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教学设计方案

2025/11/21教案

此篇文章教学设计方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新词。

2.理解重点句

(l)“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穷人夫妇的心灵之美。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感情朗读,激发学生情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课文。展开想象,以升华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点。

2.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是难点。

(二)疑点

体现桑娜内心矛盾的重点语句。

(三)解决办法

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教师穿插感情描述,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读自悟,勾画重点词句,质疑问难。

2.小组讨论重点问题。

3.感情朗读课文,表现主人公心灵美好。

4.续编《穷人》这个故事。

教具准备:

自制Flash课件、Internet网络、提供学生上网帐号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理清文章,感知形象。

1.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初学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用一、二句话说一说。

[预设]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桑娜和她的丈夫虽然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但仍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这样一件事。

二、深入课文,读中悟情。

(一)师:请自由朗读课文的1-7自然段,看看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都会有哪些感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写感受、找问题;

2.师巡视,并于个别学生交流。

[预设]

感受:A、贫穷B、勤劳C、辛苦(危险)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朗读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和桑娜为丈夫担惊受怕的句子。

[练习]

(出示课件)学生进行练习。

师小结。

三、读悟结合,感受美德。

虽然他们的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但还是毅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难道他们没有想到今后的生活吗?

1.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快速默读课文,用曲线画下来。

2.生讨论、交流。

3.指名读课文,师相机作朗读点拨。

4.谁来说说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5.学生交流

四、总结升华。

1.小结全文。

2.总结升华。

板书设计:

穷人

[个人简历]

田科,男,本科学历,1994年参加工作。小学高级语文老师。中央电教馆“远程项目学习”骨干教师。甲骨文教育基金会世界教育专家组成员。多次在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并有多篇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并获奖。现着力进行“协作式小组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研究,课题项目获全国合作学习一等奖。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第一课时

目的: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的大和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几幅画,你们想看吗?请你仔细观察,看看图上画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知道这图上画的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这是颐和园里的美景。(板书:颐和园)指导读音和写法,请你看老师写颐字,写这个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习其它生字时,你也应该这样,想想应该怎样记着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你想从文中了解什么呢??好,就让我们一起读书,讨论,弄懂这些问题,看看从哪里可以看出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学习课文,通过读书,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1.请同学们自由读书,拿着笔,可以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号,画出生字词,你喜欢的词语,读懂的和不懂的地方。通过读书,你读懂了什么?(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的大和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请你再次读书,把作者带大家游览的地方画出来。(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细细游赏吧。你喜欢哪一处景物就来读那一段,想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颐和园的大和美?你就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4.你喜欢哪一处景物?为什么喜欢?你从哪里读出了大和美呢?

5.指名发言,读出句子,说说从哪里体会出来的,(相机理解词语意思,换词体会用词的准确:滑过,游过。点明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你能读出来吗?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指导读书)

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读书,知道了到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处处有美景,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的确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可作者为什么先写长廊,再写万寿山,最后写昆明湖呢?他为什么这么写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

三、布置作业:

同学们,颐和园那么美丽,可还有许多中外朋友不知道,我们国家在开拓旅游产业,旅游局希望能在电视上做做这方面的广告,请你们课下帮忙设计个广告词,能吸引广大游客,说出颐和园的特点。你们愿意吗?好,比比看谁的广告词写的好。

第二课时

目的':

体会中心,学习写法

体会中心,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介绍景物的方法。

1.同学们,颐和园是个大公园,为什么作者只带我们游览这些地方呢?(生自由发言,能说出这些景物有代表性,能突出颐和园的大和美)作者怎样写出颐和园的大和美呢?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你觉得这样介绍好在哪里呢?你能当一个小导游,来带领大家游览颐和园吗?

3.想开去:和作者一起游览了颐和园,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用上书中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

作业:你能这样来介绍我们的校园吗?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学会3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教学设想:本课主要让学生在老师巧妙的点拨、指导下,借助生活经验、直观演示,自觉产生情感体验,读中自悟,以读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这些生字词,你还能响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开火车读,齐读)

3、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

4、寇准和先生一起去登华山(师画华山图),他们艰难地爬上了山顶(贴人物图于山顶上),你们看看图,觉得华山怎么样?(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二、学习第二段

1、听老师读第二自然段,小朋友们一边听一遍找找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华山很高?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华山的高?

