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静夜思》的教学设计

2025/11/14教案

此篇文章《静夜思》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静夜思》的教学设计 篇1

床前明月光 明亮的月光从窗户外照进来。

疑是地上霜 把床前的地映得一片银白,以为是一层白白的霜。

举头望明月 抬头仰望天空,一轮又圆又亮的明月高高悬挂着。

低头思故乡 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了心中怀念的故乡!

活动目标:

1、能理解图片的内容,学会念古诗:静夜诗。

2、体验诗中离开家乡的人的思乡之情。

3、鼓励幼儿大胆地念古诗,培养他们专心学习的习惯。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1、出示课件:小朋友看一看,这个人怎么了?他在看什么?

2、帮助幼儿体验古诗的意境。

师:这是一个离开家乡的人,离开了妈妈的人,当天黑下来的时候,他就特别的想自己的家,想自己的妈妈,想家里的亲人。

3、师示范念古诗,边讲解古诗含义:

床前明月光 明亮的月光从窗户外照进来。

疑是地上霜 把床前的地映得一片银白,以为是一层白白的霜。

举头望明月 抬头仰望天空,一轮又圆又亮的明月高高悬挂着。

低头思故乡 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了心中怀念的`故乡!

4、理解字词

疑 怀疑,误任务的意思。

举头 抬起头,举是抬的意思。

思 思念,想念。

5、幼儿学习古诗,边作指导。

师:我们一起来年一遍,能用响亮的声音念古诗。

6、反复的练习,请幼儿上来表演。

师:请小朋友上来表演给大家看。

7、为古诗创编动作,帮助幼儿进一步的掌握。

师:谁能给古诗编上动作呢?加上动作来念古诗。

8、讲评。给专心的幼儿颁发奖品。

《静夜思》的教学设计 篇2

设计理念:

采用低年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突破识字和写字的难点,防止平均用力。

教材分析

《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目、耳、头、米”,认识新偏旁“攵”。

2、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过程与方法:1、获得学习古诗的方法。

2、获得理解古诗思想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

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2.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书空)认读生字“静”“夜”

[设计意图: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猜谜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主练读课文,并用“——”划出不认识的字。

2.四人小组内学习:说一说有哪几个字是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的字借助拼音自学,并读读自制生字卡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互教互学。

3.指名学生一行一行读课文。注意正音,指导读好 “静 、床、 光、望、乡”的后鼻音。

4.同桌互相读一读,争取人人把课文读准、读顺。

[设计意图:指导方法,重视落实,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精神。]

三、创设情境,复现生字

1.现在月亮姐姐要考考小朋友,把生字藏在星星里,你还认识它们吗?

2.游戏巩固:看到小朋友学得这么认真,月亮姐姐带着星星妹妹也赶来凑热闹了,月亮姐姐说:“星星妹妹后面藏着一个字,我来考考你们,谁能认识,我们就和她交朋友。”(课件出示月亮星星图,指名一位学生上来点击鼠标,大家一齐认读),看到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老师也想参加,行吗?我来指,你来认,认的时候还可以站起来加上动作演一演这个字的意思。

3.出示:“静、床、光 、望、乡 ” 5张生字卡片,开火车同桌齐读后鼻音的字,读正确后互相说:“合作愉快!”

4.教学新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么记住这个偏旁?

5.这些字都会读了,古诗是不是也能读正确呢?

(1)指名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准备给同学正音。

(2)读后正音。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部分学生对诗歌已耳熟能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孩子自己识字,互帮互学。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生字多次复现,加以巩固。在广泛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四、感受诗意,再读古诗。

1. (课件出示插图,配上古筝乐曲)谈话:小朋友,现在请你们静静地欣赏这幅图,看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李白站在窗前难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过窗又洒落在窗前,那月光明亮如霜。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下了这千百年来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著名诗篇《静夜思》

2.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生说:难过、伤心、悲哀……)

3.教师范读,学生看着画面,想着教师刚才的讲解感受诗中之情。

4.小朋友,此时的你们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预设)生: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上海赚钱的爸爸。”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北京赚钱的妈妈、姐姐。”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好朋友。”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爸爸、妈妈,我很想他们回来,每天可以看到他们。”

师:诗人看着挂在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他想到了故乡的什么呢?”

