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初三语文教学设计

2025/11/14教案

此篇文章初三语文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初三语文教学设计 篇1

课前预习:

了解写作背景,并解决生字词。了解此次战役的背景。

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

2.领会报告文学的一般写法,并理解其在选用和组织材料上的匠心独运。

3.体会战争给士兵及家庭带来的苦难。

重点难点:

从“漫谈入手”,理解本文在选用和组织材料上的匠心独运。

评价任务:领会报告文学的一般写法,并理解其在选用和组织材料上的匠心独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保尔柯察金,这个人物我想大家都很熟悉,谁能说说他生活在什么样的一个时期?(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他生活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是好多人心目中的英雄。大家想不想知道这场战争的有关情况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它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伊利亚爱伦堡(1891———1967),苏联记者、作家、社会活动家。著有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获1942年度斯大林奖金)、《暴风雨》和《九级浪》等。用五年时间写成的《人岁月生活》被誉为苏联“解冻文学”的开山巨作和“欧洲的文艺史诗”。

1942年8月,德军主力对斯大林格勒全面进攻,艰苦的拉锯战就此展开。

三、题解

漫谈,即随便的谈,本文即是一篇漫谈性质的文章。

四、研读课文

1.齐读课文。

2.通过和前两篇比较,领会报告文学的特点。

讨论后明确:

报告文学,即报告加文学。既讲述事实,又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但是它绝不允许艺术上的虚构。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①时效性;②真实性;③文学性。

报告文学的“新”:①新在事实;②新在时效;③新在语言表达;④新在篇章结构;⑤新在推出结论的过程。

3.思考:

⑴本文的'焦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希特勒的溃败。

⑵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以议论为纲来组织调遣事实,议论的结构是完整的,而事实是不完整的,是按照议论的要求加以取舍剪裁的。

⑶本文的目的是讲述事实,还是阐明对事实所持的观点?

明确:是阐明对事实所持的观点。

五、探究

1.同样写战争 ,《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明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正面写战斗的,直接告诉读者战斗进展态势;而《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只是写战斗外的情况,侧面描写被围德军军心的散涣和生活的窘困,预示了希特勒的溃败。

《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内容具体。《我三十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语言准确、平实、严谨,内容概括。

2.既是写战争,作者为什么没有描写战争的大场面,而写被围困的德军缺乏食物,饿的消瘦?

讨论后明确:本文采用了小中见大的手法,从侧面描述德军的窘况(德军被苏军包围后陷入困境,连食物都无法保证,更谈不上战斗力。)从中可看出德军必败、苏军必胜的趋势。同时告诉我们侵略者发动不义战争的悲惨下场。

3.在《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叙述中,你觉得作者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之处,他如何使叙述变得生动起来?

————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加入了作者的情感

————引用了很多人的话,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多角度叙述

————幽默风趣、富有调侃的语言

六、颖悟

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

⑴见解独到、视角新颖,线索清晰、细节突出;

⑵语言含蓄、幽默风趣,通俗易懂、面向大众。

七、小结

本文讲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德双方态势发生的变化,揭示了纳粹主义必将灭亡的道理。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战争给德军士兵及德国万千家庭带来的苦难。

八、布置作业

1.小组合作,完成练习三。

2.熟读本文,并预习下文。

初三语文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2、体会课文表达的纯洁、高尚的爱。

3、结合课文内容,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应放在体会三次微笑的内在意蕴上。

三、教学方法:

在教法和学法上,我准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小问题,采用“读——想——议——点”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诵读、反复体味、广泛讨论,来掌握教学内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笑体现地是爱,人们在平常如能多笑笑,那人世间会如何呢?所以,我想从美国对待伊拉克和朝鲜的态度上导入课文。

(二)、作者简介:(课件展示)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出生于一位海军军官家庭。1919年开始文学创作。冰心在小说、散文、诗歌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作品多以母爱、童心、大自然为歌咏对象,风格自成一家。尤其是她的散文,更因其意蕴优美,语言典丽,抒情委婉含蓄而受到人们喜爱。主要作品有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

《笑》是冰心女士早期散文的优秀代表作。好,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一下冰心女士通过笑所传达出地深深的爱!

