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此篇文章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本文是一首伴随几代人成长的经典老歌的歌词,共有三节。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和风拂面,水波荡漾,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先队员在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北海公园里尽情欢乐的春景图。清新明快、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语言特别适合孩子们反复吟诵,乃至和着优雅的曲调愉快地歌唱。
教学重难点:
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精彩与欢欣,懂得珍惜,懂得热爱。
学习目标:
1、学会“浪、映、轻、凉、悄、做、课、排”8个字,会认“桨、推、倒、塔、爽、幸、福”7个字。
2、能用欢快的语调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能随着优美的曲调歌唱。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自己童年生活的快乐和丰富多彩,懂得生活在祖国大家庭里的幸福,能够珍惜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说说图中小朋友为什么那么高兴,他们在干什么?
2、请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情境,互相畅谈自己划船游玩时的情形。
3、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让学生感受欢乐的生活气氛。
4、板书课题,指名读“桨”字,全班齐读课题。
5、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初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读准为止。
2、同位互读,相互帮助读准字音。
3、出示生字卡片,以“划小船”读、赛读、评读等方式巩固生字认读。
4、出示词组卡片,如“美丽的白塔”、“凉爽的风”、“亲爱的伙伴”、“幸福的生活”,指导学生读准、读连贯。
5、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试着把课文读准、读通。
三、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卡,上面写有“浪、映、轻、凉”四个字,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又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书写时你想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
3、在书上描红。
4、在本子上练习。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体会北国风光的雄伟和人们喜悦心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有关词语意思
3、理解“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意思
4、默读课文后,能说出课文第1段中各句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
5、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段,能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默读课文第1段弄清叙述顺序
2、教学难点:理解北国风光的雄伟壮丽和农谚:“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三、教学准备:磁带、录音机、小黑板
四、教学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有关词语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揭题,读题
2、解题,瑞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初知大意
1、默读
2、这是什么地方的大雪?是一场怎样的大雪?为什么成之为瑞雪?
三、学习生字
1、自学
2、检查
A、指名分段读课文
B、分析字形:凛、罩、蒙、巍、眉
C、辩字组词
瑞()例()馒()
端()冽()漫()
D、解释词语
纷纷扬扬、白蒙蒙、茫茫、巍巍、一望无际、眉开眼笑、笼罩
E、写出近义词
凛冽、昏暗、分外、追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北国风光的雄伟
2、默读课文后,能说出课文第1段中各句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认读生字新词
二、第1段
1、默读,说说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3、这一段共几句,分别写什么?
4、4句中哪几句写下雪
5、哪些词语写出了雪大
6、下雪前刮风有哪些特点?
7、朗读
三、第2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3、哪几句具体描写雪后的景象?找出来读一读
4、哪一句抒写作者的感情?
A、指名读
B、北国风光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哪些景物?
C、为什么说雪后的景色是雄伟壮丽的?
D、大雪不仅带来了迷人的风光,还带来了什么?
E、“好一派、好一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F、朗读指导
四、作业
1、齐读1、2段
2、摘录课文第1段中反映风大雪大的词语
3、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喜降瑞雪后人们的喜悦心情
2、理解“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段,能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课文第1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是怎样按时间顺序写的?
二、第3、4段
1、默读
2、这两段分别写谁?
3、老农和小孩的心情一样吗?同样是喜悦,表现有什么不同?
理解眉开眼笑、连声、清脆的笑声、传遍
4、老农和小孩高兴的原因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A、指名读农谚
B、理解
被比喻什么?三层被形容什么?
来年什么意思?枕着馒头睡是怎样的情景,形容什么?
前半句和后半句什么关系?
为什么“今年麦盖三层被”,就会“来年枕着馒头睡”?
5、指导朗读
三、总结
1、齐读全文
2、为什么称这场大雪是为瑞雪?
3、背诵课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3
《小虾》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认识本课生字、词语,体会作者对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
2、能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体会如何把文章写具体。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细细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段话,在全班交流。
画虾——说虾——论虾——爱虾
教学准备:
准备有关虾的资料,学生熟读课文,处学业本课的生字、词。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初步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二、导入新课:
我了解到同学们都特别喜欢小动物,你能不能把你喜欢的的小动物给大家介绍一下呢?(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动物——小虾,你们想了解小虾吗?那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看看书中是如何介绍这位新朋友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自由读文,并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
2、检测生字、词。(老师在文中选词,学生读……)
3、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
4、你觉得小虾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小虾很——(有趣)(脾气不好)?
