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矛和盾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矛和盾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通过补充句等方法,学生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学生再进一步感受坦克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本文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他们有什么作用呢?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矛是攻击别人的`武器,而盾是防御的武器。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课件生字、生词卡片,认读。
指导识记字形,可通过形近字的比较,加强记忆,如:持和挂、炮和跑、担和坦、神和伸、般和船;
3.巩固新词。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教学中要着重倡导在文章的大的语言环境下感悟语言。只抓孤立情节理解课文,学生常常会出现被动跟随的状况。先从整体入手,再重点关注情节,学生对情节语言的感悟会是丰富、生动的,将会更深刻的理解语言文字的真正内涵,从而逐渐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文章的能力。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桌相互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小结课文
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可以是生字学习方面的,也可以是有关课文内容学习的收获。教师适当概括补充。
五、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a.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作业:
1.抄写生字2遍,注上拼音。
2.熟读课文,思考“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25.矛和盾的集合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附课文:
矛和盾的集合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与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9月15日,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矛和盾教学设计 篇2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学生齐读。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2、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还想问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1、学生听课文的录音磁带。
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学生把刚才画出的生字新词读几遍。
3、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4、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
5、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阅读,解决读题时提出的问题
1、教师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2、学生根据以上总是,自学课文,做好准备,下节课交流。
四、记字写字
1、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它们。
2、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3、学生写字,教师及时评议。
五、拓展阅读
搜集发明家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三个问题的认识。
2、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对三个问题的理解,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句进行概括,要点如下。
⑴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发明家和对手比赛,难以招架,于是突发奇想,想到了矛和盾结合起来。
⑵又是怎么结合的呢?
把盾做成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让它会动。
⑶结果怎样?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3、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至五自然段。
二、畅谈感受,总结全文
1、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师引导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齐读这段话,说说人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4、再读这段话。
三、交流故事,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发明家的故事。
2、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相机谈谈感受。
四、抄写词语
1、同座互相读词语。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作业
1、摘抄课文里的好词好句。
2、自己设计一项作业。
矛和盾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如何把长处集合,从而发明了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分三部分叙述。叙事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清楚,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教学时应紧紧扣住这些现象展开。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持、坦等6个认读字,会写矛、盾、集3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固然、坦克等词语,并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在语境中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固然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朗读、默读、合作交流等形式,能读通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3.通过对重点句段语言的揣摩、理解、内化,培养学生深入思考、推理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设疑激趣
1、出示矛的图片,师:知道这是什么吗?(矛)
(边说边板书:矛矛字中间的那一点很容易忘记。这是一个开关,古代中国的矛大多数能够根据不同的敌人采取不同的矛头,是灵活可变的。矛字的一撇就是矛头下的流苏,看起来美观,还可以辟邪。)
知道矛有什么作用吗?(板书:进攻)
2、出示盾的图片,师:这又是什么武器呢?(盾)
(边说边板书:盾盾的两撇表示一个人,横撇是他的手,手举着盾牌,后面露出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盯着对方,所以下面是个目字)
知道盾有什么作用吗?(板书:自卫)
3、可见这是两种作用完全相反的武器。可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题目是矛和盾的集合,(补全板书)它们怎么会集合?怎样集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中去了解。
(二)读通课文,检测字词
1.借助生字注音读通课文,有读得不流利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字词分类检测
(1)持钻戳刺
①读准平翘舌音,尤其是戳不能读成平舌音。(自己练读,学生领读,齐读)
②看看这几个词是哪一类词语?(动词)
既然是动词,咱们就一边做动作,一边读吧!
③老师看大家第一个动作不好做,咱们就把这个动词请进句子中去。请你读读这句话,想想该选择哪个意思。
给出持在字典中的几种解释,让学生读读文中的句子,选择正确选项。
(附:持:a拿着,握着b支持,保持c主管d控制e对抗)
④小结学法:我们理解词语,有时可以做动作,有时还可以放到句子中去感受,根据具体的语境来选择。
(2)坦克履带
①读准字音(齐读)
②师出示图片讲解:作战时,人可以躲在坚固的铁屋子里,很难受到攻击;又装有炮口,能随时攻击对方。
大家知道履带干什么用吗?因为坦克太重,安上履带,能让轮子不陷进泥土里,能让坦克在泥地、沟渠等特殊的地面上也开得既快又稳。
(3)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大显神威
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同学们,读课文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本领,就是把课文读成一句话或者一小段话,你会吗?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填入括号中。
发明家手()矛和盾与朋友比赛,遭到对方猛烈(),他用盾(),还是()。后来,他受到启发,把矛的()和盾的()(),发明了(),在战场上()。
(自由练说;指名学生试说;全班齐说。如有学生用到课文中的词语则给予表扬。)
(三)潜心会文,品词嚼句
1.师:我们知道,每一种东西的发明,都是伴随着发明家一次次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请再次默读课文14自然段,想想发明家在与朋友比赛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过渡:课文中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他的朋友比赛,你能找到描写比赛的句子吗?
