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我们来看几例:(出示咏秋名句)那么,现代作家郁达夫眼中的秋又是怎样的一番风味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欣赏他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请大家打开书。
(出示课题)
二、简介作者郁达夫
(出示作者介绍)
三、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大家听课文录音,之后请大家来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整体感受。
(听课文朗读)
2、请学生谈感受。
四、学生活动
将你最喜欢的文段朗读出来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
五、出示题目,集中解决。
1、文题“故都的秋”包含了哪些信息?
2、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3、作者在文中是通过哪几幅图画来描绘“故都的秋”的?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秋景来表现秋味的?
4、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5、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何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
6、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7、纵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为什么?
8、作者运用了散文的抒情手法,请问“形”与“神”在文中各指什么,两者的结合点是什么?
9、划分文章的结构。
逐一解决:
1、文题“故都的秋”包含了哪些信息?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2、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3、作者在文中是通过哪几幅图画来描绘“故都的秋”的?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秋景来表现秋味的?
明确:秋景图——秋院静观:槐树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雨:秋日胜果:
景物的安排顺序是按照清、静、悲凉来排列的。非常对应。牵牛花突出的是清,槐蕊突出的是静,秋蝉、秋雨、秋枣突出的是悲凉。
4、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找出本段的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5、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何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
明确:(1)作者是从秋味这个角度来写故都的秋的,而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更能表现秋味,它们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选择它们更有典型性。作者想从平凡中写出不平凡的味道来,作者从自己身边普通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作者所提到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地方都是京都的名胜。这是历史留下来的外在的印痕,而外来人是最易注目的,那些渗透于骨髓里的传统神韵,却存在于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吵闹的、拥挤的。也就是说给人的感觉是暖的、热的。如果写这些地方,和本文的基调——清、静、悲凉就不一致、不和谐了。
(3)那么,郁达夫为什么独衷情于清、静、悲凉呢?这当然与他的生活背景、个人情趣有关,我们来看一下郁达夫。
(教师屏幕展示有关资料)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再加上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就象一件心爱之物,传家瑰宝,即将面临着暴力地抢劫而自己又无力抵御一样,那种悲凉、那种无奈,自然要在文章中显现出来,由于心情使然,此时在作者看来,这种清、静、悲凉就是一种美,尽管是朦胧的,甚至基调有些灰暗,但正是这种清、静、悲凉让他难割难舍,这正是故都情结,家国之思,也正是他几十年人生所体味出来的生命之味。所以说秋味就是生命之味。
6、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明确:北国秋——清、静、悲凉
南国秋——慢、润、淡
多次提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点,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
(师补充:作者在这里不经意的用了对比和衬托,这样一来,使表达的主题更加突出、集中、精彩,大家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要借鉴这种方法。)
7、纵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为什么?
明确:颂秋。(师补充:结合文章结尾的一段话。秋色是这样的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虽然全文的基调是忧伤、悲凉的,但是作者通过对这些普通的花草和普通景象的信手勾勒,传达出作者心目中最美好的秋味,正如一曲悲凉的颂歌。如此写秋,看似平淡,实则秋味更足,意境更深。(师补充:学习了本文,同学们要把这种技巧活用到做文章中。)
8、作者运用了散文的抒情手法,请问“形”与“神”在文中各指什么,两者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师补充:从写作上来看,作者表达的是自己对故都的依恋——故都情结,作者把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的自然景物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他的家国之思。这也就是我们在写作上经常说的:以情驭景,用景显情,情景交融。那么在情景交融中谁是主要的?(生:情。)师:是的。也就是说,情和景的结合要以情为主,要选择适合情的景。秋天那么多的景物他没有选,单单按照清、静、悲凉来选择紫色的牵牛花,落地的槐蕊,哀愁的秋雨、秋蝉、秋枣。这些写作的技巧我们要慢慢的去领悟、实践、掌握。
9、划分文章的结构
一(1-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3-1 1):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描写古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三(1 2-1 3):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六、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记叙、描写:(形)
清1、秋院静观
静2、槐树落蕊眷恋
悲3、秋蝉残鸣向往
凉4、闲话秋凉之情
5、秋日胜果(神)
议论:足见有……感触来的
七、结语设计
这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让我们大声朗读课文,再来感受这“一曲悲凉的颂歌”吧!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篇2
【指导思想】
《囚绿记》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必修模块2)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以中外散文名篇为主要内容,单元设置的意图是通过阅读这一类散文,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绘的美景,比如本文就是一小串能够激发人对自由、生命向往的“绿”,由此进入一种审美境界,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把“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作为语文教学阅读和鉴赏的总要求。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单元要求及课文特点,我确立了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⑵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运用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讨论总结时,可由文中的某些语句联系到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对“绿”的认识,明白本文的主题。
