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进一步培养利用工具书自觉学习的习惯;养成理解品味语言的习惯。
2. 学习曹刿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的爱国精神,理解战争取胜的原因。
教学重点
1. 理清行文思路。
2. 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学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品简介。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 72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 454)。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选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二、背景介绍。
鲁庄公十年(前684),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述曹刿向鲁庄公献策,终于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的进攻,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本文义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
三、教师范读、
正音。刿( ) 又何间焉( ) 鄙( )弗敢专也( ) 小惠未徧( ) 玉帛( )小信未孚( ) 公与之乘( ) 辙( )夫战( ) 轼( ) 旗靡( )
四、课文探究。
1. 听读理解。
(1)曹刿为什么要去求见鲁庄公?
(2) 交战双方是哪两个国家?获胜一方由谁指挥的这场战争?
2. 课文解析。
(1)第1自然段探究。通过第1自然段的阅读,你怎样看待曹刿这个人物?同乡人的劝阻对刻画曹刿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下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庄公的“鄙”?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个怎样的人?“何以战”这句话在第1自然段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取信于民的关键?为什么说这是“忠之属也”?又怎样理解它是战前准备的核心呢?
(2)第2自然段探究。在这一段中庄公的“鄙”体现在哪里?为什么?曹刿的卓越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里?你如何评价曹刿的军事才能?
(3)第3自然段探究。历来人们对鲁庄公的作为、做法评价不一,你如何评价鲁庄公?本文题为“曹刿论战”,从选材上看是如何突出“论”这一特点的?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在刻画人物方面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生动突出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的远见卓识的特点,行文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记言名篇。
六、布置作业。
1.熟记书下注释中的实词。
2.背诵课文。
3. 完成书后习题。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2、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学习难点: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讲解。
知识链接:
齐国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面临大海,是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尚(齐太公)的封国。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疆域最初只在今山东北部,东与纪、莱,西南与鲁,北与燕、卫为临。周公旦摄政时,三监作乱,淮夷叛周,周公命令姜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有了征伐权,成为周王朝东方大国。
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曲阜市区。周成王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到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鲁亡于楚,历时900余年,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封子刘余为鲁王,都此,直至汉末。
一、预学思考: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意。
曹刿()又何间焉()鄙()徧()
玉帛()登轼()辙()盈()
靡()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⑤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⑥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帮逐之。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脉络,分层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二、导学流程:
1、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大家知道贫穷落后的中国为什么能战胜科技先进、经济发达的日本吗?我们是正义的,反侵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日。在春秋战国时,也有一场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那就是齐鲁长勺之战,那么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曹刿论战》,从中探究它的原因。
2、听录音,整体感知。首先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句子的节奏。
3、同学们再读,注意圈出不懂翻译的字词和句子,然后和同学交流,教师点拨。
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②鲁庄公认为战前的准备是什么?曹刿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准备的?
③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④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5、细读全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②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品质?
③“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是否能够删去?(有什么作用?)
④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⑤长勺之战取胜的两个关键原因是什么?
⑥鲁庄公真的很鄙吗?
三、点拨精讲:
①本文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述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交锋对峙等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②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品质?
【曹刿虽身份低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体现了他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③“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是否能够删去?(有什么作用?)
【不能删。这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再次表明鲁庄公“肉食者鄙”。】
④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①“齐师伐我”鲁庄公在没有准备下就将迎战②在“曹刿请见”问及作战条件时,庄公把希望寄托在大官和神灵的身上③战中他不观战况,不解敌情就要进攻④战胜后却不知原因】
⑤长勺之战取胜的两个关键原因是什么?
【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⑥鲁庄公真的很鄙吗?
