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此篇文章《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1
这篇阅读课文是以一首诗歌的形式出现。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作者把他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让学生领悟“三分诗,七分读”的读书之法:
一、自读阅读链接,理解课文题目。
首先,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自读阅读链接,自己理解“最后一分钟”是指哪一分钟?然后指名回答,最后一分钟是指1997年6月30日23点59分—1997年7月1日0时0分,这一分钟。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指名生答:这是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此时此刻,中国人的有着什么样的特殊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
二、了解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自读学习目标,弄清本课的意图。
三、自学课文,尽量完成目标。
学生自读,标画,尽量完成目标,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
我采用播放相关的课件,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情感。透过这些诗句,读出那激动、自豪的感情和热切欢迎之情。
(2)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进一步体会情感。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
(4)引导学生运用多种不同的朗读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最后,两课时虽然把课文学完了,但课堂作业还没能在课堂上完成,这样就势必要压缩每节课的时间。减少一些无病呻吟似的朗读交流,把时间用到练习上,也许教学更高效更好些。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2
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腾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之中了。教学诗歌,朗读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可以说,朗读犹如学生领会课文主旨的指挥棒。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各种朗读法:利用初读,逐节理清文章脉络;运用细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采用精读,品味意境,品味思想;品味手法;启用熟读,把诗句中描述的形象和语言文字融为一体,牢固地保留在头脑中,积淀语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毕竟这一历史事件学生还是比较陌生,大家对很多地方还不理解,有的同学就提出“‘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第1997页上,那深入骨髓的伤痕,已将血和刀光铸进我们的灵魂。’中的‘1997页’是什么意思?”,还有的同学提出“呼喊一般是大声地叫,为什么诗中却说‘轻轻地呼喊’呢?”也有的同学问“为什么说‘此刻,是午夜,又是清晨。’呢?不是自相矛盾吗?”不得不佩服同学们质疑的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不就正好体会了了香港回归祖国后,全国人民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不就正好回顾了香港的屈辱历史,不就展示了全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烈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愿吗?一切要解决的问题都因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可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如果学生在质疑后能想办法释疑那就更好了。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3
现在的小学语文非常重视古诗文的积累古诗还在积累,对于现代诗歌的重视程度就明显不如前者了.就连我们的阅读等级考核,也只是在6级测试中见到了一首《再别康桥》.虽然我本人一向认为中国诗歌的最精华所在是古诗,尤其是唐诗.但是,不可否认,现代诗歌中也有许多难能可贵的珍品.而且,现代诗歌的语言习惯与我们现今的.语言习惯相同,描绘的内容情感也更贴近当今生活,所以学生在诗句的理解上应该更容易一些,所以诵读现代诗歌对于学生对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特别有帮助.同时,由于诗歌是语言最凝练的表达形式,现代诗歌中包含着许多古代没有的,现代独具的优美词藻,所以诵读现代诗歌对于孩子们积累语言也很有帮助.
《最后一分钟》就是这样一首现代诗,语言凝炼,包含激情,用简短的篇幅表现了香港回归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将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怀和对香港回归祖国的无比激动表现地淋漓尽致.
不过《最后一分种》具有较深厚的历史背景,语句含义比较深刻,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难度.
因此我在反复思考以后,还是决定以"读"为核心,采用传统的逐段讲解逐段诵读的方式.在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为了学生对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有更加直观的体会,我寻找了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视频.有了声像印象以后再读诗歌第二节,学生自然能把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读出来了.再指导朗读课文第三节的时候也是一样,我找到了签订《南京条约》的纪录片,与学生共同回顾了那段惨痛的历史,接着要求学生边联想那屈辱的场景,边朗读诗句,从而读出了对往昔的沉痛,读出对如今扬眉吐气的珍惜之情.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4
今天上午10点30分,上课了,我开始讲课,我讲得是《最后一分钟》。这篇阅读课文是以一首诗歌的形式出现。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作者把他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我让学生领悟“三分诗,七分读”的读书之法:
一、听读
我在揭题之后就放了《最后一分钟》的诵读视频,声情并茂地诵读感染了每一位同学,学生
不由得沉浸在这种气氛之中。诵读者对课文的理解、感悟都放在了读书之中。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另外,对朗读的.技巧也学习了一些,为后边自己的朗读打下了基础。
二、自由读
这个环节是要解决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歌,我要求学生自己朗读。学生在观看了视频之后或许受到了感染,自己读得时候不由得也能把感情带进课文中,读得很有滋味。在学生自己读过之后,我进行了检查,检查的时候,学生能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看来学生刚才是认真读了。
三、指导读