生:“他想到了故乡的那座小山。”

“他想起了家门口的那条小溪。”

“他想起了故乡的亲人。”

……

师:是啊,在这样的夜晚,我们是多么思念亲人啊。下面我们就带着自己及李白的思念读这首古诗

5.模仿练读,想象意境。你觉得你读懂了哪一句或哪一个词?请举手说说好吗?

6.角色表演: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生双手合拢放在背后,深情吟诵)

7.指名最佳表演者上台表演,配以乐曲。

8.通过多种方式背诵积累这首古诗。

[设计意图:深入感知课文中的情感,但不是用分析的办法,而是利用诗意的画面和故事,用播放音乐和有感情地朗读的办法,使学生整体感知,这样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农村里百分之九十多的留守儿童感受得会更深,这首诗很短,含义又及深,很难让一年级的学生全面理解,这里只是让学生有初步的感受,今后每一位学生都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品读这首诗。]

五、写字练习,学写4个生字

(一)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1.你发现了什么?

2.你认为哪几笔该给大家提个醒的?

(二)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目、耳”两字横与横之间的距离,“头”和“米”的横应写在横中线上。

(三)学生独立描红、临写。注意写字时的坐姿与执笔姿势。

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设计意图:写字练习注意指导的细腻,书写的规范和及时的反馈与矫正。]

六、拓展活动

回家和爸爸、妈妈找一找有关写月亮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七、板书设计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在诵读古诗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落实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读物的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每位学生留心看夜空,看看有些什么。

3、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

教学方法:初步学习运用理解词义串连句意的方法学习古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图导入。

说说自己看到的。

二、揭题、释题。

1、思:思念,想念。

2、谁在什么地方,思念什么?

3、课前准备情况(有关李白的)交流。

三、初读古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要求把每个字音都读准。

2、把诗中的生字单独拿出读两遍,认一认。

3、检查读的情况。(主要是字音)

4、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

四、细读古诗。

1、朗读古诗。你喜欢怎样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读,多肯定,多鼓励)

2、配乐朗诵。

3、当堂背诵。思念故乡为题材的诗作,除了静夜思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呢?指名背诵,出示其中二首:《泊船瓜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朗读,背诵

五、认记生字记字形

静夜床光

举头望低故乡

1、说说你认记生字的方法,结合故的`认识新偏旁。

2、生字卡片认读。

3、摘苹果游戏:把认到的生字摘下,组成词大声说出来。

六、练习写字,

1、观察范字指导书写

耳上横短,下横长

头:第一笔写在左上格,中间横略向上写在横中线上,第四笔竖撇,压竖中线起笔,最后一笔是长点,写在右下格

米:第一笔点写在左上格,小撇与点相对写在右下格

2、描红,临写,并提醒坐姿与执笔姿势要正确

3、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七、课外作业

1、再看夜晚的天空,把新的发现说给同学听。

2、课外继续收集和阅读:有关李白及他写的其他诗,还有描写夜空或介绍有关星体的科学知识的一些课外读物。把收集到的和读过的带到班里,向同学介绍或互相借阅

《静夜思》的教学设计 篇4

一、知识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2、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使学生感受到古诗中所描绘的美好意境,勾勒出的浓浓思乡情。

3、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认10个生字,写好4个字。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

1、看中秋赏月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人们在做什么?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一生写了很多古诗,将近有一千首,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豪放,正因为他的诗写得多,写得妙,简直就像一位做诗的神仙,所以人们就称他为“诗仙”。

(二)、从图画意境进入古诗:

1、课件演示:(秋夜,李白望月图)看,这是什么时候,李白在干什么?

