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山行教学设计

2025/11/18教案

此篇文章山行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山行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的古诗两首中《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杜牧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绚丽动人,既写出了枫叶的色彩,又赞美了枫叶不畏严寒、傲慢独立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深爱恋之情。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一个生字,理解四个新词语的意思。

2、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描写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诗中描绘的秋景和作者写诗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课前收集有关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

六、课时准备: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大自然是个万花筒,随着季节的更迭,不断的变换着它美丽的容颜。那还等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大自然一睹它的芳容吧!

在这绚丽多姿的季节中,你最喜欢哪个?请你用课前收集的`诗句赞美一番。

瞧同学们说得这么起劲,老师也忍不住要加入你们的行列,也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诗(板书:山行)(课件出示诗)同学们想读吗?赶紧读吧。

2、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

(2)谁愿意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谁还想读?

老师听得还不过瘾,同桌一起来读一读。

四人小组来试试

都说人多力量大,一组同学来如何?

还想读的同学一起来。

3、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导入:听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老师也忍不住来表现一下,行吗?(师范读)

跟着老师一路游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随学生所说随机教学)

(1)生:看到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教学: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a:寒山:理理解这个词吗?(能向同学介绍介绍你是怎样学懂的吗?)

b:石径:这是怎样的石径?课文用哪个词修饰它?你是怎样理解的?石径斜就是……

我们再读读这句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意思呢?

c:白云生处有人家又是怎样的画面?谁能将它美美的描述出来。请你读一读,我们也跟着作者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你看到了吗?那把它读出来吧!

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引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2)这么美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驱车前往一探究竟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一幅美景?)

生:霜叶

①霜叶就是……是呀,霜叶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道奇丽的风景线,经霜打之后就有了火红的枫叶。请再读诗句,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二月花是什么季节的花?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吗?

是呀,春花使五颜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在杜牧眼里却远远比不上那似火的霜叶。这是为什么呢?请再读诗句,或许会有所发现哦。

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爱

爱到何种程度,你体会到了吗 ?请把它读出来,还有更喜欢的吗?(请一两个学生读)

在傍晚夕阳的映衬下,那枫树林越发显得火红,不由得使作者驻足欣赏,久久不愿离去,不仅如此,还给我们留下了这千古绝句,让我们也来欣赏欣赏。(播放课件)

④你被吸引了吗 ?是呀,这么美的霜叶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也有诗句:“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可这都比不上杜牧笔下红的似火,艳的连二月春花也无法比拟的霜叶。

面对这一派迷人的景色,请再次抒发内心的情感。请生读诗句。个别读,合作读(这么美的风景,如果邀请你的好朋友一起欣赏,感觉是否会更好呢?)男女生赛读(看谁感受到的更美)

⑤在跟随作者美美的游览一番后,让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试着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更深的感受作者眼里的春天。请生先说感受再读诗。

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春天?请把它读出来。

5、回归整体,体会借景抒情

6、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诗人去感受了别出一番的秋景图,让我们觉得秋天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了解的。

八、练习设计

1、背诵诗歌,要求默写一遍。

2、改变人物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写下自己一夜的的所见、所闻、所感。

九、自我反思:

教学《山行》这首诗,我先引导学生解释诗题,并且简单地介绍了被称为“小李杜”的杜牧,激发学生对作者的敬佩之意,使他们产生想学习这首诗的强烈愿望。然后就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观察文中插图来初步感知诗句的意思,力求读懂诗的基本内容。从学生自学的表现来看,难不是难在查字典,而是难在查了字典后,不知道如何选择字词的义项,也就是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能力有待加强。

指名请学生起来朗读这首诗,请同桌进行点评或者比赛读。这两首诗读得正确、流利基本上没什么太大的问题,而引导他们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音韵之美却是比较困难的。熟读的基础上,我请学生把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他们提出了“斜、生、坐、于”这几个词需要帮助,我的心里暗暗高兴,小家伙们还不错嘛,善于发现问题也是一种优秀的学习能力。及时表扬了刚才提问题的几个同学,接着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解这几个词。扫清了理解障碍之后,请表达能力比较好的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意,效果还是挺好的。

山行教学设计 篇2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欣赏秋景图片后说说你眼中的秋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意图: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并且让学生知道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让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2、释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好的学习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因此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设计意图: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与“深”区分。)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四)“放手”自学三、四句。(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这一环节中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五)以画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

(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又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还凭借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从整体上感受全诗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

(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还应知道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

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

(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 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设计意图: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词(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平泊舟(元 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习。)

【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山行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停车喜爱,枫林晚景

远近相融,热爱自然

我们应以文本中的古诗为点,让学生在古诗海的畅游中,不但领略到各具形态的美,而且深悟到这种美所引起的审美情趣,以此来净化学生的思想灵魂,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打好亮丽的底色。

山行教学设计 篇3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提供充足时间,引导学生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而对于古诗文的体会、感悟,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肯定难以理解。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我出示事先抄写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想意境,悟诗情。(4)、背诗文,能默写。然后向学生介绍了作者杜牧,让学生自己解释了诗的题意。然后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或结合词语手册理解个别难字,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也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二、注重课堂生成,调整教学方式:

学生四人小组学习完毕,我正想让学生交流小小组学习成果时,学生小张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诗中'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写错了,应该是'深浅'的'深'。我一听紧皱眉头,心想这首诗我教过多次,有许多孩子曾经把生'写成了深',现在我还没有提醒,结果有孩子居然说认为诗中写错了呢?看到这样,我想一时回绝,告诉他应该写生活的生。但转念一想,这样不好,扼杀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于是我就把这个问题反抛给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觉得怎样呢?有没有其他的饿看法?没想到另一名学生小王又举手说:老师,用这个'深'也可以,我在另一本书上看见过的。面对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大家各抒己见。赞同用深的学生说:有白云缭绕的地方,山一定很高,是深山老林,所以该用'深'。有的还引用了另一句诗来说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与这里的'白云生处'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说明山很高。赞同用生的学生有的说:用'深'太死板了,白云缭绕,白云在升腾,在漂浮,好象有生命力一样。有的说:应该用'生活'的'生'。因为云很高,这表示产生白云的地方。有的说:'有人家'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虽然是深山,但也充满着生机,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还有的说:作者看到深秋山林的景色那么美,霜叶比二月红花更美、更艳,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此时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也是生机勃勃的。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我想:这节课孩子们的收获比我预期的还要大,因为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分析,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了。

在现实的课堂中,面对意外,教师不应固守预设,而应尊重学情,关注课堂生成,充分利用好课堂生成,力求在对话中生成对话,这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有的情怀。对学情的尊重是主体性原则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教师面对意外,不是避而不见,让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时抓住并有效利用学生突发的疑惑,且适度放大,激发学生潜心会文的热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对话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创新文本。

三、巧妙利用简笔画,帮助想象意境: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就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然后有人经过着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山行教学设计 篇4

山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山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的生字、新词,了解诗句的内容。

2、感受诗中表现的秋天的美好境界,领悟诗人表达的心境和情趣。

3、会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的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

【教学的难点】领悟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方法】情境激趣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条悠久而丰厚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文学的星空上,刚才同学们已经背了几首,今天老师和你们再来学习一首唐诗。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你认为这是一首反映什么时节的诗?

2、说说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三、欣赏图片,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

1、欣赏了这些美丽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2、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外出旅游的好时光,唐代诗人杜牧在外出观赏美丽的秋景时,也被深深的吸引、感动,文思涌动写下了一首千古之绝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投影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四、指导学法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诗词,你认为应该怎样学习古诗比较好?(自由说)

2、小结古诗学法:

⑴读一读:

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⑵动一动:

运用工具书或课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词

⑶想一想:

这首诗的每一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整首诗主要写什么?

3、自学古诗:

⑴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了解。

⑵合作学习,明确自学的任务。(完成表格)

⑶我会读──我知道──我不明白的地方。

五、精读古诗

1、精讲第一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⑴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因为深秋时节,天气转冷,作者就用了“寒山”。

⑵径:小路。

⑶斜:弯弯曲曲。

⑷前半句句意:

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从山脚一直延伸到深秋的山顶。

⑸后半句:

白云深处指的是云雾缭绕的地方。

⑹句意:

云雾缭绕的地方隐约可见几户人家。

⑺指导朗读:

读准字词,读出节奏。

2、小结学法:

理解诗中的字词,进而理解句意。

3、师生一起学习、理解第二句:

⑴做:因为,古今异议字。

⑵爱:留恋,眷恋。

⑶晚:傍晚。

⑷红于:比……更红。

⑸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⑹句意:

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美丽的景色而停下车来,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山花还要红艳。

4、读一读第二句古诗。

六、指导朗读古诗

1、多种方式的朗读古诗:

⑴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

⑵配乐朗读。(创设诗情画意)

2、理解并领悟古诗:

⑴这首诗主要讲什么?

⑵再次欣赏美丽的图片──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⑶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感情的读一读。

七、小结延伸

这首诗用寒山、石径、白云、枫林向人们却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秋景图,置身期间,让人留恋往返。作者写“秋景”,全诗却不露一个秋字,真实让人折服。我想,称这首诗是“千古之绝唱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八、向学生推荐两本书

《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70首古诗》。

【板书】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设计意图】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因而,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秋”,对秋天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引导他们欣赏美丽的秋景图片,加深对“秋”的认识──秋天是一个收获是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由此,唐朝的.诗人杜牧沉浸在秋色中流连忘返,文思涌动,写下了一首千古之绝唱《山行》。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学古诗,理解古诗,因为学习方法就象打开知识门户的一把钥匙。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最后,向学生推荐两本书《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70首古诗》,让他们平时注重语言的积累,明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道理。

【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教学的难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景,引学生“上路”:

在导入新课,学生初读古诗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根据生活的经验,说一说秋天──欣赏美丽的秋色图。得出: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适宜外出旅游的黄金季节。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山行》做好了铺垫。

2、教给方法,让学生自己“上路”:

好的学习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在总结以往学习古诗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⑴读一读: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⑵动一动:运用工具书或课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词。

⑶想一想:这首诗的每一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整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

3、指导朗读,让学生轻车熟“路”:

常言道:“书读百遍,情义自现”,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遗憾的是由于课前高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反馈理解诗意的时间稍长,最后不得不压缩了指导朗读的时间。因而导致了学生对古诗的节奏美、意境美领悟不深客。

山行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山行》。

2.学会古诗《山行》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理解古诗《山行》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用具:小黑板,音乐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3.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径”“飘”

2.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3.指名读课文。

4.回答问题: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1.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2.为什么称为“寒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5.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