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
过程与方法;
1。安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2。学习作者有条理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感知课文,了解作者游览的全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板书:3。记金华的双龙洞)观看图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旅游的景点,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引导学生把这些景点连起来,理一理,看一看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3。读课文,找出作者游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词,画一画,读一读,体会这些词句在描写游览过程中的作用。
三分清详略,把握重点
1。了解作者游览的全过程。
找出关键词句,了解游览过程。
2。小组合作探究,说说哪些是重点,写了些什么。
3把握重点。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作者描写的五个游览内容作比较,进而把握重点内容,即:游外洞游空隙游内洞。
4。编写游览顺序的提纲。
四读全文,理清顺序
1。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梳理,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引导学生抓住“一路迎着溪流”,探究作者的游览顺序,寻找课文中的另一条隐性线路“泉水流经的线路”。石洞—内洞—空隙—外洞——洞口—路上
五读写生字,巩固强化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识记。
2学生读写,师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试述作者参观游览的两条不同线索。
2听写生字。
二细读课文,品味揣摩
1让学生找出“由外洞进入内洞”一段,引导学生读出感觉,边读边想象,使自己仿佛置身其中。
2品味空隙的“小”和“窄”。
(1)理解空隙的“小”
a找出描写空隙“小”的语句
b边读边感受空隙的“小”
(2)体验空隙的“窄”。
找出描写空隙窄的句子,品味“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抓住关键字眼:
“从到没有一处”来体会。
“可是还能感觉......我又感觉......”写出了作者的.什么感觉?想像一下,如果你躺在船上过空隙会有什么感觉。边读边想象,在读和想象中体验过空隙的感觉。
(3)根据你的理解画一画空隙。
3总结学习方法。
(1)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怎样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
三朗读训练,体验情感
1启发学生边读边想象,在脑海中浮现想像的内容。
2把自己认为美的语句多读几遍,读时把自己想像成游客,边听导游介绍,边欣赏。
3鼓励学生个人自由朗读,自主体验。
四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个人练读。
2同桌相互检查背诵。
3全班抽查。
五交流分享。
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与同学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览顺序
路上→外洞→空隙→内洞→出洞
泉流线路(反向)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2
[必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二)解决办法
1.使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知道作者在外洞和内洞分别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观察,写出景物的特点和自己的真实感受的。
2.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游览顺序的基础上,根据游览的先后顺序,练习给课文列提纲,把理解课文和领会训练项目结合起来,把指导阅读和指导作文联系起来。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自学课文,扫清理解课文的障碍,理清课文的条理。
(二)自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讨论、交流。
(三)具体地学习、讨论课文内容,看看学懂了什么?
(四)试给课文列提纲。
五、教具准备
录像机、录像带、电视机、投影仪。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置身于大自然,一定会对大自然的神奇秀丽发出赞叹,一定想把你的见闻和感受告诉给别人。《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叶圣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后写下的文章,我们可以沿着他的足迹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板书课题:8记金华的双龙洞
2.放录像,把学生带入情境。
(二)自学课文(目的是扫清理解课文的障碍,理清课文的条理)
1.通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找出生字,把句子读通顺,不明白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指几名学生连读课文(教师随时纠正错音,帮助理解“石钟乳”、“石笋”、“十来进房子”)。
3.自读课文(目的是理清课文条理)。
(1)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
(3)师生共同讨论。
在讨论的基础上板书: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再读课文(目的是初步理解课文,为第二课时打基础)
1.自读,看看你读懂了什么?什么地方不懂用“——”划出来。
2.小组讨论、交流,试把不懂的问题弄懂。(教师巡回参与讨论,了解学生的读、思、议过程,并及时给予点拨、诱导。)
3.全班交流、讨论。你读懂了什么?提出小组讨论后仍未解决的问题。(有些对理解课文内容不太重要的问题可随时解决;一些需在深入理解课文后才能理解的问题留待下节课解决。)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学生回答后板书: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指读第一段,思考:
本段交待了什么?(时间、地点)
2.自学第二段,思考: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1)自学、小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
(2)师生交流、讨论。
重点提示:
①看到了花(映山红),映山红很多,到处都是,而且长得壮、长得旺,显得有精神。从“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看出来。
②看到了树,“洞桐也正开花……很不少。”
③看到了山,“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④山、花、树给作者一个怎样的感受?
