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搭石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搭石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乡村搭石照片,课文演示文稿)
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生字词语。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导入:
师:(课件播放乡间搭石图片若干)在我国北方农村,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人们常会看到这样的风景:无名的小溪从乡间流过,过往的村民根据水的深浅,从岸边、找来一些平整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就踩着这些石头过河。这些石头有意一个诗意的名字,叫————搭石。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你明白什么是搭石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搭石》着篇课文,这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作者刘章,被誉为农民诗人,写过许多诗歌和散文。
2、 初读:自由读课文。看看透过这些朴素的农村生活的画面,你感受到什么?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懂的词语。
3、 交流初读感受。
设计意图:在导入环节,播放乡村搭石照片配以教师的深情描述,一则可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美的意境之中,二则巧妙地解释了课题,由课题引入新课的学习,自然而富有美感。初读课文后谈谈感受,意在了解学生初读之后获取了多少信息,产生了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二、 识字学词,扫清障碍:
1、出示:谴责 懒惰 (带点字为生字)
指名读,读准字音。
出示句子: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有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指名读句子。
谴和惰哪些地方容易写错?你有哪些书写建议?
2、俗语:
课文中说家乡有一句俗语,是哪一句?
出示:“紧走搭石慢过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俗语就是俗话,是广为流传的语句,往往简练而形象。大多俗语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
你还知道哪些俗语?说说看。
3、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 清波漾漾
查字典“绰”是什么意思?
师: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谁来读一读这诗一样的语言?
指名读,出示下文: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4、伏下身子 理所当然 联结
说说“理所当然”的意思。
课文中人们把什么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读一读,相关语段,出示“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5、汛期 裤 间隔 溪水猛涨
裤:就是把裤子挽起来的意思
间:在这里读四声,是多音字。涨:也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三声。
设计意图:在识字教学中。以培养主动识字能力为主,设计了查阅工具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词语的同时,让学生回到课文中读好相关的语句,在语境中进一步理解词语的意思,还特意设计了指导学生写字的环节,“谴”是生字,“惰”是要写的字,这两个字笔画复杂,很容易写错,在认读的同时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易错的部位,有助于学生记忆。
搭石教学设计 篇2
课前谈话:
同学们好,我是来自中心小学的罗老师,早上,当我走进我们刘家坊小学,看到学校虽然还在建设之中,但很干净,风景也美!我还看到同学们一张张笑脸,你们非常热情地欢迎我这个陌生的老师,让老师的心情放松了许多。这也是一种美,一种内在的心灵美!今天,我来给大家上一节语文课,你们高兴吗?真的?有了你们的热情支持和敏而好学,相信我们这节课一定会非常美满!
一、画简笔画,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风景画。 (简笔画搭石)知道画是什么吗?没错,是搭石。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第21课,题目是—— (板书)
二、了解搭石,引出“美”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找得真准!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绾”是意思呢?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人们收工就必须——人们赶集就必须——人们访友就必须——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生齐:脱鞋绾裤。
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夏天还好,可到了秋冬,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搭石,其实就是平平凡凡的石头组成。但是作者却说它构成了——(生接:家乡的一道风景)
板书: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生齐读
普通的石头而已,作者为什么说它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呢? (指名说) 是啊!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和作者刘章爷爷一起,走进小村庄,走近搭石去看看吧!
三、自读交流,寻找“美”。
请大家默读课文2—4自然段,把你觉得美的句子划出来,并在旁边简要地写上你的感受。小黑板出示自读要求:
1、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划出你觉得美的句子。并简要地写上你的感受。
2、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我觉得美的句子是______,从中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
四、品读感悟,欣赏“美”。
交流好了,相信,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已在大家的脑海中呈现。
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搭石的美?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行”,这是一个多音字,读什么?(生有的读xínɡ,有的读hánɡ)意见不统一呀,想一想: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常叫我们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作排成一行(hánɡ)
这些一起上工,或者一起下工的人叫—— 生:一行(xínɡ)人 师:齐读两遍。(生读)
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我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两个词语中感受到美。)
你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请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什么样子?谁能用自己的话告诉同学们?