2、故事导入:

在远古的唐朝,同样是这样一个中秋的夜晚,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月光明亮地照着苍茫大地。人们从四面八方回到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团聚。月儿圆了,人团聚了,多美好啊!可是伟大的诗人李白却无法回家与亲人分享这人间最温暖的时刻。他只身一人离家在外,看到这样圆圆的月亮,他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想起了亲人。深深的思念中的他只能以写诗来排走心中的寂寞。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留传千古的诗作──《静夜思》。

3、课件演示揭题:《静夜思》

(三)、认识二类字

(1)、读围裙妈妈身上的字宝宝:

过渡:课前小朋友们已预习了课文,都知道这首诗里有10个生字宝宝。现在它们都躲在围裙妈妈的身上。谁认出它们,我就把字宝宝奖给他。(请得到字宝宝的同学带读生字)字理分析“床”。

(2)、字理分析“故”

“故”字谁有好办法记住它呢?(古字加个“攵”就是故,组词“故乡”)

生字宝宝找妈妈:

过渡:现在呀,围裙妈妈可想念她的孩子了,她正在找他们呢。听——围裙妈妈的呼唤:“后鼻音宝宝,你们在哪儿呀?”生齐读后鼻音生字:静、床、光、望、乡。“整体认读音节宝宝,你在哪儿呀?”

(3)、生字宝宝找家:生字宝宝在这首诗中也有家,看看谁能最快回家。

(4)、只留“静”字在屏幕。师:把“静”字放在课题里看你们能不能读准,请读课题。

(四)、学习第一二行诗

1、诗中哪两句写“夜”呢?读一读,用笔圈出不懂的字词。

释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疑:好像。霜:小朋友们见过霜吗?冬天的早晨,在地面上结成的白色小冰晶就是霜,摸上去又冷又湿。

说诗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像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2、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

师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

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并画出节奏。

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注意节奏。

(五)、学习第三四行诗

哪两句诗写“思”?读出来。

李白在诗中写了两个动作是什么?他举头做什么,低头做什么?谁来做一做这两个动作。看课件,认真观察诗人是怎么举头、低头的。给你什么感觉?(沉重,伤心,难过)李白抬起他的头像举千斤重,举得好费力。孩子们,你们说这句诗到底该怎么读?师用沉重的语气范读并画出节奏

。哪些字该读重些呢?(举,思)

生试着用沉重的语气读,注意节奏。

(六)、激情渲染,吟诵古诗

1、简介背景:当时李白25岁离开家乡,东游淮扬,不到一年,用去银两三十余万,钱也用光了,又得了一场大病。中秋的夜晚,别人都回到故乡,与父母、妻儿、朋友团聚。只有他独自一人躺在客店里,迟迟不能入睡,霜一样冷的月光铺满了房间,没有一个人给他添一件衣服,没有一个人给他生个火盆,没有一个人来照顾他,更没有一个人陪他说说话。他多孤独啊!他更加地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了,他举起和低下的不仅仅是头,而是游子心中那重重的浓浓的乡愁啊!

2、同学们互相说说:看着明亮的月光,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想起故乡的什么?孤独地读诗,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从读诗中表达出来。

老师在小朋友们的朗读声中感受到了淡淡的乡愁。你想李白会有怎样的朋友呢?他们常在一起做什么?(秀才,读书)见过以前的秀才读书吗?(古人读诗常常是摇头晃脑地读的,他们读出来的诗有点像唱歌一样的好听。)

欣赏课件:古人读诗

来。让我们把这重重的浓浓的乡愁带到诗中来唱唱这首诗吧!

(七)、总结

同学们,现在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任意一种方式来读这首古诗,尽情地读尽情地演吧!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古诗的教学,对于古诗学生非常喜欢诵读,很多孩子在两三岁就开始背诵古诗,根据课前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本课这首《静夜思》,很多的孩子都已经能够背诵。所以教学中,从背古诗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初读──理解──诵读──唱读,使古诗教学充满韵味。把本课的着眼点放在让学生认读古诗中的生字和对古诗的感受上,并且让学生接受古诗文化的熏陶,喜欢古诗,了解诗人,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对古诗由小时候的简单的韵文背诵,升华到有意识的对古诗的喜爱。