指导朗读:有的`稍带点灰黑色,……
根据学生回答的顺序来学习:
小虾真有趣:从哪感受到小虾真有趣的?(吃东西时的动作、吃饱了时候的神态、动作……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小虾脾气不好:从哪感受到小虾脾不好的?(生气时、搏斗时的动作、神态……)
再读课文:小组交流:
1、小虾仁是什么样子的?
才长大的小虾:通体透明
千年虾:灰黑、长青苔
2、感悟作者的喜爱之情。
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1、打出中心句。
2、是如何一句一句写具体的?
吃食有趣,非常小心
脾气不好,打架凶猛
3、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写一段话,把话力求写具体。
三、作业:
要求学生画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进一步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学习如何把小动物写具体。
导学过程:
一、你觉得小虾有趣吗?那么小作者是如何把小虾写得这样有趣呢?
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小动物,并进行描写。(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描写小动物的写法)
以文章为例,让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部分:1——2写“我”家葡萄架下有一口水缸,“我”捉到了一些小虾养在里面。
第二部分:3——4写作者对小虾的细心照顾,它很有趣,但脾气不好。
第三部分:5——6作者发现小虾一天天的变了,体现了作者对小虾仁的喜爱之情。
学生总结如何写好小动物。结合语文天地的笔下生花,进行练习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朗读课文。
二、作业:
语文天地D2、D3、D4。
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体会石榴的美及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2、体会用拟人的写法能把石榴写得更生动形象。
3、品尝一种水果,并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体会用拟人的写法能把石榴写得更生动形象,指导用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指导用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16《石榴》(生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石榴在春天长叶,夏天开花,秋天结果。)
3、作者在写这文章时,是按照石榴的生长顺序来写的,我们在写有关植物的文章时,也应该按照植物的生长顺序来写。
二、研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满了一个个小石榴。那么,小石榴是怎样一天天长大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石榴一天天长大的句子。
1、师相机出示句子:“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
(1)你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石榴是慢慢长大,慢慢成熟的。)
(2)全班齐读。
2、那么,哪一句写了石榴果的变化。师出示句子:“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1)再请一个同学把这一句话读一次,其它同学找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是逐渐最后)我们把这些词读一次。把这整句话读一读。
(2)出示课件体会石榴颜色的变化:同学们看,这就是石榴果颜色变化的图,它的外皮先是,逐渐变得、,最后变成。
(3)你们看老师能不能把“黄中带红”和“青绿色”换个位置呢?(不能)为什么?(因为植物的生长是有顺序的,说明作者写文章之前是经过认真细致的观察的,所以作者用上了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这也说明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当。)
(4)你们看,石榴果的颜色在变化的过程中,美不美?我们能不能美的把这一句话读一读。齐读。
3、学习两个拟人句。
过渡:熟透的石榴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一看,师拿出准备好的石榴,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老师这里有两句话都是写熟透了的石榴的,你们读一读,并说说哪一句话好,为什么?出示句子:
1、熟透了的石榴裂了,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从黄绿色的叶子中露出来。
2、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黄绿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2)为什么说第二句好呢?(第二句把石榴当成人来写)把事物当成人来写,这种写法叫拟人。
(3)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把石榴当成人来写?(笑得咧开了嘴急切地扒开张望报告喜讯)
(4)齐读这些词语。
(5)请四个学生上台做下列词语的动作,其它学生跟着做。
笑得咧开了嘴急切地扒开张望报告喜讯
(6)刚才同学们做这些动作时,老师觉得你们非常的活泼可爱,可想而知,作者把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加到石榴身上,我们自然而然就觉
得石榴是那么的……(活泼可爱)所以把石榴当成人来写,就把石榴写得……(更生动形象,有趣活泼,我们不由得对石榴产生了喜爱之情。)
(7)现在,谁来说说为什么第二句好?
