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

2025/11/19教案

此篇文章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新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构思技巧;通过对平常事物的体察,引发出富于哲理的思考,并以生动的画面烘托跌宕的情思,从而表现出歌颂新生活及其创造者的中心思想。

3.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二、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是如何赞美蜜蜂的?又如何转而歌颂劳动人民的?

分析:首先通过写蜂蜜来间接赞美蜜蜂,如“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更多的是直接赞蜜蜂,如“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通过上述语句,歌颂了劳动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中,忘我劳动的高贵品质和崭新的精神面貌。

那么,作者为何说蜜蜂是“渺小”,却又是“高尚”的呢?这是否矛盾?不矛盾。“渺小”是指蜜蜂的形体而言,“高尚”指蜜蜂的品质。即“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作者通过视点转移的办法来完成两个事物的衔接。当我们参观“养蜂大厦”,赞颂蜜蜂,为蜜蜂的可贵精神激动不已时,作者又将视线移向远方,“透过荔枝树林”展现出田野广阔的现实情景:“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这样自然地由蜂写到了人。

这里作者抓住了人和蜂之间的共同点,赞美蜜蜂,也是歌颂广大劳动人民。蜜蜂在酿蜜,给人们带来清香、甘甜,农民“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中,忘我劳动,无私奉献,给人们带来“极好的东西”。这里作者采用点睛之笔,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作者在结尾处写自己在梦中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这样就表现了作者向小蜜蜂学习,向劳动人民学习,为社会,为他人辛勤、忘我地工作的强烈愿望,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2.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文章的题目叫“荔枝蜜”,但是,荔枝蜜并不是本文着重描写的对象。作者从此生发开来,立意在赞颂酿造这荔枝蜜的蜜蜂,进而自然联系社会生活,道出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全文的线索是“蜜蜂——荔枝、荔枝蜜——蜜蜂”。文章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从蜜蜂写起,先交代出“我”对蜜蜂的感受和印象:由于小时候被蜜蜂笺过,所以不大喜欢它。作者最终是赞颂蜜蜂、但开始时却表示自己不喜欢蜜蜂,这一开端是出人意料的。这也就使文章从一开始就引人入胜。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一开端又是合情合理的。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就是“用生活本身的形式再现生活”。作者决定把自己对蜜蜂的认识过程告诉读者,使读者同自己一道经历一下生活的曲折和认识的变化,一起感受,一起前进。

第二部分(2~5自然段):文章的背景是从化温泉,在这里出现的是“黑黝黝的小山”似的荔枝树。写荔枝树的密,是为下文忙得那蜜峰“忘记早晚”作衬。在这一部分,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有了初步的转变,由“总不大喜欢”到“动了情”,由“总不怎么舒服”到“想去看看”。这种思想感情的初变,是由于“我”吃到了荔枝蜜,在此,作者充分发挥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宕开笔锋,从我想吃荔枝,但来得不是时候,吃不到荔枝,领略不到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境界,到失望之际,吃到了荔枝蜜。荔枝蜜的香甜,使作者想到了酿造此蜜的蜜峰。由此将放出的“风筝”又收了回来,回到文章的主旨上。仔细品味,这段看似离题很远的文字其实是紧紧扣题的——吃蜜赞蜂,顺理成章。

第三部分(6~18自然段):写荔枝林中访蜂场,是全文的主体部分。“我”由吃蜜动了情,为寻求生活的真谛,进而要去看看蜜蜂。这既是作者感情的推进,也是文章结构上的一个过渡。作者先描绘了“我”参观养蜂场的情景,一进养蜂场,就见到了“出出进进,飞去飞来”的蜜蜂,“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这是以人生来比蜜蜂,它包含着对蜜蜂的赞美,这一部分几乎全是叙事,其中大半是录写与养蜂员老梁的对话,然而依然不减诗情。深入蜜蜂生活,谈论蜜蜂的劳动,抒写自己对这小小生灵的情思。散文的笔是在画自然界的这一小生灵,但是,笔意却落在“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上。有了前面的走马看蜂、走笔画蜂,才使后面的“沉吟”有所依托,并且具有形象的魅力。“我”的“沉吟”,点出了诗眼所在:“酿造生活的蜜”。