【“不鄙”表现在①广开言路,礼贤下士②尽职尽责,取信于民③知人善用,用人不疑④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四、延伸拓展:
称肥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当时中国北方的前秦欲灭南方的东晋,并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以弟苻融为先锋,于八月大举南侵。谢安临危受命,以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并谢琰、桓伊等人,领8万兵马,分三路迎击前秦军。十一月,谢玄遣刘牢之以5千精兵奇袭,取得洛涧大捷,秦军折损10名大将,5万主力。十二月,双方决战淝水,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7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15万大军,并阵斩苻融。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然而,晋军的胜利并非因其军队较秦军精良,而是胜在秦军过于轻敌以及传令系统不够完善,当时两军太过靠近淝水岸边,两方无法于陆地上作战,恐将形长期的消耗战,晋军遂要求对方稍微后退以便双方交战,苻坚不顾将领反对下令后退,由于秦军人数过多,导致误传军令,后方军队一退不可收拾,军阵涣散,晋军这才借机趁乱进攻取胜。
五、小结:
1、翻译
2、几个问题
3、朗读背诵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设想】
1、把认识曹刿形象,理解战争取胜的原因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把对比的手法、词语的古今义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2、教学中重视学生熟读、背诵的训练,培养学生“以读促悟,以悟促记”的良好学习习惯。
3、课外搜集古今中外战争史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了解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认识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
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曹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朗读中要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合理,尽可能表现出人物的情态,并使语句流畅,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揣摩文章大意,进而要求熟读成诵。
2、点拔法。本文突出了人物语言的描绘,而且写了战前准备,战时经过,战后总结三部分,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学生在朗读之后,借助于比较完备的课下注释,可以粗通大意。
【学法指导】
知识归纳法: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语知识,诸如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重点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特殊的文言句式等。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哪位同学能举出实例(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些战役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弱军战胜强军的著名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2、解题:
学生阅读注释(1)教师补充: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候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曹刿论战》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王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孙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孙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交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3、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加点字读音:
曹刿(guì)又何间焉(jiān)鄙(bǐ)未孚(fú)长勺(sháo)弗(fú)未徧(biàn)辙(zhé)靡(mí)轼(shì)公与之乘(chéng)彼竭(jié)我盈(yíng)4、学生参阅注释默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⑵课文共三段,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明确:按着战前准备,战斗过程、战后总结的顺序组织材料。详写论战,略写战斗。
5、学生参阅注释,教师点拔,疏通文意。
6、文言知识归纳:
⑴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普遍。)
⑵一词多义:
间:
又何间焉: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以:
必以分:把
何以战:依靠
必以信:用
必以情:按照
可以一战:凭借
之:
肉食者谋之:代词,代事
公与之乘:代词,代人
故克之:代词,代齐军
小大之狱:的
公将鼓之:助词,无意义
⑶词类活用:
一鼓作气(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形容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古今异义:肉食者鄙(古义:鄙陋,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
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而舍弃生命)
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可以一战(古义:两个词,译为:“可以凭借”;今义: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⑷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
(曹刿)乃入(朝)见(庄公)(省略主语、宾语)
民弗从(之)也(省略宾语)
必以(之)分人,可以(之)一战(省略介宾结构的宾语)
再(鼓)而(士气)衰,三(鼓)而(士气)竭(省略谓语,主语)
②判断句:
忠之属也。夫战,勇气也。夫大国,难测也。
③倒装句:
何以战(介词宾语前置,即“以何战”)
战于长勺(状语后置,即“于长勺战”)
7、揣摩探究:
⑴你认为鲁庄公是一位怎样的国君?
⑵简析曹刿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⑶你认为鲁国以弱胜强,凭借的是什么?
8、教材拓展:
结合中外古今战争史以少胜多的事例,谈谈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9、课后作业。
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脉络梳理)
求信于臣民弗从也
不可以战
战前准备求信于神神弗福也战略思想
信于民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齐人三鼓,鲁军一鼓,齐师败绩
战争经过战场指挥
下视其辙,登轼望之,遂逐齐师
彼竭我盈,故克之
战后总结战术思想
辙乱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形象分析,学会通过语言刻画人物的`方法,掌握故事情节。
2、深入文本分析,拓展相关语文观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形象分析,学会通过语言刻画人物的方法,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深入文本分析,拓展相关语文观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情景剧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
1、齐读课文,分段概括主要内容。(相机板书)
2、指明反馈。
二、新授
(一)、1、曹刿人物形象分析
出示:我从()看出,曹刿是一个()的人。
2、指明反馈: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缜密
A、为何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译原句,分析理解)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译原句,分析理解)
B、实际情况如何?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译原句,分析理解)
C、拓展: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三国志》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擒贼先擒王,攻人先攻心。
(2)爱国、从容(主动请谏、从战)
(3)远见(抓住时机、取得民心)
1抓住时机
A、何时击鼓?(待齐人三鼓)
B、为何击鼓?(振奋军心,进攻命令)
C、为何要待齐人三鼓?(彼竭我盈)
2取得民心
A、战场上作战要抓住时机,仅仅抓住时机就一定能获胜吗?(补充介绍临时招兵制)
B、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分析理解)
(善待百姓——取得民心)
C、拓展: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三、拓展
1、从《曹刿论战》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从《曹刿论战》谈“民不可失,机不再来”。
3、从《曹刿论战》谈鲁庄公鄙吗?
四、情景剧表演
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左传》
爱国、从容
曹刿缜密抓住时机
远见取得民心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背诵全文。
2、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掌握判断句式。
3、了解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背景,熟读课文。
2、自学,理解大意。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文中所写的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的评价
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二、读。
1、学生自读,划出不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2、听录音,正音。
3、检测:给下面画线的字注音:
曹刿()又何间焉()肉食者鄙()
牺牲玉帛()小信未孚()登轼而望之()
吾视其辙乱()夫战,勇气也()望其旗靡()
4、以两人为一组,互听互读。
三、理解大意。
方法:
1、结合注释口头串译。
2、以两人为一组,一人问,一人答。
3、最终两人都能译。
4、随时质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线索,不看注释,能准确理解全文。
2、了解曹刿的人物形象。
3、理解本文详略安排的技巧。
一、学生不看课下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二、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本文有几条线索?学生讨论后明确:
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战——战——战——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
三、检测。
(一)、给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注音、释义。
1.又何间焉间():
2.彼竭我盈盈():
3.小惠未徧徧():
4.小信未孚孚():
5.下视其辙辙():
6.登轼而望轼():
7.望其旗靡靡():
(二)、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想一想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是什么。
1.忠之属也忠:
2.牺牲玉帛牺牲:
3.小大之狱狱:
4.肉食者鄙鄙:
5.神弗福也福:
6.再而衰再:
(三)、“一鼓作气”在文中的意思是,现在常用的意思是。请你用它造一个句子。
造句:
(四)、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何以战?
