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设计

2025/11/07教案

此篇文章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第四组的一篇感人的文章。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作者为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山洪暴发,洪水肆虐,人们只有唯一的退路——那座窄窄的木桥。从而以“水”的上涨为线索,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用一个普通老支书生命的一瞬间的闪光行为,使作品凸显出人性的美。因此教学中要“以读为主,以读促悟”,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升华;还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1.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3.文章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二、设计理念

《桥》一课语言通俗,但蕴涵于字里行间的感情深沉而挚烈。根据教材特点,本案设计了“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联系课文理解“势不可当”、“狞笑”的意思。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并理解课文以“桥”为题目的深刻含义。

3、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难点

理解题目“桥”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五、教学方法

我借助多媒体手段,着力渲染环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洪水的凶猛,将环境描写与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相结合,并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多方位、多视角地让学生去认知、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和知识点,积累语言,拓宽视野,使老汉的英雄形象凸显得越来越美丽动人,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练笔尝试,提高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课文。

在生活中,你们一定见过很多桥吧!说说你见过的桥。而我们今天要学的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木桥图片展示,加深认识。

(二)再读课文,感受洪水肆虐与人们的恐慌。

1.过渡:就是这样一座又窄又不够结实的桥,平日里或许只是山村里极不起眼的,可在洪水来临时却成了唯一的逃命桥、救命桥。那么它是否真的能那么轻易地救老百姓的性命呢?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划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句作批注。

2.引导学生抓住“咆哮”“狂奔”“势不可当”体会洪水的声音大,速度快,来势凶猛。领悟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妙用,体会语句凝练所烘托出来的紧张气氛。

3.过渡:如果我们就住在那个村里,面对这突然袭来的山洪,会怎么做?(生说。)

4.讨论:如果,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面对疯狂袭来的洪水,人们几近疯狂崩溃,几乎失去了理智,试想,这样的又窄又不结实的桥怎能承载得了疯狂的拥挤踩踏?这时急需要什么?(沉稳的`组织者,有序地疏散)

(三)感受在死亡紧逼时,老支书的从容镇定。

过渡:是的,在性命攸关的危急时刻,一位老汉已站在木桥前,他是谁?他又是怎样做的?

1、直接出示句子: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你体会出了什么?(沉着、冷静)

2.过渡:

人们把生的希望托付给了像山一样的老汉,老汉是怎样指挥的?

小结:是啊,这是一个多么舍己为人的老汉,当山洪咆哮着,像一群野马狂奔而来的时候,老汉站在没腿深的水里,镇定得像一座山,他用沙哑的嗓音喊着当洪水开始跳舞,木桥开始发抖,水已经窜上了老汉的腰,老汉威严如一座山,他冲上前

(四)揭示课文悬念,领会“桥”的深刻内涵。

当人们已经顺利过桥,已经跨越死亡的时候,桥轰地一声塌了,只留下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1、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这时发生了什么事?让学生悟出这样结尾的好处?从而感受作者设置悬念这种表达方法的奇妙之处。

2、通过朗读、感悟、交流,让学生领会此时课题的“桥”不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它更是老支书用自己的身躯架起的生命之桥!

(五)以诗结课,升华情感

我不知道

哦,老汉!

你的姓,你的名

你是一座山,

但我知道

一座镇定、刚毅的山,

你有一个动人的称呼-----老汉

一座深情的山。

哦,老汉

哦,老汉!

2你更是一座桥,

你那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品质,一座用血肉之躯架起的生命桥,

将牢牢驻留在我们心间

一座党员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永远,永远!

