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女娲补天》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女娲补天、洪水、围困、云霞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受到课文中思想感情的熏陶。
3、知道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以及补天的过程,能复述“补天”的过程。
4、能体会女娲急他人之所急、救民于水火的精神,并对阅读古代神话故事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补天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德,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想象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有关教学挂图或《女娲补天》动画片片断;搜集有关地震、暴雨、洪水、狂风等灾害性气候的录像资料。
2、学生准备:
读通课文,读准、读熟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准备新课
课前先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自己先练读,再同桌互相指认教师用生字卡片进行检查和强化某些字的字形辨认和正音。如“塌(踏)、冈(岗)、纯、冶(治)”等等。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女娲补天》(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看到这个字──“女娲”的“娲”,你们联想到哪些与它字形相近的字呢?……
(反馈,教师把学生说出的形近字有选择地写到黑板上,提醒学生注意区别字形和读音,并组词读一读。)
同学们预习课文后知道,这是我国古代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
(板书:古代神话故事)
同学们知道吗?“神话故事”是不是生活中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呢?──对,神话故事是人们想象出来的。那么人们又为什么会有这些想象呢?我们学习课文时可以进一步来思考。
三、引导自读课文和质疑
1、当你们看到课题、阅读课文时,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大家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学生质疑,教师适当归纳、有选择地板书。设计质疑:
⑴ 女娲是谁呢?
⑵ 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呢?
⑶ 有浅有女娲这个人呢?
⑷ 女娲怎么补天呢?
2、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问题,像“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女娲怎样补天”等问题,我们在阅读中都会弄懂的。
四、学生探究阅读
1、提出阅读要求:
可用投影或小黑板提出以下要求:
⑴ 在课文中找到写女娲补天原因的句子,请用横线画出来,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处写上“补天的'原因”;
⑵ 课题叫“女娲补天”,那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补天”过程的?请用“||”标明起止。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轻声读,动笔画、写。所给时间要比较充分。教师巡视,注意指导后进生。在适当时机组织交流和讨论。)
2、学生就以上两个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探究的情况。
3、反馈:
⑴ 教师提出问题:
女娲为什么要补天?
(学生发言。)
⑵ 教师小结:
女娲看到天塌下来,许多人在水深火热之中受苦受难,心里难过极了,所以她决心要补天。我们再来看看,女娲看到人们受灾受难,她的心里特别难过。写这些灾难景象的是课文第几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我们来读一读这部分课文。哪些同学愿意读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把课文描写的那些景象在头脑中展开想象同学们刚才在读、昕课文时,头脑中浮现了什么景象,那些景象你在生活中、电视上见到过没有?同学们可以在小组里议论一下。
(议论后,组织学生发言。)
⑶ 女娲见到别人受苦心里就难过,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一个人总能为别人着想,总想着帮助别人克服困难,是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救民于水火的一种献身精神。课文哪一段写到女娲的这一心理?(第二自然段。)我们全班一起来读一读。要读出女娲对人们受灾受难同情的语调。学生练习读,齐读,教师适当指导。想想在生活中或电视里有没有听说或看到过像女娲这样的人──看到别人受苦受难就积极地去帮助别人呢?(比如,解放军解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可以放1998年发洪水时解放军解救群众的镜头。)(学生发言。)再分层次、分小组读第一、二自然段课文。引导想象,引导体验女娲的思想感情。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文,已经基本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女娲是这样一个善良的、能为大家着想的英雄。
神话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人们为什么要塑造女娲这样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物?