第四部分(第19自然段):只有一个单行:“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意思是显然的,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参与“生活的蜜”的“酿造”,“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的愿望。

3.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

(1)富于诗的意境。

意境无非是意与境、情与景的契合物。散文意境营造方式的不同,是因为主要表现手法的不同。一般来说,大致分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和即事抒怀四种。其中,“以物喻人”和“借景抒情”最为普通,也最为重要。以物喻人的散文,在形成和开拓意境时,往往采用“双线式”结构。这是因为,既然是“喻”,就有本体和喻体,两两相伴,或行或止,或沉或浮,文章的意境也就得以形成并逐层得到开拓了。比如《荔枝蜜》,喻体是蜜蜂,在文章中是明线;本体是劳动人民,在文章中是暗线。双线平行发展,直至文章结尾,暗线才与明线汇合,文章戛然而止。但是,这种“平行”,并非几何学中的“平行”,它们在文中多次:相互撞击。每次相击,都在“物”与“人”相喻的中介物蜂蜜(生活)上。这成为读者开启深远意境的钥匙。

是否可以说,“以物喻人”的散文的意境是本体与喻体的双线相“击”所成,其意境有较虽的模糊性,供读者补充、想象再造的余地很大,从而使人读来觉得余味无穷。

本文在艺术上最显著的特点是有自己新鲜的诗的意境。这种意境是通过作者饱满的、探索生活的底蕴的内在情思表现出来的。作者没有向人们论述各种生活哲理,而是从“我”的眼前实景,展开想象,使自己主观的感情色彩与被反映的客观物象的特征取得和谐的统一,把读者从这一重境界引向另一重境界,去玩味,去联想,去感受,去作结论,去领会其中的生活哲理,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深刻感人的意境不是随便就可以写出来的,它靠作者严肃的写作态度和驾驭各种表现技巧的能力。取材虽广,却不能杂乱,它必须统一于中心思想之下。只有这样,文章的意境才能展示出来。《荔枝蜜》在这方面是很注意的。经过作者的“再三剪裁”,精心构思,材料都与蜜蜂相关,与劳动相联,被“歌颂劳动人民用劳动创造幸福”这一主题所串通。

《荔枝蜜》先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图景:从化温泉“四围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还有像汪洋大海似的一片荔枝林,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青山绿水画”!在这饱含作者情思的背景里,蜜蜂“忙得忘记早晚”,勤劳地采花酿蜜。它热爱劳动,大公无私;然而它只能活六个月。蜜蜂把它短暂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人类。对此,作者抑制不住地抒发了赞美之情:“多可爱的小生灵啊2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作者把意和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提炼出了这样感人至深的诗意。但作者的本意还不止于此。他看到了正在劳动的农民,这时,蜜峰的采花酿蜜,农民的劳动和那“青山绿水画”的背景交织在一起,从而把作品的意境推向了新的高度,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我们的一切都是劳动人民用劳动创造的。我们的人民是勤劳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

(2)感情变化的描写。

人的爱憎感情都是有缘由的,这缘由主要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基于此,杨朔在《荔枝蜜》中具体地描写了“我”对蜜蜂从缺乏认识到获得认识,从不理解到完全理解的认识发展过程,从而合情合理地表现了“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下面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图示来描绘它的大体轮廓:口尝蜜蜂劳动成果→眼见蜜蜂劳动情景→耳闻养蜂人对蜜蜂劳动和精神的介绍→心感蜜蜂伟大高尚→联想劳动人民→梦中身变小蜜蜂。

这个图示表明:作者以“我”对蜜蜂的认识发展为基础,逐步地、合理地表现了“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

同时,作者突发奇想,寓比喻于无形之中。写从化温泉:“四围是山,怀抱着一潭春水”。“怀抱着”几个字,多么形象隽永。写蜜蜂采花:“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好一片欢乐而紧张的繁忙景象,这不正像人类在春秋两季耕种、收获的大忙场景吗?描写荔枝蜜:“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这种无形的比喻是很高妙的。

