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马》教案
此篇文章课文《马》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课文《马》教案 篇1
有一次我在新疆巩乃斯草原,碰上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暴雨的冲击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
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集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行中扩展,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裹挟,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喊声像一块小石片跌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画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都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暴雨停歇,马群消失,那惊心动魄的大场面一下不见了。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3、学习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描写以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4、感受“巩乃斯的马”的可爱,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马”的两个场面描写。
2.体会“马”的精神和“人”的情感的`合拍。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你见过群马飞奔的壮丽场面吗?走入《巩乃斯的马》,你一定会被深深的震撼,为马的魅力所折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当代散文家周涛写作的《巩乃斯的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什么?从哪几个自然段可以看出来?
2、指读课文,订正读音
3.、交流初读的认识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学习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知道了什么?(草原上的雨来势凶猛,我见到了最壮阔的群马奔跑的场面。)
2、用“――”画出描写暴雨的句子。
3、从哪儿看出暴雨来势凶猛?(孤鹰击落,草原烟尘滚滚,真是一场来势凶猛的暴雨。)
4、谁能把暴雨凶猛的样子读出来?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指导朗读时,注意读出击落、瞬间的感觉。
(二)学习第二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眼前这幅群马奔腾的壮阔景象。
2、说说你的感受,并在旁边做批注。
(1)这情景象山洪暴发似的,不可阻挡,来势汹汹,十分壮观。
指导朗读:声音由小到大语速由慢到快。
生:马,这不肯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集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
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的写作手法生动逼真地把马群奔跑的场面展现出来。马的精神以及对生命的向往与渴求跃然纸上。
(2)这四个词语的运用,恰当地写出了群马奔跑时的气势。
指导朗读:注意节奏,读出递进的气势。
(3)你是怎样理解“踏住那闪电”,“俨然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它们好像要与闪电作战,好像要成为指挥战斗的将军,连小马都在慌乱时刻临危不惧,甚至连牧人的喊叫也淹没在这气势汹汹的群马奔腾之中,这是一幅多么壮观的景象。指导朗读:注意分号前的停顿,表现出形形色色的马奔跑的气势。
3、读中感悟,学生朗读。
四、小结
1、从对暴风雨中马群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巩乃斯的马数量众多,气势宏大。
巩乃斯的马形态各异,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巩乃斯的马群有着一种顽强的精神。
师:随着马群的奔跑、起伏、跳跃和喘息,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压抑消失……
2、作者描写了一幅群马奔腾的壮阔场面,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艰难险阻,都要毫不畏惧,生命不息,追求不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课后作业
1、课文第二段用了不少比喻句,找出来读一读,体会课文描写的马群奔跑的壮阔场面。
2、背诵课文第二段。
《巩乃斯的马》这篇课文是作家周涛《巩乃斯的马》一文的节选。原文是高三的课文,现在经过节选放在小学五年级,显然对于一个11岁的孩子来说,要想与作者的心灵产生碰撞,却有一定难度。在本次授课的过程中,我感觉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1.巧妙设计导入,搭设学生思考的空间
在课前谈话这个环节,我设计了“马在你心中象征着什么?”这样一个问题与学生交流,孩子们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马象征着潇洒”,有的说“马象征着速度”,甚至还有的孩子说“马象征着勇敢”。听着孩子们五花八门的答案,我真有些忍俊不禁,就在孩子们情绪高涨的时候,我适时的出示了马自古以来象征含义的一些资料,孩子们认真的读着,原本有些喧闹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了起来,当孩子们读到“马是刚健、高昂、热烈、饱满的代名词。在象征传统中,马是力量和活力的化身”时,仿佛已经陷入了沉思,引发了他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带着这样的思索,我和孩子们一起走入了课堂,也是这样的课前铺垫,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这篇课文的内涵打下了一个很好基础。