2、交流:(教学第二段)
(1)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①自由读,想像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
②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比赛的紧张?
雨点般:可以看出什么?(连续不断速度很快来势凶猛很密集)
左抵右挡:我们演示一下,现在你们就是发明家,我的矛如雨点般向你刺来(生做动作抵挡),上面,下面,左边,右边,左上方,左下方,右上方,右下方,中间(边说边加快语速,以感觉激烈的争斗)
师小结:根据对方的进攻方向而不断地改变盾的位置以保护自己,就叫左抵右挡。它只表示抵挡右边和左边吗?每一个方向都挡叫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能说说你刚才抵挡时的感受吗?(忙不过来了,快挡不住了)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难以招架。(板书:遇到问题难以招架)
③用朗读展现出矛强大的攻击力,感受到盾太小啦!(读出进攻猛烈,难以招架的感觉)
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生接读)
(2)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①这里写出了发明家的`想法。我们可以从哪里看出这是发明家的想法呢?(如果就)(板书:铁屋子)
②通过朗读,让大家知道这是发明家的想法。(指名读、齐读。这时候想到了好主意,发明家多高兴啊!)
(3)第二自然段段落学法小结:这一自然段分成两部分写,前一部分写遇到问题;后一部分写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3.学习第三自然段
不管是难以招架还是戳不到我啦,发明家都是处于进攻一方还是自卫一方来想问题的?(自卫)发明家从自卫入手,想到了不让自己受伤害的好主意!
(1)是啊,只想到自卫。他还想到要怎么样?请快速默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他又想到了什么?(进攻)
(2)交流:自卫,进攻,这是完全不同的想法,课文中用哪个词来连接啊?(可是)是啊,我们写文章时,当下面的想法、做法与上面完全不一样时,也能用上可是。
(3)文中的这样指的是怎样,你能根据前面的内容来说说吗?能给固然换个词吗?(虽然,尽管)
(4)发明家对自己刚才的想法又有了新的思考,这也是发明家的想法。谁能带着思考问题的感觉再来读读?(提醒学生注意自卫后面的逗号,以加强语气)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铁屋子虽然能保护自己,但却无法进攻,没有获胜的机会,怎么能和别人去比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发明家,突然,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2)交流:发明家想到了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板书:枪口炮口、装轮子、安履带)
(3)特殊符号:
①刚才我们说到,什么才能进攻?课文中的矛指什么?怪不得矛打上了引号。
②长长的一横叫破折号,这里用上破折号,是想说明,这个矛在文中就是枪口或炮口。
(4)这么好的主意,发明家是怎么想到的?从哪里感受到?(对了)表示突然想到,仿佛一下子来了灵感。抓住对了指导学生朗读。
5.铺设阶梯,说话练笔
(1)现在有没有新的问题产生?(板书箭头、?)
想到装轮子,又产生新的问题(板书箭头、?)
想到安上履带,又产生不少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最终发明了坦克。(板书?坦克)
(2)同学们,发明家就是这样,遇到左抵右挡却难以招架的问题,能认真思考,想到: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里面,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解决了问题,又遇到新问题:可是,这样就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的蜗牛或乌龟,不能进攻啦!再想办法,就这样一步一步想下去,做下去,最终发明了坦克!
幻灯出示: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里面,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可是,这样我就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的蜗牛或乌龟,不能进攻啦!
②但是,在我们的文章中没有写清楚遇到了什么新问题,才想到要装轮子。我们能不能像发明家一样,试着来说一说?(多练几个,明白关系)
幻灯出示:如果我给铁屋子开好小洞,装上枪口、炮口,铁屋子就。可是。
③文中也没有写到装了轮子之后碰到了什么新问题,才想到了要按履带解决问题。我们试着去写一写。
幻灯出示:如果,就。可是。
(评价语中要有意识地肯定学生清晰的思路,会动脑筋会思考。)
(四)小结本课,启发下课时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会有什么用呢?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品集合了其它东西的长处,又是怎样集合在一起的呢?下节课,我们重点讨论研究这些问题。
(五)整理思路,板书预设
矛和盾的集合
自卫进攻
雨点般
遇到问题左抵右挡难以招架蜗牛乌龟?