(8):所以,我们平时文时,多用些拟人的句子,就能把意思表达得更生动形象。
(9)喜欢石榴吗?谁来读读这两句,读出石榴的活泼可爱。
(10)让我们美美的把这段读一读,好吗?
三、研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看,老师这里带来了一个石榴,我把它的外皮剥开,你们看看里面是什么呢?(板书:看)
1、你看到了什么?(石榴子儿)那么书上是怎样写石榴子儿的呢?请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石榴子儿的句子。
2、师相机出示句子::“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生齐读。
(1)找出描写石榴子儿的词语,把它画出来。(玛瑙般的子儿紧偎红白相间晶莹透亮)
(2)出示石榴子儿的课件,理解这些词,你觉得石榴子儿怎样?(很美)
(3)从这些词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抓住了石榴子儿的什么来写呢?(师板书:形状和颜色)
(4)你们看,,石榴子儿美不美?谁能把这个句子美美地读一读。
3、这么美的石榴子儿,想吃吗?请两个同学上来尝一尝。(板书:尝)并说一说是什么味道的。(板书:味道)
(1)作者是怎样写石榴子儿的味道的?请读读课文中的句子,出示句子::“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
(2)谁来说说石榴子儿是什么味道的?(酸溜溜、甜津津的)
(3)作者的感觉怎样?(板书:感觉)(清爽无比)清爽无比又是什么感觉?(凉快、口感好)
(4)你们喜欢吃吗?谁能美美的读读这句话?
把整段话读一读。
师:同学们,每当石榴成熟的`季节,枣庄就会举办一个国际石榴节,前年枣庄人民就和外商签定了166亿元的合同呢!小小的石榴还是枣庄人民发家致富的大功臣呢。小石榴可是我们人的骄傲呀!
15、让我们一起来夸夸小石榴,好吗?(齐读句子)
通读全文:课文把石榴写的真美,让我们再一起来美美的读一读。
四、写法,读写结合。
1、师写法:作者写石榴子儿时,先观察它的形状和颜色,再品尝它的味道,最后写自己的感觉,我们品尝一种水果时,可以按照作者的这种方法来写。
2、课后练习的第五题要求我们品尝一种水果,并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老师仿照第四自然段写了一段品尝香蕉的话,请读一读。
我拿出一个弯弯的黄色的香蕉,掰开薄薄的外皮,就露出米白色的果肉,我闻了闻,好香啊!我轻轻咬了一口,软绵绵,甜滋滋的,真是越吃越想吃。
3、老师除了按照作者的写法外,还多加了一项——闻气味,你们写的时候也可以加上这一项。
4、现在正是橘子上市的季节,街上的水果摊上的橘子堆成了小山的,现在请同学们把你带来的橘子拿出来先观察再品尝,然后按照第自然段的写法,把你品尝的经过说一说。
5、交流:请一两个学生上台说,师生按照写法评议。
6、学生动手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7、讲评。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5
《剪枝的学问》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录音,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谈话,谁看过别人培养花草树木?
2、他们是不是经常拿把剪刀给小树修修剪剪?
3、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4、揭示课题29剪枝的学问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的,不理解的生字。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剪枝远近闻名疯长挥舞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疯长远近闻名挥舞养分吸收营养
(2)指名读一读
(3)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领会部分词语的意思。
(4)指导书写生字:嚓疯靠注意间架结构难写的生字。
3、自由轻声读课文。
4、指名读课文,相机指点。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5节,出示“减少是为了增加,还真是这么个道理。”
“我”认为什么里面还真有道理?
“减少”是为了“增加”是从哪个事情中得知的?
齐读第5节
2、学习1、2节
(1)“我”是不是一开始就这样认为?
(2)什么原因使我不解?
(3)自由读一读1、2节
(4)读了射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王大伯是种桃能手,从哪里可以看出?
王大伯剪得多,从哪里可以看出?
剪掉这么多的枝条,我非常不理解,我是怎样问王大伯的?这两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我的不解之情?指导朗读。
(5)指导朗读1、2两节。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导读
(2)从王大伯的说明中可以看出:他剪掉的是什么枝条?为什么剪掉它?他留下的是什么枝条?对留下的枝条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3)王大伯对不能结桃子的枝条“咔嚓咔嚓”地剪去,对能结桃子的枝条“抚摸”,“充满信心的`说”,这是为什么?