(学生可能一时想不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议一议。)
教师小结:古人想象出女娲补天这样的神话,说明古人希望有天人能有战胜自然灾害的力量,还希望人们都能像女娲这样心地善良,关心别人。
六、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女娲补天
原因 经过 结果
天塌地裂 求雨灭火 人民又安居乐业
起火 发洪水 造船救人
炼石补天
爱心 吃苦 勇敢
第二课时
一、写字练习
本课生字较多,在阅读理解课文前,先安排部分易错生字的学生书写练习。挂出小黑板,启发学生注意观察和发现书写中易错的部分,可以组织学生交流一下,再启发他们说。主要有──隆:不要少了一小横;窟窿:从字义联想部首,:从“隆”想到“窿”;缺:注意左下方的写法;纯:注意右边部分的笔顺;冶:冶与“治”区别,炼与“练”区别,“炼”的右边的横折钩易误写成竖钩。启发学生发现后,每个字词练写几遍。
二、导入阅读过程
与学生的谈话要点: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古代神话中的女娲,看到天塌下来,许多人在水深火热之中受苦受难,心里难过极了,所以她决心要补天。同学们还联系实际说了我们现在许多具有女娲这种精神的人……这则古代神话故事说明:自古以来人们就盼望能有战胜自然灾害的力量,希望能有更多的具有女娲这样急他人之所急、救民于水火精神的人,所以古人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女娲补天这样美丽的神话故事。
三、阅读理解与练习复述
1、找出相关自然段:
启发阅读理解:女娲是怎样补天的呢?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
2、女娲“补天”的过程?请迅速找一找,(稍作交流后,反馈。)请学生试读课文。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同学们刚才试读了这一部分课文,得到了什么印象?(女娲补天克服了很多困难。)同学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课文,朗读这一部分,我们的语气语调要突出女娲了救民于水火、克服困难的精神。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
(请某小组的几位同学分别读这几个自然段,教师适当指导。全班再行练习。)
4、概括女娲补天的要点:
老师在读课文时发现,女娲补天的过程,实际上可以分别用三个词语概括。同学们迅速地默读课文,看看能不能发现。
(先独立思考,再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讨论一下。再反馈。)
根据反馈,女娲补天的经过可以概括为这三个词语:找石头──炼石头──补天。再概括成三个字,就是“找──炼──补”。
(从中提示理解“冶炼”一词。)
5、指导复述:
我们不看课文来说说女娲补天的经过。我们可以从女娲看到什么、这么开始讲起。复述并不是要求我们按课文中写的一句不差地去讲,那不是复述,而是背诵课文了。复述就是围绕课文的主要意思去讲,可以加进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它当故事来讲
6、同桌互相练习复述女娲补天的经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
(学生练习复述,教师巡视,适当启发和引导有困难的学生练习复述。)
四、课后拓展
课外阅读古代神话故事,开个故事会。
〖板书设计〗
女娲补天
原因 经过 结果
天塌地裂 求雨灭火 人民又安居乐业
起火 发洪水 造船救人
炼石补天
爱心 吃苦 勇敢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篇2
一、看图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片,想看吗?
(课件1:五彩的云霞图片)
2、能用你积累的词语来形容一下看到的云霞吗?
3、师:多美的云霞啊,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课件出示这一段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想去欣赏这个神奇的故事吗?快打开课本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选择方式读课文,遇到难读字、词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朗读生字、新词:
⑴出示课件
2: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挣扎、熄灭、喷火、缺少、纯青石、冶炼、大盆
⑵自由读,再指名读,说说哪个词读的时候要注意。随机指导:“挣、冶”的读音。
3、课文读完了,谁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4、女娲为什么补天?(因为天塌了一个大窟窿)能从课文中找出句子吗?
三、现象比较,聚焦可怕
1、自由默读,初识可怕:
快速读读课文,用喜欢的符号划出补天的起因。
随机出示课件3:
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烈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⑴轻声读一读,想想你读到了怎样的景象?来谈谈你的感受。同桌间可相互交流。
⑵交流,学生说了感受以后请他读一读。
(随机评价。)
2、想象画面,感受可怕:
⑴听了你读的句子,我发现里面有很多动词,你们发现了吗?快圈出来。
⑵汇报圈出的动词(课件隐去其它文字,只剩动词):
塌下露出震裂出现燃烧围困挣扎
⑶想一想:
试着将这些动词连起来说说你仿佛看到的景象吗?
⑷指名说,鼓励学生的大胆联想。
⑸进一步引导想象说话:
同学们,看!熊熊大火已经向山顶逼近了,人们紧紧地抱在一起,几个孩子哭喊着……(生说)大人也吓得……(生说)瞧那边!水快要漫过一个女孩子的头顶了,只见她……(生说)一个老人被湍急的洪水卷走了,只听他拼命地嘶喊着……(生说)
⑹看到这样的景象,你们有什么感受?