(清澈的溪水在荡漾,倒映在水里的人影在晃动,看不大清楚。)
你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3读得不是很好)
谁能读得让溪水动起来,让心中有清波在荡漾,有人影在晃动?(师比手势)
(我还从“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感受到美。)
能通过朗读把这美妙的声音送给大家吗?
谁能读得更轻快些? (一女生读得好)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不禁也想试试,行吗? (师范读)
谢谢,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好。大家一起来。
读得真好,老师都陶醉了。这么美的语句想不想积累下来?老师想考考你们的记忆力。(把小黑板中文段的重点词擦除,由学生填空读)有信心吗?
真厉害!看来老师是低估你们了。现在你们肚子里又多了一个优美的句子。只要同学们当好积累语言的有心人,你们的智慧背囊就会越来越充实。
乡亲们走搭石,有谁会抢路吗?有谁会突然止步吗?他们的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可见乡亲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板书“和谐美”。
还有哪位同学在搭石上发现了美?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这个句子写的是什么呢?
写上了年纪的人发现搭石不平稳,找来合适的石头换上。(摆搭石)
老师想考一考同学们的表演能力。(生跃跃欲试)
别急。想表演得好,那就得把这句话好好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哪个小朋友读得最认真,最仔细,老师待会儿就请他来表演。
哇,看同学们读得多认真。来,同学们推荐一个表演高手来演一演。
有信心演好吗?老师也支持你。我来配画外音。小演员,现在可要看你的表演天才了,看我们俩能不能配合默契。
(生表演,师篇故事情节配音) ( 生表演完,要回座位)
等一等,老大爷!面向生: 现在我的身份变了,我是电视台的记者,我想采访一下这位换搭石的老人。
老人家,您好!刚才看您急匆匆的,怎么停下来呢?
我发现有一块搭石不平稳,我去找一块石头换上。
这可要耽误您不少时间呀?
不要紧。要是我不这样做,后面过搭石的人踩到那块搭石可能会摔倒。水这么凉,会感冒的。
您真是位热于奉献的老人!谢谢您,您继续赶路吧。
师小结,老人家宁愿耽误时间,也要换好搭石,说明老人具有奉献精神!板书“奉献美”
你们还找到了哪些美?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从这句子体会到什么? (年轻人尊敬、关心老人。 ) (板书:尊老美)
村民们认为他们的这些做法都是——(理所当然的)
说得多好啊!“理所当然”。你怎样理解“理所当然”这个词?
没错,“理所当然”就是道理上应该这样做的意思
来,那就把这种尊敬、关心带进句子里读出来。(指名读)
师小结:搭石上,这背着老人的身影,不正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吗?还有谁在搭石上找到了美?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找得真好,多么动人的一幅画面啊!我们来想像一下。老刘和老张的对话。从这幅画面你感受到什么?