写话练习。

学习本文的巧设悬念,文末揭提的结构,写一个小片段。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力求让读贯穿全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学生通过自主读、合作读、对比读、听名家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语感。特别是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读,如“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学生分别从“他不说话”“他像一座山”等不同方面去理解,进而读出个性。

另外,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声音和同类的文章等等,让学生入情入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真正有所感悟。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思考。在指导学生理解老汉的光辉形象后,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环节来祭奠老汉,这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落实语言实践的活动。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环境描写的表达特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难点: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

1、收集洪水爆发的场面,准备《悲壮》的曲子,制作课件。

2、预习作业: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尝试理解。

教学过程:

一、感受洪水肆虐,孕伏情感,揭题

1、播放有关洪水爆发的短片,教师有感情朗诵课文一、二自然段。(幻灯一)

2、师小结过渡:如果是你遇到这种危急的情况,你会怎样做?今天咱们认识一位老支书,他又是怎么做?

3、板书课题:16《桥》,让我们走进那个村庄,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设计意图:创设课文所富有的情境,将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然后设下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受老汉崇高的人格与精神

1、快速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事?说说这场洪水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2、想想你从课文哪些语句的描述中感受到了紧急、害怕……找到并划下来读读,交流。

3、师小结过渡。

4、找找课文中的人们作出了怎样的反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从哪儿感受到的?用一个词形容人们的表现。(惊慌失措)

(设计意图:疏通课文,进一步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感受山洪的凶猛,时间之紧迫。为体会老汉精神奠定基础。通过想象危急时刻人们恐慌的表现,让学生进入情境,以更好理解课文中人们惊慌失措的表现,感受人们的心情及情况之紧急。同时为深入阅读文本,研读课文做准备。)

5、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作出的人生抉择。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找找令你感动的语句,结合当时洪水所达到的程度想想为什么感动?

(1)读悟: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联系洪水所达到的程度想想老汉为什么这么说?作为村支书他想到了什么?急着逃生的人们有没有听从他的指挥?从文中找出依据。

(2)引导质疑:为什么急着逃生的人们见到老汉会停住了脚步,听从老汉的指挥?启发想象受“拥戴”的老汉曾为他们做过什么?适时引导理解“拥戴”。

(3)小结:这就是他们拥戴的老汉——(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随机板书:临危不惧

(4)读悟: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读着老汉的言行哪几个字印入了你的眼帘?“揪”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拉”吗?为什么?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老汉当时怎样的心情?老汉为什么要这么做?当时已出现了怎样的情况?你又觉得老汉是怎样的人?(板书:秉公办事)

小结:这就是他们拥戴的老汉(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逼近。木桥前,齐腰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5)读悟: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引导读悟: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读着这话你想到了什么?

感受到: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逼近,逼近。此时老汉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意味着什么?

抓“推”导读。

小结:这就是他们拥戴的老汉(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逼近,逼近。木桥前,齐胸膛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根据老汉言行思考这么做、说的原因,渗透阅读方法——透过字面思考隐含的意思。)

三、情感延续,铭记老汉精神

1、学生配乐激情朗读——课文结尾(最后四个自然段)

2、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你现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惊讶、敬佩)

3、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写)(1)指名读。(2)师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写感受及想象送行者的言行加深对老汉精神的感悟。学会根据课文内容拓展想象,补白课文中的空缺,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四、理解桥的含义,领悟老汉精神

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用“桥”为题?你怎么理解这个题目?(1)指名说。

(2)师总结。

五、作业布置

1、书写生字,摘录课文中特色句子。

2、读一读哈尔威船长的故事。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设计 篇3

一、本课写事时,实事求是,符合实际,人物的言行,符合人物身份,用词确切,说话得体,文章的篇幅虽简短,但读后感人至深。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作者亲眼所见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

2.学习通过日常工作和生活事例写人的写作方法。能根据文章的中心句概括中心思想。

3.学习把句子写具体。

4.学会生字新词,能辨析浏览与审阅,询问与咨询、简单与简朴几对词语的意思。

5.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一定速度地听写最后两节课文。

三、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2.通读课文,了解大意,划分段落,学习第一大段。

教学进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同学们从前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是写周总理的?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把一生献给了革命事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记叙的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真实的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一夜的工作》。(板书课题)

(二)本文的作者是何其芳。(简介,略)他整理了总理在第一次文代会上作的报告,并送总理审阅。(简介第一次文代会,略)。

(三)检查学生生字词预习情况。

1.生字正音:

朦胧(ménglóng)咨询(zīxún)浏览(liú)

2.要求学生自己分析字形,掌握字形。

3.出示小黑板,辨析词义。

以上三组词,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辨析词义。

(四)指名读全文。要求大家思考:

这篇课文共有几个小节?用节意归并法分段,可以分成几个大段?各段主要写了什么?总结各段的段落大意。

读后学生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组织发言。

(全文共8个小节,根据内容,可归并为三大段)

第一段(第1小节)作者整理了总理的报告,把稿子送交他审阅。

第二段(第2至6小节)作者在总理办公室,亲眼看到了他工作很劳苦,生活很简朴。

第三段(第7至8小节)在回来的路上,作者心情激动,为有这样的总理感到骄傲、幸福。

(五)学习第一大段,指名朗读。思考:

在什么情况下,作者有机会看到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请总理审阅稿子)

归纳:文章的第一段,交代了下文的起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第二、三大段。

2.总结全文。

教学进程:

1.指名朗读第二大段,这一大段主要表现了总理的什么精神?你能从第三大段中,找到合适的词语来概括说明吗?(第三大段写的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说明了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精神)

2.仔细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是从几方面表现总理工作十分劳苦的?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从三方面表现的:(1)工作的时间长。今晚上,公鸡喔喔喔地叫明了,说明总理整整工作了一夜,同时点明了课题。(2)工作量大。厚厚的一叠文件要一夜批完。(3)工作认真,效率高。一句一句地审阅,边看边画,还写到他不是而是有时有时强调了总理工作十分认真。他边看边思索,边想边问。一夜工夫,看完了所有的文件,由此可见总理工作尽管十分繁忙,但却那么仔细,那么认真,一丝不苟,效率很高)

3.进一步仔细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总理生活十分简朴的?(从两方面写的:

(1)从总理办公室的陈设。

(2)从总理工作后吃的东西)

课文是如何进行具体描写的?

(极其简单:极其二字强调整了简单的程度。这句总写印象。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这些用具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工作条件,确实太简单了。在高大的办公室里,安放着这样少,这样简朴的用具,似乎不大相称,但就从这不相称中,反映出了办公室主人简朴的生活作风,写物正是为了写人。如此而已,收拢一句,进一步强调了办公用具简单,流露出作者感慨、赞佩之情。

写总理一夜工作结束后,喝的是一杯绿茶,吃的是一小碟花生米。作者反复强调了花生米很少: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说明它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突出了总理生活十分简朴,令作者难以忘怀。)

4.在这一大段里,除重点写了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外,还表现了总理什么高尚品质?请你举例说明。

(总理自己彻夜工作,却叫作者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总理是多么亲切,多么关心别人。总理招呼备咨询的意思。反映了总理谦虚,工作严肃认真。作者告别站起来时,把小转椅上面的部分带歪了,总理过来把我的转椅扶正,这一细节的描写,反映了总理是那么细心,那么一丝不苟;这样的小事,他也不随便假手他人,又可见总理是多么的质朴,多么平易近人)

以上几点,在这段中虽不是作者所着力要描写的,但这些内容穿插在文中去写,就更加完满地写出我们的周总理可亲可敬,真实可信。朴素自然的描述,引起读者共鸣)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以上一段。

归纳:本段写了作者亲眼见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从他工作的时间、工作的分量、工作的态度等方面,反映出总理工作十分劳苦;又从总理办公室的陈设简单和他劳累了一夜所吃的东西很少,反映出他生活十分简朴。作者细致、具体、生动的描述,使读者对周总理不由产生敬仰之情,这就为下一段作者抒发情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指名朗读课文第三大段。

1.作者在回家的路上发出什么赞叹?

(我不断地想着,并且对自己说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正是作者一夜所见,它表现了总理身上极为宝贵的品质,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作者为什么想高声对全世界说?

