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2025/11/21教案

此篇文章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召集、骆驼、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词语;正确理解“密密麻麻、连绵不断、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师父(画师)的话,来体会小徒弟画的巧妙之处。

【教学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

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考考大家,同学们敢挑战吗?谁来说说,全世界通用的话是什么话?妈妈最讨厌什么蛋?(电话、人话、妈妈 鸭蛋、捣蛋、笨蛋、坏蛋 )

师: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也都是自己的想法,老师引入这一问题,是想告诉大家:有时候思考问题,不妨换一个角度,想别人没想到的。(板书课题,齐读)

【教学反思】这样一种富于情趣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兴趣,活跃了思维,更是契合了本单元的主题——多动脑、思考问题,让学生能在一种正确的导向下进入到对本课的学习中。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

2.听课文录音,概括文意:

师: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自由答)

课文主要写了一位画师想考查(),看谁能在同样大的纸上画出( )。最后( )的画得到了画师( )。

【教学反思】在这里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概括内容,让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内容有个了解。从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来看,这个对他们并不难,只是后来在老师的评课中得知,其实此处可以不用填空形式概括内容,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根据概括内容的方法,自己来概括,或者给学生提供一些词语,让学生选择部分词语来概括。

概括课文内容是高年级学生的一个重要能力,从三年级下学期我们也需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在此向学生慢慢渗透概括的方法。

三、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默读课文,找出三个徒弟的画的不同表现意图,并圈出重点词语进行说明。

2、交流阅读感受,重点感知三位徒弟的画面。

(1)大徒弟画了什么?他想怎样表现骆驼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指名读(板书:密密麻麻 画满)

猜想:大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他想怎样表现骆驼的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板书:许许多多 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3)三徒弟怎么画的?画了几只骆驼?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板书:两只)

指名读后问:小徒弟画的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教学反思】此处是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的,合作中为学生提供了表格,让学生在合作完成表格中明确三位徒弟各自是怎样画骆驼的,并能通过圈画关键词,体悟情感,进而读出骆驼的多。

3.看了这三幅画,你觉得谁画的骆驼最多,那师傅又最欣赏哪位徒弟的画呢,你从哪里知道的,请把它找出来。

4.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不明明是大徒弟、二徒弟画的多吗?师傅又是怎样解释的呢?

你们看这幅画,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fú)的群山里走着,若(ruò)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qià)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5、引入师傅的话,你明白了,两位徒弟明白了吗?你从哪个词看出,恍然大悟的意思是?

6.总结:小徒弟的画,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替了无限的可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而大徒弟和二徒弟,他们画骆驼受到了纸张的限制,数量有限。

板书:创新,奇特(以少代多)

7.假如你也是其中的一员,你能否比小徒弟画得更妙?

【教学反思】在此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从课堂反应来看,还是有部分学生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的,但是一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行的。这也让我觉得平时我们在学习中,应多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为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供各种可能的学习资料和资源。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1.联系我们学过的课文,有没有想别人没有想到的这样的课文。

2.说说你有没有想到过别人没想到的事。

3.拓展古代故事

以诗作画的故事:

宋太祖——踏花归来马蹄香

4.总结:通过课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生自由答)

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 密密麻麻

考画多 二徒弟 许许多多 创新精神

小徒弟 一只……另一只 以少代多

【教学反思】此处意在让学生能从课堂拓展到生活,从课堂走到课外,但是课堂上发现学生在此能说的话是不多的,一与他们自身的经历有关,二与孩子的课外阅读少有关,所以平时我们应丰富孩子们这两方面的内容。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简介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是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选学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难点: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谁能讲一讲大家都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指名讲故事,要求讲得清楚、简洁。

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或者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3、用课件出示填空,来帮助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3、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4、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5、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6、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评小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7、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8、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9、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10、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11、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12、完整地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1、引言: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做画。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课件出示: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2、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总结道理:

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六、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