(三)、请同学齐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写了哪些人的微笑?

明确:作者以如梦似幻、清新优美的笔调,采取自然联想的方式,由近及远,从现在到过去,逐层展开。一句:“这笑容仿佛在哪里见过似的”作缀连。为读者勾勒了令人难以忘怀的三幅画面:白衣安琪儿的微笑,赤脚小孩的微笑,善良老妇人的'微笑

2、这几次微笑发生在什么时间?

明确:安琪儿的微笑:现在

小孩的微笑:五年前由近到远

老妇人的微笑:十年前

追问:那,这是一种什么顺序呢?

明确:由近到远的时间顺序

3、找学生朗读相关段落,品味并体会三次微笑的特点。(结合图片)

明确:安琪儿的微笑:天真、美丽、纯洁

小孩的微笑:纯真、无邪

老妇人的微笑:和蔼可亲、慈祥、亲切、友善

4、作者是如何将三个看似毫不相关的画面融合都一起的?

明确:“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5、分组讨论:三次微笑的象征意义:

明确:安琪儿的微笑:圣洁、高尚的爱

小孩的微笑:纯真的爱

老妇人的微笑:慈祥的爱

(设计意图: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并结合实际升华主题。)

小结:三幅温馨的画面,给我们带来的震撼和感动是如此的强烈。微笑中渗透的爱是那样的动人,那样的伟大。人们不能不因为人世间如此圣洁崇高的爱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倡扬“爱的哲学”,讴歌“爱的神圣”,希望人与人之间用爱去联结,去调和,这正是冰心女士曾为之孜孜不倦努力所追求的,也正是这篇散文的基本主题。

同学们,这篇文章讲完了,但带给我们的震撼却久久不能平静。笑是心的呼唤,笑是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伊拉克战争就永不会发生,朝核危机、伊朗核危机也会顺利的解决。

同学们,让我们以“爱”之心去相互对待吧!因为“爱”是人类的终极。

(四)、在学生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齐读课文,再一次感受一下冰心女士那深深的爱。

(五)、讨论:同学们,人与人之间没有矛盾是不可能的,请大家谈谈微笑在化解矛盾上的独特作用。

明确:古语有云“一笑泯恩仇”,何况我们同学之间的矛盾根本就谈不上恩仇之说。有了矛盾,先检讨自己,学会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之后,相互一笑,因为微笑中传达出的爱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真诚。看到对方包含歉意的微笑,你一定会产生一种共鸣——宽容。

(六)、布置作业:

1、用简练的语句,描写一个“哭”的场景

2、背诵课文

初三语文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2、学习本文以个性化的言行塑造个性化的人物的方法。

3、体会强权统治下的普通人的悲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以个性化的言行塑造个性化的人物的方法。

难点:巧妙的构思,悬念的设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坛上有一位大师级的中国小说家——汪曾祺,他的一系列小说体现出来的风格:洗练的语言,明丽的色彩,淳朴的民情,都达到了难以超越的极致,是中国现代小说最足以傲世的极少数重大收获之一。而《陈小手》足以代表他的至高成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这篇短篇小说的魅力。

二、作者简介(投影)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乡土文化小说的集大成者,他的创作横跨四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早年师从沈从文,早在四十年代他的创作就走向了成熟,成为后期京派作家中重要的一员。代表作有《复仇》、《老鲁》、小说集《邂逅集》等。由于历史的阻断,汪曾祺的重现已是八十年代。新时期以来,汪曾祺的主要作品有《受戒》、《大淖纪事》、《异秉》、《陈小手》等。

三、研读课文,鉴赏情节

1、学生自主思考:

(1)“陈小手”是那位产科医生的真名吗?