(3)富有情趣的语言。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形近字、选词填空、气象谚语的学习与积累,感受祖国文字的内涵与底蕴。

2、知道周记是怎样写的,要写些什么内容,培养能力。

3、通过口语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收集、展示材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形近字组词,气象谚语的理解。

2、口语训练。

教学准备:

文字课件

教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语海畅游”

1、出示幻灯(形近字)

2、小组交流合作完成。

3、举例子。

4、巩固。

二、选词填空。

1、指名读“安静、宁静、平静”

2、区分三个词的不同。

3、讨论具体做法:(略)

4、幻灯补充练习。

三、积少成多

1、出示古诗《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滩似雪堆。

2、熟读成诵。

3、抽查背诵情况。

4、出示四句气象谚语: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东虹日出西虹雨。

5、朗读成诵。并交流意思。

四、作业布置

1、背诵所学

2、收集气象谚语。

教后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

二、阅读平台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学习这则周记。

2、反馈学习情况:这周记写了什么事情?

3、那么,现在你知道周记该怎么写了吧?

把一周内哪些重要的.和有趣的事记下来。写周记要先写上哪一月哪一周。

4、自己体会写法。

三、语文大课堂——我们都是普通话宣传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小组制定计划,做好准备工作。

3、开展宣传活动。

4、交流看法。

5、练笔。

四、作业

1、开展普通话宣传活动。

2、活动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含1个多音字),练习写好8个汉字。

2.学习课文,了解海浪花变成镜子后的见闻和感受,能复述故事,能仿照课文进行续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了解海浪花变成镜子后的奇遇,理解为什么海浪花期盼再当一次镜子。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并作好书面记录。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下列词语,游戏检测认字情况。

蹦蹦跳跳瞧一瞧丑陋野蛮骄横焦急

2.强调多音字“横”的两种读音,针对易错的字集体想办法识记。

3.检查读文。

①指名分段读文,要求做到“四不”。

②评议读文情况并正音。

③同桌两人相互检测读文。

三、感知全文。

1.齐读全文。

2.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练习写字。

涨惯柔闻

1.学生观察字形,谈发现。

2.观察田字格中的这几个字,与同桌交流如何写好这几个字。

3.教师重点指导写:“惯、柔”。

4.学生练写,评议。

五、作业:

1.练习写好本课中其他的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组词、扩句。

2.练写品字结构的字(“晶”)。

二、再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你喜欢这朵海浪花吗?为什么?边读边画记有关句段,还可在旁边写上批注。

2.汇报交流。

①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相关的'句段(带着惊喜之情)。

②交流批注。

③赛读。

3.说一说:海浪花变成镜子后,他是怎样照出女孩的美丽,男孩的健壮和螃蟹的善良的?

4.引读全文,体会感情。

5.同桌合作朗读。

6.讨论:海浪花为什么期盼着有一天还能留在海滩上,当一次明亮的镜子?

三、续编故事。

海浪花的愿望实现了吗?这一次他来到海滩又有什么奇遇呢?请你编一个故事。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3.续编故事,题目自拟。

第三课时

一、听写词语:

涨潮习惯亮晶晶粗大

见闻焦急温柔企盼

二、总结全文。

1.同桌两人朗读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2.说一说: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收获?

三、仿例续写。

(见《语文乐园三》的“仿例续写”。

四、指导完成练习册。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 篇4

一、教学内容: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我们家的猫》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①了解作者笔下猫的特点;②学习本课7个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字,理解“屏息凝视、无忧无虑、变化多端、淘气、尽职、古怪、”等词语。

操作目标:①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猫的特点,真实具体地进行描写;②品味“说它……吧”“蹭”“……踩印几朵小梅花”“生机勃勃”等词句,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学习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③借助课文内容与插图,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思维能力;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小时候的淘气可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培养学生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猫的特点的。

2、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进行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事物特点真实具体地描写的方法。

四、课时:第一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哪些小朋友家里养过猫?你们仔细观察过猫吗?猫给你们什么印象?

