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此篇文章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课文写了年轻的刘伯承,右眼严重受伤,坚持不用麻醉剂,忍受巨大的疼痛接受了72刀,手术治疗,被沃克医生成为“军神”,表现了刘伯承坚韧的钢铁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年龄、土匪、拒绝、麻醉剂、施行、勉强、过奖、诊所、惊疑、从容镇定、目光柔和、肃然起敬。
2、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并组词。
龄 匪 诊 患 审 职 晕 邮 垫 勉
2、学生互相说说易错的字:
容易少横的字:龄 醉
容易多横的字:哼
注意字的.笔顺:匪
二、谈话导入新课
军神,好响亮、好威风的称呼,为什么要称他为军神呢?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事情的?
板书:
手术前(1-10)
手术经过(11—17)
手术之后(18—26)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默读思考:
(1)划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简单批注在书上。
(2)有不懂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互相质疑。
3、小组讨论交流。
4、在全班交流并质疑。
(1)指名读划的相关的句子,简单说体会。
(2)解词:
审视—仔细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3、学习刘伯承坚韧不拔的意志,立志做一个性格坚强的人。
教学重点:
1、根据提示读出语气、语调。
2、理解刘伯承为“军神”的重点语句,体会刘伯承坚强的意志。进一步学习快速阅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空:课文中的“军神”是指(),这是()对他的敬称。
2、指名朗读课文。
二、抓中心句突破全文。
1、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呢?你知道沃克医生当时是怎么想的?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
三、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导学课文。
1、导学“求治”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沃克医生开始是怎样识别刘伯承是军人的?
(3)刘伯承的“镇定”是从哪几个地方反映出来的?
(4)分角色朗读第一自然段。
2、导学“术前”部分。
(1)读读、想想、画画、议议。刘伯承为什么不肯用麻药?
(2)联系课前收集的关于刘伯承的资料猜想:刘伯承担心损坏脑神经只是从爱惜自己身体的角度考虑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3)不用麻药意味着什么?
(4)刘伯承能忍受这种难以忍受的疼痛吗?课文是怎样反映出来的?
(5)有感情地朗读,根据提示读出坚定的语气。
3、导学“术中”部分。
(1)自由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手术中刘伯承、沃克表现的词句。想想这些词句各起什么作用?
(2)课堂交流
(3)联系自己生病的经历,说说刘伯承忍受的是怎样的痛苦。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从中感悟刘伯承的“军神”形象。
(5)小结。
4、导学“术后”部分。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刘伯承在手术中除了一声不吭紧紧抓住垫单外,还要求什么?沃克医生听了有什么反应?沃克医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做完手术……了不起的军神!”
(3)震惊的沃克先生不敢相信地注视着眼前的这位年轻人,他心中会怎么想?
(4)根据提示语自由朗读,注意根据提示揣摩语意、把握语气,突出“军神”形象。
(5)指导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认识8个生字。
2、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4、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父亲为人和做事的真诚。
教学难点:
学习叙事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1、powerpoint课件。
2、音乐《冰糖葫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冰糖葫芦》。
2、在解放前的天津,就有一位卖糖葫芦的人,他的糖葫芦做得非常漂亮,味道特棒,在天津很有名气,想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万年牢》的作者新凤霞的父亲。(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理解“牢”在字典中有几种解释,分别是什么?
2、“万年牢”是什么意思?(永远坚固、永远结实)
3、万年牢与糖葫芦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轻轻打开语文书,翻到22页。昨天我们预习了这一课,生字词会认了吗?我们来试着认一认。(出示课件:生字词)
2、这篇阅读课文比较长,那里面有很多长句子,你认为哪些句子比较难读,能大胆读给同学们听听吗?
