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3、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讲解《山居秋暝》。
教学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你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都不免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比较豁达的是:
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我不知道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也许他认为这样才算是真实地写出雁荡山的景色。然而,他未免把幽静看得过分死板了,认为只有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三、背诵这首诗歌。
四、体会自然之美,最强环保意识。
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人们了解自然,欣赏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美的力量,但是,现在我们缺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让学生列举人类破坏自然的例子:
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让孩子认识破坏生态环境引发的后果,才能为人类创建一个和谐的生活乐园。才能让我们的后代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空间。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难点)
教学安排:
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简介
由英文诗歌《红豆》引出诗人王维。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今天我们选学一个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出示课题)
二、教师范背或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三、诵读指导。(节奏停顿,语气语调)
四、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
五、鉴赏全诗,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山居秋暝》课案(网友来稿)教案》。(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批判。)
要点:1、新雨——清空山——幽秋意清明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联写自然万象,此联起,写人物活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此山中之趣,除天籁,尚有人籁。故诗人并不孤寂。“竹、莲”均为高洁之物,浣女渔舟则写出乡居安适之氛围。
4、最后一联乃言志之语,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诗人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顺应天性,恬然自适在结尾显露无遗。
5、小结。法国艺术理论家凡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诗歌亦如此。此诗之“意味”在于诗人心中埋迹山林,闲适自足之真性情。中国古代也有“歌咏言,诗言志”的说法,本诗之志又体现在诗的景和画中,因此苏东坡曾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6、关于“空山”。《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不光写出清幽安闲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7、质疑和批判。黄培芳在《唐贤三昧集笺注》评“写景太多,非其至者。”
六、学生将此诗改写成散文短章,相互交流。
七、课堂迁移训练。(见课件,从略)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3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
(1)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
(2)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
2、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为旅游公司做一个创意策划
二、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进入意境的想象
(2)品读诗味,初步学会鉴赏近体诗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的人,然而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讲一典故:王维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瞑》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
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
(参考:(一)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二)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感悟“画中诗”
——学习讨论诗的前三联画图中所蕴含的诗意。
(首联以“空山新雨”构图,使人顿生“空明”之感;颔联以“明月、清泉”写意,物蓄谋而明志洁;颈联描绘“浣女喧竹、渔舟莲动”的活动之景,表达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2、让学生找出意象
(意象:暗含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
意象--------(空)山、雨、松、月、泉、竹、浣女、渔舟
请一些学生谈一谈自己比较喜欢的意象,答案不定。
A、山的美
就像大海吸引普希金一样,王维对山也有着一种特别空灵的爱。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人都迷路了,一下子让人感觉出山的辽阔和荒远,就如本诗第一句的“空”字,一下子让人想到山的空旷、静谧。写来都极为精彩,不像我们有些同学写文章,只能说:啊!山真美啊!
B、雨的美
雨是我们生命中很特殊的一个情结,极易呼唤出深埋在我们内心的情感。也许是你有一次被雨淋得特别惨,因此你永远记忆犹新;也许是因为你曾经和自己最心爱的人在雨中,同撑一把伞,度过一个美丽的黄昏,因此每逢下雨,你就柔情满怀;或者下雨让你想起你爱的人的流泪,惆怅不已。
而诗中的雨给了诗人什么感觉呢?
雨后的山-------更一尘不染
雨后的松-------更苍翠
雨后的泉-------更动人
雨后的月-------更亮晶
那是一种朦胧又清新的感觉,有机会到山中,同学不妨也去感受一番。
C、明月
提问:这里的明月有什么妙处呢?
月亮通常能带来一种神秘的`力量,之所以称之为神秘,是因为这种力量我们不可捉摸,但确实又存在。因为月光的皎洁柔美,情侣通常会选择在花前月下,对心爱之人表达爱慕之情,想象一下一个人顶着炎炎烈日向别人表白那其中的感觉少了多少味啊?呵呵,多半表白不成功。如果有人在月下对你深情的低语,那种感觉一定很难忘。
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里的月光:
雨后的明月
明月下的雨滴------------交织在一起
明月下的松
明月下的泉
D、松、清泉
(1)、月光铺洒松林的景况美吗?月光从疏疏朗朗的松叶之间倾泻下来,似乎月光可以用心去数一数,而这些能让你想起哪部电影的哪个镜头?