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张图片,请大家欣赏(课件出示八张姿态各异的猫图)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猫吗?(喜欢)是啊,猫是那么可爱,充满灵性,它不仅是画家笔下的宠物儿,也是作家爱写的小动物。这不,我们大作家老舍先生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我们家的猫(板书:我们家的猫)。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同时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认识的字。(学生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2、师:刚才我们把课文读了一遍,那么你们说说老舍爷爷写了几只猫?

生1:两只,一只大猫,一只小猫。

生2:一只猫。

师:到底写几只呢?别急!让我们到文中去找找…..哪为同学具体说一说?

生:课文就写了一只猫,课文第四段第一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这明确地告诉了我们,1、2、3、段写的是大花猫,第4段是写它小的时候。

师:说的真棒,你真认真,还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是的,课文的1、2、3自然段写的是大花猫,第4自然段是写它小的时候。那么,作者是怎样写他家的猫呢?

(三)自读课文,品味内容。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猫呢?请大家快速地读读课文,完成下面填空,并说说你是怎么读懂的?(大屏幕展示)

这是一只( )的猫。

(生自读课文,边读边说。)

(生可能填:古怪,老实,贪玩,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出,胆小,勇猛,淘气等词。)

(师随机指导理解)

(1)“屏息凝视”(意思是抑制住呼吸,集中注意力地看)

师:你是怎么感受到猫的尽职?猫怎样屏息凝视?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猫“屏息凝视”的情形。

(学生无法准确描述时,课件播放一段《猫捉老鼠》的片段)

然后引导学生说:“猫一听到老鼠的响动,就弓起背,悄悄地来到洞口,只见它瞪大眼睛,连呼吸也不敢,….”生活中遇到过“屏息凝视”的情况吗?学生联系过去的生活经验运用“屏息凝视”进行说话练习。

(学生回答)

师小结:瞧,为了抓住老鼠,猫是多么尽职啊。

(2)“尽职”在文中指什么?(指猫等老鼠)。文中只写了大花猫等待老鼠,却没有写捉老鼠的时候。为什么?是不是作者忘了写?

(大花猫在等待老鼠出洞时,大花猫就非常尽职;当老鼠出现时,大花猫一定更尽职,所以不必再介绍)。

师小结:是啊,有了这么尽职的猫,再狡猾的老鼠也插翅难飞。

(学生填写“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出,”可能需要指导,应启发学生抓住第二自然段“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后面用了冒号(:),表示下面写猫的温柔可亲。让学生懂得,那些句子都是在写猫高兴时的特点。

学生填写“淘气”时,可能出现把小猫撞疼了也不哭,说成是勇敢的猫。应指导学生说说“勇敢”是指在遇到什么情况时才能说。)

师小结:同学们真棒,一下子就从文中找出这么多描写猫的性格特点的词语。

(1) 现在请你们把这些特点归类,哪些词语写小猫、哪些词语写大猫?

(2) 那么描写大猫的这些特点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大家再把课文读一读,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写作顺序,重新排列这些特点。看谁排得。

(老实)(贪玩)(尽职)

(古怪)(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

(胆小)(勇敢)

(师根据板书相机引导理解“古怪”)

师: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们发现了什么?每组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小组间讨论。

(前后自相矛盾)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师:把这么多自相矛盾的特点集中在一只猫身上,难怪作者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句话的作用可以渗透讲解----总起句)

师:大花猫性格古怪,小的时候又很淘气,面对这样一只古怪而又淘气的猫,老舍爷爷一定感到很头疼吧?

生:不会,他非常喜欢他家的这只猫。

(四)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是啊,古怪也好,淘气也罢,在老舍爷爷眼里都非常可爱。把你喜欢的(文中最能表现作者爱猫之情)的句子大声地有感情地读一读,?注意读出你的感受,读出你的喜爱之情,同时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1)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

①“蹭”是什么意思?说说你从这个字读出什么味来?

②这个句子读懂了吗?下面我们来表演一下,好吗?老师来演大作家老舍爷爷,谁来演猫?