句1:红果、海棠去了把儿和尾,有一点儿掉皮损伤的都要挑出来,选出上好的在阳光下晾晒。
句2:小时候,我给父亲当帮手,把炉火闷好,再把一块大理石板洗擦干净,擦上油备用。串糖葫芦的竹签,由我一根根削好、洗净、晾干,然后一捆捆放在父亲手边。(这里有几个多音字,谁能把它们读准。)
句3:父亲的认真劲儿,在卖糖葫芦的人当中出了名,人称“小辫儿糖四”,因为清代父亲受过宫廷里做糖货的师傅传授,一直留着辫子提篮叫卖糖葫芦。
(先自己试着读一读。再逐句指名读或齐读。)
三、围绕提示,深入探究:
1、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之前,我们要先理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学习课文。(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几件事情?2、课文题目“万年牢”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画出相应的'语句。3、这三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请大家根据自学提示学习课文,并拿出笔来,做相关批注。
师:再次读文我们又有了新的收获。现在我们一块儿围绕自学提示,来交流交流收获吧。就从第一个问题开始吧。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几件事情?(学生回答)
2、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找句子,交流后并读读。(课件出示三个句子)
句1:父亲说:“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句2: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句3: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
3、学生齐读这三个句子。
4、深入品析这三个句子。
(一)理解第一个“万年牢”。
a、指名读这个句子,这句话中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糖葫芦)。
b、万年牢的糖葫芦,是怎样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看来糖葫芦的质量是很不错的。
c、这样好的糖葫芦,是怎样做出来的呢?请你小声读课文2、3、4自然段,拿起笔圈画出相关词句。
重点研读句子1:红果、海棠去了把儿和尾,有一点儿掉皮损伤的都要挑出来,选出上好的在阳光下晾晒。
读着父亲选料的过程,你的脑海中会跳出一个什么词?
(预设:精挑细选、精细、认真、细致)
再读这个句子,你是从哪些词儿体会到父亲的认真,父亲的细致?
(去了把儿和尾一点儿都要上好)说明父亲对买来的材料又要经过严格的挑选,谁能把父亲的认真,细致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指名读句子。)这真是一位做生意非常实在、认真的人啊。不仅如此,父亲对待这项工作也是精益求精的。
(二)理解第二个“万年牢”。
a、父亲做糖葫芦用心,做生意也是如此。我们齐读第二句话。(课件出示生读第二句话)
b、读了父亲的这句话,说说你对这个“万年牢”的理解。(生谈看法)
c、什么是“正道”?(预设:不骗人,不掺假,不干坏事,做生意不会缺斤少两……)
正道用父亲的话说就是什么?在文中找找。(生说——就是凭良心做买卖。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父亲的生意经是什么?(公平买卖走正道)
从哪儿能看出父亲做买卖讲究公平实在?请默读课文的5、6自然段。读一读,画一画。(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辞去工作)
d、为了让老百姓吃到上好的冰糖葫芦,面对老板的行为,认真实在的父亲干了不到一年,毅然辞去了这份相对走街串巷来讲比较安逸的工作,辞去了这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重新踏上“提篮叫卖”的日子。同学们,父亲“提篮叫卖”意味着什么?与店里做相比,他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e、谁再来谈谈你对第二句话中的“万年牢”的理解?(生说)指父亲做生意讲究实在,这样做生意必然会受到顾客的信赖,赢得众多的回头客,生意会越来越兴旺,当然是“万年牢”啊!(板书:生意)
(三)理解第三个“万年牢”。
a、它不仅是一位好生意人。还是一位好父亲。我们一块来看看他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也就是文中第三个含有“万年牢”的句子。齐读第三句
b、想一想,这里的万年牢指什么?(板书:做人)
c、你认为怎样的人就是万年牢的人?(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
d、(屏显三个句子)现在让我们再次回顾这三个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想它们的含义。(生齐读句子)
e、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小结:启发学生懂得:这三处“万年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
三处“万年牢”由做糖葫芦到做生意到做人,一环紧扣一环,叙事清楚,很有条理。我们要学习这种按一定线索写事情的写作方法。
四、随文延伸,升华情感。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等3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
2.能把文言文读正确,读出节奏,读懂意思,并能背诵。
3.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
【教学重点】
1.能把文言文读正确,读出节奏,读懂意思,并能背诵。
2.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重点)
2.能把文言文读正确,读出节奏,读懂意思,并能背诵。(重点)
【教具准备】
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故事导入。
教师口述:同学们都喜欢看历史精典故事吗?说说你看过哪些历史精典故事?