A:出示:啊!华山真高哇!指导读好这句话。(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来。)出示华山图:看,这就是华山,有1997米高,500多个咱们这个教室那么高。看了这么高的华山,相信这句话现在你一定能读好!谁来读?(你读得真好,把华山读得那么高!)

你能换一个说法来表示华山的高吗?”啊!!”

华山那么高,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呢?老师这有几个,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B: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这么长的路,这么高的山,爬上去一定非常(吃力、困难、累、不容易……)书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得真好,奖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

过渡:华山很难爬,但爬上去以后会看到一番美景,是什么呢?

C: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齐读

师画远远近近的.山,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山,有的远,有的近,有的高,有的低,错落有致,此起彼伏,谁来读好这个词?指读,齐读

学到这儿呀,宋老师有个疑惑了:这些远远近近的山原来也是很高的,为什么在这儿就变得矮小了呢?交流

让我们来读好这句话,再次体会一下华山的高大!指读整句,齐读

D: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这太阳应该在哪呢?(贴好太阳图)为什么贴在这儿呀?读读句子,太阳离得那么近,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摸到一样。白云贴哪儿呢?小朋友,你们的腰在哪儿呀?山腰间就是在山的中间部位。

贴一朵白云,够了吗?为什么?(朵朵白云)继续贴

指读,齐读

3、谁能连起来把这段话读好?

男生齐读。师评:谢谢小男子汉们!你们让我们都看到了高大挺拔、气势磅礴的华山!女生齐读。师评:女小朋友也了不得!把华山雄伟壮丽的样子也读出来了!让我们一起来。(齐读)

4、读得真好!奖励你们看几幅华山的风景图。(展示图片)看到这些美丽的华山图,我看到许多小朋友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声,这就是——情不自禁啊!看完后,你想怎样来赞美华山?

站在华山顶上,你除了想赞美华山,你还想干什么?

5、小寇准看到这样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一首诗(出示)

教师范读,学生闭起眼睛仔细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们想来吟诵一下吗?齐读古诗

那你读懂这首诗的意思了吗?聪明的孩子已经发现:来课文前面都告诉我们了。

“更无山与齐。”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哪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想到了哪一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下面让我们男女生合作一下,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诗意

可老师有几个不明白之处要请教一下在座的小朋友,“举头”是什么意思呀?“回首”呢?谁来表演一下?谢谢你的帮忙,现在宋老师可明白啦。

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都让我们感觉到,华山真(高)啊!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配乐读诗,指导读出韵味。)

过渡:小寇准写这首诗时才7岁,怪不得先生要连连称赞了,那寇准的先生是怎么说的?

6、谁能学学先生,夸夸寇准(注意手势和点头动作)

7、同桌合作,一个当寇准吟诵古诗,另一个当先生夸夸寇准。自己练,上台表演。

8、这样朗诵、赞美的语气就叫“咏”(板书),所以我们课文的题目就叫……《咏华山》。读两遍课题

9、配乐齐背古诗四、课外延伸1、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名山?(课件)

2、许多大诗人在游览完我国的名山后留下来许多古诗,今天宋老师送给大家《题西林壁》,这是我国唐朝的大诗人杜甫游览完庐山后写下的。

师配乐朗读,自读,齐读

五、学习生字

1、出示:齐,与。

2、想想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3、指导书写。师范写、生描红、临写。

4、反馈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会认读7个生字。

2、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教育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教育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主体,创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丰富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愉快识字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准备】

CAI课件、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认读生字,理解课文内容,领悟遇事要动脑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以歌曲内容导入新课。

(板书:风)

2、引导感受风的特点,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在活跃气氛中进入课堂学习。

2、感受风的特点,畅所欲言,产生兴趣,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引导进行“认朋友名”活动,集体认读带拼音的生字、词语。

2、去拼音认读生字词语,以交朋友的形式读词语。

3、引导“魔方生字对对碰”活动,巩固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

4、引导应用词语,同时介绍识字方法,并组词语巩固对生字的掌握。

5、个别学生领读名字,初识生字。

6、进行“交朋友”巩固认读词语。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xxx,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7、在“魔方生字对对碰”游戏中巩固生字。(运用自己制作的生字魔方共同玩“你说我指”的游戏。)

8、练习应用词语,介绍识字方法。

三、读文感悟,领悟交流

1、组织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朗读理解第一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画”的美丽。

3、朗读课文,自主学习:

学习要求:

认真读课文,你喜欢谁的画?