(2)、在月光下,清泉从石上流过,你首先看到一条白练,还不仅于此,“嘘-------”等悄无声息的时候,还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清澈的泉水流经石上的潺潺、淙淙之声,并且在空旷辽远的山间传得很远很远!
王维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使他能比一般的诗人更能敏锐地捕捉到自然的各种声响。
E、竹与浣女
浣女:洗衣服的女人,让人很容易想起朱自清“刚出浴的美人”,都写出一种纤尘不染的美。而且这些浣女是隔着竹林来看的,因此更具一种美学效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远看一朵花,近看是地瓜。
F、渔舟
生活之美,劳动之美
3、诗人理想
——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含义?
(这一句,可谓诗人情不自禁的流露,这里一草一木,一泉一石,是如此的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如此的美,因此诗人大发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草就随它衰败吧!如此清幽、恬静、淡远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孙去静静地欣赏,这里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因而,归隐的愿望便油然而生。)
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寄慨言志,含蕴隽永。
4、鉴赏要点:
A.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B.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构成这种意境的主力。这难道不是一种意境的优美吗?品味,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四、作业: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假日闲居”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周末或假日,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新雨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新雨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
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
②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
③溪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
④泉边浣衣、竹林篝火。
——经营方式:与广东省电视台合作开发,或与其他影视机构合资开发,既作旅游景点,又作影视剧外景基地。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创意】
通过两首诗学习,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欣赏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中做过渡与衔接。
【教学内容与目标】
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并进行初步实践。
【课时与课型】
1.一课时
2.学法指导课
【预习要求】
1.朗读诗歌,读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品味这两首诗的。
3.查找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板块】
1自读自诵
2.欣赏品诗方法
3.学写诗联赏析
【教学线索】
1.用译写解说内容
2.用描述表现诗境
3.用吟诵传情达意
4.用评说深入赏析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板块一 自读自诵
(一)知人论世读经典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
2方法指导
1)姓名字号
2)朝代
3)重要人生经历和思想
4)重要成就
5)代表作品
6)写作背景
3示例
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3)关怀现实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体验。
4)四个人生阶段: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5)成就:诗现存1500多首,生动的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准确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急剧转变,被称为“史诗”。
6)背景:本诗写于767年,离川,漂泊峡中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学生自读诗歌,旁批,读注释,背诵。
分三个层次:
1、读出节奏,读清楚韵脚
2、译读,边读边译。
3、吟诵诗歌
女读:《山居秋暝》 美——自然美,生活美,心情美。清亮。
男读:《登高 》 悲——景物悲,身世悲,心境悲。
教学板块二 欣赏品诗方法
(一)、用译诗解说内容
山居秋暝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在幽静的松林间,清清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多么令人神往。
活动方式:
1生轻声朗读体会。
2生试译登高。
师:要求:
1、译成诗。
2、用解释和加字方法扩充。
3、尽量押韵。
(二)、用描述表现诗境
山居秋暝
男:雨说停就停了,山被冲洗的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寺院的钟声,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
女: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枝头。如水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的满地都是。清清溪水潺潺淌过石头,隐隐流向远方。
男:溪边,竹林摇响着喧笑。月光下,一群少女提着浣纱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
女: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渔人驾着渔船,沿流而返。
合:时光如水,春芳消歇;宁静与闲适,让人好想做一个隐者,把这份淡泊,这份淳美,流在生命的深处。
活动方式:男女生读,慢慢体会。
师:怎样描述诗境呢?1展开想象;2进行生动甚至是华丽的扩写; 3、融入个人感受。
(三)、用吟诵传情达意
《山居秋暝》——一首隐居者的情歌;《登高》——一首流浪者的心曲。
《山居秋暝》——整首诗表现出清新的格调;《登高》——整首诗表现出苍凉的意境。
《山居秋暝》——是一种悠然的陶醉;《登高》——是一种深沉的叹息。
师:怎样用吟诵来传情达意?