⑵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囚绿”后感情的变化,并且对于作者对绿的“爱”进行探讨,提出爱的正确方式。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囚绿”后情感发生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矛盾复杂的心态,理解爱的真谛,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上老师的适时引导和启发,学生完成一篇以此为话题的小作文,这一目标在课外能够实现。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音韵和谐,情感真挚而且长于变化,必须通过朗读来体会它的魅力,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因此,如何“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解决这一问题,我要求学生运用“复述法”和“圈点法”,复述作者“囚绿”的过程,圈点出表达作者爱绿的语句,再由老师总结。
文章用笔细致入微,全文围绕“爱绿”展开,所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以及结合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既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解决这一问题我运用讨论点拨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和总结,提出文章的主题。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抒情散文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中即有涉猎,学习中能够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了解抒情散文的抒情特点及其艺术表现手法。就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在学习第一模块古代散文和现代诗的时候,我就要求他们采用“问题探究”的学习方式解读文本,因此,对现代散文更易通过品味语言,赏析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同时,有关“绿”的散文他们在平时的课外拓展阅读中也读过不少,例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朱自清的《绿》等等,这些知识储备为感受这篇散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气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学生的鉴赏还停留在零散的层面,对于散文中的象征手法还比较陌生,需要老师进行一些必要的点拨和引导,而且文章中的“绿”的象征意义也是一个难点,必要时需要老师一定的介入和点拨。
【教学方法】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这里我要求学生各自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将学生带入一种“爱绿”的情境之中,能够更深刻的了解作者对“绿”的爱。
2、讨论点拨法。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对于作者对绿的这种“爱”,学生畅谈看法,讨论“绿”的象征意义,老师在总结时结合相关背景点出文章的主题。讨论不仅能拉近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也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的点拨则在关键处点燃思维火花,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提示,拓展学生思路,画龙点睛。
3、启发体验法。阅读是从感受和体验开始的,但学生的阅历有限,体验比较浅,所以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老师一定的启发。
【教学过程】
我将本课设计为一课时,在这一课中我首先以朗读带动课文的理解,理清思路,抓住作者在“囚绿”后对“绿”的情感变化这条主线,层层深入,主要用讨论点拨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文中作者“爱绿”的原因,引出文章的主题。再由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感受体验法联系他们自己以及身边人的相似的经历或者体验,谈一下他们对于这种“爱”的感悟。下面我就本文的这一课时谈谈教学的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首先以《故都的秋》中对北平秋日美景的回顾导入本课,因为学生刚刚学完《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学生还沉浸在北国清净、悲凉的秋色之中,所以以《故都的秋》导入对本课北平夏日之“绿”的学习,会让学生觉得顺其自然,学生的审美感受也比较容易调动,这也完全符合本单元的学习要求“体会作品所描绘的美景,由此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刚刚欣赏了北国的秋色,在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之后,大家一定意犹未尽,对于北方的风光,还恋恋不舍,尤其对于北京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还有很多期待。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篇同样是描绘北平景色的'文章──《囚绿记》,体会一下作者深沉的“爱绿”之情。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教师范读时的语气、语调、表情、体态都能作为一种“情感”的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他们看得见、听得着,能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间接体验文章蕴涵的深刻的人生感悟,而学生的朗读作为一种个体性活动是对文本再创造的过程。
2、理清思路:
注意把握以下两个问题。
⑴请学生复述“囚绿”的经过。
⑵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圈点出表现作者对“绿”挚爱的语句。
学生初读课文,一般只能对全文有大概的印象,而通过以上两个思考题,就能引导他们有目的地听读,集中注意力去梳理文章的内容。对于以上两个问题,学生在读完课文之后首先自己发表看法,同学之间互相补充。而学生的归纳不免零散,需要教师的整理和提炼,并作为板书,让学生清晰直观地了解行文的脉络,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感知。
三、析读、教读
如果由教师一个人教授,学生密密麻麻地做笔记,这就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与新课标提倡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是背道而驰的。但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也不可能用正确的方法有效地阅读。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我主要运用讨论点拨法。
在“理清思路”这一环节,学生通过两个问题的解决,对全文的脉络已经熟悉了。为实现“学生把握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这一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安排学生讨论:
1、囚绿后,“绿”有哪些变化,作者的情感又有怎样的变化?