(总理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使他感情激荡,不能自已。他想让全世界都听见他诉说的内心感受,他为我们有这样的好总理感到无限的幸福、骄傲、自豪)

一夜的工作,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说明了什么?

(进一步强调了总理工作劳苦,由一夜写到每夜,可见总理为国家、为人民真是鞠躬尽瘁啊!)

课文最后用了什么句式结束?有什么作用?

(以反问句作结。表达了作者激动、自豪的心情,抒发了对总理无限敬仰的强烈感情。文章虽结束,但作者起伏激荡的`心潮,仍在读者心中回响!)

2.指名朗读全文,要读得流畅,有感情。

3.总结中心思想。

本文歌颂了周总理为国家、为人民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作者热爱和敬仰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4.讨论、归纳本课的写作特点。

(1)本文简短但内容却具体充实。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总理生活、工作的片断,写出了总理崇高的精神,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

(2)文章质朴无华。所写的事全是作者亲眼所见之事,记叙过程,没加任何华丽的修饰,普普通通的语言,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总理的热爱和敬仰,感彩是十分浓郁的。正因为文章有真情实感,所以才感人至深。

(3)文章集中笔墨,突出中心,凡与中心无关的枝节,作者都尽量压缩、简略。另外文章语言简练,说话得体,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作业:

1.抄写读读写写的词。

2.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1)柜台里文具很多。

(2)清晨,大街上的来往车辆很多。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最后两节。

板书设计

四、教学提示

1.本课教学要抓住重点词句,通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一个、两张、一盏、一杯、一小碟这些数量词突出了总理办公室陈设简陋,说明总理生活简朴。

2.本课教学中要抓住作者感情这条线索。本文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对总理无限的热爱与敬仰,达到了为有这样的总理而感到自豪的真挚情感。要在分析中让学生产生共鸣。

3.本课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通过朗读加强理解,通过朗读激发情感。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汉舍己救人、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的精神。

3、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色。

教学重点:

通过感情朗读,体会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和舍己为人的精神。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

1、出示课件(带声音的洪水肆虐的情景)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

2、今班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抗洪救灾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评价,并指名回答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探究,学习课文

(一)感受洪水的疯狂肆虐。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并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句做出标记。

2、出示课件(课文1—6自然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像泼。像倒。”为什么独立成句?指导朗读。

3、指名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描写洪水的句子。师相机指导朗读。

4、出示描写洪水的句子,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洪水的疯狂、肆虐。

过渡:面对这样的洪水,你心情怎样?那课文又是怎样描写人们的?

(二)感受人们的惊慌、恐惧。

1、指名朗读描写人们反应的句子,师相机出示课件。

2、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恐惧不安放进句子中去。

3、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人们几乎疯狂崩溃,失去了理智。这时,人们发现了什么?

4、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师相机出示描写桥的句子。

过渡:这样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怎么能承受得了人们疯狂的拥挤踩踏。这时的人们急需什么?

(三)细读课文,探究人物

出示学习菜单:“自由朗读7—2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他是一个怎样的老汉?用几个词概括你对老汉的评价,并在最打动你心灵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

1、指名回答,老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老汉的特点。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句子来表现老汉的。

4、师相机出示课件,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特点。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引导质疑:为什么急着逃生的人们见到老汉会停住了脚步,听从老汉的指挥?(同桌讨论,受拥戴的老汉曾为他们做过什么?)

“像一座山”怎样理解?让我们全班起立,像老汉一样稳稳地站着,读这两句话。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指名读,这段话连用了什么标点?怎样读?学生评价。

通过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指名读。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老汉当时怎样的心情?(气、急)

你从哪几个词看出来?

老汉为什么要这样做?当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况?

引导读悟“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读着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老汉揪出的那个小伙子是谁?(师相机板书:儿子)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爱自己的儿子吗?