理解“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提示: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是什么意思?想象那美丽的景色。)
⑤看到了溪流,听到了溪声。
板书:溪流
投影句子:“一路上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想象是怎样的画面说一说。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溪流是从洞里出来的,要游双龙洞就必须“迎着溪流”上山。)
(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此时的'景色真是有声有色,祖国的山河真美呀!)板书:美
指导读这句话,体会美感。
作者把一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指名感情朗读2、3自然段,其它同学闭眼倾听,让这位同学把每位同学都带入那美好的意境。
(三)学习课文第三、五段
1.自学、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自学第三、五两个段落,投影出示思考题:
(1)内洞和外洞各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你还学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重点提示:
(1)外洞大(板书:大)体现在“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2)洞口外很有气势,体现在“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怎样理解“突兀森郁”?
(3)内洞奇(板书:奇)(因为内洞黑,有许多的石钟乳和石笋,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结合句子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4)双龙洞由内洞洞顶的双龙而得名,这两条龙实际上是什么?
(实际上是两个石钟乳,这两个石钟乳蜿蜒在洞顶。)
你理解“蜿蜒”的意思了吗?(原指蛇爬行的样子,课文中用来形容洞顶的两个石钟乳弯弯曲曲的形状。)
(5)还有哪些句子介绍内洞的?
怎样理解“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这句话?(这句话说明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想象成各种神仙、宫室、器用等后,就更加趣味无穷了。)
(6)有关写溪流的句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板书:深黑的石洞)
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泉水?讨论泉水的路线。(并把泉水的路线板书出来。)
3.指导学生读三、五段。(让学生体会、想象外洞高大宽敞的美,内洞梦幻般神奇的美。)
(四)学习第四段
1.自学本段,看看你学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倾听学生的意见,掌握同学们的理解程度、存在问题)。
3.发言汇报。
重点提示:
(1)进入内洞的唯一通道就是这个孔隙。
(2)怎样在孔隙里进出?说明了什么?(说明孔隙小)板书:小。
(3)作者是怎样仰卧在小船里进洞的?有什么感受?
投影句子:“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再读理解这些句子:
①“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说明了什么?(作者的姿态低得没法再低。)
②“挤压”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因为孔隙很窄小,小船的左右和上方都紧挨着山石。)
③指读投影的句子(意在体会作者的紧张新奇的感受。)
4.再读这段,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意在指导学生背诵。)
(五)指名读最后一段
(六)总结全文
双龙洞一游,路上景色美丽迷人,外洞高大宽敞、内洞梦幻般的神奇,再加上过孔隙时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种种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使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七)看全文录像(体会双龙洞一游的种种美的感受)
(八)布置作业
背诵第五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第五自然段。
2.指名读课文。
3.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二)概括主要内容,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色的热爱。)
(三)试给课文列提纲
1.介绍提纲包括三部分,即:
一、课文题目
二、文章中心
三、材料安排
2.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是怎样进行材料安排的?
(1)交代游览的时间、地点。
(2)讲路上的见闻。
(3)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4)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5)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6)讲乘船出洞。
3.学习编写课文提纲的格式。
4.学生试给课文列提纲。
5.交流、订正。
七、布置作业
1.在正确的读音后面打“√”。
浙江(zh8 zh6) 逐一(zh* zhu$)
蜿蜒(w3n w1n) 即使(j@ j0)
2.组词:
浙( ) 稍( ) 蜿( )
逝( ) 稍( ) 碗( )
蜒y2n( ) 曲q&( )系x@( )
蜒y2n( ) 曲q(( )系j@( )
3.课后作业第5题。
4.预习第9课《养花》。
要求: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不懂的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
(2)结合导读与课后思考题找出不懂的问题并做上记号。
八、板书设计
8 记金华的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怎样连段的成篇的。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解题:“记”是什么意思?较“记”的是什么?
(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浏览胜地,固而是一篇游记。并告诉学生,这篇游记是顺圣陶先生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
教师:去双龙洞洞途和洞内的景致非常美的奇特,吸引中外游客,同学们也想双龙洞吗?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游览好吗?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读后提问: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讨论后确定:全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及地点。
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见景物。
第三段(4)介绍外洞洞口及外洞。
第四段(5)介绍孔隙。
第五段(6、7)介绍由洞。
第六段(8)游览完毕出洞。
3、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浏览了几个景点。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4、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问:这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
(浏览时间人物、景点。)
(2)用编句法概括段意。
4月14日,我去游览浙江的金华双龙洞。
5、学习第二段。
过渡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
(1)默读第二自然段,从课文中标画出不沿看到的景物,及这些景物的特点,再体会一
下作者看到这些学后有什么感受。
(2)学生回答,老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油桐砂土新绿
特点––––各色白色粉红色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听到了什么?溪流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作者听到山中溪流的声音,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听到不时变化的溪声。)
(4)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同时边读边想象沿着途明艳的南方山景,并思考,课题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沿途景色呢?