(2)陈小手在当地的地位如何?

2、学生交流。

〔学情预测〕本题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学生应该易于解答。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回归文本。

3、明确:

(1)陈小手的得名是因为他的手特别小,比女人的手还小,比一般女人的手还更柔软细嫩。……据说因为他的手小,动作细腻,可以减少产妇很多痛苦。加上他喂着一匹马,常常骑着白马赶着到各处去接生,大家就把白马和他的名字联系起来,称之为“白马陈小手”。

(2)同行的医生,看内科的、外科的,都瞧不起陈小手,认为他不是医生,只是一个男性的“老娘”。而有产妇的人家却信赖他,因为他“活人多矣”。

4、小组讨论:故事的精彩之处出现在什么地方?精彩在哪里?

〔学情预测〕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可能无法品出精彩所在,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章中寻找答案。同时,借助小组交流的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生生互动达到思维碰撞、相互启发的目的。

5、明确:

故事的精彩之处出现在另一人物——团长出场之后,主要在最后十二行的.篇幅中,作者安排了情节的高密度曲折:

第一个是:团长“摆好了一桌酒席”宴请陈小手。

第二个是:团长“拿出二十块现大洋”送给陈小手。

第三个是:团长在陈小手骑上马后,“一枪就把他打下来了”。

第四个是:团长宣布杀陈小手的理由。

最后是:“团长觉得怪委屈。”

以上情节的突然转化超出了读者的预期,在结构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利用悬念的设置,使一切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正是作者的匠心使得《陈小手》成为现代小说的精品。

四、深入探究,分析人物

1、学生自主思考:文中正面刻画的两个人物,哪一个个性更加鲜明?他鲜明的个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评论。

〔学情预测〕学生可能会提到“陈小手”与“团长”,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重点凝聚到“团长”这一人物身上。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也是本文成为经典的一个重要因素。

3、明确:文中真正有个性的是那个“团长”。

第一,“团长”出场时说:“大人,孩子,都得给我保住!保不住要你的脑袋!进去吧!”——公开的、蛮横的、无法无天的土匪形象。

第二,救了他的女人和孩子性命的医生,只是因为“摸”过他的女人就得死。——无知、浓重的封建男权思想、草菅人命。

第三,杀了救命恩人还觉得“挺委屈”。——可见他的滥用权力,草菅人命,已经习以为常。

第四,杀人之前还要请人家喝酒,给人家二十块大洋。——矛盾中表现出了他的愚昧、野蛮、荒谬的江湖气。

4、教师点拨:这篇小说虽然以陈小手的名字命名,但是真正的主人公,并不是陈小手;真正有个性的,其情感和思维的逻辑不可重复的,是那个野蛮的团长。对陈小手的高明医术的描绘,文中虽然花了不少篇幅,但是只是一个背景,有一种烘云托月的功能。

五、品味主题

1、学生自主思考:造成陈小手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2、明确:造成陈小手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军阀混战背景下霸权的横行,人权的缺失。乱世之中的“陈小手们”纵有活人的绝技也无法摆脱被宰割的命运。另外,那个时代封建思想的浓重,对科学的无知也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

六、布置作业

1、完成“阅读练习8226;探究”第二题。

2、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的本课练习。

〔附〕板书设计

初三语文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书信格式

2.理解傅雷家书的内涵

重点难点:

重点: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难点:对于“坚强”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

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前者,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后者充满感情。但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第一封信的开始,傅雷首先宽慰儿子: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而且,孩子向父母诉苦,在家信中发泄,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接着告诉儿子: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那么,应该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呢?首先,应该对这一切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他还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的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其次,“慢慢”“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情”,即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为借鉴。“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从而越来越坚强。对于感情的创作,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第二封信,起因于傅聪在音乐会上的历功演出。孩子的成功总是父母最大的幸福与骄傲,但傅雷与其他父母不同的是,他的幸福与激动还来自于艺术的成功、祖国的光荣。“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作为父亲的傅雷,毫不矜持地对儿子表达了他异常激动的心情:“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若是一般的父母,也许仅止于此了,而傅雷的伟大,就在于他借助儿子的成功之机,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他首先赞许儿子:“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而这,正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

如果说,上一封信是要儿子在消沉时保持坚强,那么,这里所说的成功时“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更是坚强的表现。只有做到了坚强,才能永远不怕孤独。傅雷对“坚强”含义的理解,浸透了人生的感悟,十分耐人寻味。“坚强”的最高境界,乃是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因为“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这可以说已经是人生至境了!

