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古诗教学设计

2025/11/13教案

此篇文章古诗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古诗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这首古诗是清代文人高鼎所作,从题目可知许的内容为诗人在乡村的所见所感,是一首风筝诗,描写了春光明媚,丽日和风,儿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快乐的放风筝的情景,诗歌就像一幅画美丽的通俗画。

教学理念:

以读为主,以评价促发展,在读与评价相结合中感悟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了解生字组成词语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大意,在朗读、感悟中想像

诗中描绘的情景。

情感目标:

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篇的语言美,情景美,达到熟读成诵,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初识意境。

师:今天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同时观赏老师为你们作的画,好吗?

(师放古筝乐,按诗句描绘的景物顺序展现画面)

1、整幅诗课文插图

2、草长莺飞

3、拂堤杨柳

4、水泽散发的雾气

5、儿童欢乐放风筝

6、回归整幅诗文插图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景致?

生:我看见了翠绿的草地。

生:我看见了黄莺在飞舞。

生:我看见柳条在随风飞舞(摆动)

生:我看烟雾,不是水雾。

生:我看小朋友在放风筝。

生:……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国清朝诗人,高鼎坐在他居住的草堂内看到此情此景,仅用了四句话就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村居》课件演示古诗内容,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感知意境。

1、释题:在乡村居住,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2、听录音读。

3、自由读,要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

师: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宝宝。

生:旧字加偏旁,寸加木字旁变成乡村的村。

生:顺口溜,一木一寸交朋友合在一起叫山村。

生:……

5、指导书写,生描红、临写。

6、指导朗读、正音。

三、细读诗文,感受意境。

1、师:请同学边读边观看画面,哪些词的意思自己理解,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分别做上记号。

2、师: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在组内提不懂之处,依靠大家的力量解决问题。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蒸发的雾气,拂堤:柳枝很长,下垂着,像抚摸着堤岸。

纸莺:风筝。

3、师:根据你对诗文的理解,能说一说诗文的大意吗?

生:叙述诗意(大概诗意)

(早春二月,正是青草生长,黄莺飞舞的时候,拂堤岸的杨柳,就像陶醉在迷人的春色里一样,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里,赶忙趁着春风放起风筝来)

四、吟诵诗文,品评意境。

师: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同桌间互读诗文。

生:练读,相互纠正。

师:请你推荐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读给大家听。

生:吟诵诗文。

师:谁能再评一评,通过他的吟诵,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吗?

生:评价。

(1) 他晃着头,我感受到柳树在风中摇摆很美、

(2) 他的笑得再开心些,就更能体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兴奋心情。

师:那你能来试着读一读吗?

生:有感情的吟诵。

师:谁来给他评一评。

生:他读的声音很响亮,要是把醉春烟读得慢一些会更好。

师:你的意思是把醉春烟这几个字读的声音再拉长一些(师范读前两行话)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从老师的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柳树在飞舞,整座山村到处是雾气……

师:谁愿意来试着再来读一读。

生:试读,同桌比读、男女赛读。

五、赏读诗文,进入意境。

师:放古筝乐曲,吟诵古诗,生闭眼想像画面。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你的头脑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见风筝飞得很高,美极了。

生:我仿佛听见黄莺在歌唱。

生:我听见小朋友在欢笑。

生:……

六、欣赏画画,升华意境。

1、回放课件,生齐诵诗文。

2、诗人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

看画面,练背诵。

七、拓展作业,张扬个性。

1、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2、为古诗配画。

3、吟唱诗。

以上任选一题

板书:

村居

草莺飞 醉春烟 儿童学

拂堤杨柳 早春 竟放纸莺

古诗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会写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教学准备

媒体资源:视频《瀑布》,教学课件《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 绝句》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视频,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瀑布》,设疑,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唐代大诗人李白是怎么样来写瀑布的。

二、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播放教学课件中“课文诵读”部分,学生听读课文。

4、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生:产生。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

练习用钢笔描红。

以上教学过程结合动画课件《古诗两首:生字学习》辅助进行。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节内容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播放课件中的“诗文赏析”部分,学生拓展学习相关内容。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先播放课件中绝句的.“课文诵读”部分,学生先听读,然后再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理解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五、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以上教学过程结合动画课件《古诗两首:生字学习》辅助进行。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枯”等7个生字,会写“未”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相应的乐曲、彩笔和画纸、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励引入

1、回顾已经学过的古诗背诵。

2、引入学习第一首古诗《草》。

二、范读激趣

1、老师范读古诗。

2、学生自己尝试朗读。

3、同桌互相交流朗读。

4、个别展示读。

三、感情朗读,体会情感

学生自己吟诵体会。

四、启发想象,感悟大意

读了这首诗,老师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景象:

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他每年都要枯萎一次,繁茂一次,不管烈火怎样无情的焚烧,只要春风一锤,原野上有会长出青青的野草。野草的生命力多强呀。

1、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眼前出现了那些景象。

2、四人小组合作画画。

五、诵读全诗

六、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枯、荣。

认识这两个生字吗大声地说说它们的名字。

2、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烧”。

七、自己读“我知道”