你从哪里感觉到风了?找出相关的段落重点学习。

(教师巡回参与,相机点播)

4、交流汇报,突破重难点:

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抓住重点词语,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课件、板书);

重点理解“飘、转、弯、斜”等动词,

指导朗读重点句子,在朗读中感悟。

5、师生共同小结:

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直接画出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画风中事物的变化来把风表现出来,使人感到画中有风。

6、引导学生再读全文,展示自己的理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初步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朗读第一段,感受“画”的美丽。

3、明确要求,自主学习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认真研读。

4、与全班同学交流,汇报学习成果,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通过朗读感悟,深入理解课文。

5、与教师一起共同小结。

6、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展示朗读。

四、创造体会,拓展延伸1、引导拓展口语练习:

说一说:

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

我说:“是风,风把()吹得()了。”

2、唱一唱:

以练唱儿歌的形式,再次回顾学习内容,丰富学习活动

3、想一想、画一画:

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

引导先说,课外画出。

1、进行拓展口语练说,联系生活实际,发散思维,锻炼语言组织和口语表达能力。

2、试唱儿歌,感受课文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

3、创造思考,想想说说、画画,延伸课外。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设计方案(集合15篇)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常常需要预先准备方案,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材说明】

课文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坚持用自己的劳动来获得食物,得到人们的赏识和接纳。他的为人与尊严,后来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课文表达了人要自食其力,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维护个人的尊严和做人的原则。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同时使学生从哈默的故事中受到教育,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学会其中14个,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尊严、逃难、款待、显然、狼吞虎咽、例外、苍白、骨瘦如柴、需要、灰暗、喉结、赞赏、思量、惬意、僵硬、许配。(认知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思想感情。(能力目标)

3、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懂得按劳取酬的道理,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德育目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懂得按劳取酬的道理,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2、难点:

理解杰克逊对女儿说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尊严”的人生格言、小故事。

2、风雪声的录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播放风雪大作的声音),老师动情地描述: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刺骨的北风无情地逼迫着路上那一群衣衫褴褛的逃难人,他们一个个面呈菜色,忍着饥饿,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艰难地前进……同学们,此时你们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发言。

2、同学们都感到寒冷饥饿在侵袭这群逃难的人,在这样冰天雪地,风雪交加的时刻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呢?(他们需要食物、衣服、炉火)是呀,如果此时给他们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食物,他们一定会一扫而光。可是在这群逃难的人中有一个年轻人却拒绝了这份极需要的食物,这到底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尊严》。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分自然段检查读课文,思考:

这篇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了什么?(这篇课文先写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人,然后写哈默拒绝杰克逊地热情款待,坚持靠劳动获取食物,最后写哈默得到人们的赏识与接纳,后来成了石油大王。)

三、自读自悟,体会内涵

1、这个故事非常感人,课文中主要讲了哪两个主人公?(哈默、 杰克逊)

2、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这两位主人公之间故事?(2~5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找出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三次对话,并用笔在书中标注出来。

指名分别读三次对话。

3、自主学习第一次对话: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次对话,想一想,这个年轻人给留下什么印象?是通过哪些语句感受到的?用笔在书中画一画。

学生自由读课文,再书中画出来。

指名回答:

生:我是通过“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感受到他很憔悴,而且缺乏营养,他是多么渴望食物啊!

生:我是通过“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这里的“仰起头”我感受到年轻人对杰克逊大叔的尊敬。还有他和杰克逊大叔平等的对话,不因为自己是逃难者就瞧不起自己。

生:我是通过“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这句话中感受到年轻人尽管饥饿,但他的态度很坚定,吃饭必须做活儿。

师:作者从年轻人的外貌、动作、语言来对这个年轻人进行了描写,同学们也抓住了年轻人的外貌、动作、语言来体会课文,从第一次的对话中你认为年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不愿意占别人便宜,不是不劳而获的人。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师:那年轻人说话时应是什么样的语气?同桌之间互相练读。

学生同桌互读,小组分角色朗读。

4、合作学习第二、三次对话:

当年轻人听到杰克逊大叔告诉他没有活需要做时,年轻人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第二、三次对话。在这两次对话中,年轻人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是通过哪些语句感受到的?用笔画一画。