课文是否读懂,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特别是对于这样一篇诗歌,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的讲解应经变得乏味,他远远不及把学生带进情境之中,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这个过程中,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了香港回归交接仪式,还给学生补充了香港百年屈辱史等材料。给学生在感官上以刺激,激发学生深入诗歌,把感情投入到诗歌中,从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有感情的齐声朗读
这个放在这节课的结束,既是对课文的一个总结,也是让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我还放了开头的诵读视频,不同的是,我这次把音频调得很小很小,只让图片在运转。学生看着图片进行朗读。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读得有模有样,读出了自豪感和人民心中涌出的爱国之情。 “三分诗,七分读”,说的真好,只要让学生充分读了,把感情投入进诗歌,学生就会不自觉的理解了课文内容,从而取代了一遍又一遍的枯燥无味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5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继续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这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接受上节上节课的教训,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搜集了香港回归交接仪式视频,并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预习要求:认真读课文,查找关于“虎门硝烟”以及《南京条约》的签定等历史知识,去过香港的同学找当时的图片。
回顾整个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点感受:
1、课前准备充分,课堂轻松驾驭。有了历史资料和写作背景的铺垫,学生课上学习兴趣浓厚,对诗歌中理解感悟轻松又有激情。特别去过香港的同学,对香港的感情似乎更深厚,从他们充满感情的朗读中能感受到。
2、以读为主,让生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读完一个小节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3、采用多种手段,令学生情感升华。通过交接仪式视频、中英谈判图片及历史资料,让学生感受祖国飞速发展以及民族强大的自豪,提升学生感情。
在情感升华的基础上,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划,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最后让学生熟读成诵,鼓励他们背下来。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6
这次有幸参加了月北片的教研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执教了一节五年级语文课,是一首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最后一分钟》,作者倾诉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成员-周婵娟:公开课教学反思。整首诗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后顾整个课堂教学,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要关注学情。
成功的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在课堂上一定要根据学情,顺学而导,以学定教,而不是心中只有教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课开始,由于天气原因,上课时间推迟了,听课老师不清楚这点,早早地就进入了教室的听课区,足足等了二十多分钟才上课,学生们也就在紧张的状态下进入这节课的学习,所以当我提出第一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声音的确很小,而我对于这点根本没引起关注,只是抓住学生的答案马上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所以在课堂的前段时间学生们并没有在老师的引导下消除紧张的心理,这是我课堂中的缺失。这节课的教学,我很少关注学生们的感受和体验,没能很好地在学生的情感上进行关怀。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体验语文中蕴涵的美,从而感悟语文的无穷魅力。
2、要注意学法
我们古人有句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不如授之以鱼塘”,教学反思《成员-周婵娟:公开课教学反思》。这是用比喻的说法来表达“学法指导”的道理,也就是叶圣陶说的`“教是为了不用教”的思想。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不可能是机械地、独立地灌输,只能是自然地渗透。渗透学法的过程是学生参与语言训练的过程,是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是学生感知的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齐读的方式,很少指导学生个体读。然而只有让学生从自我情感出发,去理解、去发现,这些都需要从学生的发言和个体朗读中去发现,只有这样,你才知道学生懂得了什么、需要什么,从而根据这些去引导、去发现。我在这节课上总是想让齐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体验,过多的铺垫掩盖了学生的方法收获感受,要知道齐读是渲染,个体读才有个性化的体验。在以后的教学上我一定要注意。让学生掌握学法,教师必须做有心人,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点拔和引导,这对学生学法的形成至关重要。
3、要把握好各环节的“度”
教师作为对话教学中的引导者、激发者,应该把握好“度”的问题。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地位越来越凸显出来,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如何拿捏好分寸,把握住课堂教学的轻重缓急,控制好课堂教学节奏,在教学各环节上做到操之有度是一个语文教师教学功底和教学智慧的重要体现。在课堂上的写诗环节,我是安排在学习第二节诗歌后,根据理解的意象来模仿诗歌的语言写一写,此时诗歌的学习才进行一半,这时让学生写诗有些仓促和操之过急,如果安排在后面环节可能会好些。另外在第四节诗歌的学习中,我用课件出示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最后一分钟具体指哪一分钟?”这个问题放在此处似乎不太妥,因为前面我在写诗环节上就是让学生写写自己眼中的最后一分钟,现在又来问这最后一分钟具体指哪一分钟,让学生感到很迷糊。所以课堂上各个环节的度的确要把控好,有时来得早不如来得巧,适时把控效果会更好。语文课堂教学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教无定法”,我们一定要尊重教学规律,合理安排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行之有度”,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一定是教学效果好、教学效率高。
一次经历,一次成长,每次的公开课都会让我看到自己身上许多的不足,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不断总结、不断反思,让我的课堂越来越完善。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