很多

二徒弟

许多

小徒弟

两只

以少代多

(妙)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3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画师最后所说的那段话。

教学难点:理解画师最后所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卡片、挂图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时间

一、导入:

1、有一位画师收了三个徒弟。有一天,画师出了一个题目,让他们在同样大小的一张上画骆驼,看谁画得多?徒弟们想了一会儿,便画了起来。到底谁画的多,请你来读一读《想别人没想到的》。

2、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分

二、初读

1、第一遍阅读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注释或字典,正确朗读课文。比比谁最先达到要求。

检查:

(1)恰好 连绵起伏

(2)有一天,画师把三个徒弟召集在一起,要考考他们。

原来,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进行评价。

2、第二遍阅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的朗读两则寓言故事,比比谁读得最好。

检查:每人读一句,读得最好,做到正确流利的学生免做当天的'朗读作业。

学生自由读、集体读、比赛读

学生自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做到正确流利。

扫清文字障碍,能过读准生字生词。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过正确的断句停顿。

8分

三、自学

要求: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批。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帮助学困生。

学生自学课文,进行画批。

(1)不懂的地方 画横线打?

(2)查字典,简单注明意思。

(3)根据书中的提示自学。

(4)读后想法或感受。

帮助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兴趣。

8分

四、读中悟、悟中读

1、学生根据自学情况进行交流。

教师注意听学生发言,对于问题要及时引导。

2、补充:

(1)在巡视中发现的比较好的学习方法或理解。

(2)三个徒弟是怎样画的?

(3)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再读课文,体会课文为什么用“想别人没想到的”这个题目。

学生提出自己在自学中产生的疑问,学生之间互相解答。同时记下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用三种不同的线段画。

分段读课文。

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互学有价值的问题,学习他人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读中悟、悟中读的习惯。

15分

五、练习

1、找出描写山峰的词语。

2、词语替换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4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1、喜欢猜脑筋急转弯吗?

(1)小明站在18层楼高处往下跳,却安然无恙,这是为什么呢?

(2)小明的爸爸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叫大毛,二儿子叫二毛,三儿子叫什么?

2、看来难不到你们,再来出一个难一点的题目: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是单眼瞎和瘸腿(腿长腿短的问题)。有一天,国王请了三个人来给他画像。如果是你,你该怎么画?

第一个人的画出来,把国王画的很完美,眼不瞎,腿不瘸。国王一看,被定了欺君之罪,被砍了头;第二个想了好久,就全如实画出来,国王看到一个这么丑(单眼瞎和瘸腿),很不高兴,一怒之下,把他也砍了;第三个人很聪明,只见他的画上画了国王穿着一身打猎的服装,英姿飒爽,单腿踏在一块大石上,眯起一眼在瞄准打猎。国王看了非常高兴,赏了这位画师。

3、第三个人为什么能得到国王的赏赐呢?

他在不违背事实的情况下,想了别人所没有想到的。(板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一)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二)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三)过渡: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四)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

(1)出示句子: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谁来读读,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

(2)如果你是大徒弟,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画?

(3)对自己的画,你满意吗?——读读有关句子。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

出示句子:他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指名读。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呢?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

指名说,板书:只画山、两头骆驼

(1)面对这一幅画,我们来听听画师是怎么评价的?

出示: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他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自由朗读句子。

(2)小徒弟究竟怎样把这数不尽的'骆驼画下来的呢?请看插图。

数数骆驼,真是奇怪了,我们一下子就数出了,这是为什么?

说得多好呀,浮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不尽相同的画面,怪不得小徒弟会得到画师的啧啧赞叹。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骆驼的话,就叫做——(若隐若现!)

(3)比较句子

4、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最后一段)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5、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6、齐读课文:下面,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7、小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限的,小徒弟不但画法简洁,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却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让我们一起读读画师的话。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2、讲故事:宋代的徽宗赵佶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有一次考试,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画“藏”《深山藏古寺》

(到了揭榜那天,第三幅画却被列为佳品,大家围着欣赏,并且同声称赞不绝.