( 生1:村民们有礼貌,很友好。 生2:村民们懂得谦让。 ) (板书:谦让美)
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平常的动作中蕴含着浓浓的乡情。大家齐读,把这种浓浓的乡情读出来。(生齐读)
还有谁在搭石上发现了美?(没人举手)有些美就藏在字里行间,不容易发现。你们看这个句子___________
师小结:透过这小小的搭石,我们看到了乡民们的(师指板画) ——奉献美,和谐美,尊老美,谦让美,勤劳美。不能不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在作者刘章爷爷的家乡,“凡事为他人着想”已成为一种风俗,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并代代相承。此时,在你们眼里,这还是平凡的搭石吗? 生:不是。
平凡的搭石象征的正是那些平凡的乡亲们。看到课文最后一段 (生齐读)
师:这平凡的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却无怨无悔,从这些搭石上,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些纯朴热心的老大爷,仿佛看到了那些敬老爱老的年轻人,也仿佛看到了勤劳善良的村民们。孩子们,让我们用自己的心灵再次感受——(生齐读:) 名为写物,实际上是为了写人,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板书)
五、拓展延伸,发现“美”
雕塑大师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像搭石上发生的那样平平常常的小事。它们虽小,却时时温暖着我们。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把你发现的身边的美写下来
美,是看见老人过马路,__________________。
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得真好!相信孩子们的心中已经种下了“美”的种子!也相信美德会伴随你们一生。
六、布置作业,留住“美”
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对我很有启发。我也想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例文] 小草
小草,即使生长在坑坑洼洼的地方,或是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它也能顽强的生长,默默地经受着风吹雨打。它没有鲜花的美丽,也没有树木的挺拔,但它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它不像高贵华丽的牡丹被人宠爱,也不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被人赞美,它只是默默无闻的,甘愿用身体来装扮世界。
许多有志之士,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着挫折与失败的考验,为振兴中华而默默无闻的贡献出青春与力量。
我爱小草,更爱与它一样顽强而默默奉献的劳动者。
评:作者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名为写小草,实为赞美顽强而默默奉献的劳动者。
平凡的小草,却含有大“美”。
搭石教学设计 篇3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全文,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思考:搭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导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1课《搭石》,再次走进作者刘章爷爷的家乡。
设计意图:检查复习,梳理巩固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实现温故知新。
二、寻美悟情,晶读熏陶
1、寻美,知情。
课文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把你认为美的句段读给你的同桌同学听,并向他(她)谈谈你的体会。
2、赏美,悟情。
组织学生交流感受到的美。(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受,赏美悟情。)
预设一:“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句子比较,体会感情。
①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②上了点年岁的人,急着赶路,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才肯离去。
(2)引导学生抓住关联词(“无论……只要……“直到……才……“)从中体会老人的公益之心,感悟家乡老人可亲可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
(3)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交流感受。
(4)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的轻重音变化,读出感情。
预设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指名朗读,读出叠词给人的韵律感。
(2)试走搭石。(教室地面摆放几张纸)请学生试一试走搭石。体会“协调有序”的意思。谈走搭石的感受。
(3)结合画面,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想象:除了“踏踏”的声音外,还有什么声音?
(4)展开联想:这给人以美感的画面中,还有哪些色彩呢?
预设三:出示:“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朗读体会: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2)质疑:如果老人和年轻人一起来过搭石,又是怎样的`呢?乡亲们把什么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3)说话训练:请你把心中想象到的情景说出来。
我能模仿说一说:
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总要……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总要……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了赶集的日子……总要……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引导感悟:你觉得搭石只是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吗?如果你当时正站在岸边,你准备用怎样美好的语言来赞美它们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和用词的精妙,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等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从中发现美,感受美,体会美。在品读课文中进一步体会文中描写的景物美和人们的心灵美。
预设四:“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a.“风景”是什么意思?
b.作者用文字向我们描绘由搭石引发的一道道风景,如果你是画家或摄影师,你会画下或拍下哪几道风景呢?你能给你的画或照片取个题目吗?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c、各小组推举代表汇报。
(如:背老人过搭石;相让;流动的画;紧走搭石……)
预设五:一排排平凡的搭石是家乡的一道美丽风景,其实比这道风景更美的是走在搭石上的人!所以作者在最后一个自然段发出这样的感叹:“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
a、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感受到了什么?
b.赞颂了搭石什么精神?联结着乡亲们什么美好的情感?
c、文章的结尾表面是赞美搭石的,如果改为以赞美“家乡人”作结的,你准备怎样写?请试写几句。
3、诵美,传情。
读一读,把你认为“美”的语段,高声诵读,把你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4、创美,抒情。
a、在作者刘章的家乡,美就是秋天里溪水中那一块块排列整齐的搭石,美就是乡亲们从搭石上协调有序地依次而过,美就是年轻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搭石的那一瞬间。其实,“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你还发现了哪些美呢?