2、作者为什么对“绿”如此挚爱?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在课文中很容易找到答案。而对于第二个问题,老师可以自己先做一个示范:
作者在文中不吝笔墨地赞美了“绿”,比如说: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看到这里我就联想到欧亨利的一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不幸患上肺病的琼珊,心情低落。她说,等到那最后一片常春藤落叶的时候自己将死去。画家老贝尔曼为挽救她年轻的生命,在一个暴风雨之夜将象征着希望的“最后的叶子”画在了墙上,而他自己却因着凉死于肺病。老贝尔曼为了爱而死,为了生命而死,可算死得其所,而那最后一抹绿留给生者的是生活的希望,是战胜困难的勇气。
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以类似的方式来讨论,可能出现的答案是:绿色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它还象征着爱和幸福,是人们追求光明的象征,它代表着猗郁的年华等等,老师以板书的形式做好归纳。
学生讨论后老师归纳时给出象征手法的定义: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老师总结:作者在释绿的时候提到的“卢沟桥事件”正是本文的写作背景,联系当时中国的现实情况,我们对“绿”的认识应该更进一步,它的不屈,它的顽强正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在预习课文的时候我们知道,作者正是因不屈于日本宪兵的迫害而遭酷刑逝世。作者对“绿”的歌颂正是对中国人民在敌人的铁蹄下不屈不挠精神的颂赞。一篇文章文质优美固然重要,但好的文章贵在立意,它一定是充满着时代气息,并结合了作者鲜明的写作个性,能够撩拨起人们的阅读兴趣的,它往往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洗礼。
四、知识拓展、提升
作者对“绿”的爱是真诚而美好的,然而在“囚绿”的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又是复杂的。“囚绿”后,作者发现“绿”病损后,有一些后悔和内疚,但仍不放走它。在这里,作者对“绿”既怨怒又爱怜,既欲开释又难舍的两难心态表现得很到位。然而学生的阅历有限,对于这种情感很难把握到位,所以我安排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一谈自己类似的经历,说说自己当时的想法。
老师讲庄子的寓言故事:鲁国的郊外飞来一只很大的海鸟,鲁国国君很喜欢,就必恭必敬把这只海鸟迎进了太庙,演奏《九韶》这样庄严的音乐取悦它,准备了美酒给它喝,宰羊牛给它吃,每天用这样的礼节仪式供奉,结果呢?这只海鸟目光迷离,神色忧郁,郁郁寡欢,三天就死了。
老师总结:面对人生百态,面对种种冲突,有多少时候我们站在了他人的立场考虑事情?很多的纷争往往就是因为站在自我的立场,用自己狭隘的眼光去判断评价,造成了诸多的格格不入。
结合寓言故事,运用启发体验法来引起学生的思索,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们对“爱”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对于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很有帮助。
五、课堂小结
作者以他的生命唱出一曲绿色的歌,以不屈的意志去迎战敌人的刺刀。他通过对那一抹绿的歌唱,表达了对中国人民坚贞不屈精神的赞扬,同时引发了我们现实的思考,无论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难,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
六、布置作业
1、再读全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矛盾的心情。
2、完成小作文:对于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的做法你赞同吗?为什么?字数要求300字以上。
七、评价与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本课中,我主要抓住了作者对常春藤感情变化这条主线来结构全文的。设计的问题也很简单,所有的问题都围绕作者“爱绿”展开的,几个问题的设计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由作者对“绿”的爱升华到对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赞颂,从而指向文章主旨。
在这一过程中我把思考空间的都留给了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注意挖掘文章本身的深刻内容,也能够做好知识的拓展延伸,尤其是最后关于“爱”的探讨,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我觉得一堂课最重要的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并且,不管任何设计,都难以设计出学生的“精彩”,一旦他们的思想闸门打开,他们精神世界所迸发出的“深刻”、“独到”是远远超出老师的想象和设计的。在课堂上我们能够看到鲜活的思维,也要面临严格的考验,这需要我们老师不断的努力。
【板书设计】
遇绿──喜悦绿是生命、希望象征民族性格
赞绿──留恋慰安、快乐看到民族希望
囚绿──爱怜追求光明的性格赋予时代精神
放绿──祝福永不屈服于黑暗寄托美好祝愿
念绿──怀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篇3
1、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文题“故都的秋”包含了哪些信息?