师:本单元,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非常好看的历史精典故事。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过渡语: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本单元第一个历史故事《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课文,看看从中能受到什么启示吧!(板书:《王戎不取道旁李》)
【设计意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这里由故事导入,目的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资料介绍
〔王戎〕字浚冲,晋初任荆州刺史。因平吴有功,封为安丰侯。王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竹林七贤”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魏氏春秋》说,此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他们常在竹林之中肆意酣畅,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透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戎马一生诸子百家竞赛唯一
(重点指导生字:
戎:“戎”和“戍”是形近字,不要读成“shù”;
诸:不要只读一半音,不要读成“zhě”;
竞:“竞”和“竟”是形近字,都读“jìng”。)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注意声母易读错:诸(zhū)竞(jìng)。
注意韵母易读错:戎(róng)。
(2)学习多音字:折(zhéshézhē)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②读一读:
这两批货物都打折(zhé)出售,严重折(shé)本,他再也经不起这样折(zhē)腾了。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尝的确如此。
竞走曾经。
唯争着跑过去。
信然只有。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讲了王戎和小朋友在路边看到树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争相摘李子,王戎认为必是苦李。)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课文先写(起因);再写(经过);最后写(结果)。
四、学习“会写字”
戎、尝、诸、竞、唯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诸、唯”属于“左窄右宽”;“衔”属于左中右结构;“尝、竞”是上下结构的字,“尝”上宽下窄;“竞”上小下大;“戎”是右上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笔顺。)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微、缓”和上下结构的字“茂”,学生练写。
戎:戈字左边没有撇、斜钩要长,下边一横稍往上拉、中间是一撇不是一竖。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初步感受王戎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意思。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重点)
2.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特点。(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你还记得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吗?
师:王戎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王戎不取道旁李》神话故事,仔细读课文,读懂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环节,既温习了词语的朗读,又让学生凭借词语回忆了课文内容,还进行了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王戎与其他孩子表现有哪些不同?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其他孩子“竞走取之”,只有王戎“巍然不动”)
三、精读古文,深入理解。
过渡:古文大家已经读得背得很不错啦,那它的意思你们理解了吗?
1.让我们先来看第一句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谁来读一读?(生读,注意节奏)
这句话中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小儿)(诸)(尝)
这个词语提的真好,谁愿意来帮助他解决?
(“诸”说明当时一起游玩的小孩很多,不是一两个,练习下文就知道当时其他孩子求取摘李子了,从侧面表现出王戎的善于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思考:其他孩子的表现与司马光的.举动有什么关系?
(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王戎观察的细致入微和推理判断的正确。)
有一点想要提醒小朋友,尝可不是常常的常,这儿有三种意思,你觉得是哪一种?为什么?
(1)品尝(2)曾经(3)尝试
(曾经)
现在你能连起来说一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吗?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过渡:是呀,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用小古文说一说!
同桌说,指名说。
捉迷藏、爬山、打陀螺、玩老鹰捉小鸡、捉蝴蝶、跳绳、抓蛐蛐儿、爬树……
让我们一起读好第一句吧!
2.过渡:正当小朋友们玩得欢天喜地的时候,他们又看到了什么?请男生一起来读一读。
师:接下来的故事情节,请小朋友小组合作来说一说。
师:第一幅
(小朋友们来到了路边,他们发现路边长着一棵茂密的李树。)(板书:起因:路边李树多子)
师:这棵李树长在哪里?
(路边。)
你怎么知道的?道边李树。
师:这就是李树,你看到了一棵怎样的李树?
(高大)
(李树上长着许多沉甸甸的李子,就快把树枝都压弯了。一个个李子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把树枝都压弯了,这就叫“多子折枝”。)
大家能读好这句话了吗?
出示小古文。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师:谁来说说第二幅?