(4)我听了王大伯的解释,有什么表现?
(5)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一读
(2)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3)指导朗读这几句。
(4)在桃园里和小伙伴们嬉戏的我盼望什么?
(5)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3、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王大伯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3)为什么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会又惊又喜,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
(4)那么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读最后一句。
(5)看看下面的事件中是不是也隐含这样的道理?
兵不在多,而在精。
妈妈常劝我考试要丢下思想包袱,才能考好。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小结:看来“减少”是为了“增加”。这里面还真有学问,要不然它怎么会运用到各个方面呢?所以,我们平常做事也要注意这个道理。
(6)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说说剪枝的学问是什么?
2、小结:“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规律,更好地生活。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
2、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3、激发对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听,孩子们,欢快的音乐响起来,小手拍起来,让我们一起唱起来吧。(听《春晓》)
2、听完这首儿歌,你能感觉到哪个季节的气息扑面而来?(春)
3、就让我们一起揭开春天的面纱,走进春天。(欣赏图片)你能用一个词来描绘春天吗?
4、春暖花开,鸟语花香,春天给人们带来生机勃勃的景象。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用诗词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宋代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板书课题)指导“惠”字书写。
5、作者是谁?(简介苏轼)
6、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请同学们轻声朗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7、认识画家,引出全诗
(1)关于这幅画,你想知道些什么?
(2)引导质疑:这幅画是谁画的?
(3)简介惠崇
过渡:苏轼就以《惠崇〈春江晓景〉》为题目作了一首题画诗,他是怎样写的呢?
二、岀读古诗,整体感知
1、初读古诗,放声读诗,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到自己满意为止,开始。
2、检测生字,指名读,齐读。
3、指名读全诗,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强调生字的读音要准。)
4、读出诗的节奏感,听老师范读,画出停顿来。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七言律诗用二二三的节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5、齐读。(指名读,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课件)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境
1、师:知晓诗人,读通诗句,是学好古诗的前两步,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理解诗意,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2、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小组合作学习,
一读:读景物,把看到的'景物划出来。
二读:读诗文,把诗文的意思读到心里。(根据课文插图和课后注释,小组内讨论交流诗句的意思。)
三读:读自己,把你的情感读出来。(课件)
3、小组合作,师巡视指导。
4、交流前两句
师:诗歌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汇报,随机点拨。
①诗中描写的景物有:竹、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河豚。
思考:春天江水温暖,群鸭最先感觉到。诗中那句诗写的,读出来。春天江水温暖,我们看得见吗?诗人又是怎样感受到的呢?
理解“三两枝”“鸭先知”
②作者站在江边,看到这春意盎然的美景,心情怎样?假如你就是诗人,你会说些什么?
师:孩子们,画中清波漾漾,有青青是的翠竹,三两枝的桃花,江面上有戏水的鸭群,诗人由远及近向我们展现了这么优美的画面,让我们用朗读把它的没读出来吧!
5、交流后两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
(出示后两句)师:你读懂了什么?
师: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
师解释。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可以食用。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师:诗句中“短”能否换成“壮”?(春天刚到,芦苇才抽出嫩芽,用短突出芦苇是春天才生出的,用壮显然不合适。)
师:哪些景物诗中有,画中没有?(河豚)这是作者的想象。
为什么作者看到蒌蒿,芦芽就想到河豚呢?苏轼不但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美食家。听老师讲个小故事,就明白了。(出示小故事)
过渡:孩子们,后两句多有趣味,这三种景物蒌蒿,芦芽,河豚配在一起就是一道美味佳肴,想必苏轼写完这首诗已是垂涎三尺了,让我们把这种趣味读出来吧!
6、指导朗读:
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意境。(眼前这情景,鸭子陶醉了,河豚陶醉了,诗人陶醉了,我们也醉了。下面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加上表情、动作去感受春天之美!)
(出示课件,整首诗)生齐读。熟读成诵。小结(板书)体会作者的情感?
9、古时候,诗、歌、音乐、舞蹈是融为一体的,诗配上好听的音乐就可以吟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一起唱起来,用歌声来感知春天的美好!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