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案
此篇文章《登岳阳楼》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登岳阳楼》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一、课程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李白的送别诗,现在我们看到最后一首《登岳阳楼(其一)》,这是陈与义的一首七言律诗。(转身板书)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的意思,登岳阳楼就是登上岳阳楼游玩的意思,这里的其一是指诗人一共写了两首,这是第一首。下面我们再看看作者陈与义的相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
请大家看到课本的注释部分,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在北宋时做过官,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这首诗还是比较容易弄懂的,下面同学们跟我把这首诗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
老师带读诗文。
四、诗文赏析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阳在缓慢下沉。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其中,“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来的一种迷茫之感。这两句诗人联系时局,表达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心绪。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北宋已经危亡不可挽救。“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悲从心来。
中心思想: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五、板书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首:地理位置
颔:登楼怀古伤时
颈:忧国忧民的心绪
尾:暗写时局,悲从心来
《登岳阳楼》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化常识;
2、 体悟诗歌的情怀,提高学生的品位;
3、 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熟读成诵,理解“坼”与“浮”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合作探究,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感情。
2、品味语言,感受杜甫诗歌语言的魅力。
教学方法
朗读指导法 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导入:登高作赋,历来是中国文人志士,迁客骚人的创作传统,并因此而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登高》等等,这些诗歌或抒豪情,或发幽愤,无一不是自己的真情流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杜甫的《登岳阳楼》,看一下作者在这一首诗中抒发是怎样的情感。
朗读的节奏及重音处理: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课堂练习
杜甫,字 ,河南巩县人,自号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 、 ,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 ”,他与李白齐名,并称“ ”,被人誉为“ ”。
课堂小结
杜甫的诗堪称“诗史”,加之诗人深广的爱国情怀,高超的文字功力,使他的诗作,尤其是晚期律诗,更具一种沉郁顿挫,一唱三叹之特点,极耐开掘。《登岳阳楼》是杜甫的代表诗作之一,这首著名的诗作,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起被镌刻在江南三大文化名楼之首的岳阳楼上,自唐以来,一直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神主流穿越千年而永不漫泯。
课外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诗。
2.做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有“诗圣”之誉。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登岳阳楼》教案 篇3
教学步骤
初备统复备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学到现在,学习不少杜甫的诗歌,你学习过的杜甫诗有哪些,(学生背诗接龙)请说说杜甫诗歌有哪些特点?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杜甫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在这首中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二、解题
1.投影出示课题
2.投影有关岳阳楼图片
3.简介背景
三、诵读欣赏
1.配乐范读,(投影展现)
注意划分节奏和语速语调
2.自由朗读
(1)结合注释疏通句意
(2)共同讨论质疑解难
3.配乐竞读
学生评议,教师点结
4.师生品读
(1).品读意境:(投影)
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景物有洞庭水、岳阳楼、吴楚大地、天地日月星辰.孤老病、关山、涕泪栏杆。这些景物壮阔而悲凉。
(2)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使人读后仿佛进入战事不断,游子漂泊他乡,老病交加,悲痛欲绝,孤苦无助的境地。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2)品读情感
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从“无一字”“孤舟”“涕泗流”等词中可看出本诗主要抒发作者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伤。
(3)品味语言(投影)
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5.比较阅读
试比较《题破山寺后禅院》与《登岳阳楼》同异
明确:
相同处:
都是五言律诗,都有借景抒情
不同点:
————主要表达方式不同,前者以写景为主,后者以自叙和抒情为主
————写景方式不同,前者以写实为主,后者写实与想像想结合
————景物特点不同,前者着眼于细节描写,后者细节与全景相结合
————抒发感情不同,前者是物我两忘的`愉快心情,后者抒发的忧郁之情。
6.配乐齐读
四、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歌,掌握了朗读技巧,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对重点词句做了研读品味,有很大的收获。
1.搜集与《题破山寺后禅院》意境相近的其它田园诗
2.搜集与《登岳阳楼》意境相近的其它忧国思乡诗。
《登岳阳楼》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朗诵诗歌,品味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联系作者的生平,分析诗中蕴含的忧国忧民及嗟叹个人命运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朗诵诗歌,品味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分析诗中蕴含的忧国忧民及嗟叹个人命运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品读诗歌
1、请学生朗读这首诗,前四句是什么描写?景物描写,描写的是洞庭湖。
2、用一个词语描绘你所想象的诗人笔下的洞庭湖的景色?水势浩瀚、雄伟壮阔、水天一色、气势磅礴等词语。
3、前四句诗中,哪两个字反映洞庭湖的景色特点?“坼”描写洞庭湖的`千层巨浪冲裂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显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描写洞庭湖主宰着天地万物的沉浮,显示洞庭湖的壮阔。
4、诗人登临岳阳楼时的人生境遇如何?从诗中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老病有孤舟”、“亲朋无一字”。
根据掌握的杜甫生平资料,可以发现这两首诗均写于杜甫漂泊西南时期。诗人弃官,辗转到了成都,寄居草堂,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后好友严武去世,诗人更无所依傍,遂买舟漂泊四川、湖北、湖南各地,公元770年,诗人于贫病交迫中,逝于舟中。而这两首诗是诗人辞世前两三年的作品。写作《登高》时,正值767年的重阳节,诗人寓居长江畔的夔州,患有多种疾病,生活也很困顿。768年诗人离开夔州,漂泊在湘江一带,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作《登岳阳楼》。
5、为何“凭轩涕泗流”?感叹自己的人生境遇,年老多病,报国无门。
四、课堂总结