解决问题铁屋子枪口炮口装轮子安履带坦克
如果就可是
矛和盾教学设计 篇4
《矛和盾的集合》是一篇新课文,全文在大家已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一改以往“矛”和“盾”不能并存的观念,不仅使“矛”与“盾”同时存在,而且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形象地介绍了现代新式武器——坦克的诞生,使学生在这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明白“只有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会集中各事物的优点,才能创造出新事物”的深刻道理。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及矛和盾的集合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组《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坦克、左抵右挡”等词语。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同学们好!上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矛和盾你们认识吗?能在图中找到它们吗?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呢?那么集合这个词你们了解吗?谁来说说?
二、初读感知:
1、矛、盾它们是简单的集合在一起吗?读了课题你们还想了解些什么?
2、学生提问,教师归纳。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
3、出示生词:检验:指名读、齐读?
4、再读课文:熟悉文本
5、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受。
1、回顾问题:了解发明家是发明坦克的过程。
2、出示自学交流要求:(读,画、话,)
3、生生交流,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
(1)交流比赛场景。
在读与情境中理解: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感受当时的紧张场面。
(2)交流发明家的思考过程:
在读中理清发明家的思路:盾太小——铁屋子——想进攻——开小洞——装轮子——成坦克。
(3)交流坦克的大显神威,体会发明家智慧的力量。
在读中烘托坦克的威力,进而体会集合的力量。引出道理。
(4)收获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四、课堂拓展:
1、回顾矛和盾集合成坦克。
思考:()和()集合成()
2、综合实践作业: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类似"矛"+"盾"的发明呢?
五、总结课文: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发明家。只要我们遇到问题,去想、去做。想的不一样做的就不一样,最后的结果就不一样。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六、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发明家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坦克
长处集于一身胜利者
矛和盾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兵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3、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还想问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
3、出示生词,学生认读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集合矛和盾的长处发明了坦克,以及坦克的实际运用。)
6、理清脉络
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理清层次
第一段(1—4)讲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
第二段(5)讲坦克在实际运用中大显神威。
第三段(6)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
⑴引导学生观察。
⑵难字示范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实践活动
1、搜集发明家的故事。
2、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师: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二、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1、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⑴可以把第一个问题分解为以下三个问题:
①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发明家和对手比赛,难以招架,于是突发奇想,想到了矛和盾结合起来。
②又是怎么结合的呢?
把盾做成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让它会动。
③结果怎样?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⑵最后一段的含义:要善于发现事物的优点,根据需要,把优点很好地集中在一起,为我所用。(“善于”,就是很会观察、很会思考的意思。)
4、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2、齐读这段话。
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比如实际应用方面: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学习和做人方面:采纳别人的优点等等。以引导学生的深入思考,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一方面从生活实际中选取类似的事例;还可以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并提出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交流故事,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发明家的故事。
2、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相机谈谈感受。
五、畅谈收获,总结全文
1、中心: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集合矛和盾的长处发明了坦克,以及坦克的实际运用,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2、归纳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是写文章常使用的方法,不能空讲道理,这样才能有说服力。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借发明这件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至于坦克发明是不是真的像课文中描写的,可以不去追究。)
附:参考资料
1、坦克:英文TANK的译音,旧译为“战车”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力和坚强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由武器系统、推进系统、防护系统、通信设备以及其他特种设备和装置组成。乘坐3—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驾驶等任务。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最早使用坦克参加松姆河战役。20世纪60年代以前,坦克通常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60年代以来,多数国家将坦克按用途分为主战坦克和特种坦克。坦克主要用于地面作战,用以对坦克及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用于摧毁野战工事,消灭有生力量。但地形、天气对它的行动有一定限制。
2、矛:古代一种兵器。长形,尖头,安上木质的长柄,作战时用于直刺。矛在商周时用青铜制成,汉代多用铁制成的矛。
3、盾:盾牌,古代作战时挡御刀箭等的武器。
4、词语
集合—使集合;汇聚。
左抵右挡—“抵挡”,就是抵抗的意思。
难以招架—文中意思是,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
危急—危险而紧急。
固然安全—“固然”,有本来、原本的意思。
自卫—保卫自己。
履带—围绕在拖拉机、坦克等车轮上的钢质链带。装上履带可以减少对地面的压强,并能增加牵引能力。也叫链轨。
神威—神奇的威力。
5、多音字
得:de跑得快、长得高;dé得到、取得;děi得你去、得两年完成。
钻:zuān钻洞、钻研、钻探机;zuàn钻石、钻戒、金刚钻。
矛和盾教学设计 篇6
矛和盾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矛和盾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