(小朋友们都爬到树上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这么做。)
小古文是: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老师这也有一个李子,你瞧瞧。
它什么样?你觉得它的味道怎么样呢?
(诸小儿看着满树的李子,馋得直流口水。)
师:诸小儿怎么做的?
(竞走)
师:竞走这个词语,我们在识字中已经学过,什么是竞走?(板书:经过:诸儿:竞走取之王戎:唯戎不动)
在小古文里也出现过竞走这个词,在哪一课?龟兔竞走就是龟兔赛跑。所以竞走“争先恐后的跑过去拿”的意思。是大家都比赛着跑过去,谁也不让谁,老师送大家一个词,就是争先恐后(齐读)。
(“唯”就是只有。)
你能读出诸小儿的争先恐后,王戎的镇定吗?
谁来说第三幅?
(看到路边的李树结满了果子,诸小儿口水直流,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冲向李树,像猴子一样一下爬到树上摘果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
诸小儿会会怎么问呢?
(你怎么不摘李?你傻啦,为什么不去?你怎么站在这儿不动?)
人问之,“之”是谁?
(“之”就是王戎。)
谁来问一问?指名读。齐读。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方法指导:
借助注释学习文言文
注释,好比拐杖,它可以帮助我们逐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门径。阅读文言文时,要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出处、写作背景、文化常识、与课文有关的作者经历,读懂字句,疏通文意,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的情感。然而,拐杖不是腿。用好注释,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分析,独立思考。
运用:如“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多子折枝”的注释是:李子很多,树枝快压断了。需要根据注释补充意思为:(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结了很多果实,压得树枝都弯下去。
王戎什么反应呢,谁来说第四幅。
小古文是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王戎告诉小朋友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
王戎怎么知道的?他去尝了吗?
那他是随便猜猜的吗?他怎么想的?
(李子如果是甜的,早就被采光了。)
师:李子究竟苦不苦?一开始诸小儿相信王戎的话了吗?
(没有,摘了吃了,才相信的。)(板书:结果:果为苦李)
那就是“取之,信然”。你明白了吗?(板书:仔细观察善于动脑推理判断)
(李子果然是苦的,大家相信王戎说的话了,这就是信然。)
这句话只有4个字,我们一起读一读。
王戎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首先要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力好奇心,且有丰富想象力;其次观察事物时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们应该学习王戎的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
3.写作方法
作者不是直接写王戎的聪明,而是先写别的小孩“竞走取之”,再过写“唯戎不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这手法对表现王戎的聪明才智起到了什么作用??
(对比)???(反衬了王戎的聪明过人)?
联系实际讲对比:对比的手法看起来好像很深奥,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用。而且经常用。?
生活中这样的对比还很多,以后注意在作文中也多运用。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从聪明过人的王戎身上,你能学到什么?遇到事情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推理,不盲目行动。(如果做到这样,你也可以像王戎那样聪明)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方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水到渠成。既锻炼学生写作,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合作朗读
1.小古文理解了,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得更好了。请小朋友小组合作读读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师:用各种方式读,还能读出趣味来呢!
2.看来现在你们都是朗读高手了
五、课堂小结
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六、当堂检测(选做)
1.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教材课后题第2题。)
2.课后寻找其他的人物故事,交流一下你了解到的更多的知识。
板书设计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起因:路边李子多仔细观察
经过:诸儿:竞走取之王戎:唯戎不动善于动脑
结果:果为苦李推理判断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这是一篇文言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且,为纯粹的古文,因此在教学时,教学生朗诵古文的技巧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也为今后的古文教学培养良好的语感。在做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我从培养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开始着手,做到让学生读准节奏,才能正确理解意思。第一节课以读为主,理解大意,再做到熟读成诵。第二节课是以精读理解字意,实词和虚词的理解用法,再到句意及全文的理解,明白期中蕴含的哲理。教学环节上安排,把全文按照五个画面分开,让学生通过这五个画面,理解每字每句话的意思。图文结合,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不足之处:
在学生朗读时,虽然我用了许多的方法,比如范读,课件作用,但是学生的朗读还是不够到位,留下了许多遗憾。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4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理解第1自然段的段式,会用"有的……有的……"练写课间活动的一个场景。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⒋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激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品德。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⒈读课题。
⒉谁知道"泉城"指什么地方?为什么人们称济南为"泉城"呢?
