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

2025/11/10教案

此篇文章《卖木雕的少年》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 篇1

1、在最近学的一些课文,俺被一种情感深深地打动着,于是随手编了几句诗:(投影)

朋友

朋友是什么

朋友是有朋之远方来的笑脸

朋友是天涯若比邻的心境

朋友是患难见真情的感动

朋友

是阮恒哆嗦举起的生命小手

朋友

是中国国际救援队浸透衣服的汗水

朋友她跳出个圈

跨越国界

迈向大洋此岸

架起中非那抹友谊彩虹

于是

一个不知名的少年

用那小小的木雕

诠释礼轻情义重的友情真谛

2、中非友谊源远流长,俺们先来简略了解一下:(投影并阅读)

中国和非洲虽相距万里,远隔重洋,但中国和非洲之间的友好交往却源远流长,早在汉朝时期,中国和非洲就开始相互了解.明代是中非古代交往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友好关系已发展到双方官方代表相互访问。

在非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时期,中国坚定地站在非洲人民一边,全力支持他们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并在道义和物质上给予支持.之后,又在自身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努力协助非洲国家兴建工厂、农场、水利、能源、交通、电信和文教卫生等各类基础设施.被非洲人民誉为“自由之路”的坦赞铁路是中国最大的援非工程。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协助非洲国家建设了800个成套项目,其范围涉及农场、工厂、医院、学校、电站、政府办公大楼、体育场、铁路等基础设施。阿尔及利亚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就是其中一个小小的援助行动。

3、今天,俺们就去看看那只木雕,掂量那份情谊。(出示课题,同学读题)

4、下面老师先检查昨晚的'预习情况,请你们大声地朗读,俺看嘴型,听音量就能大概了解你的朗读训练程度了。(同学自由读课文)

5、检查普通劳动者词语:

(自由读,抽读,齐读)

莫西奥图尼亚(瀑布)(配图)

游览壮观出售陈设观赏

摊点驮着构思诚实宾馆

掏钱犹豫即将晚饭一堆

流露遗憾牙齿规范付钱

工艺品

6、出示四字词语,齐读根据老师描述抢答词语:

名不虚传游人如织五官端正

琳琅满目栩栩如生一模一样

手不释卷语无伦次清晰可辨

7、出示以下词语并问有什么特点,能否用上它们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个黑人少年:

五官端正牙齿诚实流露遗憾规范

8、少年的这一丝遗憾,就是那友谊种子的萌芽。不信,俺们们细细品味他之后的言行吧!请自由读8至最后自然段,划出少年言行的句子。

9、同学自学,反馈并归纳。

10、这些言行的背后倒底反映了少年当时怎样的心境呢?请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尼、驮”等11个字。会写“卖、售”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3.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

2.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难点:

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课前准备:

阅读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友好情谊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卖木雕的少年。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板书部分重要问题。

二、检查预习,自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哪些词语不理解?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部分词语。

3.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想一想:这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除了留心听他读得怎样。

5.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指名说。

6.自由交流:通过昨天的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三、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

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4.指导生字书写。

5.小结写字情况。

四、课后作业

1.听写本课词语。(见词语表)

2.进一步读熟课文,找一找描写卖木雕的少年言行的句子。

3.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问题可提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卡片,认读。

2.听写部分词语,订正巩固。

3.回忆:这课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文感悟

1.提问:我与卖木雕的少年是什么关系?

引导分角色读13.14自然段,突出“朋友”。

2.质疑:我是游客,少年是卖木雕的,怎么会是朋友呢?我们一起阅读课文。

读文,提出要求:边读边用~~~~勾画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想象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3.与身边的伙伴交流勾画的句子,谈谈读后的想法。

4.集体交流。

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部分(5—8自然段)

理解两次出现的“遗憾”,想想我和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

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部分(11—15自然段)

理解“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想想少年为什么这样说。

5.与学习伙伴读课文,说说你的.感受。

引导:课文体现了少年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

三、指导朗读,深化认识

过渡:卖木雕的少年多可爱呀,你能读出他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吗?

1.找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2.自由朗读这些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3.分组交流。

4.指名朗读。

四、总结积累

1.想对那位黑人少年说点什么?(自由发言)

2.学完课文,你有什么发现?