(板书:太可怕了!)
⑺洪水中,火海里,有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啊!来,一起读出你们的担心、焦急!把可怕的场景读出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吧!
(课件3)
3、比较体验,感悟可怕:
⑴我们再来看看在灾难之前,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快速找出文中的句子。
随机出示课件4。
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⑵可是如今呢?大地上再没有?人们再也不能过着?只能?只能?
随机出示课件5:
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大地上再也没有欢歌笑语,人们再也不能快乐幸福的生活。
⑶此时此刻,你们和女娲的心灵相通了,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吧!
(课件3)
⑷过渡:
看到这样的景象,女娲的心里难过极了!因为她是人类的母亲啊!请一生读第二小节,女娲又是怎么做的呢?
(板书:难过极了)
四、情景表演,感悟品质
1、指名读找到的句子:
随机出示课件6:
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又造了船,好救出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
2、谁也找到了这句?站起来读读,读出女娲此时的心情。
3、通过哪几个词语,你体会到了女娲的焦急、难过?
(立刻、求)
4、师生情景表演,师模仿雨神的口气百般的推卸,百般的刁难女娲,尽量让学生说出求的语气。例:雨神:有什么事求我啊?
不行,我可没那闲工夫。女娲,你别管人类的闲事!
……
好吧,我破例帮你一次。
5、雨神终于被感动了,你们呢?让你们用朗读声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吧。再读。
(课件6)
6、同学们,你们觉得女娲是个怎样的神?
五、拓展补充,深化情感
1、那么在人世间,有象女娲这样的人吗?不信,你们看!
随机出示课件7(图片):
革命战士浴血奋战的场面
消防队员拼命救火……
2、同学们,女娲是古代劳动人民心中的一个神,其实也是许多优秀劳动人民的一个缩影,让我们在敬佩女娲的同时,也为像女娲那样的人感到骄傲吧!
3、带着你此时的感受再次走进课文,齐读一、二段。
六、设疑激趣,延伸课外
1、故事讲到这儿,可是那些美丽的云霞跟女娲又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再来体会。
2、再找一些神话故事读一读,让我们在读中认识去认识更多神奇的人物,你会被他们深深吸引的。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篇3
这是一篇古老优美的神话故事,弘扬了人性的真、善、美。教学设计以读为本,多读感悟其真情实感,从而感悟人要做什么样的人,也就是故事所表达的主题:人要做善良、勇敢、勤劳、坚强的人。
教学目标
1、认识新字生词,正取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情感。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今天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生:
师:今天我们预备怎样来学习呢?
生:
师:很好,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想法说明有思考,人只要有思考就会有行动,有行动就会有改变,有改变就会有发展。希望今天我们都能有所发展,有所收获。
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师:这幅图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类之母女娲,关于女娲的故事有谁听说过?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31课:女娲补天。板书课题。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2、指名认读。
① 谁懂读这些字词?
② 指名带读。
③ 检查认读情况。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了课文,说说女娲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2、女娲做了哪些事情?
3、及时归纳小结并请学生上台板出词语。【善良勇敢坚强勤劳】
五、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1、从哪些地方你看出女娲的善良?读出来。
2、相机板出:难过 求雨神
3、指导感情朗读。抓住“天哪,太可怕了!…”理解女娲的善良。
4、拓展想象女娲求雨神的场面。课件出示雨神图,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体会文章的情感体验。
5、过渡语:天火被熄灭了,人们被救上来了,但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看着人们在水深火热之中,女娲难过极了,于是她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做一件事情。
6、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 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表现女娲勇敢 坚强勤劳的词语或句子。
② 相机板书:补天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五彩石坚强勤劳
③ 细读品味字里行间表现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六、再读课文,情感朗读。
七、总结
1、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女娲的了不起,她的伟大。她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她具备着善良 勇敢 坚强 勤劳这些美德,因此作为她的子女,作为炎黄子孙,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板书:人】都应该具备这些美德,做人就要作善良 勇敢 坚强 勤劳的人。
2、在汶川大地震中我们更是表现出了这样的美德。课件播放资料。感受悲痛、感受众志成城。
八、板书设计
1、女娲补天
难过冒着生命危险 寻找五彩石
求雨神 补天 忙了几天几夜
善良 勇敢坚强勤劳
2、 人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31 、女娲补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词语“轰隆隆,塌下,燃烧,熊熊大火,挣扎,冶炼,金光四射,五彩云霞。”
2、过程与方法:了解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人类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过程。能够复述故事积累优美生动的词句,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神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及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为了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神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瞧,大家多精神,老师相信,这节课大家一定会表现的很出色,一定会给在座的的各位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家有信心吗?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最近看电视了吗?你们知道最近哪个地方发生灾难了吗?谁愿意给大家讲讲?