2.精心设计提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授课过程中,我始终围绕着“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巩乃斯草原上马群的壮阔?”这一个大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用这样的一个问题来串联起整篇文章的内容。当学生抓住马群奔跑时气势壮阔的句子谈出感受后,我又顺势提问“马群是在什么环境下这样奔跑的?”引导学生感受到马群是在“夏日迅疾而猛烈的暴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奔驰着,抓住“迅疾、猛烈、孤鹰来不及躲避、草原瞬时打得烟尘滚滚”等重点词句,通过朗读感受到了环境的恶劣,此时再联想到“在暴雨中狂奔的马群”学生很快的就能感受到马群有着不畏惧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并从“涌、山洪奔泻、踏住闪电”等词语中感受到来自马群身上的生命的力量。学生的这一层次的理解已经与作者迈进了很大的一步,此时我再出示一段作者周涛的个人经历,推波助澜让学生能够更近的与作者接触,产生心与心的交流,使文本、作者、读者之间产生共鸣,从而感受到有过如此坎坷经历的作者看到这样一群自由奔跑、不畏惧暴风雨的马群会产生的那种对不受任何羁绊的生命力的向往和追求,揭示了本课的中心。这样由一个问题引入,教师再从中为学生搭设一层层的扶梯,整节课下来不仅使老师的琐碎问题变少了,节约出了更多的时间可以让学生思考,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使学生们感受到每一个环节就像寻宝一样,逐层递近,从始至终都保持着积极思考的兴趣。
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堂课结束后,也让我感觉到有许多遗憾之处,比如整节课下来,学生在谈理解、谈感受方面感觉比较透彻,但谈得多了无形中就缩短了朗读的时间,因此整体感觉课堂中学生的读还是不够充分,读的形式也不够多样,在今后的教学中究竟要如何处理“谈”与“读”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中做到既不是学生不停的谈偏离了文本,又不是教师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性朗读,让学生在无效重复的朗读中逐渐失去了读的兴趣,而是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使这两者能够有效的结合,还是一个值得我深思的问题。
课文《马》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体会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3.抓住关键,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4.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培养学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的能力。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3.品味文章对马的人格化描写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问答法
学习方法:读写结合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用激情昂扬的语言赞马,强烈感染学生,引入文本学习。
2.作者简介: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贵族家庭出身,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像课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重点字词音形义;缀词成句(以挑战对手的形式进行)
2.概括文章写作内容:
明确:本文写了人工驯养的马和天然野生马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
三、精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
1.教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你从老师的朗读当中听出了什么?
明确:就所听到的内容而言,我听出了家马的勇毅、驯良的特点。
2.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勾画出描写马的形貌的语句。
明确:被奴役的标志:披着鞍辔嘴巴变形腹侧留疤蹄子洞穿;被玩弄的标志:带黄金链条编项鬣细辫盖丝绸锦毡。
3.学生默读第三四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现野马特点的词语?
明确:天性:自由自在精力充沛精神高贵品德:豪迈犷野乐于群居和平生活
4.快速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野马的形貌进行描写的?(以抢答的形式进行)
明确:身材匀称优美头部比例整齐眼睛闪闪有光耳朵不大不小鬣毛衬托装饰尾巴下垂茂盛皮肤坚实敏感
四、联系自己实际,体会作者情感
1.假如你是一匹马,你愿意做哪一种马呢?你会怎样想呢?
明确: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
2.怎样看待人类对马“高贵的征服”?
明确: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人类对“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人类还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更悲惨的是,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把马变成了自己的玩物。
3.你体会到文中作者的感情倾向了吗?