(4)师相机出示“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仅剩老汉与小伙子两人,还你推我让,这是为什么?当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况?指名回答“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知道朗读描写老汉的话。

(5)引导小组讨论,“一推一吼”前后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6)出示课文15、20自然段,将文中的老汉和小伙子分别换成父亲和儿子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理解题目,深化主题

1、老汉最终没有留下,和他儿子一起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师边说边把老汉和儿子的板书抹去。五天以后,洪水退了,面对这残破不堪的木桥,你最想说什么?

2、再读课题,你对题目有什么理解?

3、师相机出示课件,深化题目含义。

五、拓展延伸

我们主题丛书有很多这样的文章,课前老师也布置同学们进行阅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来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六、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

1、如果你是被救村民中的一个,在老汉的坟墓前,你想说些什么?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录下你对英雄的哀思,对英雄家人的宽慰吧。

2、这篇课文感人至深,除了内容的原因外,还因为表达方式上的独具匠心。比比谁发现最多。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时,我先通过播放带声音的洪水肆虐情景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营造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然后导入新课。接着检查预习,指名读课文,回答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描写洪水和人们反应的句子,感受到洪水的肆虐和人们的惊慌恐惧。在此,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怎么能承受得了人们疯狂的拥挤踩踏?这时的人们急需什么?借机出示学习菜单,让学生朗读课文,思考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用几个词概括自己对老汉的评价,并在最打动自己心灵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在学生的回答下,教师相机出示描写老汉的语句,通过朗读感悟,体会到老汉的舍己为人和不徇私情,从而很好地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之后再次就题目展开讨论,说一说课文为什么以“桥”做题目,从而深刻体会“桥”所蕴含的深意,深化主题。阅读主题丛书,谈感受,拓展延伸。最后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运用了以下几点:

特点一: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带声音的洪水肆虐情景的多媒体课件,营造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将学生带入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然后导入新课。

特点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在课堂中仅仅起到了引导作用。整节课,学生主动探知,通过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生尽情的听、说,从而有效地掌握了本课的重难点。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本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特点三:以读促情,读中感悟。课堂上,学生通过自由朗读,互相评价,练习朗读,同桌互读,齐读等不同的朗读形式,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老汉这种充满着党性与亲情的人性美。学生对党的热爱,对老汉这位父亲的热爱油然而生。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 领略我国丰富的桥文化,提高文化素养。

2、 增强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工具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3、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意识。

4、 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欣赏桥上附着的文化及其内涵。对收集的大量材料进行归纳、分析并从中探究出有价值的内容。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确定四个探究子课题:

①桥的专业知识;

②桥与文学;

③桥与艺术;

④未来之桥。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围绕自己的任务,分头展开探究,自习课上分小组整理汇报资料。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搜集信息和筛选信息。

2、提供给学生正确的网址,减少学生搜索的盲目性,尤其是搜索引擎,如:

雅虎、搜狐、百度、古歌

3、教师制作webquest,用网络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网络资源进行查找、筛选、分析、讨论,然后做成网页、文档或幻灯片等电子作品,同学之间利用Internet提供的E-mail、BBS、聊天室等交互手段互相展示、交流,共同获取知识,最后教师与学生对各学习小组生成的学习结果进行整合,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展示及综合性评价。以下是本次综合性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堂展示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记得明代大艺术家董昌其说过: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桥,作为架设于山水之间的建筑物,自然也具有了诗的意境。桥之美,美在其万千的姿态;桥之美,美在其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桥之美,更美在其跨越时空的气度与襟怀!今天就让我们把近一个月来对桥——这一集力学、数学、文学、艺术、哲学于一体的充满迷人魅力的建筑物的学习和探究的成果作一下汇报和展示。

二、展开活动

第一章 青山隐隐水迢迢——桥的建筑之美

师用幻灯片出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有关桥方面的专业知识。

(一) 桥,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建筑物,它具有怎样一些特点?

