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做积累。
3.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习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重点难点:
1.重点: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难点: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方法
学、探、导、练(即自学、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师引导、课堂练习)与诵读法相结合。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拦路虎”留在课堂讨论。
老师:制作“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上课:同学们好!
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与同仁的到来。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用心聆听美妙的乐曲。(点击多媒体)
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第12个图片)
导语:
月亮,撩人心扉,有时她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有时又无情地触及你的痛处,伤人情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幻灯片1)
——为了大家在学习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2)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
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
(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
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
配乐朗读(幻灯片5)
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幻灯片6)
古文阅读三字经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幻灯片1)
——为了大家在学习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2)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
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
(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
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
配乐朗读(幻灯片5)
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幻灯片6)
古文阅读三字经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3
[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通过带领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以读带讲,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通过品味写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闲人”的意蕴引导学生认识苏轼高洁、澄澈的心境和处逆境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理解文意;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资料引入等突破重难点。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古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这个人就是苏轼。今天我们来学习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点名朗读,纠错、指导。
3、齐读,读出韵味。
三、借助注释,合作疏通文意。
四、吟咏美文,理解意蕴,感悟作者情怀。
(一)、觅东坡知音。
1、生齐读开头到“相与步于中庭”,问:东坡为何在冬夜起行?
2、哪个词能表现出东坡夜游的兴致很高?
3、还有一些词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请你找出来并分析一下。
4、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二)、与东坡赏月: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一对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人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幅月夜景色吧!
1、齐读写景句,问:有人说,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那么,请大家仔细地品读这句话,看看月亮藏在哪里?
2、再读,想象此句描绘的空明澄澈的意境,品味“盖”字所逗露的作者的心理状态,感悟作者迷醉于眼前美景的情态。
3、“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的苏轼,又有着怎样的心境呢?你能否从中窥探到他的内心世界?
4、再读,读出月色的朦胧美和作者内心的宁静、喜悦、空明、澄澈。
(三)听东坡抒怀
1、承天寺的这幅月夜小景的确美妙绝伦。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像承天寺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为何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呢?
2、闲人为何意?(出示资料:“乌台诗案”及被贬黄州的处境。)
3、是否清闲的人就都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呢?那么“闲人”还应该怎样理解呢?(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感受东坡的艰难境遇,从而理解他的闲情逸致。)
4、的确,苏轼的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难得的是他始终随缘自适、自得其乐。贬官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你从中看到了有着怎样心境的苏轼?
5、再次齐读,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与苏轼同行。出示20xx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的文字后,师生共读课文,根据屏幕上出示的思路一起背诵课文。
五、生展示背诵成果。
六、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
2、推荐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七、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文言文教学又要做到“言”“文”并重,不但要积累文言词句,还要“披文入情”“披文入境”,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本文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蕴呢?
我决定在带领学生充分地理解字词含义之后通过设置情境,按照“觅东坡知音”“与东坡赏月”“听东坡心语”和“与东坡同行”的顺序设置情境,帮助学生逐渐走进这篇文章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之中,同时,又通过引入和穿插背景资料,使学生走进苏轼的生活和心灵深处,更深入地体会他尽管身处逆境却仍有闲情雅致欣赏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的情怀。另外,为了使所设置的情境更有感染力,激起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碰撞,我又引入了音乐,为学生的朗读配《云水禅心》的音乐,优美、空灵,使学生更易走进古文所呈现的静谧、清丽、澄澈的意境中,勾起他们朗读的欲望;又用较为恢弘、深情的背景音乐《重返心灵花园》使学生在资料和音乐的双重激发之下,心灵受到更强有力的冲击,从而与资料所示的内容产生共鸣,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伟大人格和高迈的情怀。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不但能获得知识的积累,更能得到审美和智识的提升,从而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不少不足和遗憾之处。首先,我没有完全放开,给学生以真正的自由空间,“教”的痕迹过重,没有能够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真正调动学生的学和思。其次,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析的过多,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太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整个课堂缺少了灵动和活力;最后,由于教师过于依赖课件又沉溺于自己的讲析,没有用板书将课堂总结加以呈现和整理、归纳,这也是本课的疏漏之处。
通过反思,我对自己的教学的得与失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自己教学的水平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仍要深入地钻研新课标精神,继续更新理念,时刻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要树立“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多下功夫,下大力气突破自己教学的瓶颈,以期实现更大的飞跃。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作品背景: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三、朗读(听录音),评赏朗读的效果(注意情感的曲折有致)。疏通文句。
四、整体把握
1.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
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5
—、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正音: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 哀转(zhuǎn)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第1自然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
第3自然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讨论:“清荣峻茂”,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畅读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
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
五、品读课文,
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讨论:1.全篇只几百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请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
3。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会怎么样?
六,熟读成诵: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教内容和步骤
—、解题激趣: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大家之—,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时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二、读以入文,
先对照注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正音:藻( ) 荇( )
划分朗读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文横
盖/竹柏影也
提示: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译:
欣然:高兴地 逐:于是 盖:原来是 但:只是 相与:一起
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四、分析鉴赏。
全文廖廖84字,记叙的是一个细小的生活片断。但仔细品味,并不平淡,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
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人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这句话的理解要考虑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五、熟读成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6
【设计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作者因月而起行,观月而生幻,问月而释怀,抒发了“闲人”的幽情,表现了乐观豁达的胸襟。教学中注重朗读,着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
2.反复朗读之后能背诵全文。
3.品味文中描写月色的词句,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4.理解“闲”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闲人”的意蕴。
【教学重点】
1.品味文中描写月色的词句,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2.理解“闲”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闲人”的意蕴。
【教学难点】理解“闲”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闲人”的意蕴。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了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缕月光,更勾起了文人的伤感与寂寞。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苏轼的颂月佳作《记承天寺夜游》。
二、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听课文录音,记下疑难字词的拼音并划分好节奏。
2.生自读课文两至三遍,争取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3.抽查一位学生朗读全文,纠正错误的字音与节奏。
4.学生边读边译,记下不懂的词句,以备讨论。
5.全班同学开始质疑问难。
明确: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 “欣欣然张开了眼” 朱自清《春》 )
盖竹柏影也: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蒲松龄《狼》)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林嗣怀《口技》 )
6.听课文录音,模仿读课文两遍。
7.经过刚才的练习,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自己认为写得很好的句子。
三、研读赏析,体会作者心境
1.试着概括作者夜游的`过程。
可概括为:欲睡→起行→寻友→散步→赏景→抒怀。
2.作者在文章结句将前文叙事写景的内容收拢到一个“闲”字上,同学们在作者夜游的过程中能随处感受到这个“闲”字吗?
明确:
①被贬而闲,闲而早眠——元丰六年正是作者贬居黄州四年之际,作者当时孤寂困苦。
②闲而喜月——月色的亲密探访,立即唤起了作者的闲情雅兴。
③闲而寻友——无与为乐,闲愁最苦。
④闲而赏月
⑤闲而抒怀
3.品读“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请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4.比较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下积水空明。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柏影子如水中藻、荇交横。
5.思考:“闲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清闲的人有闲情逸致的人
6.思考:课文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明确:乐观豁达。
7.当堂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