(学生表演)

师:你们看这只猫的动作是多么温柔可亲啊,似乎是一个孩子在向大人撒娇。真棒!那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当猫的身体接触到老舍爷爷的腿时,老舍爷爷讨厌他吗?请小组之间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师:是啊老舍爷爷所感到的不是猫碰了他,撞了他,而像一位温柔可亲的小孩在亲昵他,可见老舍爷爷对猫是多么喜爱啊!其实只要我们对动物充满爱心,人和动物是可以和睦相处。谁能把作者的喜爱之情读出来?

师:这位同学读得真好,把老舍爷爷的爱猫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让我们也一起读一读吧。

师:谁还有不同的看法(或找到不同的句子分别指导)

(2)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比一比,这两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异同?(课件出示)

①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②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一个个脚印。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句把脚印比作小梅花,多美啊,尽管是猫踩脏了稿子,但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朵朵小梅花,爱猫之情跃然纸上。第二句直说“踩几个脚印”其厌烦之意一目了然。)

师指导朗读:你能把这两组句子不同的感情读出来吗?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找学生朗读)

(3)读一读,这两种句式语气有什么不同

▲说它老实吧▲说它贪玩吧

▲说它很老实▲它很贪玩

“说它老实吧?”“说它贪玩吧?”我们体会体会,这种语气给你什么感觉?小组间讨论,发言。

教师明确:同学们说的真好,第一句是通俗的说法,让人感到非常亲切,同时还包含着作者的喜爱之情,就像一个深爱子女的父母,在娓娓讲述自己的宝贝

师:其实猫就是猫,白天睡大觉,晚上捉老鼠,没事东跑西跑,根本谈不上什么古怪呀,老实呀、乖、贪玩呀、尽职等。但是作者却写得如此具体生动,如此惹人喜爱,这更说明了什么?请同学们自愿结组,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作者爱猫,觉得猫像顽皮可爱的小孩似的,所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就把作者爱猫的感情表达出来了。)

(或作者热爱生活,观察仔细等等)

师:你还从哪些句子中体会老舍爷爷的爱猫之情。

(引导学生想一想猫的叫声“长短不同,丰富多腔,粗细各异。”使作者觉得自己是在欣赏什么?)(乐曲,体会爱猫之情)

指导朗读:现在我们看,谁能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找同学朗读)

(4)老舍爷爷家的猫性格这么古怪,你喜欢它吗?你喜欢它的那些性格?

生:我非常佩服猫的勇猛,它“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生:小猫很有趣,路还走不好,玩起来可是“没完没了”,“撞疼了也不哭”,活像个顽皮的小男孩。

生:我特别喜欢小花猫的天真、淘气,你看它“抱着花枝打秋千”,玩得多开心!

师:一只猫,老舍先生用如此富有深情的句子把它描述得栩栩如生。这一切都来自于老舍先生对于猫真挚的感情。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饱含深情的文章吧!

师引读:

师:说它老实吧,……什么事也不过问。

生:可是,……它也不肯回来。

师:说他贪玩吧,……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生:可是,……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五)扩展延伸,培养能力。

老舍笔下的猫,充满了灵性,真是惹人喜爱,今天语文小博士又给大家带来礼物,看看哪组能赢得到这顶博士帽呢?(出示课件)

(1)第一自然段先写大花猫老实,再写贪玩,最后写尽职,这个顺序能条换吗?

(2)为什么不先写小花猫,而是先写大花猫?

(3)这篇课文原来题目是《猫》,后来为什么改成《我们家的猫》?

同学们,小组合作展开丰富的想象吧!(讨论后自由发言)

(六)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就能像老舍爷爷那样——不但发现美,欣赏美,而且能创造美,愿同学们都能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

七、板书设计:

我们家的猫

(老实)(贪玩)(尽职)

(古怪)(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

(胆小)(勇敢)

喜 爱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战役、占领、进攻、枪弹、愤怒、艰巨、牺牲、顽强、暴风雨、规定、胸膛、报仇、惊天动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体会比喻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4、学习英雄的优秀品质,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步骤〗

一、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历史背景及课文人物

1、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语文课本上曾经学过了很多的英雄人物的事迹,最佩服哪位英雄人物?”让学生列举一些英雄的人物和他们英雄的事迹;然后让学生归纳这些英雄人物的相同点;最后老师给予肯定:黄继光也是这些英雄人物中的一个,他们都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都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以及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