(二) 中外桥梁在建筑材料与风格诸方面有哪些异同?试举例说明。

(三) 就单纯的建筑物而言,你还有什么独特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生用自己的作品或掌握的资料多方面展示,明确答案。

小结引入下一环节:刚才专业组的同学带我们认识了桥表面的庄严与沉默,但我们觉得桥不只是硬邦邦的木头和冷冰冰的钢筋水泥架构出的空洞的躯壳,我们觉得她是活的,她一直在历史风尘的背后饱含沧桑地微笑着、注视着、守护着、传承着,此刻,让我们穿过桥坚硬冷涩的躯体,去感受她迟缓却沉稳有力苍老却敏感细腻的内心世界吧。

第二章 玉人何处教吹箫——桥的文学之美

师用幻灯片出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有关桥方面的专业知识。

(一) 桥,不仅是一种具实用价值的建筑物,它还是文学美的凝聚,你觉得它与文学的渊源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 你可否从文学的角度与同学进行互动?

(三)你能演绎桥与文学的完美结合吗?

生用自己的作品或掌握的资料多方面展示,明确答案。

小结引入下一环节:桥,她俯瞰历史的波涛汹涌,倾听时代的稳健步伐,她随和成一条直线,谦卑成一弦弯弓,但正是这种深沉厚重的文化内涵与包容一切的气度使桥具有了无比优雅与从容的美。

第三章 疏影横斜水清浅——桥的艺术之美 小组代表:柯梦霞

师用幻灯片出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有关桥方面的专业知识。

(一) 你领略到桥的风采,品味到桥的神韵,感受到桥的喜怒哀乐了吗?用你的作品来展示一下你所触摸到的.桥的灵魂。

(二) 桥的灵魂实质上是人类灵魂的折射,人类灵魂有多高尚,桥的灵魂就有多耀目。请你谈谈对“人”之于“桥”,“桥”之于“人”的关系的理解。

生用自己的作品或掌握的资料多方面展示,明确答案。

小结引入下一环节:踏上现今坚实的桥面,我们遥望到了岁月尽头斑驳的桥的背影,对于未来的桥,我们更是心存幻想与憧憬。

第四章 自此改名为折柳——桥的设想之美

让学生在网络上展示自己设计的桥梁,并陈述设计思路,其他同学可作评价。

三、教师总结

1、 今天,在短短的四十余分钟时间里,我们携手从桥的这头走到了桥的那头,我们不敢贸然地说我们已读懂了桥,进入了桥的灵魂深处,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我已与桥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已隐约地听到了桥的心跳,但这些心跳声并不都沉稳有力,古桥的生命,已很羸弱(点击古桥遭破坏图片)此刻,你定有话要对桥倾诉,请说出你心底的那一句话……同时,一节课上我们很难将渊源千百年的桥文化一一尽述,为此我们做了一个桥专题的学习网页,汇编了一本有关桥知识的册子,供大家详细地了解桥方面的有关知识。

2、 自创诗展示 我觉得看桥,就是看岁月荏苒,看历史沧桑;读桥,就是读一种文化,读一种境界。在和同学们一起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我心有所感,写下了一首小诗,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点击图片,配乐朗诵,在乐音中结束本课)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在塑造的情境与氛围中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

【教学重点】

领悟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难点】

突出对比,营造氛围。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聊天

1、说说表示很高兴的成语。

2、说说表示很害怕的成语。

二、营造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

1、出示课件(带声音的洪水肆虐的`情景)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

2、假如这样的情景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2、纠正读错的字音。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

4、本文的主人翁是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四、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

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五、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

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

2、随机交流:

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随机询问:你干吗害怕?)

点拔语(可随机改变):

⑴第一句:像泼,像倒,大雨滂沱,能读得这么轻吗?

⑵第二句:洪水已经追着你的屁股了,还能这样无动于衷吗?

⑶第三句:一会儿工夫,从脚,到膝盖,到大腿,洪水真是肆无忌惮,把你看到的洪水读出来。

⑷第四句:此时此刻,洪水像什么?把你看到的就像魔鬼一样露着狰狞面目的洪水读出来。

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4、想象一下:

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会是怎样的表现?

5、人们就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读一读。

(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