2.忠之属也。
3.战则请从。
4.虽不能察,必以情。
5.夫战,勇气也。
(五)、阅读下面的选文,思考并回答文后问题。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用你自己的话概括选文各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2.从原文看,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3.曹刿认为战争应该取信于民,也就是庄公所说的“”。
4.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在哪些方面?请你从原文中找出并稍作解释。
5.选文最后一段中,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即:。
6.选文略写战争的过程,而详写曹刿和鲁庄公的谈话,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做到能默写。
2、独立完成本课《金榜学案》
过程:
一、指导学生按思路背诵全文。
二、检测:
独立独立完成本课《金榜学案》。月考得A等的全做,其余做课内部分。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篇6
知识与能力:
1、梳理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肩挑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
教学过程
一、回忆复习,导入新课
1、解释加横线的词。
(1)未能远谋()(2)牺牲玉帛()
(3)公与之乘()(4)彼竭我盈()
2,翻译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回顾课文,回答问题。
曹刿和谁论战?
论的是哪一次战役?
课文三段话分别照应了战争的哪三个阶段?
二、新课学习
战前、战中、战后又分别写了些什么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曹刿论战,我们来作战,同学们是士兵,课文是碉堡。要攻下碉堡,必须过一道道关,同学们敢过吗?有信心攻下碉堡吗?
(一)探究理解读读背背
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曹刿求见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体现了爱国热情)
2、鲁庄公做了什么样的战前准备?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同桌交流讨论后指名回答)
明确
鲁庄公的准备曹刿的评价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引导思考:“忠之属也”指什么?为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同桌讨论,指名作答,老师点拨)
明确: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曹刿肯定这一点,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分角色朗读鲁庄公与曹刿的对话。(注意把握语气语速)
学生试着背诵本段文字,同桌之间相互指正。
指名背诵。
3、一句“战则请从”把内容过渡到战斗。作战地点选择在长勺,是在鲁国境内,这对鲁国有利。在战争中,曹刿与鲁庄公在击鼓进军与追击上都有不同的看法。想想,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与追击时机的?
自由朗读第二段,同桌交流讨论。
明确
公将鼓之齐人三鼓齐师败绩
未可——可矣
公将驰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遂逐齐师
师小结: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时机从而击败了敌人,获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得益于他的“远谋”,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学生齐读;学生试背,同桌之间相互指正。
唱歌有二重唱,我们背课文来个二重背,看谁能不受干扰。
4.接下来“既克”将内容过渡到战后。战斗结束,可以凯旋了。可曹刿为什么要这样“谋”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以记者的身份采访曹刿,以解决鲁庄公想明白的问题。。
(两人一组,一人扮记者,一人扮曹刿表演)
明确:曹刿的解释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我盈)”之时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彼竭我盈”四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二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抓住辙乱旗靡的最佳时机,故而夺取了胜利。真可谓是谋略过人呀!
读读背背吧。
5、纵观全文,想想,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原因有哪些?(引导明白曹刿对战争的论述)
(鼓励学生回答)明确:政治上取信于民;有高超的.军事谋略,善于把握战机;有利的地点。总之是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二)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1、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同桌讨论,指名作答,师点拨,并归纳。(出示幻灯)
明确: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个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体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从战指挥,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结合相关内容分析。
明确:鲁庄公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鄙”也!
那鲁庄公是一个昏君吗?为什么?
(学生发挥,言之成理既可)
3刻画人物的方法。
(1)对比映衬,以鲁庄公的“鄙”反衬曹刿的“远谋”,这样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借助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突出特点。
(三)归纳总结
1、内容小结:
课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这次战役,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成为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长勺之战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杰出才能,说明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写作特点
(1)以“论战”为中心安排材料,详略得当。
课文紧扣曹刿这一人物,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写中心人物形象鲜明,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2)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在对话过程中有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了曹刿和鲁庄公的性格。
(语言简洁,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的名篇)
(3)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四)拓展与延伸
1,“我们齐心协力,一鼓作气过了那一道道关,攻下了碉堡—课文”这句话里有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请指出来,说说它的意思,并用这个成语说话。
2,谈谈你对“忠之属也”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练笔:我心中的曹刿。
3、课外阅读《左传》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