明确:对家马深深地同情,对野马由衷地赞美
五、品词析句,发现亮点
1.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美(修辞美韵律美画面美)
2.品味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
明确:被人工改进的家马与美丽天然的野马进行对比野马的形貌与其它动物的形貌进行对比,作者对家马的深深同情与对野马的由衷赞美进行对比。
3.找出你认为有疑难或者蕴含深意的语句,进行解读赏析。
如:“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讨论明确:首先,“教育”是拟人化用法,指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这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切同情,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六、拓展延伸,总结存储
1.拓展延伸:用倾诉性的语言写一段话,表达你对马的情感,学生当堂深情朗读,师生共同分享。
2.总结存储:课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被奴役之马的深切同情。
七、作业布置
1.收集有关马的成语、典故
2.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你喜欢的一种动物
附:板书设计
马
(法)布封
家马(人工改进) ←───对比───→野马(美丽的天然)
性情:呈训良 天然:美(自由)
形体:被奴役 品德:美(和平)
精神:被玩弄 形貌:美(匀称)
深深同情←─────对比─────→由衷赞美
编辑短评:这则教案最可取的地方是重视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训练,但并不显得死板。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保证了这节课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温立三)
课文《马》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自读课文,能自主地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一个善意的谎言背后的真情。
3、培养乐于助人的真诚情怀。懂得“放弃自己的一点私欲,能够成全一个美好的愿望”和“每人一点点善意的付出,会给这世界增添许多美好和欢乐”的道理。
【重点难点】
学会自觉地在字里行间体会文章真意。
【教学准备】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九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九条,(指“要诚实……”几个字)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小学生要诚实,不能骗人,骗人不好)可生活是很复杂的,并不是书上的几句话就能概括得了的。
有时欺骗并不会遭到谴责,也许反而会得到感激,比如我们将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一场得到感激的欺骗。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些什么?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板书:
欺骗
1、“谁”欺骗“谁”?
2、为什么欺骗?
3、怎么骗?
二、质疑读文
谜底就要揭开,但是还要提醒大家注意,这场骗局非常巧妙如果不是因为一些重要的因素,就不会被揭穿,那么读书时就要格外仔细,别漏掉了关键的'东西。
1、关于:“谁”欺骗“谁”?
残疾的书摊主人,他的妹妹──没钱但爱读书的我。
几个重要的词:
残疾──是后来揭迷的条件,如果他不残疾,我就不会提草进去,就不会发现上当受骗。
妹妹──同伙,如果没有她骗局就无法实施。
没钱但爱读书──受骗的起因。
2、关于:为什么欺骗?
想成全我的读书愿望──我没钱读书。
3、关于:怎么骗?
谎称家中有马,要买我的马草。
把这些答案连缀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就是概括,把重要的东西连缀起来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看来概括也不难,谁能借助这些词句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揭秘
概括只是我们读书的最基础的本领,高明的读书人不但会读懂主要内容,还会读进书中去,在骗局揭穿之前就已经发现这是一场骗局。你们能发现吗 自己读书看看谁能早早地发现这是一场骗局。
(学生读书)
汇报,说说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是场骗局。
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一愣”为什么?“一亮”又说明了什么?)
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道……(为什么“茫然”?为什么要“命令”?)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去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提!”(为什么“急”?从“拼命”“想阻住”可以看出什么?)
他这样的煞费苦心又赚不到钱,为什么还要这样费尽心机?(为的是让我能读到书)
你觉得“我”体会到他的良苦用心了吗?从哪看出?(第13、15节的两次哭)
四、感情朗读
会读书了!但真正会读书的人不仅会读进去,还要能读出来,读出什么来读出感情来。这件事是“我”上小学五年级时发生的,可是现在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还是禁不住热泪盈眶,可见情之深意之切,如果我们能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朗读把他的情感表现出来,那才叫会读书!文章很长,这样吧,自己先取一段认为最能打动你的文字来读读,先练习练习。
(学生练读,指名读。师相机评点。)
五、情理交融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你们知道吗?平时我是不教人的,这是最高机密,这是千金不换的,这相当于武功密笈,可是今天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豁出去了,讲给大家听──那就是,读有所悟,就是说要读出道理来,悟出人生哲理来。你们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感悟?明白了什么人生道理?