自由说,内容可涉及思想感情、写作特点等。

引导找出四个字的词语,并摘抄。

3.选做题。

刚才同学们对黑人少年说了许多心里话,愿意写一写吗?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写14个生字。正确书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积累四字词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由读感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11课《卖木雕的少年》,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1、昨天布置大家预习课文,现在找同学来接读一下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订正读书情况 交流: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2、老师还想考考你,看谁预习课文动脑了:去非洲之前,朋友叮嘱我什么?

(一是去游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二是买一两件木雕)

3、朋友为什么这样叮嘱作者?浏览第2---4自然段,用线划出描写瀑布和木雕的四字词

4、谁先来交流一下写瀑布的四字词(交流板书:名不虚传、游人如织)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

老师这里有几个数字你来听听: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高120余米,宽1800米,“莫西奥图尼亚”意思是“雷霆翻滚的云雾”,它是非洲的一大景观。

5、谁再来交流一下描写木雕的四字词有哪些?(交流板书:琳琅满目、栩栩如生。说词义)

木雕有什么样的?看图来说说,(有大象木雕、有黑人木雕)还可能有什么样的?

木雕形式多样,是非洲的一大艺术品

6、假如你的面前有这么多栩栩如生的木雕,你会想些什么?(真美呀!我真想多买几个)

7、用喜欢的语气齐读第四段

三、1、作者看中了这个栩栩如生的象墩子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爱不释手)读读这句话,看看“爱不释手”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义),你什么时候能“爱不释手”?

2、卖木雕的少年见来了客人,他是怎样招呼客人的?朗读5---9段,画出卖木雕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象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交流一:“买一个吧”少年说这句话时,心里会想什么?说明什么?(热情、很会做买卖)板书:热情 假如你是卖木雕的少年,你怎样热情地招呼自己的客人?抽读

交流二:“夫人,您买一个吧!”少年是在什么情况下这样说的?(少年看到“我”犹豫了)“我”为什么犹豫了?(因为行李超重了,不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在这种情况下,少年诚恳地对作者说:“夫人,您买一个吧。”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说明什么?(诚恳)面对少年的真诚,我是如何表现的?(语无伦次)解释词义

分角色读读这两句话

交流三:“您是中国人吧?”少年为什么这么说?(根据语言,服饰来猜的),他猜对了吗?从哪看出来的?(我点了点头),说明什么?(板书:聪明)怎样读出猜测的'语气?

4、我放弃了买木雕,让我和少年都感到什么?(遗憾)我遗憾什么?少年遗憾什么?

四、过渡语:作者真的带着遗憾离开非洲了吗?从哪看出来?

1、交流:“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来干什么了?(送木雕)什么时候?(晚饭后)你猜想一下从白天到傍晚这段时间,少年可能去干了什么事情?(去准备小象墩—来宾馆找我—送象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10段。从“专门”一词可以看出什么?我和少年是偶然相遇的吗?这说明了什么?(善良,不想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

2、当我看到这个一模一样的小象墩时,心情怎样?怎样把这句话读出来?

3、少年是怎么说的?齐读他为什么不要钱?(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人民支援非洲国家,修建了坦赞铁路,当时中国为非洲提供无息贷款,发运各种设备材料近100万吨,派技术人员近5万人次,其中有64人为修建铁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自此,中国人民对非洲人民的援助使中非人民友谊长存。)

4、听了少年的话,我---------感动极了,也不由得说出了--------------读(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这里的两个“我们”是指谁?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友好)

下面我们分角色来朗读10到15自然段,要注意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男同学扮演少年,女同学来扮演作者,解说部分老师来读

五、是啊,课文读到这里,我也被这位热情、诚恳、聪明、善良、友好的非洲少年所深深地感动了。此时,你想对少年说什么?(谢谢 中非人民友谊地久天长)

六、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黑板上的词语,来个小测验,怎么样?