2、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3、作者在文中是通过哪几幅图画来描绘“故都的秋”的?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秋景来表现秋味的?
4、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5、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何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
6、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7、纵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为什么?
8、作者运用了散文的抒情手法,请问“形”与“神”在文中各指什么,两者的结合点是什么?
9、划分文章的结构。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故都的`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文题“故都的秋”包含了哪些信息?
2、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3、作者在文中是通过哪几幅图画来描绘“故都的秋”的?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秋景来表现秋味的?
4、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5、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何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
6、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7、纵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为什么?
8、作者运用了散文的抒情手法,请问“形”与“神”在文中各指什么,两者的结合点是什么?
9、划分文章的结构。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并鉴赏课文所营造的深沉而隽永的意境。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3、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缘情叙景、以景述情的意境创造。
2、难点:悲凉的意境与颂秋的情感的和谐统一。
三、教学课型
导读课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谈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学突破口
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七、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预习要求:熟读课文,利用《学生学习用书》获得初步理解;回忆古诗中有关“秋”的诗句,为鉴赏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作准备。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思路:由眼前朝气蓬勃、满怀希望的春天联想到意蕴丰厚、令人感怀的秋天,并指出,“秋思”是中国文人创作常常涉及的题材,是中国文人典型的文化心理。
(二)朗读课文
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意境;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在文中描绘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景画?请为每幅风景画命一个恰当的题目,并说说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为什么?
(三)学生听朗读录音、思考
(四)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1、引导要点:
(1)描写了哪些秋景?
(2)怎样描写秋景的?
(3)描写出了秋景的什么特点?
2、教师对问题结果的预设:
1)秋晨小院图。从色彩(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声音(驯鸽的飞声)、形态(破、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写出了清、静、悲凉。
2)秋槐落蕊图。从视觉(铺得满地、一条条的丝纹)、听觉(声音也没有)、嗅觉(气味也没有)、触觉(极细微极柔软)写出了清、静、悲凉。
3)秋蝉残鸣图。从状态(衰弱)、范围(无论什么地方、家家户户)写出了清、静、悲凉,也写出了内心的喜爱。
4)秋雨话凉图。从听觉(息列索落、缓慢悠长)写出了清、静、悲凉。
5)秋日佳果图。从形态(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色彩(淡绿微黄)写出了内心的赞美。
3、提出突破口: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4、联系五幅风景画、抓住关键句(文眼),把握意境内涵:清、静、悲凉。
5、归纳本文营造意境的方法:缘情叙景、以景述情。
(五)深入探讨
1、设问:有人说本文是作者对秋的“悲歌”,有人说本文是作者对秋的“颂歌”,你怎么认为?为什么?