1)沿途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2)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3)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途中所见抒发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5)总结第二段段意;
从金华过罗旬入山,一路上景色明艳迫溪流到洞口。
6、学习第三段
教师: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
(1)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标画;洞口是什么样子?外洞有什么特点?
洞口:宽、像桥洞
外洞:大、像大会堂
(2)齐读第三段,总结段意;
洞口很宽,像桥洞,泪内很宽敞,像大会堂。
7、学习第四段。
(1)默读第四段,标画重点词语;孔隙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特点?
(2)讨论:引导写出概括出如下特点
孔隙的作用:连接外洞和内洞。
特点:小、窄、矮、
(3)齐读本段,总结段意。
我仰卧在小船里,穿过低矮狭窄的孔隙到内洞。
8、学习第五段
(1)默读第五段,边读边标画出内洞的特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内洞的特点:黑、奇、大。
(2)指名读本段,思考: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
(这里本已有些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拽,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自然状态的岩石,没有经过人二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用词严谨。)
(3)提问:内洞“奇”在何处?还可以把那些石钟乳、石笋想象成什么?
(让学生张开创造性的翅膀,尽情发挥想象力。)
(4)总结段意:
内洞一团漆黑,此外洞大得多,有双龙,景象奇特。
(1)指名读,回答,作者是怎样出洞的?
段意:我仰卧小船了洞。
10、通读全文,画出连接段与段的过渡句,体会其作用,老师总结文章连段成篇的方法。
板书设计
23、记金华的双龙洞
山路:盘曲而上,一片明艳,迫着溪流
外洞:洞心像桥洞,里面宽敞高大。
孔隙:容小错暗,低矮、卧船进出
内洞:奇特险、双龙蜿蜒,形色多变。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针对年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其中第二学段应落实“段”的训练。所以本课作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旨在抓住游览顺序,通过感知整体,了解游记特点,然后重点讲“过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达特色,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1、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瞧,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再看看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课件出示江西庐山图片),你看到这样的景致,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想起怎样的诗句呢?
谈话时,课件出示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
1、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
3、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新词,注意“浙、蜿”等字的读音。(课件出示词语)浙江臀部稍微额角蜿蜒
3、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 -7自然段)
2、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1、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5、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五、结课
双龙洞的其它几个景点又是怎么写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六、板书设计
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程外洞
见闻孔隙:窄小
感受内洞
教学反思
这堂课摒弃以往固有的教学形式,以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把握住了新课标理念的精髓,落实了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理念。
一、吃准年段目标
数百字的课文,教学过程想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本堂课找到切入点,删繁就简,长文短教。选择孔隙这处景点作为重点学习内容,是因为从外洞到达内洞并不是简单地走过去就可以了,而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比较有特点的过程,给每一个进出双龙洞的游客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叶圣陶先生也不例外。所以在总结了游记文体特点后,由整体到局部,让学生学习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的孔隙部分,由结构段慢慢过渡到自然段,学习段落写法,做到一课一得。
二、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内容人人皆知,表达方式有心人知。在学习过孔隙这个自然段时,不是简单让学生读句子、谈理解、说感受,而是以“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为主线问题,感悟作者借小船的“小”和过孔隙的“感觉”,将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新课标提出,要结合阅读教学,训练学生把话说得清楚、通顺、连贯,甚至更有趣味。练习读写结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作者写得好在哪儿,还要平时给孩子灌输生活中处处是语文的观念。在学习段落写法之后,根据小学生的学情,结合叶老笔下孔隙窄小的特点,找到与之有相同特点、学生也熟悉的景点,将自己游览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通过感悟,学生了解了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到了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三、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
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上,采用了情境创设,学生身份转化为游客,以读代讲,真切感受作者过孔隙时的感觉。结合重点句来讨论: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一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通过设境体验,学生当场感受作者洗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及其令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效果。
听完这节课之后,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讲好自己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教师通过指导、引领、点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通过每节语文课,都有一定的收获。“简单、朴实”一直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真境界,在朗读中感悟,在思考中走进文本,享受学语文的快乐!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依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读你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三、教学难点: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亭台楼阁的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学习游览路上见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过来?
(4)“时而”什么意思?
(三)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读前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质?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五)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四处寻找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六)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迪塞县的?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七)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到的?
2、这一段所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八)锻炼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惨状。
(九)理解小溪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行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五、作业:
布置作业:背诵从外洞坑里进内洞口的那一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