1、深刻的理解作品。
2、酝酿情感。
3、定准基调,把握节奏,展示韵律。
教学板块三 学写诗联赏析
(一)、8种赏析角度
全诗概说,联意解析,字词品味,画面赏析,思路体会,情感体味,手法理解,意境探求
(二)、示例
1.教师教读--首联赏析:
·首联对起,写登高所见,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秋江山水图,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诗联概说)
·出句从感觉、视觉、听觉诸方面着笔:长天高远,秋风凛冽,峡猿悲啼;对句从视觉角度写:小洲清冷,沙滩灰白,上面点缀着逆风而飞的鸟群。(联意解析)
·句中用字遣词极其贴切。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沙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字词品味)
·"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手法理解)
·诗一开始便有悲凉的气氛。人登高,更感风急,含有老迈飘泊的衰飒悲戚之感。"天高"地远,扶病独登台,就越发显得孤独悲哀。故听猿长啸,也大有哀意。(意境探求)
·画面也是惨淡的,它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情感体味)
2、同学们自读,然后自由选择内容,学写诗联赏析。
3、交流,教师评点。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四季之美,正如篇章页上所写的“四时景物皆成趣”,配合着所绘的四季书签更显得如诗如画。《古诗词三首》中也选取了秋冬两季最典型的诗词供学生学习和体会。《山居秋暝》是本课的第一首诗,诗人王维将空山雨后的秋意微凉,松林间皓月斑驳的光影,石上清泉潺潺以及竹林中浣女归来侃侃的声响,渔船掠过荷田的摇曳,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山居秋暝》本就该是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仿佛能从画中听到一支恬静优美的丝竹,充分表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学生则需要在感受动静描写的妙处之余,还可以试着从诗情画意当中体会诗人的高洁情怀和乐于归隐的情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吟诵《山居秋暝》,读准暝、浣等字词,理解暝、喧、歇的意思;
2.调动视听感触及想象,感受这首诗中的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3.了解王维,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诗佛品质;
重点:想象画面,体会诗句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难点:感受王维寄情山水,看淡一切世俗的佛系处事态度。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有趣的汉字
1.发现字形的共同点——指向发现
出示“时、昨、晚、晓、晨、昏”。
2.发现字义的共同点——指向归纳
都和太阳/时间有关。
3.介绍造字的出发点——指向字理
设计意图:从几个简单的.带有“日”部的字,由浅入深,其一调动学生的识字思维;其二迁移理解字义的方法,为课堂上学习古诗、体悟情感,做好了铺垫。
一、由字及题,导入揭题
(一)品读诗题感秋意
1.联系发现猜题之“暝”
板书“暝”,指名读,正音,猜义。
设计意图:猜字义是课前谈话的思维延续,既可以从课前谈话时的发现来猜,也可以根据预习从注释中获得的解释来说。教无定法,但只要从学生角度出发,便是学法的成果。教师可沿着学生的发言,先猜再用注释印证,也可以先说注释再用刚才的发现来补充,目的就是把“暝”这个生字记住并理解。
2.逐步解题说诗之“意”
顺序板书“秋”“山居”补充诗题完整
(1)“秋暝”为何意?(秋天的黄昏/深秋傍晚,日落时分)
(2)“山居秋暝”又是何意?读起来又有何感?(引导学生用优美的字词表述)
设计意图:这首诗从诗题开始就抒发了王维当时舒适惬意内心豁达的感受,季节恰到好处,天气恰到好处,地方恰到好处,只读准读对诗题,无法同步王维的内心。故引导学生能用诗意的现代白话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不是重点,而是通过自己的表达去感受诗的“意”境,是为理解整首诗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回顾诗作识诗人
1.回顾王维及其诗作
出示《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感受王维诗作特点