b.学生畅谈生活中的美。预设如下:美是妈妈的微笑;美是乘公交车时人们按顺序排队上车;美是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美是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美是献给老师的一杯热茶;美是和同学闹矛盾后彼此握手相视一笑的那一瞬间……
5、用朗读来理解最后的段落
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升华情感,感悟“搭石”所蕴含的人性美。通过寻找身边的美的活动,使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激发他们的人性美。让学生从对文本的理解,拓展到生活中,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发现美,创造美。
三、学习写法,课外拓展
1.过渡:在农村山野溪流中,搭石是那么平常,那么普通。但作者却不熟视无睹,而是用笔从心中流出这么一篇朴实无华的滋润心田的文章,这不仅是作者仔细观察生活的结果,更主要的是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平凡而精彩的事物。
2.进行写作方法指导。
3.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美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每一件平凡的事物中。让我们像作者刘章一样,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身边的美吧!
设计意图:学习作者“小中见大,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记录身边的美,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作业: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请自己再读一读,然后抄下来。
四、板书设计:
默默奉献奉献美
21搭石互相礼让心灵美谦让美
尊老爱幼敬老美
搭石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理解词语“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伏、理所当然”等。
2.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拓展阅读主题丛书《守卫精神家园》,让学生感受更多的人间真情。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 .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寻找美。
(一)情境入手,揭示课题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自读课文,思考: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引导质疑,自主寻美。
1.在这美丽的山村,搭石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睁大眼睛发现美、一起来欣赏美。自读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说说你都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找到的美丽风景。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1.摆搭石 出示句子: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
(2)体会人物的心灵美。
2.一行人“走”石图。 出示句子: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引导学生用查字典、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小结学法: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尝试学习,体会“走石图”的美。
(2)创设真实情境,出示图片,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3)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每当上工下工 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背老人“过”石图
出示句子: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伏、理所当然”想像画面。
(2)指导朗读,运用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五)总结升华,赞颂美
1. 这美,撞击着作者的心灵,并发出由衷的感叹,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2. 作者赞扬搭石什么样的精神。(无私奉献)仅仅在赞扬搭石吗?还赞扬(乡亲们) 赞扬乡亲们什么样的美好情感?
3. 齐读最后一句,读出内心的感动。
二、主题阅读,感受美。
《搭石》这篇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乡亲们的无私奉献,相亲相爱,友好互助,让我们再来读几篇文章,来感受这人间的真爱。
学生阅读主题阅读丛书《守卫精神家园》中的几篇文章:《一顶顶帽子,都是爱》《让小偷看菜园》。
读完后,完成练习题:
读《一顶顶帽子,都是爱》这个故事,我体会到( ),《让小偷看菜园》介绍了( )。
B、一个了不起的爸爸,用一颗善于给予的心,让一名小偷变成了勤劳的菜农。
C、尊重也是一种爱。
请同学说说我们身边的美。
三、拓展延伸,抒写美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几个人间真情小故事,感受了心灵之美。其实,这样的美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之间、邻居之间、人与人之间,有多少互相关心的事啊!这些小事,并不起眼,但让人感动。现在把你发现的美写一写。
美在身边,美是校园中弯腰拣垃圾。
美在身边,美是-----------------------------------
美在身边,美是-----------------------------------
搭石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搭石》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厚的乡情。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同学,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是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轻波荡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们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
2、学习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轻波荡漾,理所当然,联结。
2、通过学习你对这篇课文有了哪些了解?
二、依标导学,深入探究课文
大家通过上节课的朗读对课文有了这么深的了解,老师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分析,大家一定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
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明白了什么?
你能用简单的话语描述清楚什么是搭石么?
人们是怎么挑选,摆放搭石的?