2、学生思考、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归纳:
引导:
(1)从作品入手(标题目、关键语句、所写景物)。
(2)从作者经历、思想入手。
(3)从社会背景入手。
归纳:本文应是作者“悲凉的颂歌”。归纳时可联系作者在《北平的四季》中的有关语句以加深理解。
(六)拓展体验
引导学生回忆、交流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秋景的情景交融的诗句,深化学生的体验。
(七)布置课外作业
学习本文缘情叙景、以景述情的写法,以“家乡的春”为题,写一篇散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重点:
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方法:
1、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情景交融的flash朗读课件,制作powerpoint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漫步于“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徐志摩先生轻吟慢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而秋天则是多姿多彩的,毛主席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秋天的壮丽。杜甫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凉秋景。柳永在秋中辞别、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他笔下的秋是凄苦的。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融入了郁达夫深厚感情的《故都的秋》。(板书题目)
我们主要通过1、美美地听;2、美美地读;3、美美地品;4、美美地练四个环节来品味《故都的秋》的美。
二、美美地听:
听读配乐朗诵,思考: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描写了哪几幅秋景图?
(播放情景交融的flash朗读课件)
明确:1、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2、“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清晨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桥头秋雨、
庭院秋果。(依次出示幻灯片)
三、美美地读、美美地品:
1、全班齐读思秋、恋秋两部分。
2、学生找出最喜欢的片段,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
A、找出关键词语。B、比较不同句式。C、体会深层含义。D、诵读精彩片段。
四、归纳总结,布置预习:
今天我们通过美美地听,美美地读和美美地品感受到了《故都的秋》之美并总结了品味语言的四种方法。品味语言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请大家回去继续品味本文的语言并归纳其方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主要品味了《故都的秋》精到细腻的语言并总结了四种品味语言的方法,还有没有其它品味语言的方法呢?(学生回答)对了,品味语言还要体会作者的感情。《故都的秋》饱含着郁达夫深厚的'感情,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现在我们进入第四个环节美美地练。
二、美美地练:
1、思考讨论:
(1)故都的秋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用几个词概括。
(2)为什么北国之秋给作者以悲凉之感?(提示:结合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
(3)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明确:(1)清,静,悲凉。
(2)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3)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之情和对故都的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全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从课文中的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颂之情。
2、单选题:
(1)作者在谈到牵牛花时说:“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对此理由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因为蓝色和白色都是冷色,最能体现秋的“清”。
B、表现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
C、像喇叭的颜色,与花名贴切。
D、能使人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2)作者写对故都的秋的怀念时,重点写了住在最平凡的“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屋”时的所见所感,而对于“陶然亭”等名胜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写的原因是(D)
A、作者想尝试那种宁静的平凡生活。
B、“陶然亭的芦花”等景物不能体现故都的秋的特点,没有秋味。
C、作者没有去过陶然亭,所以不知道那儿的景色如何。
D、选择这样的地方写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3、根据课后练习题二的要求,用十分钟的时间仿写一个景物片段,把你或喜或悲的感受融入其中。
(学生仿写,写好后展示并做评点)
三、归纳总结,布置预习:
1、通过对《故都的秋》的学习,我们学会了鉴赏品味一篇散文,除了要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外,还要品味文章的精彩语言,把这些精彩的语言抄到摘抄本上并进行仿写,长期以往,假以时日,相信我们也能写出像《故都的秋》这样优美的散文。
2、用我们今天学习的鉴赏品味散文的方法预习余秋雨的《道士塔》。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散文“形”、“神”合一的艺术特色。
2.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及主要内容:
一. 导入 课文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漫步“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在《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先生要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那么,秋天呢?(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我说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板书: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
二. 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全身心投入地读这篇课文。
三. 探讨课文内容
1.讨论: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
明确:总领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板书:清、静、悲凉)
2. 是通过哪些景象的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明确:主要是刻划了五种景况: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胜果。(板书: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3.品味词句: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静、悲凉”
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我们不妨来找一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4.统观整篇课文,作者除了运用细腻的描写来展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之外,开篇和结尾还用了怎样的写法?
明确:对比。其目的是抑彼而扬此,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从而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5.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一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教者认为: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饱尝一尝”;在文章的结尾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6.作者为什么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
现在我们再来找找,“故都的秋”到底在哪里?----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
作者写作是这样,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也是这样,只有用心感悟,才能心中有文,心中有情。
四.熟读成诵
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背出来。
故 都 的 秋 读懂客观现实
郁 达 夫 体会思想感情
秋 院
(主观、客观)----清、静 秋 槐
秋 蝉
(主 观)----悲 凉 秋 雨
秋 果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