接下来,傅雷奔放的思绪又从艺术飞到了中国的“黎明”。他从傅聪如流水般的演奏风格中,想到了克里斯朵夫,进而想到了新中国的“复旦”,想到了滔滔不竭的中华文明。他激励儿子,被这般伟大的文明之河哺育过的艺术家,“应该有气冲斗牛的表现才对”,洋溢着对新中国的热情,对中华文化的信心。

书信最后,傅雷再次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第一封信里,他曾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这一次,他又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从而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让“完美”的地平线永远激励着我们向前进。

(二)问题研究

1. 对于“坚强”,应怎样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也是贯穿两封信的.内在精神。傅雷对儿子说:“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可见坚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即使孤独也不怕”(见第二封信),并且“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见第一封信)。

二是“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这两方面合起来,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胜不骄,败不馁”,就是宠辱不惊,得失泰然。第一封信里所讲的“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第二封信所说的不怕矛盾,相信“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也都是这个道理。

但“坚强”的最高境界,可以说还在于葆有一颗“赤子之心”。“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赤子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2. 如何理解“赤子之心”与“孤独”?

傅雷说:“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则说过,孤独、寂莫和无聊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分别属于精神、感情和事务的层面;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傅雷对孤独的理解,与之和而不同。傅雷相信:“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

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正因为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不含私心杂念,没有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甚至会遭到误解和排斥,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这心灵的朋友,这精神的世界,足以让他无惧身边的孤独,永远不感精神的孤独!周国平说“孤独产生于爱”,傅雷说“爱让赤子不孤独”,实在是异曲同工。

赤子之心无比纯洁,剔除了纷纭杂念,才可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并以之“打动听众的心灵”。艺术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便都在这里企及了。

3. 如何理解“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

文中提到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以贝多芬为原型),说傅聪常以克里斯朵夫自命,其个性也与之相像;又说“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其意旨在鼓励儿子像贝多芬那样,不惧矛盾,勇敢面对,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

初三语文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审美能力。

3、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学习重点:

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

读议展点练

第一课时

一、朗读单元提示: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二、阅读下列资料,将你认为的关键词语划出来,以了解有关知识。

1、作者简介

谢大光,1962年由工科大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创作。转业后,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谢大光的散文创作,用刻意求工、惨淡经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是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

2、关于鼎湖山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名鼎湖山。风景区范围包括鼎湖、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及天溪、云溪两大溪谷,总面积11.7平方公里,主峰为鸡笼山。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现分为天溪、云溪、天湖三个风景区,其中天溪景区是目前最重要得游览区,位于风景区北部,有飞水谭、浴龙池、双虹飞堑等名胜及岭南名刹庆云寺、茶花阁、观景台等建筑。

三、计时默读:

用5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划出来。查阅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四、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肇庆()泠泠()淙淙()一脉()

怅惘()()汩汩()古刹()

拾级()污垢()繁衍()

2、释词:雀跃:

楹联:

怅惘:

万籁俱寂:

分道扬镳:

五、再读课文:

要求出声朗读,要读得正确流畅,读得有情有境,和作者同享受共感悟,时间为10分钟。读后完成以下问题:

3、这是一篇什么题材的文章?