小组讨论,在书中画一画,议一议。讨论后在班上交流。

⑴ 汇报第二次对话:

生:“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我认为他此时心里很矛盾,他很饿,真想大吃一顿,可是他又不能不劳动就吃饭。

生:我通过“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事物!”感受到尽管他很饥饿,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要不劳而获,宁愿忍受挨饿。

生:我通过“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感受到年轻人很失望。当年轻人知道自己没活干时,他此时的心里很失望,因为没有活干就吃不到饭,所以目光才变得灰暗了。

师:通过我们自学了第二次对话,你对年轻人又是怎样认识的?

生:我认为年轻人是个坚定的人,不决定就不改变的人。

听老师范读年轻人说的话,三个“不”字加重语气。听了老师的范读你体会到什么?(年轻人坚定的语气,表明立场、态度坚定)

学生同桌练读,指个别组读。评读。师生分角色读,互评。

⑵ 汇报第三次对话:

杰克逊大叔为了能让年轻人早点吃上早饭,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可是,年轻人接受了吗?哪一组愿意汇报第三次对话。

生:“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年轻人说话时的语气特别坚定,一定坚持要先付出劳动,才吃别人的东西。

生:我通过“年轻人也蹲下来,轻轻地给杰克逊大叔捶背”感受到年轻人特别有耐心。尽管这是镇长安慰他才安排给他的,而且又是简单的`工作,但他一点也没有应付,而是极其认真地对待。

生:年轻人由站起来到蹲下去,再捶背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他的尊严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可以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

师:这时,在你的心目中,年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他是一个有志气、自强不息的人!

师:那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学生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师生互评。

5、由读到演,体会内涵:

⑴ 三次对话我们已经分析完了,你对年轻人也加深了了解,那么请你加上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读一读、演一演这三次对话。

学生在小组内练习,指两组上台表演。

师生互评。

⑵ 同学们演得真棒,充分表现了哈默坚持靠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这就是做人的的尊严。(板书:尊严)正是由于哈默的高尚品格深深打动了杰克逊大叔,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正是对他高尚人格的肯定和赞扬。

齐读杰克逊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你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虽然这个年轻人现在什么都没有,但他有尊严,他会成为富翁的!

生:他诚实劳动,讲究做人的原则,自立自强必将决定他拥有一切。

生:他现在是精神上的富翁,因为他具有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格,超凡的人格力量,这必将也会使他成为金钱和物质上的富翁。

6、教师小结:

是呀,一个人能够自尊并尊重别人,坚持按劳取酬,坚持做人的尊严,必然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这就是最大的财富。(板书:=财富)哈默拥有尊严这比精神财富,也为他日后创造物质财富奠定了基础,所以哈默成了著名的石油大王。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同学们课前搜集了有关尊严的故事,谁愿意讲给同学们听?

(资料:杭州有个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到一家面包房推销黄油,和老板约定第二天上午10点见面。第二天,这个大学生准时到达,但等到下午4点,老板才慢慢赶来。大学生厉声告诉他:“你可以不买我的黄油,但你不能伤害我的尊严!似这样言而无信,你一辈子也成不了大老板!”老板惊得满头大汗,但很快就竖起了大拇指,不仅自己和这个大学生签订了长期合同,而且给他介绍了很多生意伙伴。 )

2、汇报资料,仿写格言:

⑴ 出示有关尊严的格言:

尊严,就是拒绝乞讨。

尊严,就是以自尊赢得别人的尊敬。

同学们说说你自己搜集的有关尊严的格言,把你的理解说出来。

⑵ 读一读这些格言,试着仿照拟一条人生格言。(可提示学生从“什么是尊严”和“尊严的意义”两方面去想)

⑶ 拟好后交流。

3、总结升华:

一个人在穷困潦倒、逃难流亡之际,仍坚守着自己的尊严,还有比这更可贵的吗?我钦佩哈默的志气,自尊是人生的底价,自立的基础,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守,不能放弃。他尊重自己,所以得到了别人的尊重;他相信自己,所以最终超越了自己。自尊是一种广告。走到哪儿,就会带到哪儿。自尊更是一种高尚。因为自尊总是建立在平等之上,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就必须首先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必然换来尊重。

【板书设计】

尊严=财富