1、齐读四字词

2、填空

大瀑布真是( ),这里,( )景色十分( )。摊点里陈列的木雕( ),( ),其中,象墩( ),大象雕得( ),我一看就( )。

这些词语希望同学们能学有所用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四字词语。

3、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重难点:

1、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2、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3、积累本课的四字词语并恰当灵活的运用。

前置作业:

1、默读课文5---14自然段,画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的句子,想象一下,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是怎么想的?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我想对那个非洲少年说:

教学流程: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1、出示以下两组词语:

第一组-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颖,栩栩如生。(写木雕)

第二组-游人如织,五官端正,爱不释手,一丝遗憾。(写人)

(指名读,齐读,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适当造句)

2、说说这篇课文的大意及叙述的顺序。

二、学生根据前置作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1、出示前置作业:

(1)、默读课文5---14自然段,画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的句子,想象一下,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是怎么想的?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我想对那个非洲少年说:----------------------------------------------------

2、提出学习要求,学法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三、全班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一)、走近少年,初识少年的形象

主要抓以下三句话,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卖木雕少年的形象。

1、根据反馈,出示以下句子:(5—9自然段中)

那少年走到我眼前,诚恳地说:“夫人,买一个吧!”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着。

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2、仔细读这三句话,说说:从这几句话里,你读出了什么?(预设学生会抓以下两方面来说:如-我读出了那个少年非常想让我买他的木雕//那个少年的态度非常诚恳……)

3、带着你们的体会,再读读这几句话,把少年的非常想和诚恳的态度读出来吧! (先指名读,再分组读,齐读。)

(二)走进少年,体会“沉甸甸”的中非友情

导语过渡:刚才我们从少年的“言行”中体会了少年的内心活动。这个少年,仅仅是因为我买不了他的木雕,做不成生意而流露出一丝遗憾吗?(板书:一丝遗憾)少年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流露出一丝遗憾呢?我们继续深入体会.

1、出示句子:

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

“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

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用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2、引导学生体会这三句话,体会少年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流露出一丝遗憾,进一步体会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1)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边读边想,拳头大小的木雕小象墩怎么会“沉甸甸”呢? (学生可能只会从表面上去理解,既然是木头做的东西,一般都是“沉甸甸”。)

(2) 教师引导:在这几句话里,“沉甸甸”不只是字面上的“沉甸甸”,其实,课文中“我”的心情也是“沉甸甸”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大家再默默地读一读这三句话,一边读,一边思考。

(学生能够体会到:从木雕小象墩的来之不易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心里是“沉甸甸”;从“暮色中专门等候”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心里是“沉甸甸”的;从“不用钱”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心里是“沉甸甸”的。)

(3)、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这一份沉甸甸的心情,带着这一份沉甸甸的情谊一起来读读这三句话吧。(学生齐读。)

(4)、老师小结:原来,这位非洲少年那一丝遗憾,并不是因为我不买他的木雕呀。怪不得他还给我送木雕呢。(板书:送木雕)

3、资料补充,加深理解

(1)、过渡:少年送给我的仅仅是沉甸甸的木雕小象墩吗?还送给我什么?让我们来看一份资料:

(2)、出示补充材料,打出相关图片与文字:周总理访问非洲;中国医生给非洲儿童看病;中国政府帮助修建坦赞铁路;中非合作北京峰会

(3)、看着这些资料,你能说说少年除了送给我沉甸甸的木雕小象墩,还送给我什么吗?

(少年除了送给我沉甸甸的木雕小象墩,还送给我的是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深深的感激,是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老师小结:难怪少年对我说——教师引读,学生接读第三句:“不,不用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相机板书: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四、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看着面带笑容、露出两排洁白牙齿的黑人少年,你想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我想对那个非洲少年说:

教师在引导学生说一说后,总结,评价。

五、积累本课的四字词语。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能够正确读“游览、名不虚传、标准”等词语。

2、积累并运用词语,欣赏文章语言。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中非友谊学习资料文本打印数份。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高老师要带大家一起走进神秘的非洲,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

(课件播放图片,师简介非洲。)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根据屏幕上的提示,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

课文主要讲了我在旅行时,想买一个为纪念,但却因为所以放弃购买,感到很,后来,卖木雕的少年送了我,我很。

2、交流。

三、欣赏木雕,积累语言

1、故事围绕着木雕发生,那么什么是木雕?木雕是什么样子的呢?

(课件播放木雕图片,师简介木雕。)

2、看了这些木雕作品你觉得它们怎么样?