二、听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⒈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⒉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⒊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四、检查自学效果
⒈出示生字词。
⒉认读生字词。
⒊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汇注 悬崖 昼夜 暄腾 晶莹剔透 秋雨潇潇
⒋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第1自然段,数一数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告诉我们什么?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三句)
指名读第一句。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默读第二句,看看这句话共有几个分句,从那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泉水的。
出示:这些泉水有的白浪翻 ,好像银华盛开,有的 晶莹剔透 ,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指名读这句话。(这句话有4个分句,前两句写泉的行,后两句写泉的声音。)
作者为了把泉的不同形态和声音写出来,用什么词连接的?(有的……有的……)
谁能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第二句话从形态和声音写出了泉水的美丽。
指导朗读第二句。(一、三两句声音高些,二、四句声音要低缓)
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济南72泉,最著名是哪些?
读第三句。"著名"是什么意思?(有名)
六、练习
⒈朗读课文
⒉观察学校课间活动的`一个场面些一段话,用上"有的……有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
⒈读第一自然段。
⒉问:济南72 泉,最著名的是哪些?
二、继续讲读课文
⒈学习第2自然段。
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什么。
读后回答。(第一句写珍珠泉的位置,第二句写珍珠泉池的大小,三四句写泉水的样子)
把描写珍珠泉样子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
出示:泉水从地下往上涌。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像一串串珍珠。
这两个句子那个好,为什么?
欣赏"在阳光的映照下,……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他们拧到水面上来。"
"拧"是什么意思?大家做做拧的动作。
指导朗读。
小结:这一自然段具体写了珍珠泉美丽、神奇的景象。
⒉自学第3,4自然段。
⑴出示学习要求。
①默读3,4自然段。
②数一数每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③五龙潭、黑虎潭分别在什么地方?(用:"____"画出来)有什么的特点?
⑵学生自学。
⑶检查:①看图 ②填表
⑷学生练读。
⒊学习第五自然段。
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趵突泉有什么特点?找出描写趵突泉样子的句子。
"七十二泉之首"是什么意思?
"差不多占了大半公园"说明什么?(泉池大)
那句话描写了趵突泉的神奇景象?
欣赏"泉池正中有三股比水桶还粗的清泉,……如同三堆白雪"
看图理解。
指导朗读。
小结: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景观尤为壮观。
⒋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⒈总结。⒉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⒈分段指导背诵。回忆每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讲什么。
⒉练习背诵全文。
三、识记生字字行,知道书写
⒈指名读生字。
⒉记住字形。说说自己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⒊指导书写。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⒉抄写词语。
⒊组词。
⒋背诵全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革命战争年代延安小学的学生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坚持学习的事。课文记叙了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经过,说明教科书的珍贵及当时学习环境的艰苦,体现了革命先辈对后代的殷切期望。全文以教科书为线索,以“珍贵”为核心,展开故事情节。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学会本课14个生字,会用“坚持”“必须”造句。
教学重、难点
了解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经过,懂得教科书为什么珍贵。
教学构想
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课文内容,但对于课文的叙述顺序还不是很了解。教学中要以“教科书”为线索,按照盼书——取书——护书——激励前进这个思路,结合有关词句理解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
教学准备
让学生搜集革命战争年代学习艰苦的.故事。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时代背景,检查预习课文情况,通过范读、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学习过程
一、介绍时代背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解放区发动进攻,解放战争从此开始。战争给解放区孩子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我们今天学习的《珍贵的教科书》这个动人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呢?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词,个别字给予正音、分析字形。
3、结合实际和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
三、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讨论。(主要讲了延安小学的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事。)
四、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默读,提出要求: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读后交流,并引导学生概括为小标题:盼书、取书、护书、激励我前进。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