生:讲述自己了解的信息。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远古时候也曾发生过这样另人震撼的灾难!那又是谁伸出了援助之手呢?
生:女娲。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31、《女娲补天》(板书课题)。
三、深入学习课文,体会故事的.神奇。
1、师:请大家把书翻到130页,老师非常想把这个故事再一次读给大家,你们欢迎吗?
生:欢迎。
师:在老师读的时候,大家要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认为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配乐朗读)
师:课文读完了,谁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师:那你觉得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板书:女娲补天)
生:女娲是一个善良的人,勇敢的人,女娲是一个甘于奉献的人,女娲很神奇,女娲很了不起。
师:说的真好,女娲的确很神奇,也很了不起。
2、学习3、4自然段,体会女娲补天过程的艰难、危险能及女娲的神奇力量。
师:那好,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来写女娲的神奇和了不起的。请大家自读课文3、4自然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女娲补天的过程有几个步骤,简单的概括出来(找彩石,炼彩石,补天),用表示顺序的词表述。(板书:找,炼,补)
再找一找哪些词或句子能看出女娲的神奇和了不起。拿出笔来画一画,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给大家。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看出女娲神奇和了不起?
师:“几天几夜”这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
师:那怎样才能把寻找五彩石这一过程的艰难与危险读出来呢?自己练练,谁愿意给大家读读,(指名读)
师:女娲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齐了五彩石,大家看图,看图上描绘的是怎样的情景。
师:你能带着这各喜悦的心情把描写找齐五彩石的句子读读吗?
生:(个人读,齐读)
师:女娲终于找齐了五彩石,那她又是怎样补天的呢?
师:从女娲补天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些词或句子体会出来的?
师:“五天五夜”这又是从啊个角度杰说明的?
师:谁能把描写女娲神力的语句再读读,看谁能读出她的神力。(指名读)
师:女娲往上一泼天空出现了什么变化?
生:金光四射。
师:大家想象一直“金光四射”是什么样?你见过什么东西金光四射?
师:原来黑黑的大窟窿突然金光四射,这样的场面一定是很壮观的,谁来试一试日产“金光四射”的壮观场面读出赤?
师:(起头)
生:接读
师:读的太好了,女娲的了不起让你们表现的淋漓尽致,你们真了不起,在你们身边有没有什么人或什么事也让你觉得了不起?
(学生结合实际说)
师:说得真好,这节课你们的表现也让老师觉得你们真了不起。那女娲补天后天空又变成什么样了呢?我们来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请大家再看图,你看到五彩云霞了吗?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你脑中的五彩云霞是什么样的
师:为什么天空会出现五彩云霞?
师:通过大家的介绍老师也感觉五彩云霞太美了,谁能美美的读一读这一段?
(指名读)
3、教学1、2自然段,体会补天前的悲惨。
师:读的太美了,可女娲补天前人间又是什么样呢?我们来年第一自然段,谁来说一说?
师:这些语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熊熊大火”是什么意思?
师:你能读一读这个词吗?
师:除了这些还有哪能看出人间的悲惨?
师:你怎么理解“挣扎”这个词,人在什么时候挣扎?
师:你能表演一下吗?
师:看来当时的状况真是太悲惨,太吓人了,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多种方式朗读)
师:大地上原来是这样的吗?
师:你能读出这种快乐的感觉吗?
(指各读)
师:大地上原来充满了欢歌笑语,突然间出现了一场灾难,这时是女娲伸出了援助之手,那女娲是怎样做的?