(1)第一幅画:画面中露出寺庙一角,便不是深山所藏了,藏应该是看不见的;

(2)第二幅画:一个和尚在奔走,也可以解释是云游或在赶路,不能说明山中有寺。

(3)第三幅画: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了。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烧茶煮饭,洗衣浆衫,这就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庙是座破败的古庙了。庙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

此画列为上品,因为深得题意,“藏”字,通过到山间去挑水的老和尚,清楚的点出;深山有古寺。

3、 试一试: (老师这里有一道画题,想考考你们,你们有没有信心?) 画“风”

五、板书设计: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骆驼 不满意

画多 二徒弟──画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只画山、两头骆驼 称赞 创新 以少代多(妙)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5

【教材简介】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位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创新思维的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课文的题目也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学情分析】

三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在前面三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掌握了默读方法,能边读边想,抓住文中主要人物的描写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自主探究,在学习中巩固和提高。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感悟小徒弟的'创新精神,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才能有新颖的思维。

3、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关键的语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难点:理解小徒弟画的蕴意及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一张白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考题都是一句诗,让考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这里“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考生们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他画了几只蝴蝶飞舞在奔走的马蹄周围。假如你是皇上,你觉得哪幅画画得最好呢?为什么?

2、导入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3、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自读自悟

1、整体感知课文,出示读书要求。

(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概括提示。

2、汇报交流。

三、细读感悟,理解课文

1、出示默读要求,自读自悟

(1)画师给徒弟们出了一道什么考题?

(2)他的三个徒弟分别是怎么画的?请用不同的符号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作画的句子。

2、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第一个问题汇报交流(指名回答,相机朗读)

(2)第二个问题汇报交流(指名回答,相机朗读)

①大徒弟是怎么画的?要读出“多”,强调重读哪些字词,指导读。猜猜大徒弟是怎么想的,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②二徒弟是怎么画的?多吗?从哪里看出多?猜猜他又是怎么想的?

③出示小徒弟的画,你看到了什么?

3、比较三幅画,哪个徒弟画的最多?

4、当画师面对三幅画时,他是怎样的表现?想一想: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是偏心还是另有原因?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出示画师的话)

⑴指名读。

⑵理解画师的话。(解释“若隐若现”)

6、现在你能明白画师为什么会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吗?从哪个词看出来?(恍然大悟)

7、你还有没有其他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

8、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呢?(学过的课文: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爱迪生救妈妈等)

四、总结全文,领悟启示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6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课件1)

1.(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张纸上画风,你会怎样画?(生答)

2.大家说的都有道理,画画贵在创新,做事情也贵在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在一张纸上,画出尽可能多的骆驼的。(板书课题:12、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预习课文。

请看学习目标,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学习目标来学习课文。先看预习要求,下面我们结合课文导读部分和预习要求,开始预习课文。(课件2.3)

抽查重点词语的认读情况。(课件4)

(三)学习课文。

1.初读感知:下面我们开火车读课文,每个人读一句话,要求边读变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听了同学的朗读,你想说些什么?

课文里出现了哪些角色?他们是什么关系?(生答)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你的答案和同桌交流一下。(课件5)

2、细读感悟:自己再读一遍课文,用横线画出画师称赞小徒弟的话。读完之后,和同桌交流以下问题:画师的三个徒弟分别是怎么画骆驼的?(课件6、板书)三个徒弟谁画的骆驼最多?画师是怎样称赞小徒弟的画的?(课件8)

3、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课件9、板书)

(四)拓展延伸。

1.阅读拓展材料,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小故事呢?说一说。(课件10)

2.平时,你是不是也做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举例说一说。

(五)总结全文。(课件11)

(六)作业设计。(课件12)

(七)板书设计: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徒弟 画师

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不满意

二徒弟——画许许多多的头 不满意

小徒弟——画山、一只骆驼、半只骆驼 称赞

(动脑、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