.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幅画?又仿佛听到画中的人在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指导。
4.当童子告拆诗人师傅采药去了,诗人为了寻仿他,接下去一定要问童子什么?
师傅到哪里采药去了
5.童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1)现在来学第3.4句
(2)指名读第3.4句
6.释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就是“这”。“此山中”即“这山中”。“云深不知处”,即山高云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云深”即山高云雾浓重,高山上往往云雾缭绕,迷迷蒙蒙。
7.现在谁会说,童子是怎么回答的?
我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只是山太高,云雾浓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8.再读第3.4句。我们仿佛看到童子和诗人的动作.神情怎么样?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指点: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他也会顺着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点头。
9.感悟意境。
诗人望着这烟雾缭绕的高山,心中会想着什么?(讨论)
想着隐者在深山采药的情景,行踪不定,在云雾之间飘飘然的隐士生活情景。
六、背诵课文
七、扮演角色对话:一人扮诗人,一人扮童子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2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能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设计理念: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了解作者和诗的`大意,让学生体会诗歌描绘的情景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诗歌方面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媒体运用: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
默读第九课课文《推敲》,了解贾岛“推敲”的故事及其生平。 板书:唐〃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二、读题、释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讨论:寻?隐者?遇?
3、想想题目的意思。
4、引导质疑。
三、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音,读通句。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松下?童子?只?深?不知处?
4、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提问,看谁对诗句的理解更正确。
5、背一背。
四、观看投影,练习对话,体会感情
1、出示答句: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想问句,同桌练习。
3、观看投影图片,练习对话。
4、体会作者感情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五、总结全诗,背诵感悟
1、总结:这首诗采用问答体,一问一答,寓问于答。是通过寻访者(贾岛)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应的回答写的,这三次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语言朴实自然,读来却令人寻味。
2、有感情的背诵《寻隐者不遇》,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六、补充阅读
贾岛《题诗后》
七、作业
1、填诗,练字
寻( )者不遇
( )下问童子,
言师采( )去。
只在此山中,
云( )不知处。
2、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并画下来。
八、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失望
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感知体验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三、对话互动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四、建构生成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教学反思:课后,我发现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没读出这首诗的感情和韵律来。问题在哪里?我发现自己在学科整合的认识上存在片面性。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过去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增强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但并不是说可以无目的,随意地整合。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是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和韵律。古诗教学必须重视朗读指导下,在教学中,我却本末倒置,倒置教学效果不好。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了诗意,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
(3)能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4)领会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
(5)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心情,领会“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
课前: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配以古琴音乐,渲染气氛。
课中:
一、提示课题。
从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一定已经知道了今天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一首古诗,诗题是——寻隐者不遇。诗题中的“寻”是什么意思呢?“隐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华、有志向的人,由于某些原因而隐居起来,不问世事的人。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是“隐者”呢?“不遇”是什么意思?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学生交流自己对他的了解你。
引用作者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三、理解诗意。
1 出示诗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讨论。
2 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
3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在理解和解说诗意的时时候,我们会发现诗句中缺少了些什么。究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题: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4 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
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味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如果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四、体悟作者的心情。
1 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出示填空题:
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 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 “唉!” 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
2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五、两首诗对比,感悟诗人用词精准!
出示:寻隐者不遇
花间问童子,言师挖菜去。只在南山中,马上就回来。
学生交流讨论,从中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准。
六、作业
写《评价手册》上的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这首诗平白如话,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轻松的理解诗题、诗意,同时也能猜想出诗人与童子对话完整的`过程。学生通过扮演贾岛和童子的问答,体会到你贾岛把三次问答浓缩在20个字中的魅力。在表演中也轻松感受到当时诗人一波三折的心情。在教学设计是我原来想这几个环节过后,应该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可在看了干国祥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后,我改变了策略,用他的方法进行了教学。即:出示另一首改写的诗,让学生谈谈你读了新改编的诗有什么感受?学生感触很深。有的说:我觉得用“挖菜”很粗俗,感觉像是一个农夫在田里干活。有的说:我觉得“只在此山中”感觉很有诗韵,可“马上就回来”显得太俗,太直白,没有诗的感觉。有的说:“花间”用的不太恰当。当然学生不清楚为什么不恰当?我进行相应的点拨:“历来在诗人眼中,松树代表什么呢?想想我们曾经学过的陈毅《青松》,可以看出松树在诗人眼中代表了高洁的人,而在古代隐者绝大多数是品质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因此在诗中写松是来衬托隐者的。可见诗人用词是很讲究的。”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可能就更深入了!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能理解古诗,理解“不遇”、“言”、“云深”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情与境,从而了解诗中事,领略诗中景,感悟诗中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教学,理解诗中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的情怀,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而受到美得熏陶。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朗读品位、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高大、正直、心怀百姓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质疑解题
1、自经典诵读以来,我们背过许多的古诗,你能背几首大家听听么?(学生自由背)
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
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读课题吧。(齐读课题)
3、你知道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么?你了解他多少呢?(教师相机补充)
4、解题
(1)你能用““寻”、“隐”、“遇”组词么?你知道它们在题目中的意思么?
(2)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3)再次读题,说说你想弄清楚哪些问题啊?
二、初读,读得有点诗味。
1、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看看你们刚刚提出的问题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2、这首诗每位同学要到三遍,每一遍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
第一遍:要一字不错,字正腔圆。
第二遍:要读的有板有眼。
第三遍:要读出诗的味道,那你就很了不起了。
(学生练读古诗)
3、指名学生读,速记点评,注意鼓励学生。
4、字音大家都读的很准了,再读古诗,看看古诗写了些什么呢?你觉得这首诗该怎么停顿呢?
(提醒第二句停顿“言||师|采药去”)
5、指导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读了这首古诗,你有不懂得字词么?提出交流。
多媒体出示:一座山,山上云雾缭绕。相机理解“云深”。
2、角色扮演,在对话中理解诗意。
(1)贾岛到山中去寻访圣贤之士,没有找到,却遇到了童子,你瞧!
(多媒体出示:贾岛与童子在山中相遇的插图)
(同桌中一位扮演贾岛,一位扮演童子,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表演问答)
(2)指名学生上台表演。
(3)他们精彩的表演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这样情景诗人是怎么写的呢?
(4)多媒体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同学们,读读吧。争取能读出诗中的情景。
学生练读,然后指名学生试读。
3、贾岛在和童子的对话中,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带着这样的情感变化,我们再读读古诗吧!(指名读——齐读)
四、抓住意象,感受隐者的形象。
1、过渡:诗人寻访隐者,结果没遇到,诗人很失望。那位隐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竟然令诗人如此仰慕?再读古诗,看看能不能从古诗中找到答案。
2、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虽然在诗中没有写隐者,但诗中所写的景物却与隐者有密切的联系。找出诗中所写的物,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再把它们和隐者联系在一起,你会有新的发现。(学生再读古诗)
3、隐者隐居起来是不是并不关心这个社会,不关心百信的疾苦了呢?他是不是把一切都放下,安心过悠闲清静的生活呢?你们在找找看隐者干什么去了,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4、学生交流,教师稍作点拨。
(采药,治病救人,心系百姓,不辞劳苦,菩萨心肠)
5、多媒体出示,总结回顾。
这就是诗中的隐者啊,他像松树一样(),像白云一样(
)。他去深山采药,救死扶伤,他心里装的是(
)他就像云端的神仙、像那救世的菩萨!
五、拓展延伸。
那些隐居起来的世外高人啊,才华横溢,胸怀宽广,悠闲洒脱。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高人呢?
六、作业。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