通过动情的故事讲述引入课题,再播放课件让学生从图画浓郁的意境,从已有的古诗理解感觉到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学生愿意在玩中学,这样既补充了丰富的拼读练习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在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这一部分,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读书、学习这一教学理念。在新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设计了一个大问题:假如你是大作家李白,我想问问你当时在思念故乡的什么人?你想对他说什么呢?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想象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思念家乡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升华。

《静夜思》的教学设计 篇5

《静夜思》的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静夜思》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静夜思》的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2.朗读古诗,在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背诵这首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10个生字。

2、教学难点:在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歌描绘的美好意境。

三、教学时间:1.5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孩子们喜欢古诗吗?你知道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听。

2、听过《静夜思》吗?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了解呢?

过渡:看来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读这首诗了,甚至有的小朋友还能背诵,但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认识几个诗歌中的生字宝宝,还要把诗读得正确,有感情。有信心吗?

(二)学习生字

1、翻开书74页,自己读诗句,读完后将圈出来的生字宝宝多试拼几遍。

2、指名读,评议。

3、学习生字。

(1)读字音:静、夜、床、光、举、头、望、低、故、乡。

a、小老师带读

b、你想提醒大家怎样读好这个字?

c、他能和谁交朋友?

(2)记字形:

a、左右结构:静(在哪里看见过这个字?)、低(它的反义词知道吗?)、故(它的偏旁是什么?区分反文和折文)。

b、上下结构:夜(分部件记忆,认识部件“夜下角”)、举(图画)、望(从前,有个小王子,他的.妈妈死了,他很想念妈妈,人们告诉***妈到月亮上去了,于是他常常抬头望月亮想妈妈。同时教儿歌“王子望月望、望、望”。)。

c、半包围结构: 床(会意记忆:房子下面放了木板,做成了床)。

d、独体字:光(谜语记忆:小儿子是个大胖子)、头(谜语记忆:大戴两朵大红花)、乡(会意记忆:乡下山路多弯道)。

(3)检测。

小朋友,今晚不仅月亮姐姐来到了我们的现场,你看苹果妹妹也来凑热闹了。不过,它说:“我的身上有你们刚刚认识的字宝宝,只有把你认识的字宝宝读对读准,我才送给你。”

4、写字

过渡:还有一个生字宝宝,它说小朋友每天都用到它呢,想和他见面吗?它是?

(1)“头”可以和哪些字成为好朋友?

(2)观察幻灯,书空。

(3)观察:写好“头”要注意什么?写一个字

(4)抽生上黑板写,学生评价。

(5)注意再写一个字

(三)感悟意境,指导朗读

1.小朋友们,课题里的哪个字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夜)(师手指课题。)哪个字交代了李白当时的心情?(思)

2.诗句中哪些地方写“夜”呢?(明月)从这个词怎么看出是写“夜”?

3.诗句中哪些地方写“思”?(思故乡)评价:对,这是作者直接地告诉我们他在思。请大家把李白思念故乡的感情读出来。指导:你们没读出李白思念故乡的感情,应该把“望”和“思”读真切一点。(师同时在黑板上标上着重号,并示范。)再读一遍试试,这次加上动作。

4.老师看到你们是抬头和低头,可是李白说他是举头和低头。“举” 和“抬”有什么区别?你们做“举”的动作给我看。(师:这不是举,而是伸手。再举一回,举起千斤重担来。对,这才叫“举”。)

5.李白抬起他的头像举千斤重,举得好费力。孩子们,你们说李白的头怎么就这么重?“举头”这个词怎么读?齐读后两句。

6. 李白在这样的夜晚独自一人身处异地,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同桌讨论一下,哪些句子是李白看到的景色,哪些句子是李白的想象。

7.老师引导:在这样静谧的夜晚,天上只有一轮什么?(明月)地上只有一个谁?(李白)是啊,天地这样广阔,却只有“明月与李白”相对望,难怪李白强调静夜里静思,他更加地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了。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怎样的语气读这首诗呢?学生感情朗读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