(指名说。)
我也像大家一样,运用我的密笈悟出了这样的道理:
1、放弃自己的一点私欲,能够成全一个美好的愿望。
2、每人一点点善意的付出,会给这世界增添许多美好和欢乐。
课文《马》教案 篇4
课文《马》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文《马》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文《马》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熟练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3、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同学发愤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翻译并背诵全文。
2、学习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
【课前准备】
1、扫除字词障碍。
2、熟读课文。
【课时布置】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翻译课文,朗读并背诵课文。
〖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
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如今更提倡终身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高人一等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前功尽弃,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今天我们学习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教师板书课题)
二、正音正字
叩(kòu)问 叱(chì) 咄(duō) 俟(sì) 负箧(qiè)曳(yè)屣(xǐ) 皲(jūn)裂 媵(yìng)人 以衾(qīn)拥覆 皆被(pī)绮绣 容臭(xiù) 烨(yè)然 缊(yùn)袍 敝(bì)衣
强调同学读一读,最好当堂写一写,真正收到实效。
三、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解词析句
教师指导同学重点掌握难懂的实词(特别是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和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在理解上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天大寒,砚冰坚 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 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尝趋百里外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援疑质理 俟其欣悦四支僵劲不能动 主人日再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腰白玉之环
2、解释下列文言语句:
手自笔录……弗之怠……余因得遍观群书。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援疑质理。
卒获有所闻。
主人日再食,鲜肥滋味之享。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3、辨析各组虚词的意义
无从致书以观 以衾拥覆 以中有足乐者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走送之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门人弟子填其室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足肤皲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
五、翻译课文
在基本弄懂词句的基础上,组织同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逐句翻译、理解课文,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六、朗读背诵
要求同学大声地诵读,切实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眼看字,心明义,口发声。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课文《马》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11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个摆书摊的残疾青年以“别饿坏了那匹马”的善意谎言成全一个极其喜欢看书但又没有能力看书孩子愿望的感人故事。文章文字朴实无华,可是在这平淡如水的文字下面去蕴涵着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作者“我”对那个良苦用心的残疾青年万分感激。
用“别饿坏了那匹马”做题目,至少有两层主要意思:一是这是文中残疾青年一句善良的谎言。正因为这句善良的谎言,我才会心安理得地去读青年的书;正因为这句善良的谎言,故事才会显得如此的动人;正因为这句善良的谎言,青年的形象才会如此高大。二是“我”就是一匹“饿坏了的马”,青年知道,后来我自己也知道。
设计理念: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个性化阅读”。《别饿坏了那匹马》全文描写细腻、情真意切。本设计力图让学生自读自悟,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读敏感,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目标:
一、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二、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对人物的刻画描写,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每个人都不希望被欺骗,谎言可能会带来很大的伤害,可是有些谎言却是善良的,给人带来真诚和温暖。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一个善良的谎言,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关心和温暖。翻到书本第44页,一起来学习第10课《别饿坏了那匹马》。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联系上下文想想新词的意思。
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二)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它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我”把马草卖给残疾青年,离开书摊时,青年嘱咐“我”的话。他的话,看起来是对自己家的那匹马的关心,不让它饿着,实则是免去了“我”寻找马草买主的辛苦,让我把时间花在看书上。第二次是青年看见“我”背着马草走向书摊时,吩咐妹妹碧云的话。这话既是说给妹妹听的,暗示妹妹不要拒绝买这无用的马草;更是说给“我”听的,让我能心安理得地看书。青年既帮助了“我”,又很好地维护了“我”的自尊。第三次是“我”对青年说的话。每天“我”都想象着马“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情景,心安理得地看书。关心马,就是“我”对青年的'关心。)
3.我们知道,原本无马,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残疾青年却假称有马,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呢?
(残疾青年具有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三、细读课文
(一)课文中有不少语句,表现了青年的美好品质。让我们找一找、画一画这些句子,然后用心读一读
(二)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1.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4.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三)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四)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而“我”喜爱看书,能听从父亲的教导去扯马草挣钱。对于青年的帮助,“我”心中感激不尽,因此一心不让青年家的马饿坏了。)
四、总结延伸
课文几次提到的马,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可是我们仔细想想,这匹马似乎又是存在的。对追求知识如饥似渴的我,就是那匹饥饿的马,为了不让我“饿”坏,残疾青年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让“我”感觉到了关心和温暖。你身边有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一)同桌互相交流事例,说说感受。
(二)指名交流。
(三)总结:是啊,只要放弃自己的一点点私欲,就能够成全一个美好的愿望;只要每个人付出一点点善意,这个世界将增添许多美丽和欢乐。让我们每个人都像这位青年一样,尽自己所能地去帮助别人吧!给别人一点快乐,我们自己也会得到快乐!
五、作业
“我”在看到那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时,会有什么表情,心里会想些什么,他又会怎么做?请你写下来。
板书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
善良的谎言
残疾青年
我
热心、善良
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