这首诗以宏伟壮丽的景象来寄托诗人的情感,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在表现手法上,诗人娴熟地运用映衬和对比手法,使读者收到强烈的感染。如颔联与颈联,一开阔,一狭窄;一豪壮,一黯淡,两相对比,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五、课后作业完成《学习单》。
《登岳阳楼》教案 篇5
登岳阳楼
杜甫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结合唐诗重情的特点,促使学生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进而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国情操的目的。
教学背景:
1学生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0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24人,平时上课学生都能认真听讲,课堂气氛活跃,还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学生的基础比较扎实,不过
相对来说,女生的基础总体上比男生要好些。不过男生的思维要比女生活跃些。
2、教材分析:
这堂课要学的内容选自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本单元所选的都是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唐诗,而唐诗都有重情的特点,因而本单元的教学主要围绕着“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来进行,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品味诗歌的意境,促使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化常识;
2、领悟诗歌意境,理解“坼”与“浮”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熟读成诵,在吟诵中领悟诗歌意境;
2、合作探究,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悟诗歌的情怀,提高学生的品位;
2、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坼”与“浮”的含义。
教学难点:
合作探究,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感情
教具准备:
朗读材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登高作赋,历来是中国文人志士,迁客骚人的创作传统,并因此而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登高》等等,这些诗歌或抒豪情,或发幽愤,无一不是自己的真情流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杜甫的《登岳阳楼》,看一下作者在这一首诗中抒发是怎样的情感。
二、知人论世——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化常识(以课堂练习的形式进行)
杜甫,字,河南巩县人,自号,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 ”,他与李白齐名,并称“ ”,被人誉为“ ”。
三、读诗
1、听读:字音和节奏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坼chè涕泗tìsì
2、学生单读
3、学生齐读
4、自由朗读:抑扬顿挫和舒缓轻重
5、背诵:抽查背诵——齐背
四、置身诗境
1、在吟诵中感知诗歌意象及其特点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2、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描绘诗歌意象和画面
3、学生展示成果
4、多媒体展示参考画面
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五、缘景明情
1、自主吟诗
2、置身诗境
3、体悟情感
4、成果展示
六、品诗
1、自主品析
你觉得诗歌的哪一联写得最好?试作简要赏析。
2、深入透析
①、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写洞庭湖的千古绝唱
炼字——景象——古人评价——情感
a、“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
b、景色特点:气势磅礴,宏伟奇丽
c、古人评价: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宋刘须溪
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明王嗣奭
能够与之比美的,只有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d、欣喜、孤单、漂泊、渺小
②、“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a、背景介绍: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b、情感分析:
诗歌先写登楼所见,再写由此引起的身世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条孤舟,然后由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
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忧国忧民
3、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景情
洞庭湖的广阔无垠,孤独凄苦漂泊
烟波浩淼与气势磅礴忧国忧民
4、诗歌小结:
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水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七、迁移拓展: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赋诗,使岳阳楼更添一层神秘色彩。
1、颔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别是哪两个字?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引”和“衔”。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途中的喜悦之情。
“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2、颈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突出了岳阳楼的什么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夸张地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特点,想象奇特,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登岳阳楼》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
2、在品析诗歌的过程中读出诗人蕴涵的深切感情。
3、当堂背诵诗歌。
4、培养学生喜欢读诗的习惯,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析诗歌的过程中读出诗人蕴涵的'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
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显示课题)
二、读准诗歌
1、自由朗读诗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多读,才能感受诗歌的美。那现在就让我们赶紧去朗读一下这首诗吧。】
2、请一个学生朗读。【读准字音:旌,徙】
3、齐读诗歌。
4、明确诗歌节奏。【读准字音只是诵读的前提。朗读诗歌,还需注意节奏。尤其是律诗。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划分。】(显示诗歌节奏划分)
5、学生根据PPT的节奏划分自由朗读。
6、学生齐读,要求读出停顿。
三、读懂诗歌
1、解释关键词:帘旌、徙倚、凭危、吊古
2、学生根据课文注解大致了解诗歌意思。
3、PPT显示诗歌大意,学生齐读
四、读透诗歌
1、找诗眼。
【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明确:悲
2、“悲”在何处?
【即为诗眼,必定穿透于诗歌的每一个角度,处处渗透着这“悲”,那么就请同学们找找哪些地方能体现这“悲”?】
【品析诗句,朗读相辅,明确重读字】
概括:景悲——己悲——国悲
3、圈点出品析得出的重读字,结合停顿,明确诗歌感情基调,配乐朗读诗歌。
【只要我们将诗歌的重音和节奏准确地读出来,那么诗歌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五、挑战自我
当堂背诵诗歌《登岳阳楼》
六、诗歌总结
朱光潜先生曾说:“自从有了诗歌,人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东西”,希望正处于敏感多思、多愁善感的诗般年华的同学们,能通过诗歌,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高尚情趣的人,让自己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板书: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景悲
悲 己悲
国悲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