4、我从这篇文章中读出了

5、挑选出文中你认为最美的名言佳句再读,争取能够背诵。

教(学)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审美能力。

3、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学习重点:

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

读议展点练

第二课时

六、跳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限时5分钟完成)

6、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这类文章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7、请你概况出作者的行踪顺序

8、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作者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请你在文中划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

七、品读文章第四部分,思考下面问题,并在小组内合作释疑。

9、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

10、“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什么?

11、如何理解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这句话?

12、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八、美文是要通过不断的诵读来加深感悟的。请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精美的地方反复吟诵。说一说,你认为它好在哪些地方?

九、课文延伸:

你从作者夜听山泉感悟人生的行为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十、请你小结:

我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

检测达标:

积累与运用:

13、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泠泠淙淙、身不由己、了无杂尘、小心翼翼、拾级而上、可见一班、繁花似景

蜂蝶翩飞、生意昂然、迥然相异、绿阴如盖、与众不同、万簌俱寂、新陈代谢

错别字:

改正:

14、请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摘录一句描写山或泉的诗句(写出完整的一句)。

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贝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15、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这几个词语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16、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本段的内容。

17、文中的哪些词语能揭示出泉鸣的层次?

18、你认为“看不见的指挥棒”应该指什么?

初三语文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说明文是以客观的传播科学知识为目的,因此说明语言往往是简洁准确,平易朴实的,但是读了李渔的《芙蕖》以后,一缕清新的空气就会扑面而来。因为本文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介绍说明了芙蕖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又将说明文的格局与散文的抒情交融,形成典型的生动说明的风格。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要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从写作目的的角度比较探究,从而区别说明文与散文(记叙文)的不同之处。

重点句: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

教学设想:

区别说明文与记叙文的不同,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领悟本文别具一格清新活泼的语言风格,同时也要学习这篇说明文结构的严谨,祥略得当等写作特色。另外,作为文言文阅读,本课有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需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把握其规律,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学习了两篇关于莲花的文章,要因势利导去品味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的审美意义,联系诗歌名句,加强学生的文学积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对照注释准确地翻译课文,流畅地朗读课文。

2、比较探究说明文与散文(记叙文)的不同

3、把握本文严谨的结构,学习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4、学习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多种修辞手法,形成清新生动的说明语言的特色

5、学会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比较探究《芙蕖》与《爱莲说》的异同,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区别。

2、联系现代汉语学习理解文言文。

3、合作与交流,找出各段的中心句,体会井然有序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说明文阅读能力

难点:

比较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突破:

将古汉语的学习和现代汉语联系起来,在沿革演变中去辨析理解文言文,从写作目的的角度比较说明文与记叙文的不同,再从说明文的五要素的'角度分步突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读课文,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勾出需要重点掌握的词语和句子

2、画出各段的中心句,初步理清文章的脉络

3、查资料了解作者情况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往今来,莲花常常被人们所亲睐推崇,那端坐莲花宝座的佛祖成了参禅悟道之人心中至善至美的化身,而寻常百姓将“鱼戏莲叶间”的画面赋予了“连年有余”的美好愿望,文人雅士对莲更是爱得痴狂,周敦颐爱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洁,杨万里爱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明艳,清朝戏曲理论家李渔酷爱莲花,竟然以此为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李渔的《芙蕖》

二、了解作者,检查预习

明确:(多媒体出示)

李渔:字笠翁,号觉世稗官,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和戏曲作家。戏曲论著《闲情偶寄》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主张“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觊传后人”

三、解析题目

1、正确注音。明确:fúqú

2、提到芙蕖我们并不陌生,什么是芙蕖?

明确:莲花

3、你对芙蕖了解多少,交流讨论教师小结(从芙蕖的外形、结构、用途及习性等方面介绍)

明确:芙蕖又名莲花,荷花,芙蓉,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根茎(藕)肥大多节,横生于水底泥中,叶盾状圆形,表面深绿色,花高托于水面之上。果实为莲子,圆形白色坚果,莲子与藕皆能食用。

4、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为了介绍芙蕖这种植物,给人传授有关的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