3、自己读一读课文的3——6自然段,用波浪线勾画出描写木雕的'句子,并读一读。

4、交流。

用文中的词语再来形容形容图片上的这些木雕。(指导理解四字词语。)

5、小结填空。

课件出示:

摊点里陈列的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得(),我一看就()。

四、品读言行,感悟形象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 篇6

教学目标设计

1、会认11个生字,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方法设计 1、朗读体会法。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阅读拓展法。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补充课外资料,以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对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

3、读写结合法。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写话,强化表达能力,升华对买木雕少年的喜爱之情。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提示课题

1、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搜集有关非洲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请大家拿出来。

2、学生进行交流,引入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生字情况。把朗读的句子读通顺。

3、朗读提示: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1、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

2、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以与学生讨论。

四、学习生字

1、 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之后,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顺序:听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买木雕——赠送木雕。

2、词语非常丰富,注意让学生积累熟记,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

(1)找词语。可以先结合课后练习题三,让学生先找出这些四字词语(不一定是成语),并抄写下来,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2)理解词语。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比较难的词语。如,“游人如织”的“织”不好懂,这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说明游客很多,像织布机一样穿梭往来;“琳琅满目”的“琳琅”本意是“美玉”,这里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栩栩如生”中的“栩栩”是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让学生记词语注释,更不能把词语分解成单字让学生一一对应。只要学生能在本课的语境中,大致理解词语的意思就可以了。

(3)运用词语。教师可以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词语,例如:大瀑布真是()。这里(),景色十分()。摊点里陈列的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得(),我一看就()。可以利用本课的语境,让学生想一想,这些地方是否可以用其他词语来替换,调动学生运用平时的积累。最后,还可以变换另外一篇短文,设置一个新的`语境,让学生正确地使用,巩固本课学到的词语。 一、抓重点词句,深入感受黑人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1、学生自读,请静思默想,或轻声读读,画出写少年言行和神情的那些句子,体会体会。(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学生读后反馈。

3、寻找深入感知课文的切入点。

课文里写少年言行和神情的句子确实很多,我们是否有必要一句一句地研读呢?大家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写少年神情有个句子是写眼神的,你们发现了吗?

第9自然段有这么一句话:“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指名读这个句子)读这个句子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呢?

生:①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生:②他怎样对待遗憾呢?

师:对了,这些问题就是引领我们深入阅读的向导。我们先看少年的遗憾是怎样产生的。

4、研读第一次对话

(1) 自由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注意读出语气。

(2) 谁想站起来读读少年的话?(诚恳地说该怎么说。猜测的话谁来试一试。)

(3) 分角色朗读。(谁想当一下黑人少年,“我”的话谁想读。看看你们最后能不能流露出遗憾的神情。)

(4) 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明白了吗?

为什么却特别喜欢中国人呢?想知道吗?(屏幕出示一段简短的文字,教师可以请同学来读,也可以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第2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各种形式朗读词语。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

二、个性阅读,突出重点

1、学生分小组学习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哪里可看出少年的可爱?

2、全班交流

3、想象:找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想当时他是怎样想的?

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把人物的对话语气读好。

、夸夸那个黑人少年

五、学生积累运用四字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并运用。 3、本课的对话较多,、要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指导前,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课文中的对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提示学生寻找课文中类似的词语。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4、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让学生找出哪些句子描写了少年的行为,哪些话是少年说的,想想当时的情况,再体会少年内心的想法。可以让学生放开说说,也可以结合选做题让学生直接写一写。 5、研读第二次对话

“‘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他笑了,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

⑴指导朗读:我”说的话都有提示语,你看,“高兴地喊”、“感动极了”,这些话容易读出语气;而少年的话该读出什么语气呢?(自由读对话,琢磨少年说话的语气)

⑵分角色朗读:谁想站起来读读黑人少年的话,表达表达感情;谁想读读“我”的话,高兴高兴,感动感动!

⑶读着读着,你明白了吗,最后,黑人少年为什么笑了?

六、补充阅读:中国援建坦赞铁路

七、情境写话

1、屏幕出示提示:那天晚上,“我”和宾馆里的各国游客,以及许多当地人都对这个黑人少年赞不绝口,大家纷纷夸起了这个黑人少年。请你先想一想,人们会怎么夸;然后你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员,写几句话夸夸这个少年。

2、学生自由写话。

3、展示学生作品,欣赏评点。

板书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

介绍木雕

挑选木雕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放弃木雕

赠送木雕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