相机板书:诗佛/诗中有画/山水田园诗……
设计意图: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是经验学习,以类似的古诗呈现,既拉近了诗人诗作与学生的距离,更是唤醒部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降低学习新诗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
二、由诵及吟,初读古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首诗读三遍
朗读要求:第一遍读对,第二遍读顺,第三遍争取读好。
2.把自己当成王维练读后展示读
预设一:老师欣赏你读诗的节奏,请你带着大家一起读;
预设二:你读诗的感觉真好,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也带着大家读。
3.再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凡是能入选统编教材的,必定是古诗中的佳作;更何况王维曾经做过“大乐丞”的官职,这首《山居秋暝》也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物象清雅,如此音韵和谐的诗值得学生多读一读,读对是读好的基础,读好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三、由静及动,研读古诗
(一)“题”“句”勾连学首联
1.找找诗题呼应的诗句——天气晚来秋
2.想象诗歌呈现的画面——空山新雨后
(1)调动感官想象画面。
预设一:你闻到了什么?读出这种感受;
预设二:你的脸颊上有什么感受?读出新雨给你的这种凉爽感。
……
设计意图:用这句诗里的“晚来秋”回扣题目中的“秋暝”,也可以理解为用诗人的语言来解释“秋暝”,是从白话译文言到文言译文言的语文能力提升。此外,调动感官想象,是学生已有的学习方法,能快速补充好诗句表现出来的画面,为下面的理解提供了素材。
(2)观感一致读出幽静
闭上眼睛,聆听雨声、风吹竹林声的配乐,读出空山的幽静和舒适。
(3)空山空否引出下文
给了王维这么舒适体验的地方,为什么叫空山呢?
(二)动静皆趣学颔联
1.空山自然之景
相机板书“月、松、泉、石”
2.想象画面品动静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视觉体验指向静景,听觉体验指向动景;既有静态的画面感,又有动态的音乐感。板书:有声有色。
(三)任务引领学颈联
1.迁移学习
教师感情引导:皎洁的月谷那个洒落在松林间,斑斑驳驳;清澈的溪水流过磐石,叮叮咚咚。吸引王维的是大自然的清新清幽,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吸引着他呢?
出示任务单,完成任务一
(1)想象画面
(2)寻找动景
预设1:动景,说说动在哪里?
“喧”和“动”这两个字能不能换成其他的?(摇、晃……)
你看到了怎样的浣女合渔舟?
设计意图:动景的精髓,就在动词,这两句诗中最典型的动词,便是“喧”“动”“下”“归”,检验学生对于画面的想象,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当做诗人,面对此景,会换哪两个动词加入进去。通过同桌伙伴之间说一说,适当降低了难度,也增加了趣味。
预设2:没有静景,但是突出了静
颔联、颈联联系着学习,感受虽然是动景但是愈加衬托出山的静。板书:以动衬静。
(2)任务拓展
设计意图:这首《鸟鸣涧》和《山居秋暝》颇有相似之处,适合学生将课内学习到的方法实践运用,去通过景物想象画面,寻找动词感受动静的关系,最终得出以动衬静,强化本课的学习重难点。
(三)共鸣内心学尾联
1.轮读尾联
2.以诗句解释“春芳”
春芳是何物?应是“日出江花红胜火,传来江水绿如蓝”,春芳还应该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还应该是“沾衣欲湿杏花雨,除面不寒杨柳风”。
3.以“静好”代替“春芳”
理解“随意”和“歇”,感受作者愿意留在这空山之中。
(四)由空及“空”,走近王维
1.配乐读诗
2.理解空山
3.轮读王维眼中的“空”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
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设计意图:空山是和城市官场相对的,在争名夺利者眼中,是一座空山,在贪图享乐的人眼里,是一座空山。而在诗佛王维眼里,这个空,是他追求的空灵和幽静,是不与当时官场同流合污的清廉,是享受摆脱尘世杂物的闲适,是淡泊名利的清雅。用王维自己的诗句,来让学生初步理解诗人眼中空山其实是不空的。(板书:不空)
4.配乐吟诵《山居秋暝》。
四、板书设计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