(这样导入新课,对于学生理解“国际主义精神”有一定的帮助。)

2、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你对黄继光有哪些了解?对上甘岭战役又有哪些了解呢?请你谈谈。学生自己介绍。

黄继光1930年出生在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农的家庭里,小时候给地主当长工,受尽了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1950年黄继光加入民兵,第二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光荣牺牲。 介绍上甘岭战役: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1952年10月14日,侵略朝鲜的美军向上甘岭阵地发起进攻。中国人民志愿军给予坚决的回击,阵地多次失而复得,战斗异常激烈。经过反复争夺,我军收复了已失的阵地,于11月25日胜利地结束了战斗。这次战役历时43天,歼灭敌人二万五千余人。黄继光就是这次战役中涌现的特级英雄。

二、听课文寻音,思考

这篇课文写黄继光的一件什么事?

明确:本文写了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而壮烈牺牲的事。

三、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⑴我军进攻屡次受挫。(引导学生读“突然,敌人的一个火力点凶猛地射击起来,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压了回来。”这里的“突然”说明火力点是原来没有发现的,因而没有被火炮摧毁。“屡次”、“都被压了回来”说明敌人火力很凶猛,我军进攻阻力很大。)

⑵时间紧迫。(引导学生看第3自然段文开头“东方升起了启明星”,“已经四点多了”,说明此时高黎明时间不远了。)

3、我军在进攻597.9高地主峰时,受到敌人火力点的疯狂阻击,时间紧迫,必须很快拿下火力点,才能攻下主峰,取得战斗的胜利。情况这么危急,黄继光怎么做呢?请默读第3自然段。

⑴看到这种情况,黄继光是怎样做的?

(主动要求指导员把拿下火力点的任务交给他去完成。)

他是怎样说的,找出书中句子读一读。

⑵展开讨论,针对黄继光说的话,想想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明确:当时,黄继光想的是整个战斗的胜利,要巩固战士们浴血奋战的成果,否则这些天的心血都将白费。还会想,自己一定要完成任务,哪怕用生命去交换。

这种想法,这种信心力量来自什么?

(这种信心和力量来自对朝鲜人民的爱、对祖国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根。)

那么,黄继光说这句话时的语气应是怎样的?

(坚定、充满信心)

⑶先指名学生用坚定的语气读这两句话。后请学生勇敢地走到讲台前,把教师当作指导员,请求这个任务。教师如课文中所说,紧紧握住“黄继光”的手说:“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4、请学生用四个字概括本段的内容。

(主动请战)

5、黄继光接受任务后,是怎样执行任务的?

教师范读课文4、5自然段。

⑴提出自学要求:画出这两段文字中最使你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使你感动?

⑵学生自学课文。

⑶组织学生讨论下列句子:

“啊!黄继光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思考:①黄继光在什么情况下站起来了?

黄继光是在一个战友牺牲,一个战友负伤,只剩下他自己一个人,而且又在身负重伤时面对敌人的密集子弹站起来的。

②找出说明黄继光已身负重伤的'词句,分析黄继光站起来的困难。

“肩上腿上都负了伤”、“用尽了全力”、“艰难”、“挪动”,说明黄继光是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坚持前进的。“挪动”说明爬得很慢。即使爬得很慢,而且要用尽全身的力量,但是他仍在前进。

③“前进,前进!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这里的数字和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说明黄继光每前进一步都要用尽全身的力量。他的前进是多么不容易啊!

④小结: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连挪动都很困难的黄继光居然站起来了。多么顽强,多么了不起啊!多么令人感动啊!作者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表达了这种感情。这三个感叹号表示什么意思?

第一个的“啊!”是惊讶的意思,黄继光能站起来,出人意料。第二个着重讲,连挪动都很困难的黄继光居然站起来了。多么顽强,多么了不起呀!多么令人感动啊!作者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表达了这种感情。

⑷指导朗读这一句话,要求读出当时黄继光顽强战斗的精神,读出对黄继光的敬佩之情。

⑸小结:课文第4、5自然段表现了黄继光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坚持战斗的顽强精神。请同学们读这两段课文,要读出黄继光英勇、顽强、坚持战斗的精神。

⑹学生读第4、5自然段。

6、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第4、5自然段的?