写好字,背背古诗,读读“我知道”中的内容,不懂的'地方问问同学、老师。

第二课时

一、赏图引入

1、图画上画的是什么,猜猜画的是什么季节。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新绿初绽的树枝、栅栏、花丛掩映的小径)

当学生说出图画上的小男孩在追蝴蝶的时候,追问:蝴蝶在哪儿呢

(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花和蝴蝶的色彩)

2、古时候有个诗人叫杨万里,他也觉得这个小孩捕捉蝴蝶的情景非常有趣,就写下了一首诗。

3、老师朗读全诗,在画中找找诗歌描写的景色。

二、初读全诗,识记生字

1、自己大声朗读,读准字音。

2、展示读,全班交流,纠正读音。

3、联系朗读故事,要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三、诗话结合,感悟诗意

1、学生吟诵古诗。

2、学生看图,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

稀疏的篱笆掩映着一条幽深的小径,枝头的春花已经凋落,绿叶初长,还没成阴,天真的儿童在捕捉一直黄色的蝴蝶,蝴蝶飞金黄灿灿的菜花丛中,孩子再也找不到那只蝴蝶了。

3、把诗中的情景变成一个故事,说给大家听。

四、有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1、自由练习朗读。

2、读给小朋友听,互相评议。

3、练习背诵。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

宿舍徐篱笆稀疏未来

2、自己读读记记,交流识字的好方法。

3、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未、追、宿、菜。

4、学生书写。

【教学后记】

古诗教学重在对诗的内容的整体把握,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诗的意境来理解诗的内容。在学习《草》这首古诗时,学生对“一岁一枯荣“中的“岁”字理解有困难,我让学生通过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先理解草的生长规律,再来确定“岁”字的意思,学生就明白了。在学习《宿新市徐公店》重在让学生想象后两句诗的情景,让学生自编故事,学生很感兴趣。

古诗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和合作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能背诵两首诗。

3、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体会诗人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课件

2、预习要求:

(1)练习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

(2)搜集有关春天的诗歌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揭题

1.简介贺知章:唐朝诗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乡偶书》《采莲》

2.解题:春天里的柳树是怎样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自由说)看看古代的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齐读课题

咏柳:咏即赞美

二、明确学习目标。(反思时明确)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过渡语: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那就从课文中找答案。

古诗教学设计 篇5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听古诗的兴趣,并能记住诗名,初步理解古诗的意

2、引导幼儿按要求进行观察,并完整地讲述图画内容。

3、知道贺知章是我国古代伟的诗人。

活动准备

幼儿教材、书、录音机,磁带柳树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柳树

1、提问:小朋友,春天来了,身边的景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幼儿说出春天的美好景色

2、教师出示柳树的图片,提问:这是什么?

3、你觉得春天的'柳树像什么?鼓励幼儿自由想象,回答问题

二、请幼儿学燕子飞,到指定的位置取书

三、请幼儿将书翻到第15页,和乖乖熊一起看图讲述

看图片上是什么季节?什么地方?近处有什么?什么样子的?远处有什么?什么样子的?

四,看动画,与老师一起欣赏古诗。并回答问题

1、请一名幼儿在书上示范欣赏古诗,师生共同提出欣赏要求

2、提问:这首古诗的名字是什么?请幼儿在书上划指古诗的名字,集体回答

3、提问:你知道“咏柳”是什么意思吗?鼓励幼儿胆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小结:咏就是歌颂、赞美的意思,“咏柳”就是赞美柳树

4、介绍作者贺知章,他是我国唐朝伟的诗人,5、再次欣赏古诗一遍。

古诗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2.初步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在初步了解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熟练地背诵。

课前准备:将两首古诗抄写在黑板上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学习古诗

(一)《碛中作》

1.释题,简单介绍诗人岑参。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男女生合作读。

5.简单了解每句诗的意思:

我远远地离开了家乡,来到西地边陲。广阔的沙漠一直延伸到天边;骑着马儿向西走,仿佛就会走进蓝天。月儿圆了又缺,缺了又圆;离家不觉已有两月时间。今天夜晚,我们将在哪里宿营?平坦地沙漠一眼望不到边,没有绿树,没有鲜花,更没有人家居住地袅袅炊烟!

6.小组读

7.同桌读。

8.指名试背

(二)《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1.读题目,理解题意,告诉学生丘员外就是指丘丹。

2.自读古诗,注意属的读音。

3.指名读,理解幽人就是指隐居的人,即丘丹。

4.逐句理解诗意:

秋天的一个晚上,我想起了在山间隐居的老朋友.思绪万千。在凉爽宜人的`秋月下.我边漫步边低吟着诗句。料想远方的山中,也应是秋色满目:黄叶洒满了一地,松果扑、扑地落下。隐居避世的朋友恐怕还未安睡吧?也许他也在思念着远方的我。

5.多种形式读

6.试背

7.作业布置

8.背诵这两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