(理解“平整方正”“两尺左右”,体会人们的细心和爱心。)
三、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在这美丽的山村,搭石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睁大眼睛一起来发现,感受这之外更感人的美吧!
1、请同学来朗读二、三、四自然段。
(朗读是安排三位学困生,这样便于掌握同学们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请大家自己再来朗读一遍,边读边想象,说说你都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生谈自己发现的美。
(生在谈自己发现的美时,会读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师提示:你能不能用简单的话告诉大家?锻炼孩子们概括能力。)
3、下面让我们来逐段欣赏文中的美景吧:
⑴ 请大家朗读第二自然段:
边读边想,这一段写的是什么美?
(引导概括出:老人及时调整搭石,教师相机板书。)
默读课文,展开联想,想一想:
老人踩到不稳当的搭石会想什么?表情,动作会怎样?
挑选合适的石头时,老人会怎么想?
老人满意的离开时,他会想什么?什么表情?
你从老人的'这些想法,表情,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
⑵ 请大家听老师朗读第三自然段,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引出:真正的美在于一行人一起过搭石时候的动作协调有序。师相机板书:一行人协调有序过搭石。)
理解“紧走搭石慢过桥”。
⑶ 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第四自然段,来发现美,寻找美。
你认为美在哪儿?
(有了前两段归纳方法的介绍,这一自然段的归纳放手给学生。师板书。)
理解“理所当然”。
四、学习最后的段落
我们发现小村庄有优美的风景,清澈的小溪,还有美丽的搭石,从以上几段的分析中你体会到的美是什么?
请大家齐读这最后一段。
你对这段话是怎么理解的?或者说你认为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加上这一段有什么用意么?
(这样同学们很容易就将文章的主题定位到最后: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你能谈一谈“美好的情感”具体指的是什么?
五、我们在日常有付出自己的爱,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么?你是怎么做的
希望大家以后能够继续无私的奉献。
【板书】
心 老人 及时调整搭石
灵 一行人 协调有序过搭石
美 两人相遇 互相礼让
遇见老人 背过小溪
搭石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风景、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培养学生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能力。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探究体验方法,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细节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工具书(字典)、文具(钢笔、铅笔)、生字本、练习簿等。
2.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常规课堂布置。
3.教具的设计和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⒈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⒉生据题质疑。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⒈讨论商定自学方法。
2、学生自学。
3、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三)深入局部,探究体验
该环节是本课时的中心环节,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安排教学,有效引导,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本环节将采用朗读、默读、圈划、思考、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研读内容预设为以下几个方面,教学顺序将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安排。具体教学内容视学情和课堂生成情况灵活处理。
研读重点一: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交流感受,引导学会抓住“无论”、“只要”、“一定”、“直到”等关联词语感悟家乡老人可亲可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学会朗读的轻重音变化,读出感情。
2.生感情朗读。
研读重点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学生朗读本段,找出最能体现画面美的词语。
2.指导学生发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语,引导体会画面的美。
3.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协调有序”的意思,体会和谐相处,互相照顾的纯朴乡情。
4.生朗读体会。
研读重点三: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引导探究,怎样才能读好本段?
2.生通过默读思考,同伴交流所得,学会抓住“总会、总要”、“理所当然”等词语想象画面,体会互相礼让,敬重老人的传统美德。
3.生朗读体会。
(四)总结升华,提高认识
1.师指导联系课题,研读课文最后一段所表达的情感。提升对“搭石”的更深层次理解。
2.朗读升华。
(五)布置作业,练习巩固
1.视学生学习情况合理安排课内或课外完成
2.抄写生字、词语。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生共同回忆第一课时学习内容。
(二)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
2.交流抄写的妙词佳句。
(三)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继续朗读课文,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四)拓展阅读
1.出示作者刘章写的《写作的前前后后》(文章附后)引导学生自读,印证自己的感悟理解。
2.交流读后感受,引导学生进一步与作者对话。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