7、请你用这种学习方法学习第6自然段。

⑴最令人感动的句子是“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⑵这句话为什么感人呢?

①黄继光在什么情况下又站起来了?

明确:黄继光在“身负七处重伤,已经没有一件武器”、“天决亮了,规定时间马上到了”的情况下又站起来的。

②这时,黄继光想到什么?唯独没有想到什么?

明确:黄继光想到指导员对他的信任,想到战友的安危,祖国人民的嘱托,朝鲜人民的解放,惟独没有想到自己身负重伤,自己生命的安危。

③想到这里,黄继光全身进发出无穷的力量,他怎么做?

(全班齐谈第6自然段末句。)

④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最后英勇献身了,这表现了他怎样的一种精神?

明确:表现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

⑶练习朗读第6自然段。

8、战斗的结果怎样?请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⑴战士们为什么能这么快拿下597.9高地?

明确:战士们在黄继光大无畏的精神鼓舞下,情着为黄继光报仇的信念,所以很快占领了597.9高地。

⑵小结:黄继光用自己的身体为战斗的胜利铺平了道路,他所在营夺取了胜利。

9、仿照第3自然段总结小标题的方法,总结4、5自然段和7自然段小标题。

明确:执行任务英勇献身(壮烈)

取得胜利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比喻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2、学习英雄的优秀品质,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黄继光是在什么情况下主动请战?他是怎样主动请战的?

2、黄继光是怎样执行任务,英勇献身的?

二、指导分段,概括段意

1、文章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明确: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2、文章该怎样分段?每段各讲什么内容?

⑴学生分组讨论。

⑵讨论后归纳:

第一段(第1自然段)黄继光所在营接到攻占597.9高地的战斗命令。

第二段(第2至3自然段)黄继光向指导员请战,指导员答应了他的要求。

第三段(第4至6自然段)黄继光顽强战斗,最后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胸膛堵住了敌人枪口而壮烈牺牲。

第四段(第7自然段)黄继光所在营攻占597.9高地,夺取了胜利。

①黄继光顽强战斗的精神和英勇献身的精神令人感动,令人敬佩,请从文中打出最能打动人的语句或段落,体会其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读。

②指导学生上讲台前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欣赏并评议。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是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让学生查找资料,要是现在要打捞这八只铁牛,你有什么办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聪明、勤劳、勇敢的民族,为世界人民所称颂。我们已经知道的张衡、李时珍、茅以升等人对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一个发生在宋朝的历史故事,大概了解了当时出色的工程家怀丙的事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捞铁牛》,看看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打捞上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指名说。

2、小结:这篇课文主要讲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的事。先讲捞铁牛的原因;再讲准备工作;最后讲怎样捞铁牛。

三、指导学习,点拨解疑。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为什么要捞铁牛?

板书:大水冲牛

2、点拨:要捞起这八只铁牛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指名说。

据文件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带上感情读出来。

3、引导学生理解人们正在议论纷纷。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想象他们在议论些什么?

4、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了一句什么话?你能从课文里把这句话找出来吗?用划出来。

5、从这句能看出什么?(和尚有了捞铁牛的办法,而且这办法跟水有关系)

板书:叫水送牛

6、指导朗读: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看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

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自信和智慧,用胸有成竹的语气读。

(二)、学习第3自然段。

过渡语:每只铁牛都重达万斤,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怀丙为此做了四项准备工作。

1、请默读第二段,找一找哪4项准备工作?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步、第二步等或先、然后等)

2、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读一读,把表示这4项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检查落实,指名说。)

3、讨论:

和尚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

第一项准备工作是什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然后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把这项准备工作概括出来。)

板书:潜水摸牛

其他三项准备工作是怎样的?能不能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出来?(先让学生按四个小组共同研究,然后在全班交流)

板书:大船装沙

并船搭架

粗绳拴牛

3、怀丙做四项准备工作,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4、男、女生轮读读第3自然段,你一句,我一句。

5、小结:回顾四项准备工作,我们感受到四项准备工作做得认真和周密,准备工作出色。

(三)、学习第4~6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捞起第一只铁牛?