生:女娲找雨神熄灭了天火,又造船救出挣扎的人们。(板:求雨神灭火 造船救人)
师:从这你能看出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板:勇敢、善良,甘于奉献)
4、复述故事
根据老师给出的复述故事的方法步骤进行小组内复述,然后叫个别人进行复述。
5、教师小结:神奇的故事展示了一个神奇的女娲,我们了解了女娲补天的过程,这个故事虽然离我们很遥远,但我们会终生不忘她的善良、勇敢的品质以及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一定会在人间永远流传。
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生畅言)
板书设计:
求雨神灭火
救人 勇敢、善良
女娲补天 造船救人 甘于奉献
补天 找 炼 补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课学,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女娲为人们解除痛苦的勇敢精神。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训练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联系臭氧层对环保教育。
4、自学课文生字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点梳理: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训练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二、出示插图投影,指导看图。图上是谁?她在干什么?
三、揭题,释题。
四、录音朗读,学生自由读。
五、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六、读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
七、指名读文,正音。
八、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九、生讨论后汇报,师小结。课文讲的是传说中女娲看到天塌了一大块,便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好的事。
十、指导熟读全文。
十一、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学习课文,解决上节课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
1、女娲为什么补天?
2、女娲怎么补天?
3、女娲补好天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
1、默读,想哪些段分别写补天的起因,经过。
2、小组讨论以上三个问题后,汇报学习收获。
3、指导学生从内容想开去:
四、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女娲的心情,了解她的所作所为及原因。
五、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了解女娲补天的经过,解决第二个问题。
(1)结合挂图理解这段话,进一步体会女娲为补天所付出的艰辛。理解第三自然段中的”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2)引导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天的经过
六、齐读第五自然段,了解大自然的美丽,解决第三个问题。
七、联系科学上的补臭氧层漏洞,培养学生对科学、对环保的热爱之情。
八、引导学生读课前备好的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九、齐读课文,小结。
十、作业。
1、回答课后第二题。
2、阅读课外神话故事。
课后反思: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思考,和同学讨论来读懂课文。先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对课文中难读的字音、不理解的词语,鼓励他们先自己解决。弄不懂的向同学和老师请教,互相讨论弄懂。然后就“思考练习”第二题展开讨论,让他们各自发表自己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篇6
教材简析
《女娲补天》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讲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和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编者将这篇课文安排在以“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为主题的单元中,其意图有三个方面:一是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三是习得阅读的方法,迁移运用到神话故事的课外阅读中去,并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设计理念
任何文体的教学都不能窒息了学生言语生命的冲动和激情,因此在关注文体意识和语用意识的前提下,让学生充分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是本节课的教学初衷。重点引导学生明白神话故事语言的特点,比如使用叠词,夸张的数量词,让学生在读与讲中感受这种语言的朴实与神奇。一课一得,能让学生在一堂课上真实体会发现与探究的快乐,尽情享受想象与编创的成功,足矣。
教学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认识本课生字。
2.初步学习提取关键词,理清故事的大致内容。
3.通过想象朗读,品味语言,角色置换,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和故事叙述方式的语言魅力,体会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明白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一是在阅读中体会女娲精神和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二是了解神话语言的特点,并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神话激趣,唤醒阅读期待
1.学生熟悉的动画片引入,激起学生读神话的兴趣。
2.探究“娲”字字源,感知女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分享预习信息。
二、营造气氛,感受破天之险
1.检查预习,归类识字。
2.由“火”入文,感知可怕
绘声:听到什么了?
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
绘色:看到了什么?
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也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3.如果你是女娲,看到这一幕,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4.探究神话故事的特点——神奇又合理。
三、概括事件,体会女娲精神
1.图文结合,概括段意
学会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女娲所做的几件事。
2.默读课文,走近女娲
①出示学习小伙伴的评价:“女娲真了不起。”默读课文,勾画相关词句,说说理由。
②走近女娲——是神又是人。
四、品味语言,探究神话魅力
对比阅读,发现神话故事语言的特点——口口相传,版本多。
女娲不停地补呀补呀,九天九夜过去了,天空终于被补好了,大地放晴了,天边出现了五色云霞。
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五、课外延伸,打开神话之门
1.读神话。
2.讲神话。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