2、先请同学讲,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3、课件演示捞铁牛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拔出淤泥。

4、全体朗读这段话,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板书:铲沙拔牛

5、思考并讨论: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先让水手使劲划船把铁年拖回岸边,再让众人拖牛上岸。指名说。

6、思考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分别用四个字慨括出来。

板书:划船拖牛

众人拖牛

7、怀丙几次利用水的浮力?他能把铁牛捞上来,在哪个字上下了工夫?

过渡语:和尚才捞起一只铁牛,还有七只铁牛呢?哪里写到了?为什么不具体写?(详写和略写)

7、齐读第六自然段。

四、引申提高,鼓励创新

1、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他打捞铁的办法确实好,不过,他捞一只铁牛需要铲掉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就得向黄河铲入16船泥沙,你们觉得有没有问题?

(学生讨论,广泛发表意见,教师概括:

①污染河水

②可能造成水道阻塞

③浪费泥沙

④不方便,不快捷)

2、那么就当时的条件水平,你是否想到改进的方法,既能捞铁牛,又环保、又方便?

(再次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①准备四只大船,两两并船搭架。

②泥沙装入大麻袋,装到两只并好的船上。

③水手们只需将装有泥沙的大麻袋搬到另外的两只船上。

④将铁牛拖回岸。

⑤船循环往复,就能很快捞回八只大铁牛。)

3、要是现在要打捞这八只铁牛,你有什么办法?

(结合课前查阅、搜集的资料、交流汇报。教师也可适当介绍几种现代打捞方式,如:浮筒打捞,浮吊打捞、混合打捞和解体打捞等)

五、总结、谈话、鼓励不断思考,不断创新。

1、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

点拨:

洪水冲走了铁牛,冲毁了浮桥,水可恨吗?怀丙和尚从这田里看到水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实际上是什么意思?怀丙和尚看到水有利的一面。他几次利用水的浮力?

(他既看到水有害的一面,也看到有利的一面,说明他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有一种科学的态度。)

2、你认为是水的力量大,还是人的力量大?说明了什么?(水的力量大,人有智慧,可以利用水,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力量更大。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3、讨论:你觉得怀丙和尚这个人怎样?你会怎样评价他?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

六、朗读课文。

《捞铁牛》课文

宋朝时候,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黄河两岸的八只大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

洪水退了,浮桥得重修。可是笨重的铁牛陷在河底,有哪个大力士能把它们一只一只捞起来呢?人们正在议论纷纷,一个和尚说: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和尚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然后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船停稳了,他再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得紧紧的,用结实的木料搭个架子,跨在两只船上。又请熟悉水性的人带了很粗的绳子潜到水底,把绳子的一头牢牢地拴住铁牛,绳子的另一头绑在两只大船之间的架子上。

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船上的泥沙铲光了,铁牛也离开了河底。和尚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让水手们使劲把船划到岸边,再让许多人一起用力,把水里的铁牛拖上了岸。

和尚用这样的办法,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一只一只地拖了回来。

这个和尚个叫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

[北师大版第六册课文]

宋朝的时候,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河两岸拴住浮桥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

洪水退了,马上要重修浮桥。可是有哪个大力士能把那么笨重的铁牛捞起来呢?人们正在议论纷纷,一个和尚说:我来试试看。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和尚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铁牛沉在哪儿。他让人准备两只很大的木船,船上装满泥沙,慢慢行驶到铁牛沉没的地方。船停稳了,他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得紧紧的,用结实的木料搭个架子,跨在两只船上。又请熟悉水性的人带了很粗的绳子潜到水底,把绳子的一头牢牢地拴住铁牛,绳子的别一头绑在两只大船之间的架子上。

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渐渐地少了,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铁牛一点儿一点儿地从淤泥里向上拔。船上的泥沙铲空了,铁牛也离开了河底。和尚让水手们使劲划桨,两只大船终于把水里的铁牛拖回到岸边。

和尚用同样的办法把一只一只大铁牛都拖了回来。

这个和尚名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